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冯村镇

科普小知识 2023-11-17 20:51:24
...

冯村位于大荔县城西北12.2公里处,总面积45.5平方公里,13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9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1万。冯村镇因驻冯村而命名,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有我国著名水利专家李仪址先生设计,上世纪二十年代修建的洛惠渠系,有陕西省重点工程二期抽黄工程干渠东西横贯全境。全镇有耕地面积46151亩,经济以农为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是渭南市设施农业的发源地。

中文名称:冯村镇

行政代码:610523107

身份证前6位:610523

长途区号:0913

邮政编码:714000

隶属政区:大荔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陕E

辖区面积:45.5km2

人口数量:约2.61万人

人口密度:574人/km2

1、地方简介


冯村镇

冯村镇位于陕西省大荔县城西北15公里处的铁镰山南麓,南与埝桥乡接壤,北与段家乡毗邻,东与许庄镇相连,西临洛河与蒲城县龙阳镇相望。

辖区东西长约10.5公里,南北宽约6公里,国土面积45.5余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2万亩。全镇辖13个村民委员会,28个自然村,91个村民小组,农户5900户,人口2.61万人。素有“中国温室黄瓜之乡”美誉。

2、历史沿革

因唐代冯翊将军墓建于村西北原上,故名冯(ping)村,后通称冯村。1961年由埝桥公社分设冯村公社,1983年改设冯村乡。2000年5月,经陕西省民政厅批准,冯村乡撤乡建镇。

3、自然气候

冯村镇居关中平原东部,地势北高南低。镇区北部属铁镰山西段,南部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农田基础设施条件较好。辖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地域光热资源丰富,全年太阳总辐射为125.80千米/cm2,年日照总时数为2385.2小时,年均降雨量555.1毫米,年均气候13.4C°,全年无霜期214≥天,可充分满足粮棉果菜的生长需要,农业耕作制度为一年两熟制。镇区水利条件优越,排灌没施齐全,渠井双保险。洛惠渠东西横贯全镇10.5km,西干一支渠纵跨5km,可供灌溉用渠15条,可灌面积4.5万亩,西干抽水站5座,装机容量50km,可灌6200亩,洛河过境3.8km,建有抽水站2座,装机容量15km,可灌面积5000亩。全镇共有可利用机井95眼,排水渠道19条(包括支毛沟),全长约50km。排灌设施齐全,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全镇生活用水为段家乡水源地引来的优质矿泉水。

4、农业发展


冯村镇

冯村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也是渭南市设施农业的发源地。近两年来,该镇通过内引外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了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全镇基本形成了“西棚、东果、镰山林牧”的产业格局。该镇率先引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日光温室大棚。经过多年不懈努力,设施农业得到迅猛发展,栽培面积达5600多亩,其中温室黄瓜3300多棚,年产值3100万元,形成了洛河沿线“多村一品”的十里无公害温室黄瓜产业带,成为全县乃至全市最大的高效设施农业集群产区,产品在西北、华中、华北等大中城市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万亩中早熟苹果、冬枣等时令水果畅销上海、广州、深圳等沿海发达城市。

该镇大力发展中早熟特色时令水果1.48万亩,中早熟苹果、梨桃、桃、冬枣等优质果品畅销经济发达城市,并远销俄罗斯等欧亚国家,形成了果业生产新格局。辖区先后建起了雷寨优质苹果、新庄优质杂果、杨家庄千亩冬枣示范园,果业年产值3700万元。

5、城镇领导

薛九运:党委书记,主持党委全面工作。

杨成林:党委副书记,镇长,主持*全面工作;分管财政、项目工作,联系信用社。

王国民:人大主席,主持人大全面工作;协助书记分管老*、政协、关工委工作。

杨辉:党委副书记,负责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分管组织、宣传、妇联、共青团、新农村建设及党政综合办公室,负责机关内务;主持机关党支部工作。

朱碧芳:纪委书记,负责纪委全面工作;负责综合治理、社会稳定工作及农村财务服务中心工作,分管稳定办、综合办、经管站、信访室;兼管社会事务工作,分管民政、残联、文化、体育、卫生,联系邮政、电信、联通、移动、工商所。

王生金:副镇长,负责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分管农业、水务、电力、统计、土地、农机、林业,联系国税所、地税所。

