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高手刘铭庭:防治荒漠化,他的国际奖项最多
本报记者韩立群《人民日报》(2017年7月10日,第15版)
刘明庭的近照。人们的视野
红柳树。陈阳摄
刘明庭与吐鲁番农民。人们的视野
刘明庭是中国科学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研究员。为了研究沙漠化,他曾经绕塔克拉玛干沙漠7圈,总长度超过40万公里。柽柳属植物(又称柽柳)的五个新种被发现,使中国对柽柳属植物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多年来,刘明庭获得了3项联合国奖、8项国家奖和28项省部级奖,使他成为防治荒漠化领域获得最多国际奖项的世界科学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派出的专家组被其表现所感动,并授予他“刘·”的荣誉。
推开刘明庭的门,这位84岁的老人正在办公桌前工作。
“退休20多年后,他仍然每天忙于工作。他满脑子都是治沙、红柳和大芸,”妻子褚慧芳笑着嗔怪道。
“如果流沙掩埋了一切,它会在更高的地方生长两三米。这是真正能抵御沙尘暴的柳树。”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有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即中国三大沙漠森林物种之一的松塔柳,与胡杨和梭梭齐名。
红柳是一种小树,通常高3米,根系发达,深达10米以上。红柳的寿命超过100年。它们抗旱耐热。它们特别适应沙漠地区的干旱、高温和严寒。
1956年,仍在兰州大学生物系学习的刘明庭去*进行毕业实习。在沙漠中,他第一次看到红柳树,就被这种能抵御沙尘暴和盐碱的植物深深吸引。毕业分配期间,刘明庭自愿来到中国科学院*分院,开始了他与刘宏交往60年的漫长研究生涯。
1959年,他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塔克拉玛干科学考察队,进入沙漠。"那时,我遇到了一个沙丘,它很高,很孤独,上面长满了红色的柳树。"刘明庭回忆道:“那种红柳的枝条很细,又硬又干。最重要的是它的叶子不同。那时我意识到它可能是一个新物种,可能在防风固沙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因此,他对这种红柳的分类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60年,他将其命名为“塔玛拉西斯玛”。1979年,学术界正式将其更名为“柽柳塔克拉玛干”,业内也称“柽柳柳石”。
“这些柽柳有两三米高。如果流沙把它们都埋了,它会长高两三米。它的树枝相对灵活,不会被强风吹倒。它的叶子是针状的,不会被沙尘暴吹走。它还能进行光合作用,使它有可能在沙漠中生存。”刘明庭强调,“这是一种真正抗风沙的红柳,具有重大的生态意义。”
中国科学家一直在寻找的优良固沙植物终于找到了!此后,刘明庭在沙车、塔里木柽柳、金塔柽柳和阿尔巴柽柳等地发现了四个柽柳新种,成为柽柳属植物研究领域公认的权威。
刘明庭和他的同事在控制了策勒县的沙后,迫使城区的沙丘后退了近5公里,策勒县因沙埋而被重新安置了三次。
刘明庭做了一个黑暗的决定,让这些柽柳遍布*的沙漠和戈壁,以真正改善生态环境。他开始无畏地跑进沙漠。
当刘明庭第一次到达沙漠时,他没有任何经验。有一次,天下着雨,沙子很凉。他和他的同伴赤脚穿鞋去了沙漠。结果,当太阳出来时,沙子变得越来越热。他们不得不走两步把脚挂起来晾干,然后继续走。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刘明庭就一直在研究柳树的育苗和造林。一天,他收到玉田县*的一封信,邀请他帮助种植红柳和控制沙漠化。他二话没说,拿起被褥就出发了。当时,该地区没有火车服务。他走了1300多公里,辗转了10天,一到达就进入了塔克拉玛干沙漠。
最后,他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明了一种培育红柳的方法——利用山上的季节性洪水播种红柳种子,经过清洗、浸泡、沉淀,然后生根发芽,成活率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已被广泛推广。
此外,他还将柳树的育种和幼苗产量从每亩5万株提高到50万株。每亩扦插苗产量也达到12万株,比苏联高出6-20倍,当时苏联在红柳育苗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这为利用红柳恢复生态环境提供了保证。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刘明庭开始将柳树的研究成果大规模应用于荒漠化、固沙和造林。
1982年,自治区在被沙尘暴掩埋的策勒县召开了三次现场办公会议,研究治沙问题。这一次刘明庭被邀请了。刘明庭当场签署了军令。
五年后,专家组对验收结果感到震惊:15万亩沙地得到控制,流沙先锋后退4至5公里,投入产出比达到1: 7.5。
这些年来,他走遍了*的每一个县市。每次我见到他,我都和农民一起跳舞,汗流浃背。这样,*的红柳已经长到了500多万亩。刘明庭的红柳造林技术也曾在山东、天津的沙滩造林和吉林的盐碱地造林中得到应用。
1995年,在第一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第一个“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防治成就奖”授予刘明庭,他主持了“盐碱地和沙地洪水灌溉大规模恢复柳树种植技术”的研究项目。主要完成人刘明庭也因其“策勒流沙控制研究”获此殊荣。这两项结果占当年获奖人数的1/4。
退休后,他去大云沙漠学习人工接种技术,带领农民脱贫。
当刘明庭了解到这种植物大云(也叫肉苁蓉)时,他变得非常感兴趣。
这种植物寄生在柳树的根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人体免疫力。被医学界誉为“沙漠人参”。近年来,随着国内外需求的增加,大云的每公斤价格已经从几元涨到几十元。大云物价上涨可以增加*部分地区农民的收入,但无序挖掘会严重破坏生态。可以进行人工栽培吗?
带着这个问题,退休的刘明庭在1995年与妻子褚方慧商量后,带着5万元的积蓄回到了玉田县。
这两个老人白天在沙地上艰难地工作,顶着强风和酷热。晚上,它们忍受着巢中蚊子和蚊蝇的叮咬。交通工具是摩托车和驴车。
我的妻子每天都记日记,害怕忘记每周二的市场,因为她去那里买一周所需的所有日常用品。电话将打到5公里外的奥特亚罗瓦镇*,信件只能暂时存放在23公里外的县城。在妻子60岁生日那天,刘明庭正在出差。当他们的儿子和女儿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时,当他们看到他们又黑又瘦的母亲时,忍不住哭了。他们恳求她回家照顾自己。不过,她没有走,“你爸爸也学大芸。他在这里,我在这里”。
经过艰苦的探索,大云终于成功试种。2003年,刘明庭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大云种植的第一项发明专利,并成功开发了大云的“开沟播种高产法”。大云人工接种率达到100%,亩产达到200公斤以上,亩产达到8000元左右,相当于10亩棉花的收入。
他把技术免费给了农民。仅玉田县就开发了16万亩红柳和大树,使许多农民摆脱了贫困。
“原来我们家也没有驴车。种下大云后,我们买了一辆车,盖了一栋新房子。非常感谢刘娇寿!”
今年,刘明庭到吐鲁番市和泾河县帮助指导梭梭和大云的种植。五月初,从种植园回来后,我去山东参加第一届沿海柽柳论坛。每年,我都要在玉田县的种植园里住上四到五个月...
已经80多岁的刘明庭仍然很忙。
特别声明:转载本文仅用于传播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或确认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他们必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承担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果作者不希望被重印或联系重印费,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