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荒漠化

科普小知识2022-02-07 10:48:55
...

荒漠化(desertification)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4;沙化土地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近1/5。久旱不雨,大风劲吹,沙漠中的黄沙就可能变成“沙魔”,肆虐多地。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不断加强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历史性转变。

中文名:荒漠化

外文名:desertification

别名:沙漠化

1、概述

狭义解释

狭义荒漠化也即沙漠化。在极端干旱、干旱与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的影响,破坏了自然脆弱的生态系统平衡,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并逐步形成风蚀、风积地貌结构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荒漠化

定义的关键是“沙质地表条件”。正因为如此,凡是具有发生沙漠化过程的土地都称之为沙漠化土地。沙漠化土地还包括了沙漠边缘风力作用下沙丘前移入侵的地方和原来的固定、半固定沙丘由于植被破坏发生流沙活动的沙丘活化地区。

广义解释

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自然环境退化(包括盐渍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狭义沙漠化、植被荒漠化、历史时期沙丘前移入侵等以某一环境因素为标志的具体的自然环境退化)的总过程。

类型特征

热带荒漠

成因: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

温带荒漠

成因: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定义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1994年通过的《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化的公约》中,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arid)、半干旱(semi-arid)和亚湿润干旱(drysubhumid)地区的土地退化。

该定义明确了3个问题:

⒈“荒漠化”是在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多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和发展的。

⒉“荒漠化”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指年降水量与可能蒸散(potentialevapotranspiration)之比在0.05至0.65之间的地区,但不包括极区和副极区),这就给出了荒漠化产生的背景条件和分布范围。

⒊“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区的土地退化,将荒漠化置于宽广的全球土地退化的框架内,从而界定了其区域范围。

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使国际社会密切关注全球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荒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1992年6月世界环境和发展会议上,已把防治荒漠化列为国际社会优先发展和采取行动的领域,并于1993年开始了《联合国关于发生严重干旱或荒漠化国家(特别是非洲)防治荒漠化公约》的*间谈判。1994年6月17日公约文本正式通过。1994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全球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向群众进行宣传。中国是《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3、现状

干旱土地占了世界的40%,其中非洲70%的土地是荒漠和干旱土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虽然有雨林,但其1/4土地是荒漠化或干旱土地。亚洲有4亿人生活在荒漠或干旱土地上,且干旱土地面积每年增加约2500平方千米。当然,干旱土地并不意味着是贫瘠土地。

人类生产、生活、战争、农业等活动,长期以来影响了自然的荒漠化过程。如过度种植,导致养分丧失和水土流失;超过承载力的过度放牧,导致植被损失和土壤侵蚀,难以恢复,而世界约一半的牛、1/3的羊、2/3的山羊在干旱地区放牧;过度灌溉导致水分蒸发,而盐分留在土中,形成的盐碱化土地也属于退化土地。全球灌溉的耕地占了总耕地的17%,贡献了世界40%的食物生产。但部分由于大水漫灌和盐渍化,作物减产,导致约200万公顷土地退化。

更严重的是,荒漠化和贫困相互加重,形成恶性循环。贫穷导致短期内对土地和自然资源更不合理的利用和开采。同时,荒漠化威胁食物生产、影响生物多样性、影响政治稳定、导致移民等,又引发和加重了贫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荒漠化在110多个国家直接影响2.5亿人的生活。受威胁的干旱土地,覆盖了40%的陆地面积,涉及了约20亿人,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如南部非洲、中东、俄罗斯南部、澳大利亚、美国、墨西哥、巴西北部、南美西部,甚至冰岛等。荒漠化影响了16%的全球农业土地,中美洲75%、非洲20%和亚洲11%的农地严重退化。因为荒漠化,全球每年农作物损失估计为420亿美元,主要在亚非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每年因荒漠化损失65亿美元,非洲撒哈拉地区因为荒漠化导致其农村的国内生产总值损失3%。

国际红十字会委员会估计,全球一半的难民是环境难民。许多非法移民美国的墨西哥人,就来自干旱地区。尼日尔1/6的人口因为荒漠化而迁居。

4、误区

什么叫沙漠化?过去我们常理解为“沙漠不断扩大,把沙漠里的沙子扩散到越来越广的肥沃土地上去”,这是不准确的。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的定义是“包括气候和人类活动在内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也就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都称为荒漠化。有时也将湿润和亚湿润区的石漠化归入荒漠化范畴。

5、原因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松散物质(物质基础)、大风吹扬(动力),没有植被(保护)等。