周立新:副镇长,负责计划生育工作;分管计生办、教育、果业、畜牧,联系初中、教育组。

刘玉民:武装部长,负责武装工作;分管交通、民兵、司法、辅警,联系法庭、派出所。

杨永明:工会主席,负责工会工作;分管环保、企业、安检。

杨根成:党委委员,副主任科员,协助镇长分管项目、招商引资、移民、扶贫工作、支农整合资金项目建设办公室。

谭成太:党委委员,协助党委、*分管工业经济。

6、行政区划

冯村镇区划

610523107200121冯村

610523107201220杨家庄村

610523107202220贺家洼村

610523107203220张家洼村

610523107204220榆村

610523107205220新庄村

610523107206220仁庄村

610523107207220雷寨村

610523107208220平王村

610523107209220严庄村

610523107210220党川村

610523107211220南堡村

610523107212220船舍村

7、地方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25686

男13035

女12651

家庭户户数6188

家庭户总人口(总)25578

家庭户男12960

家庭户女12618

0-14岁(总)6444

0-14岁男3439

0-14岁女3005

15-64岁(总)17575

15-64岁男8872

15-64岁女8703

65岁及以上(总)1667

65岁及以上男724

65岁及以上女943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5427

8、城镇动态

冯村镇征兵工作争当“排头兵”

按照县武装部统一部署,冯村镇党委、*扎实稳步、富有成效地推进2013年度征兵各项工作,在全镇掀起踊跃参军新高潮。

7月16日,冯村镇党委、*镇召开了2013年度征兵工作会议。会上,传达了县征兵工作会议精神,就今年征兵工作的政策作出解释,对镇征兵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及时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分阶段推进征兵工作顺利开展。

会议要求,坚持责任落实到位、宣传发动到位、适龄青年的针对性工作做到位。特别在宣传方面,充分利用板报、标语、横幅、资料手册等载体,向应征青年进行多方位立体宣传,在宣传内容上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征兵政策教育、优抚奖励政策教育等方面,掀起征兵宣传高潮,全力营造“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浓厚氛围。加强对登记、学历、政审、目测初检等各个环节的管控,严要求把关好各道卡口,杜绝徇私舞弊,人情兵、关系兵等现象发生,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今夏征兵工作。

9、附近景点


三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三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三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地处渭南市关中平原的东端,是黄河、渭河、洛河的交汇区。北起大荔县华原乡,南到老西临公路,东以黄河为界,与山西、河南相临,西沿渭河至华阴、潼关三县。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约宽15公里,总面积4.67万公顷。

三河湿地境内地势平坦宽阔,河漫滩地和一级阶地被渭河和洛河切割为三大块。沿黄河呈南北带状,沿渭河又呈东西带状。应受黄河泥沙影响,处滩高于内滩,常年积水,形成沼泽、草甸和盐碱地带。保护区有六条支流注入黄河和渭河,到了汛期,黄河水常倒流入渭河和洛河,成为这一地区湿地的主要成因。

保护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燥、半湿润季风气候,海拔在330米-335米之间,地势较周围偏低,受秦岭和中条山所形成的潼关风口的影响,气候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春季干燥升温快,夏季炎热日照长,秋季降温多阴雨,冬季寒冷少雪雨。

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典型的自然地理环境为湿地动植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提供了繁衍生息的场所。这里的森林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群落有芦苇群落、盐蓬群落、杯柳群落、草甸群落等。丰富的植物资源和植物群落的多样性,以及大量水生小动物的存在,为水禽提供了栖息、觅食和繁殖的良好环境,形成了三河湿地独特的生态环境。

据初步调查,区内有脊椎动物27目53科110属140中,虾、螺、蚌等家壳类动物20余种,蛇、蛙等爬行动物以藻类、小昆虫及微生物等为食料,其本身又成为野生水禽的食物来源,形成湿地特有的生物链。

“大荔人”遗址

1978年3月21日,陕西省水利局刘顺堂在段家乡解放村(原名王家村)甜水沟东崖洛河三级阶地的砾石层(第三层)中,发现了一个较完整的古人头骨化石。经国家古人类学者多方考证,确定其为早期智人中的较早类型,时代为中更新世末期,具体时间约在20万年左右。是我国旧石器时代从猿人到古人过渡的一个代表,因发现在大荔境内,故命名其化石人为“大荔人”,具体发现地址为“大荔人”遗址,距县城西北23公里。

