皿方罍
罍诞生于商代晚期,流行于西周至春秋中期,绝迹于战国时期。方罍更是十分稀少。皿方罍形体高大、富丽堂皇,四角和四面中间共饰八条粗大扉棱,以云雷纹衬地,以兽面纹为主纹,空隙处填夔龙纹,在主纹和扉棱上再饰云纹,器口铭有“皿天全作父己尊彝”八字,故名“皿方罍”。2014年6月12日,颠沛流离近一个世纪的中国古青铜器珍宝皿方罍在纽约世界著名拍卖行佳士得正式移交中国。
1、珍宝简介
皿方罍通高84.8厘米、器身高63.6厘米,罍盖呈庑殿顶形,形状与盖式相同。罍身作长方口,直颈,高圈足。全器以云雷纹为地,上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肩部两侧装饰双耳衔环,正面腹部下方置一兽首鋬。四面边角及各面中心均装饰突起的长条钩戟形扉棱。器盖刻有“皿天全父乍尊彝”七字铭文;器身则为“皿父乍尊彝”五字铭文。是所见商周方罍中最大的一件,堪称“方罍之王”。
方罍,顾名思义,即方形之罍,为公元前十三世纪开始出现于商朝首都安阳的一种青铜器,安阳5号妇好墓出土一对方罍即为一例,见1981年北京出版《河南出土商周青铜器》,图版150号。不过,一直到公元前十二至十一世纪,方罍才演变成具有较大胆作风之高浮雕铸造纹饰的器形,并与边角多加了造型突出,有时呈钩状之扉棱,如此一来,其整体造型更加活泼。此类铸造风格大胆之方罍在青铜器中最为珍罕,而在目前所有经著录之例中,皿方罍器形应为最大的一件,即使不包括盖,仍比其他有盖方罍来得高大,体型亦较宽厚壮硕。集如此魁梧奇伟的身量以及动人心魄之纹饰于一身,此方罍可说是气宇非凡,独出一帜。皿方罍直径,圆肩,方体,深腹下敛,方圈足略外撇。器四隅及四面中线均设宽厚扉棱,下腹置一兽首鋬。颈饰鸟纹,肩饰龙纹,窄面设兽首衔环耳,宽面置兽首。腹部纹饰分两段,上为鸟纹间饰小兽面纹,下段为带双角之大兽面纹,圈足饰鸟纹。主体纹饰均以云雷纹衬底。此器颈部内侧有六字铭文“皿”,后接“父己作尊彝”五字(意即父己命人做此宝贵礼器)。
2、文化解读
铭文
皿方罍盖、身都有铭文,字数与排列方式有区别。
器盖两行八字:
皿而全乍(作)
父己彝
器身三行六字,铸在口缘内领壁上:
皿乍(作)
(尊)
父己彝
这段文字中,“皿”是器主族氏名,“而全”才是器主名字,“己”,是器主“而全”先父受祭拜的庙号之名。皿是商周时期的一个很有影响的大族,1977年陕西陇县韦家庄发现了一件皿氏族人的青铜簋,年代与皿方罍相同。这件簋出土于一座西周贵族的墓中,其主人与皿方罍的主人,显然是同族人,“而全”与他的父亲当是商周之际,身负某种使命来到湖南的周人。
3、功能
皿方罍从功能方面看,是一件祭祀时装酒的器物,但其造型却本自商代帝王的宗庙。
从盖部俯视,可以明显看到抓手与盖像一个庑殿状顶。抓手与盖均四面坡屋顶状,两个屋面四角均饰四个钩状扉棱,类似建筑的柱;天顶部位均有一凸起的棱,显然表示的是“横梁”或屋顶的脊。盖主体部位的四面坡大屋顶,除了四角的扉棱,还在每面坡的中部饰凸起的扉棱,似表示建筑有廊,扉棱即廊柱。抓手与盖两个四面坡屋顶叠加在一起,正与文献上所谓“四阿重屋”暗合。与器盖相对应,器身方形、有8道凸起的扉棱,与盖(屋顶)也可对应。
可佐证这种说法的材料还有著名的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件青铜器——偶方彝,不少学者认为该彝就仿自商王都的宫殿建筑。此外,甲骨文中的庙字,就是一个方框,而宗教的宗字,则是一个单檐房子的侧视形象,殷墟文字中还经常看到有重檐建筑形状的文字。考古学家在殷墟发现了商代宗庙建筑基址,其中一个可能是商代最有作为的帝王武丁的祀庙,有考古学家根据考古发现复原出来的建筑形状,就类似皿方罍盖。