以风力作用下的荒漠化过程为例,包括发生、发展和形成3个阶段:

①发生阶段。仅存在发生荒漠化的条件,如气候干燥、地表植被开始被破坏等,即潜在荒漠化。

②发展阶段。地面植被已被破坏,出现风蚀、粗化、斑点状流沙和低矮灌丛沙堆。随风沙活动加剧,进一步出现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包括发展中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占土地面积20%以下)和强烈发展的荒漠化(荒漠化土地占土地面积20~50%)。

③形成阶段。地表广泛分布流动沙丘或吹扬的灌丛沙堆,其面积占土地面积50%以上,为严重荒漠化。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既包括来自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又包括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以及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人类的不当活动。

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地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植被破坏,荒漠化现象开始出现和发展。荒漠化程度及其在空间扩展受干旱程度和人畜对土地压力强度的影响。荒漠化也存在着逆转和自我恢复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大小及荒漠化逆转时间进程的长短受不同的自然条件(特别是水分条件)、地表情况和人为活动强度的影响。

6、类型

中国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4种类型的荒漠化土地。


荒漠化类型

风蚀

中国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60.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于旱、半干旱地区,在各类型荒漠化土地中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其中,干旱地区约有87.6万平方公里,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西,腾格里沙漠和龙首山以北包括河西走廊以北、柴达木盆地及其以北、以西到*北部。半干旱地区约有49.2万平方公里,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东向南,穿杭锦后旗、橙口县、乌海市,然后向西纵贯河西走廊的中一东部直到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呈连续大片分布。亚湿润干旱地区约23.9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毛乌素沙漠东部至内蒙右东部和东经106度。

水蚀

中国水蚀荒漠化总面积为20.5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8%。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北部的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等流域,在东北地区主要分布在西辽河的中上游及大凌河的上游。

冻融

中国冻融荒漠化地的面积共36.6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3.8%。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

土壤盐渍

中国盐渍化土地总面积为23.3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总面积的8.9%。土壤盐渍化比较集中连片分布的地区有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以及天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

7、治理

中国,世界上受土地荒漠化、沙化危害非常严重的国家之一。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4;沙化土地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近1/5。久旱不雨,大风劲吹,沙漠中的黄沙就可能变成“沙魔”,肆虐多地。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不断加强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历史性转变。

一个个草方格锁住沙丘,一群群牛羊进了棚圈,一片片绿色的草木持续扩展。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为根治土地荒漠化、沙化这个“地球的癌症”,开出了“中国药方”,贡献了“中国智慧”。

顶层设计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全民参与防治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

看着一棵棵亲手种下的树木、一堆堆重现绿色的沙窝窝,乌日根达来感到:自己和家人洒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值得的。

49岁的乌日根达来,是内蒙古杭锦旗原图古日格苏木的牧民。几年前,他在自家草牧场种植防护林和经济林,种下沙枣2000亩、杨树4000亩。他还承包了邻居的土地,进行植树造林。

有时候,为了抢抓有利墒情,全家人都在沙窝窝里挥锹、扦插、培土……一年种一点,年年坚持种。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和不懈努力,乌日根达来在一片沙漠里筑起了10万多亩的绿色屏障,农、林、牧多种经营初具规模。沙枣已经挂果,既产了枣,又固了沙。现在,依托较好的生态环境,他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在他的带动下,周边群众也纷纷加大投入造林种草、防沙治沙,共同走上奔小康之路。

乌日根达来赶上了好时候。党的十八大以来,顶层设计和规划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力度进一步加大,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全民参与防沙治沙的社会氛围初步形成。一大批像乌日根达来、“全国防沙治沙英雄”殷玉珍这样的治沙大户脱颖而出。

2013年,国务院批复了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制的《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11—2020年)》,确定了防沙治沙工作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总体布局、建设重点及保障措施,将我国沙化土地划分为5个类型区,提出在规划期内完成沙化土地治理任务2000万公顷。

2012年,国务院通过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规划(2013—2022年)》,建设范围包括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北、山西、陕西等6省(区、市)的138个县(旗、市、区),2013—2016年,这一工程累计安排营造林任务91.95万公顷,工程固沙任务3.26万公顷。

沙区植被保护红线、沙化及石漠化土地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荒漠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领域的研究和改革,取得一系列成果。治沙改革不断深化,*机制实现重大突破。与此同时,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为防治荒漠化专门制定施行法律的国家,我国坚持严格执法,以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为防沙治沙提供可靠保障。防沙治沙,开创了新局面。

