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武汉理工大学

科普小知识 2023-11-22 17:51:51
...

武汉理工大学(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是教育部直全国重点大学,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高校。2000年5月27日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武汉理工大学。学校位于“九省通衢”的武汉市,环境优美,占地面积43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63余万平方米。拥有四座功能完备的现代化图书馆,馆藏图书367余万册。

1、学校概况

武汉理工大学是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于2000年5月27日合并组建而成,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


学校现有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0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逾156万平方米,四座现代化图书馆藏书378余万册。学校现有教职工5500余人,其中,教授680人,副教授1257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共享院士3人,国家“千人计划”9人,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8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湖北省*专项津贴人员221人。

学校学科涵盖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史学、教育学、医学、艺术学等门类。现有本科专业8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有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普通本科生36000余人,博士、硕士生16000余人,外国留学生630余人。

学校在新材料、新能源、交通物流、机电汽车、信息技术和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建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及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创新研发基地24个。近10年来,学校对高新技术的研发投入近30亿元,取得了一大批自主创新的重大技术成果。2009年,学校科技经费5.07亿元。学校在“武汉?中国光谷”建有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占地880余亩。2009年,学校高科技产业销售收入12.8亿元。

学校在新材料、硅酸盐建筑材料、光纤传感技术、新能源、交通物流、机电汽车、信息技术和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建有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及2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荷兰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关系;聘请了200余名国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客座和名誉教授。2007年和2008年,国家外国专家局和教育部联合批准在学校建立材料复合新技术与先进功能材料科学创新引智基地和高性能船舶关键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008年,科技部批准在学校建立先进材料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009年,学校与美国哈佛大学建立了纳米技术联合实验室(WUT-HarvardjointNanoKeyLaboratory),国际纳米材料技术创始人、美国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Charles﹒M﹒Lieber任实验室主任;2010年,学校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建立了新能源材料技术联合实验室;2011年,学校进入中美清洁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产学研战略联盟。

近10年来,学校科技研发投入30多亿元,取得了一大批自主创新的重大技术成果。2011年,学校科技经费6.4亿元。学校在“武汉•中国光谷”建有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占地880余亩。2011年,学校高科技产业销售收入19亿元。

建校60多年来,学校先后培养了近40万毕业生,并在世界各地成立了58个校友分会组织。学校与原三校所属三大行业保持了密切联系,建立了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个行业董事会,董事会成员由三个行业的202家大型骨干企业组成,每年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学校与三个行业互动发展的重大问题。

武汉理工大学60余载育人实践,形成了“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铸就了“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为社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以智慧引领人生、具有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引领三大行业和区域发展的卓越人才。“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已成为学校崇高的大学理想和核心价值追求,将激励一代又一代武汉理工大人不懈地为之奋斗。

2、历史沿革

武汉工业大学

1971年10月,北京建筑工业学院、武汉建筑工程学校合并组建湖北建筑工业学院

北京建筑工业学院

1958年,建工部高级*学校升格为北京建筑工业学院

1958年,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本科部分)并入北京建筑工业学院

1960年,北京硅酸盐工业学院并入北京建筑工业学院

1960年,建筑机械、工艺和地质勘察院的水文地质等大专班并入北京建筑工业学院

武汉建筑工程学校

1958年5月,武汉建筑工程学校升格为武汉建筑工程专科学校

1958年底,武汉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升格为武汉建筑工业学院

1960年,武汉建筑工业学院更名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1961年,武汉给水排水专科学校(给排水专业)并入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1964年,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改建武汉建筑工程学校

1978年5月,湖北建筑工业学院更名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1985年8月,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更名为武汉工业大学

2000年5月27日,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汽车工业大学

1958年10月27日,武汉工学院创建

1960年,华中工学院(汽车制造专业)并入武汉工学院

1961年,湖北工学院(本科部分)、湖北化工学院并入武汉工学院

1958年,湖北化工学院创建

1958年,湖北工学院创建

1970年,武汉工学院、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湖北农机学院

1958年10月20日,湖北省农业学校升格为湖北省农业机械专科学校1979年,武汉工学院恢复名称

1995年,武汉工学院更名为武汉汽车工业大学

2000年5月27日,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

1949年,国立武昌海事学校升格为中南交通学院

1952年,全国多所高校船舶专业并入中南交通学院

1954年,大连海运学院(航运专业)并入中南交通学院

中南交通学院更名为武汉交通学院

1957年,武汉交通学院更名为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1957年,全国多所高校水运专业并入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1963年,全国多所高校造船专业并入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1993年11月,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武汉河运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

