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常州大学

科普小知识 2023-11-16 19:34:27
...

常州大学坐落于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常州市,位居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处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与上海南京杭州等距相望,与苏州无锡联袂构成苏锡常都市圈。学校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六大学科门类,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常州大学,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掀开了历史发展新篇章。

中文名:常州大学

英文名:ChangzhouUniversity

简称:常大(CZU)

创办时间:1978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综合

属性:省属大学

所属地区:江苏省常州市

现任校长:浦玉忠(2015年7月)

知名校友:张全兴、徐留平、芮新生、徐缨等

主管部门:江苏省教育厅

硕士点:54个

博士点:1个

校训:责任

专职院士:1人

1、简介


常州大学

常州大学坐落于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的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常州市。学校始建于1978年,原名为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常州分院,是一所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创办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江苏化工学院。1984年实行江苏省人民*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联合办学机制,1992年正式成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管理的部属院校,并更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2000年起,学校实行*与地方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管理*,2002年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常州大学。2011年,江苏省人民*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署共建常州大学协议。学校现已成为一所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的普通高等院校。

2、历史沿革

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1978.03——1979.08)校址:无锡锡惠公园忍草庵

1978年3月19日,江苏省化工局电话通知无锡市化工局:江苏省委决定成立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要求先依托无锡市化工局负责组建和筹办。同年3月20日,无锡化工局党委派人赴南京接受任务。3月21日,由党委书记施乐尧主持的局党委会达成了筹建共识。4月17日,江苏省革委会发文成立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

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1978.03——1979.07)校址:常州化工厂内

1978年3月20日,常州市化工局局长马申扬、副局长蒋光前向时任常州市委书记何冰皓、副书记章化农汇报,请市委同意并争取在常州创办化工分院。同年3月22日,经常州市革委会研究同意后,市化工局副局长蒋光前、技术科科长周祥生带着在常州化工厂内办学的初步方案,赴省化工局向胡萃华局长和顾静副局长汇报,请省化工局同意。经省化工局专题研究,与原省教育局衔接后,确定在常州创办化工分院的方案,并报江苏省委。时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许家屯对创办常州分院作了批示。1978年4月28日,省革委会发文成立南京化工学院常州分院。

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1979.09——1981.08)校址:无锡市郊区马山(原常州市武进马山乡)

1979年5月26日,江苏省革委会批复(苏革复(1979)77号)省化工局、无锡、常州市革委会建立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并将常州分院并入无锡分院,校址设在无锡马山。合并后的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实行省、市双重领导,以省管为主的领导*,学制四年,在校生规模1200人,毕业生由江苏省统一分配。

江苏化工学院(1981.08——1992.08)校址:常州市西郊

当时马山本岛尚未开发,学院孤立于马山半岛,距离无锡市区35公里,岛内信息闭塞,交通极为不便,物资供应困难等等,成为学校要解决而解决不了的难题。马山校址不是办大学的理想之地。

1980年12月1日,江苏省化学石油工业厅、高等教育厅联合向江苏省人民*呈交报告:经与常州市领导协商,并征得无锡市领导、省计委同意,拟将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迁至常州市办学。同年12月29日,江苏省人民*批复:同意将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迁址常州办学,并改名为“江苏化工学院”。

1981年8月6日,江苏省人民*发文(苏政发(1981)121号)通知:根据教育部通知,国务院批准增设江苏化工学院,设在常州市,在原市委党校基础上继续扩建,学制四年,规模1200人,设置无机化工、有机化工、化工机械等专业。

江苏石油化工学院(1992.08——2002.11)校址:常州市西郊

1992年5月,江苏省人民*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向国家教委递交《关于申请改变江苏化工学院领导*的函》。同年8月4日,国家教委复函(教计(1992)164号),同意江苏化工学院改变现行领导*,实行以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和江苏省人民*共同领导,以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为主的领导管理*,并改名为江苏石油化工学院,近期规模为3000人。

江苏工业学院(2002.11——2010.03)校址:常州市白云校区、武进校区

2002年11月13日,江苏省人民*发文(苏政发(2002)137号)通知:经江苏省人民*同意,并报教育部批准,决定将江苏石油化工学院更名为江苏工业学院。

常州大学(2010.03)校址:常州市武进区滆湖路、钟楼区白云路

2010年3月18日,教育部向江苏省人民*发文《教育部关于同意江苏工业学院更名为常州大学的通知》(教发函(2010)44号)。同年4月10日,江苏省人民*发文通知:经省人民*研究并报教育部批准,决定将江苏工业学院更名为常州大学(苏政发(2010)46号)。