绿色增多,沙丘止步,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的历史性转变,在北方各地成为现实。

自2000年以来,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三个监测期保持“双减少”,全国荒漠化土地从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从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初步遏制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扩展的态势。

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十八大以来*投资达389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不断地实施防沙治沙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对自然修复难度大、速度慢的地区,主动作为,人工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内蒙古阿拉善盟,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纵横全境。生态环境最恶劣时,三大沙漠即将“联手”,阿拉善一度面临被沙漠吞噬的危机。

那时,这一方水土,养活不了这一方人。2005年,阿拉善左旗巴彦诺日公苏木牧民胡开竞,把养的百十只瘦骨嶙峋的羊全部卖掉,外出打工给孩子挣学费。

几年前,内蒙古进一步加大治沙力度,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政策措施。听说在沙地上种植梭梭,*有不少补贴,胡开竞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回到家乡。刚开始,他小心翼翼地种下几百亩梭梭,取得成功。此后,他种植的梭梭以每年1000多亩的速度增长。昔日出门就是黄沙的景象不复存在,草木染绿了万亩黄沙。

荒漠变绿,还要“沙里淘金”。当地又出台补贴政策,鼓励群众在梭梭根部嫁接中草药苁蓉,逐步获得经济收益。如今,胡开竞家种植的苁蓉等经济作物年年都有不错的收成。“种梭梭每亩一次性补贴200元,苁蓉一亩补贴60元,减少了我的投入。”胡开竞喜笑颜开地算了一笔账,“2016年,卖苁蓉收入十来万,卖苁蓉种子收入十来万,再加上卖梭梭种子,我家现在一年的收入至少二三十万。”

一手抓人工治理,一手抓自然修复。对于可以自然修复的区域,我国通过划定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实行禁樵、禁牧、禁垦等措施,保护原生植被,减少生态破坏。

2013年,国家启动实施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项目,截至2016年,在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7省(区)的71个县开展了试点建设,封禁保护总面积133万公顷。

2016年12月,国家林业局印发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建立健全强化保护、加快治理、规范利用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方案提出,把防沙治沙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到2020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体系,适宜封禁保护的沙化土地得到有效保护,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治理。到本世纪中叶,全国可治理的沙化土地基本得到治理。

5年来,防沙治沙林业方面的*投资逐年增加,总额达389亿元,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000多万公顷,土地沙化逆转速度不断加快。

改善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中国贡献、中国经验让世界瞩目

内蒙古多伦县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距离首都北京的直线距离只有180公里。2000年的卫星遥感监测显示,全县风蚀沙化土地面积占到总面积的87%,三条大沙带由西北向东南横贯县境。

“沙进人退”的局面,必须扭转。多伦县吹响“生态立县”号角,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禁牧舍饲,生态移民,调整结构……最近几年,多伦县又实施了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使得生态环境进一步改观。

如今,多伦县林地面积由2000年的54万亩增加到29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1%;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31%以上。项目区林草综合盖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现在的85%以上,天然草牧场产草量由2000年的每亩35公斤提高到现在的105公斤。

漫山遍野的丛林,成了多伦农民的聚宝盆。2011—2015年,林业合作社户均增收17万元。目前,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来自林业。多伦县农民甄九龄以往吃够了生态环境恶化的苦,如今美滋滋地吃上了生态饭。他靠出售樟子松大苗,不但还清了外债,在村里盖了5间新房,还准备开个农家乐,依托村里良好的生态环境搞旅游。

生态与经济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我国不仅在林种、树种配置,经营方式、治理模式选择方面,兼顾群众的经济利益和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群众增收,而且通过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从而使防沙治沙事业有动力、可持续。

当前,全球面临着荒漠化扩展的严峻挑战,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立“到2030年实现全球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我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防沙治沙的同时,积极开展防治荒漠化履约和国际合作,推动防治荒漠化的技术和经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由我国创办的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作为实现全球防治荒漠化公约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平台,被写入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一次缔约方大会报告,中国*批准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为国家机制性大型涉外论坛。

主题为“携手防治荒漠,共谋人类福祉”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正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召开。中国贡献、中国经验,让来自190多个缔约方、20多个国际组织的2000多名代表纷纷点赞。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高度评价中国在荒漠化治理和沙尘暴防治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尝试。他说,库布其沙漠防沙项目中使用的高科技生态技术和当地牧民在沙漠中开展的生态旅游等项目,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库布其沙漠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可以为世界上其他面临荒漠化问题的国家和地区提供经验。

上一篇:煤烟

下一篇:农业气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