1978年至198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以下简称古脊所)、西安半坡博物馆(以下简称西博)、本县文化馆(以下简称县馆)、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县文管会)和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班对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和一次野外调查。在“大荔人”遗址到育红村一带共发现12处与“大荔人”文化层相当或稍晚的石器地点,其遗址代号是:南区为d1、d2、d3、d4、d5、d6、d7;北区为d8、d9、d10、d11、d12、d13。南区在甜水沟以北,北区在育红村周围,东西长约7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主要发现了大量石器和兽骨化石。

沙苑文化遗址

沙苑文化是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三门峡水库区考古工作队于1955年冬在本县南部的沙丘地带发现的,当时仅发现了石器。1973年,县馆组织的调查组在沙苑地区调查时在s19地点发现了人头顶骨化石。以后又与陕西省考古所相继进行了四次调查和普查。在沙面上发现了大量石器。但未见地层关系。

石器遗物分布面广,先后在官池、沙底、张家、西寨、石槽、八鱼、苏村、下寨、羌自九个乡镇的35处地区,采集了数千件石片石器和细石器。其中石片石器是其典型产物,又是细石器文化中所罕见的。

根据已经发现的资料,经国家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研究认为:石器属中石器时代遗物,人头顶骨化石属同时期的遗骸。具体时间约在万年左右。以后。把35处地区统一称作“沙苑文化”遗址。

10、地方特产


大荔西瓜

大荔冬枣

大荔冬枣果实近圆形,平均单果重20g左右,果面平整光洁;果皮薄,完熟期呈浅0状赭红色;果肉乳白色,口感细嫩酥脆;口感甜香。

鲜枣含人体所需的19种氨基酸和A、B、C、P等多种维生素,可溶性固形物34%~38%,维生素C3平均含量52mg/100g,堪称“活维生素丸”。

大荔冬枣生产区域位于关中平原东部,该区域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4℃,年光照时数2385.2小时,全年≥10℃有效积温4312℃,光热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年降水量514mm,无霜期212天,区域内地势平坦,土壤类型以粘质壤土为主,有机质丰富,保墒性能好,独特的自然条件非常有利于冬枣的种植。

大荔西瓜

渭南大荔地处关中平原东部,境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种植西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属栽培西瓜的最佳优生区。大荔群众历来就有种植西瓜的作务习惯。长期以来,西瓜成为全县种植面积最大的水果之一,同州西瓜闻名遐迩,久负盛名。近两年来,随着西瓜品种结构的调优和种植模式的转变,全县西瓜种植规模持续扩张,呈现出抢季节以早取胜、创品牌以优取胜和出新招以特取胜的竞争态势,西瓜产业一路走红,实现了产销两旺。

大荔西瓜果实呈圆球形或椭圆形;果皮颜色有绿色、黑色、深浅绿色相间条纹的花皮;瓜瓤艳红,细嫩多汁,沙甜可口。

大荔花生

“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着白胖子”。这一则打“花生”的谜语,把花生的形象,比喻得十分生动有趣。

大荔花生是陕西省久负盛名的特产,主产于陕西关中平原东部的大荔县一带。《大荔县志稿》记载:“南乡沙苑,横亘商阜,低滩隙地无几,加以风沙飞走,地力薄弱,不善五谷。光绪初,邑宰倡凿井、各村颇遵行之。然沙苑地狭风多麦粟终寡;其所产则金针;落花生、红茹等”。它以荚果硕大,籽仁饱满,果皮洁白;色泽鲜艳,香脆可口,出油率高,营养丰富,宜于贮存,品质优良等特点而著称于世。可与全国著名的山东大花生、郑州花生相媲美,是陕西重要的内销和出口商品。

大荔花生属豆科植物(1eguminosae),一年生草本。茎匍匐或直立,有棱,被茸毛。按茎的生长习性可分为直立、蔓生等型。羽状复叶。腋生总状花序,花黄色,授粉后子房柄迅速伸长,钻入土中,子房在土中发育成茧状荚果。种子(花生仁)呈长圆、长卵、短圆等形,有淡红、红等色。喜高温、干燥,不耐霜,适宜微碱性沙质壤土栽培。我国栽培极广,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花生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无论花生总面积和总产量都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印度。我国北从黑龙江,南至海南岛,西起*,东到滨海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行踪。主要分布于黄河下游各地,其中以山东省为最多,占全国35%以上,位居全国之首。我国花生主要类型有:普通型、多粒型、珍珠豆型、蜂腰型4类。

上一篇: 名人死亡实录

下一篇: 智慧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