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校如何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管理
论文关键词:高校 校园网络 和谐校园 舆论环境
论文摘要:当前,网络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伦理观念、道德素养、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重视校园网络建设,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管理,提供畅通的交流渠道,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网络舆论环境。
当前,网络正在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伦理观念、道德素养、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渠道,拓展了新空间,注入了新活力,提供了新机遇。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校园网络建设是时代赋予高校的一项新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的迫切需要。
一、我国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
引导正确的校园网络舆论导向,牢牢把握舆论控制权,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网络文化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校园bbs及校园贴吧等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讨论各类焦点问题、交流思想观点的重要场所,也是校园网络舆论传播的主要源头。以往只有少数人拥有话语权,网络则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但是,尽管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学生有了*发表意见的平台,可这类网络言论多是随意发言,目的性不强、主题分散、导向不明,这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由此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随意散布谣言、谩骂或攻击他人、盲从某种不理智的民族情绪等。在这个时候,高校管理者就要进行适当、合理的教育和引导。wWW.11665.COm然而,有些管理部门的干涉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如当校园网络及贴吧上出现一些负面言论,尤其是学生对学校管理方面的负面评价时,相关管理部门往往是让网管员删帖甚至封用户的ip地址。帖子删了、ip地址封了,看似问题得到解决了,但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却使学生的情绪得不到正当的宣泄,有时反而会引发他们的抵触情绪。
二、我国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特点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影响
1.校园网络舆论的主体相对固定
舆论主体是“那些以某种公共事务为公共话题、参与社会言论过程的个人、群体和组织”。校园网络舆论主体就是以校园公共事务(也包括反映在校园网上的社会公共事务)为公共话题,参与校园网络舆论的人。他们主要是由那些对于特定的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相近看法、情绪、意见、观点的大学生组成的。他们通过校园网络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在校园网络上形成针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舆论。
2.校园网络舆论的客体相对广泛
由于校园网络舆论主体的特定性、范围的限定性,使得校园生活成为舆论关注的核心。学校的日常管理、各项改革决策等事关师生的核心利益,往往受到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很容易形成舆论中心。作为其主体受众的大学生具有思维敏捷、求知欲强等特点,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阶段,并面临学业、经济、就业、情感与心理的压力与冲突,急需得到外界的帮助与支持以及有关政策的咨询或心理导航,他们上网主要是为搜取信息、拓展新的学习渠道、促进专业学习,这些都决定了他们会将距离自己生活最近的校园网络作为首选。
3.校园网络舆论观点多元化
网络身份的隐匿性使得大学生在言论方面拥有极大的*度,他们在发表言论的时候顾虑很少,无论是理性的表达,还是另类的言论,甚至对现实不满的声音,都可以被容纳,都有被尊重被理解的机会。而且,网络舆论一般是自发性的,没有经过精心的组织,是无数个网友个人观点的汇集。因此,网络舆论中的观点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4.校园网络舆论传播快捷、互动性强
校园网络的显著特征就是传播信息资源丰富,传播快捷,具有交互性、互动性和开放性,能随时为当代大学生提供包罗万象的信息,如新闻、学术、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信息与知识。其交互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在校园网络媒体信息的传播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它与大学生的求新、求快、寻求交流的认知方式、阅读方式和心理需求无论是在传播内容上还是在传播方式上都达到了高度的吻合。 三、我国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
1.校园网络舆论鱼龙混杂,极易混淆视听
网络传播的个人化和隐蔽性,使网上言论缺乏责任感,这无疑给政治谣言、恶意诽谤等有害信息的迅速传播提供了便利。一方面,别有用心的人可以在网络上发表混淆视听的假新闻,危害社会健康和政治稳定;另一方面,网络传播的无国界化使得西方大国经常利用其在互联网信息传播中的支配权对其他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向他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等,实施文化渗透。
2.虚假信息导致校园网络舆论公信力的下降
在传统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是“把关人”。他们以所代表的社会组织的规范、编辑部以及把关人个人的意见为依据,对传播的内容进行筛选和过滤,从而保证向社会传递的是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而在新型的网络传播机制中,“以传播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正在被解构和颠覆,把关人的作用在多维传播模式和及时交互作用下逐渐被削弱,网络媒体几乎成了不设防的信息通道,虚假信息可以毫无阻拦地借助网络媒体向社会传播。这样势必造成整个媒体公信力的下降,进而影响公众对媒体的信任。
3.多维传播模式和匿名传播导致舆论的非控制性
网络的这种沟通模式解构了长期以来存在的社会控制模式和组织关系,开辟了新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建立了全球性的社会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使交往的主体脱离了原位,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公共空间。但由于信息源的多元化,加上传播主体的非权威性,虚假报道和危言耸听的信息也可以以新闻的形式被传播,甚至还有网络言论里普遍存在的随意谩骂和恣肆放纵。究其原因,除了网络的信息发布缺少像传统媒体那样的监管体系外,最主要的就是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给信息传播者带来的*空间和安全感。
四、我国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引导策略
1.重视和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占领网上思想阵地
校园网拓展了传统舆论空间,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参与校园生活、沟通信息的网络平台。校园网络舆论由此成为影响校园生活和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首先是人的和谐。高校要建设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就应该重视校园网络舆论,建立起信息沟通的有效渠道和思想言论的发布平台,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
2.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管理,共同构建校园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平台
高校要加强对校园网络舆论这个阵地的管理,制定较为完善的管理办法,并由专门的指导教师加以把关和引导,从而保证这些宣传媒体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正面宣传和繁荣校园文化的双重作用,充分利用校园网阵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在具体做法上,注意“力疏而慎堵”,对扭曲事实、煽动舆论的以事实真相进行揭露,对不明真相、发泄情绪的进行疏导,有效地将网络舆论可能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转化、消除于萌芽状态。
3.建设校务信箱制度,提供畅通的交流渠道
网络不良舆论的形成在很大层面上源于信息的不对称。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借鉴一些高校设立校务信箱制度的做法,即充分利用校园网,在网上定期就校内重大事务、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敏感话题,给予官方的、正式的、合情合理的说法,增加学校事务(尤其是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务)的透明度,扩大学生的知情权,解答学生的疑惑,避免他们以猜想代替事实、以传言代替真相,达到净化网络环境、统领网络舆论的目的,从而促进健康、积极的主流舆论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曾维伦,徐强.全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会议综述[j].中国德育,2007,(6).
[2]陈明,杨国炜等.中国网络舆论现状及舆论引导[j].瞭望,2004,(35).
[3]吴先琳,陈权.对高校新闻媒体如何引导校园网络舆论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
上一篇: 汉字图形窗口界面设计方法及函数编程技巧
下一篇: 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