4、造型
皿方罍造型,借鉴了宗庙建筑形制,纹饰结构,更可进一步说明这一点。
屋顶朝上的面,分别饰四个内转角兽面、牛首状兽面、长喙鸟纹。器身从口沿开始观察,颈部饰两两相对的“长喙鸟纹”;肩部与腹部顶端,以龙形角兽首衔环为中心,有兽面纹、小兽面、长喙鸟纹组成一组画面;腹部主纹,上部为将吞噬对象吞噬到残剩个三角状身躯的大兽面;圈足上还有一组长喙鸟纹。此外,方罍耳上正面有蝉纹。
5、特别题材
解析这件器物的结构,先要解释一下几个特别的题材。
其一,“三角体”问题。殷墟、三星堆祭祀坑、江西新干商代墓葬出土的器物上有类似纹饰,有的三角体还能看到完整的类似人的形态,三角体的大小,取决于被吞噬的程度。
其二,多层相叠兽面的问题。盖与抓手兽面相叠,其实表现的是两种动物,其中一个是牛或其他食草动物,另一个是虎,表现的是虎等肉食动物吃牛羊等草食动物。
其三,“长喙鸟纹”问题。这种形状的纹饰,习惯上都笼统地称为凤鸟纹,根据偶方彝上的装饰,大多应为鸮纹。鸮是一种可斗蛇虫的鹰类猛禽。
此外,还有龙、蝉纹饰于器物上,龙有变化莫测之神通,蝉也具冬眠夏鸣之性。
从上述分析中不难看出,皿方罍的纹饰结构对商周宗教活动中常见的牺牲、神格化纹饰等有比较完整的表达。
从铸造者氏族来历、器物造型与纹饰等综合分析,皿方罍完整表达了商周时期的家国大事之一——“祀”。
6、流传故事
出土
1922年夏天,皿方罍被湖南省桃源县漆家河一个农民无意中发现。
首次交易
一位湖北的石姓商人问询而来,当即出价400块银元购买。物主长子回家,得知“宝物”有人愿出高价收购,马上拿着皿方罍盖到附近小学钟校长处询问。钟校长当即决定出800块银元购买皿方罍,并将皿方罍盖留下,让物主长子回去将器身送回。石某知道后匆忙抱着皿方罍器身离开。从此,皿方罍盖、身分存异处。
盖、身分存
皿方罍盖经过辗转,于1956年由湖南省博物馆保存至今。而皿方罍器身流至国外,曾辗转流经包尔禄、姚叔来、卢芹斋等多位二十世纪初重要古董商及藏家之手。
拍卖
皿方罍曾在2001年创下924.6万美元的成交纪录,刷新了当时中国青铜器及中国艺术品拍卖纪录。当时,上海博物馆和保利艺术博物馆也参加了竞投。但遗憾的是,最终皿方罍被法国买家竞得。
7、移交中国
2014年6月12日,颠沛流离近一个世纪的中国古青铜器珍宝皿方罍在纽约世界著名拍卖行佳士得正式移交中国。
根据协议,曾创下世界拍卖市场亚洲艺术品最高成交纪录的皿方罍将由湖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今后不得出现在任何商品交易市场。
皿方罍可以说是“亚洲艺术品之王”,如果进入拍卖市场,可能还会创造新的亚洲艺术品拍卖世界纪录。此次佳士得促成皿方罍回归中国,首先是皿方罍的传奇故事打动了卖家。其次,无论对于卖家还是佳士得,此次洽购成功,都已超出正常商业交易的考虑,而是觉得藏有皿方罍器盖的湖南省博物馆是皿方罍的最好归宿,也希望看到这件珍宝完璧归湘,“身首合一”。佳士得作为国际领先的艺术品拍卖公司,在皿方罍洽购中,尊重买卖双方意愿,使双方都觉得梦想成真,真正做到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