3、规模

学校基础设施齐全,办学条件优越。设有武进校区和白云校区,占地面积1500亩,拥有建筑面积超过50万㎡。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3亿元,纸质图书140多万册,并与进驻常州科教城的数百家知名大学、大院、大所的研究机构进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升。学校另有怀德学院靖江校区,预计2016年建成后占地面积748亩,建筑面积24万㎡。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600多人),成人教育学生8000多人,设有14个二级学院以及继续教育学院、怀德学院。

学校学科建设提档升级,人才培养工作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以来,先后取得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硕士学位授予权、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以及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工程领域和1个艺术领域硕士专业学位授予点。有67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医学、农学以及教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有2个省优势学科,2个部重点学科,5个一级学科省重点(培育)学科,6个省优秀科技创新团队,7个省重点实验室,17个省级工程中心。有3个*特色专业,7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类,16门省级精品(优秀)课程,1部*精品教材,4部*"十一五"规划教材,4部*"十二五"规划教材,12部省级精品(重点)教材,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4项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其中2014年获得了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在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荣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学校荣获金奖1项;在第十四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全国竞赛江苏省选拔赛中,学校有6件作品入围全国竞赛。2006年,学校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

4、师资力量

学校拥有一支开拓创新、乐于奉献的教职工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1500多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546人(其中,教授174人)。专任教师近1000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比例达91.4%(其中,博士学位近45%)。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国家中组织部"千人计划"人选2人,其中"外专千人"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全国高等学校安全工程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2人,获"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3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40人,其中中青年首席科学家1人、中青年领军人才7人、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45人,江苏特聘教授4人,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5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人,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5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6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70人。在《中国大学评价》中,2014年教师平均学术水平列全国本科院校第148位。学校连续四次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和"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5、科研成果

学校科研实力增势强劲,"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不断彰显。201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3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8项。2014年,三大检索论文592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2项;获发明专利授权365件,申请发明专利650件,申请PCT1件,通过省部级鉴定项目8项。获批新建江苏高校重点实验室2项,其中光伏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培育建设点在我校尚属首次。全年经费到款超过1.6亿元。"十一五"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65项。"光伏科学与工程协同创新中心"、"先进催化与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为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积极为国家支柱产业、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服务,与各级地方*、各类企业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学校与国内40余家大型石油石化企业和30多个县区级以上*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7个、市级工程中心17个,校企联合研发中心28个,产学研基地256个,校企联盟288个。学校技术转移中心成功入选科技部*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成为首个*平台。学校被省*评为"十一五"获重大科技成果奖励成绩显著高校,三次被评为"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同时被评为"全国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优秀合作单位"。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数据显示,2014年常州大学授权发明专利量居全国高校第21位。Nature出版集团发布的2015年自然指数排行榜显示,常州大学在全国研究机构中位居第66位、亚太地区第155位;在全国高校中位居第63位。

6、合作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快推进国际化教育交流与合作进程。学校以中外合作、学术交流以及科研合作为重点,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与加拿大圣西维尔大学、爱尔兰梅努斯大学开展合作办学,学生培养质量不断提升,项目享有较高社会美誉度;与美国、英国、德国、西班牙、芬兰、瑞典、俄罗斯、日本、泰国中国香港、中国*等2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知名大学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成立华东地区首个泰国研究中心;国际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国别不断增加;先后获得*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

7、社会贡献

学校以"责任"为校训,形成了"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常大精神。同时,学校得益于江苏省、常州市*以及我国三大石油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以及深厚地方文化底蕴的孕育,夯实了教育教学的基础,已为国家培养了50000余名具有"大工程观导向的高等工程教育新模式"为特色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其中不乏各行各业的科技精英和管理骨干,为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8、学校荣誉

学校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外国专家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先进集体"以及"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常州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节能工作先进院校"等称号,并多次荣获全国和江苏省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学校还被授予"全国绿化400佳单位"和"江苏省花园式校园"称号。

9、办学目标

目前,学校正处在继往开来、乘势而上的大好时期,全体师生员工大力弘扬"勇担责任,追求卓越"的常大精神,着力提高教学品质与教育质量,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层次,构建内涵式发展体系,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领军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上一篇: 优势策略

下一篇: 胡台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