1979年交通部武汉河运学校升格为武汉河运专科学校

2000年5月27日,武汉理工大学

3、师资力量

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是形成学校特色和优势的根本,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了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坚持以人为本、引进和培养相结合的工作原则,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中心,以引进和造就大师级人才和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培育创新团队为重点,先后实施“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大师级人才与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引进与培养计划”、“国际化战略师资培养计划”、“优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15551人才工程”、“中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中青年国际化能力提升计划”,努力建设结构优化、规模适当、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勇于创新、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学校有专任教师2659人,其中教授588人,副教授1193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184人(其中博士1085人),占教师总数的82.1%。教师队伍中有院士(含共享)6人,国家“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8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4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青年教师基金”入选者5人,教育部“高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26人,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获得者3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15人,省部级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26人次;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84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省*专项津贴130人次;湖北省教学名师5人,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9人;目前有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教学团队5个,湖北省创新团队5个,湖北省教学团队5个。建设了一支以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首席教授、国家和省部级精品课程负责人领衔、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

4、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刘伟

校长:张清杰

党委副书记:邱观建、夏江敬、信思金

副校长:严新平、张联盟、张安富、王乾坤、曾春年、康灿华

5、院系设置

理学院

数学系、化学系、统计学系、物理科学与技术系、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工程结构与力学系

管理学院

会计学系、工商管理系、市场行销系、财务管理系、人力资源管理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技术经济与公共管理系资讯管理与资讯系统系

交通学院

交通运输系、交通工程系、结构工程系、道路与桥梁工程系、船舶与海洋工程系

航运学院

航海技术系、海事管理系

物流学院

物流管理系、港口工程系、物流自动化系、机械设计与制造系、物流系统与技术系

文法学院

法学系、政治系、教育系、新闻传播系

经济学院

经济学系、金融学系、国际经贸系、电子商务系

自动化学院

自动化系电气工程系

外国语学院

英语系、法语系、日语系

汽车工程学院

汽车工程系、车用动力系、汽车运用工程系

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系、资讯工程系、电子资讯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机电工程学院

包装工程系、工业工程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系

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系、制药工程系

艺术与设计学院

动画系、艺术学系、工业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视觉传播艺术系、数码设计艺术系

政治与行政学院

哲学系、社会学系、政治学系、行政管理系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系、金属材料工程系、材料加工工程系、复合材料与工程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系、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热能工程系、动力工程系、轮机工程系、船舶机械运用工程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系、电脑技术系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建筑系、土木工程系、市政工程系、工程管理系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资源开发工程系、区域规划与管理系、矿物加工与材料工程系、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系

体育部

国际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网络教育学院

华夏学院(独立学院)

厦门学院(独立学院)

6、人才培养

武汉理工大学以培养“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强、创新意识强”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任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努力达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善创新”的要求。武汉理工大学共培养近30万名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4%以上。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36100余人,博士、硕士生13900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400余人。2007年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十五期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5项,有1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57门课程被评为湖北省精品课程。学校建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机电工程实验实训中心)、*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2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国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学校。近年来,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竞赛、机械创新设计等各类竞赛中获国家奖58项、省部级奖162项,获全美数模竞赛奖11项。学校男子篮球队2005、2006年连续在全国CUBA比赛中获亚军,武术队多次在国内外重大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

7、合作交流

学校先后与德国、英国、日本、法国、美国、荷兰、俄罗斯、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聘请了一批国外知名学者担任客座和名誉教授;采取多种方式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出国深造,并接收来自德国、法国、日本及非洲等国家的留学生。

学校坚持“以特色创优势,以创新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共建“的发展思路,依托行业特色和工科特色,先后成立了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董事会,组建了校友总会和47个地区校友会,与大型骨干企业共建研究发展中心58个;学校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国防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