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19年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坐落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1958年,学校更名甘肃工业大学;2003年,学校更名兰州理工大学。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高校;是全国具有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的高校;是“全国50所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是国家汽车移动物联网联合设计中心执委会成员单位;是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镍钴金属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牵头高校;是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小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2012年教育部推出对口支援6所高等学校之一。
名称:兰州理工大学
英文名:LanzhouUniversityofTechnology
简称:兰州理工大(LUT)
创办时间:1919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理工类研究型大学
属性: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所属地区:中国兰州温州
现任校长:王晓明知名校友付文韬、郝远、李建华、李卫等
主管部门:甘肃省人民*
硕士点:113个(一级18个)
博士点:31个(一级5个)
主要院系:材料院、能动院、石化院、机电院、土木院、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新能源学院、软件学院等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287号
学校代码:10731
1、学校简介
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坐落于古丝绸之路重镇、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多科性理工科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前身是始建于1919年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1958年,在组建兰州工学院的基础上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同年10月1日定名为甘肃工业大学。1965年学校划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和北京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和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成建制全部迁入,并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抽调一批教师来校工作。1998年学校在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实行*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2000年学校将原甘肃省轻纺工业学校整体并入,并在此基础上规划、筹建学校西校区。2003年经教育部和甘肃省人民*批准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2005年西校区一期工程建成,西校区正式投入使用。
2、学院设置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理工科大学。目前,学校共设有15个二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流体动力与控制学院、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讯工程学院、石油化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国际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人文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现代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个教学部(体育教学研究部)。
3、学科设置
学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本科教育涵盖了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6个学科门类,开设本科专业48个;研究生教育涵盖了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医学等6个学科门类。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0709人,其中本科生16188人,硕士研究生1853人,博士研究生132人,另有在校继续教育学生2536人。
学校具有较高的学科层次。学校是我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也是甘肃第一个具有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现有10个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结构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有色金属冶金与新材料、制造业信息化系统、液压传动与控制、企业管理),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结构工程),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等),6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并设有9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学科,6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4、师资力量
兰州理工大学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十五”期间,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和“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用好各类人才”的理念,不断完善育才、用才、引才、留才机制。设立“三个基金”(学术交流基金、专利基金、专著基金),推行“三个计划”(科研启动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学术梯队和特色研究方向重点资助计划),落实“四项制度”(中青年教师外语培训制度、数学工具强化制度、岗前培训制度、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制度),实施“四项工程”(名师培育工程、教师高学历工程、教师出国进修工程、学科基层组织建设工程),发扬“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的优良传统,大力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形成了一支精干务实、水平较高、数量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和高素质管理*队伍。目前,全校教职工总数1990人,其中专任教师1179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专家35人,省级学科带头人76人,教授、副教授479人,研究生指导教师222人。
5、科技成果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现设*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中试基地、甘肃省CAD/CAM技术咨询服务中、甘肃省有色金属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院、甘肃省中俄科技合作及技术转化中心等8个省级应用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也设在学校。学校大学科技园是甘肃省省级科技园区,并成为兰州市科技创新孵化基地,目前入园企业达20家。“十五”期间,学校累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1380项,取得科技成果142项,获得包括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33项。2005年科研经费突破3000万元大关,达到3204万元。专利申请数量、获得授权专利数量连续四年位居甘肃高校首位并位居全国高校前60名以内,五年累计申请专利190项,获得授权专利60项,其中发明专利33项。
6、获得荣誉
兰州理工大学
学校学术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全校教师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5252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175篇,三大索引收录论文207篇。2005年,我校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位进入全国高校100名,EI收录论文数位居全国高校第82位,学校工学综合实力名列全国高校第81位。学校学报入选“国家期刊方阵”和“中文核心期刊”,连续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一等奖”。学校具有教授评审权。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育人为本、质量建校”的方针,以“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构建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按照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的要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2003年实施了全面学分制培养制度;大力加强教学管理,建立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重视质量监控,建立了以教学督导、领导听课、学生评教为主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加快人才培养体系创新,设立了甘肃省高新材料人才培养基地、甘肃省先进制造人才培养基地、甘肃省工业管理与技术人才培训基地等3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开设了7个工科人才培养基地班,设立了兰州市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加强教学研究,“十五”期间共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2项,出版教材65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5门,开设双语教学课程13门;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建立了数学建模竞赛基地、电子设计竞赛基地、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基地、英语竞赛基地、机械设计竞赛基地、机器人竞赛基地等6个大学生科技竞赛基地,“十五”期间学生获得各类*、省级奖励200余项。学校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2005年达到95.4%,位居甘肃高校首位。
学校大力加强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先后荣获“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甘肃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等称号。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十五”期间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等称号。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制定了《大学文化建设规划》;努力营造“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氛围;着力创造自然和人文环境相互辉映的育人环境,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
7、办学条件
学校具有雄厚的办学基础条件。目前,校园占地面积2336亩,其中校本部占地1050亩,西校区占地1286亩。校舍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26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资料182万余册,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并提供网上信息检索和文献传递服务。学校固定资产总值6.23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2亿元。学校已建成覆盖整个校园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并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教学平台。
学校坚持以改革为动力,积极推进、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办学*改革迈开新的步伐。2001年,兰州军区在我校成立了“后备军官选拔培养工作办公室”,使我校成为27所为军队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之一。校内管理*和运行机制日臻完善。实施管理权限重心下移,推行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充分激发了学院的办学活力;大力加强学术管理,制(修)订学术管理和决策机构工作章程和工作程序,提升了学术管理在学校决策、建设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设置岗位津贴,实现了收入分配向教学科研一线和高层次人才的倾斜;调整完善岗位津贴实施办法,充分激发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行管理岗位新增人员人事代理聘用制,大大降低了办学成本,提高了办学效益。*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坚持“*推荐,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的原则,推行任前公示制,加快*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加强*管理,推行任期制、年度考核末位淘汰制,形成了*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的局面。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阶段性成绩。初步建立起了有社会实体参与的、能够保障学校发展和师生生活、工作、学习的后勤服务体系。
8、发展前景
兰州理工大学
学校十分重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学研产合作。学校与深圳华育昌教育投资公司合作,创办了股份制独立学院——技术工程学院,目前办学规模已达4000人;与浙江省温州市合作创办了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研究院。目前,学校与兰州市、中山市、温州市等16个省内外城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14家企业建立了校企联合工程技术中心,与省内外83家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了董事会。学校现有科技型企业20家,校级科学技术研究中心56所,到“十五”末期,学校科技产业收入总额、利润总额在全国203所工科类院校中分列第27位和第35位。通过校地、校企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为学校服务经济建设、特别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瑞士、加拿大、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和师生互派交流关系。每年接待和派出的访问学者达100余人次,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合作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学校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美国、俄罗斯等国高校学习。2004年取得了招收留学生资格。
为主动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需要,肩负起西部大开发和工业强省对学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学校坚持教育创新,不断强化办学特色,按照“特色、氛围、机制、创新”和“科学、规范、节约、和谐”的方针,科学部署“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围绕一条主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依靠两个保证(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三大工程(人才工程、质量工程、温馨工程)、抓好四项重点(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大学文化建设)的“十一五”工作思路,明确了经过“十一五”的努力,力争将学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中期奋斗目标。确定了实施“三步走”战略,到2019年建校100周年之际,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一流的工科、坚实的理科、特色的文科”,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国内高水平大学的远期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