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泥阳镇

科普小知识 2023-11-17 23:01:27
...

泥阳镇位于嘉陵江上游,西秦岭南麓,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的徽成盆地中部,这里人杰地灵,物产丰饶,信息畅通,交通便利。全镇总面积60.6平方公里,辖16村、78社,3353户,14141人,有耕地2.14万亩。

中文名:泥阳镇

行政代码:621227103

身份证前6位:621227

长途区号:0939

邮政编码:746000

隶属政区:徽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甘K

辖区面积:60.6km2

人口数量:约1.41万人

人口密度:233人/km2

1、地方简介

甘肃省泥阳镇地处徽成盆地中部.是徽县西大门。东邻伏家镇,北连江洛,南与成县交界,区域总面积6l平方公里,现辖16个村,78个合作社,3400户、14900人。中集、寇庄和冉庄三个行政村四界成县;属徽县辖两块飞地。

2、行政区划

泥阳镇区划


泥阳镇

621227103001220泥阳镇居委会

621227103200220雷庄村

621227103201121李磨村

621227103202122柳巷村

621227103203122文庄村

621227103204220苟庄村

621227103205220中集村

621227103206220寇庄村

621227103207220冉庄村

621227103208220乔王村

621227103209220朱杨村

621227103210220张垭豁村

621227103211220郑垭村

621227103215220成庄村

3、地方人口

泥阳镇人口数据:


泥阳镇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14771

男7673

女7098

家庭户户数3705

家庭户总人口(总)14703

家庭户男7642

家庭户女7061

0-14岁(总)3638

0-14岁男1915

0-14岁女1723

15-64岁(总)10136

15-64岁男5255

15-64岁女4881

65岁及以上(总)997

65岁及以上男503

65岁及以上女494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4282

4、特色产业

立足“三蒜”优势,狠抓蔬菜产业。泥阳镇素有“大蒜之乡”的美称,家家户户都有种“三蒜”(蒜苗、蒜苔、大蒜)的历史,这里产出的“三蒜”口味纯正,营养丰富,保健性强,经国家农业部成都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检验,泥阳三蒜为:绿色、无公害蔬菜。全镇每年蔬菜播种面积13000多亩,占全镇耕地的一半以上。每年阳春三月,初夏四月,11月,蒜苗、蒜苔、大蒜收获上市,四方客商云集泥阳,蔬菜市场异常热闹,车水马龙、川流不息。1000多万斤蒜苗、1000多万斤大蒜、400多万斤蒜苔,被运往祖国各地,为人们的餐桌上增加了美味菜肴。在抓好“三蒜”生产的同时,镇*科学指导广大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大搞菜粮间作,立体栽培,探索出蔬菜立体栽培模式八类三十二种,年产甘蓝、辣椒、洋葱、大白菜及其它蔬菜1600万斤,蔬菜收入达到1600万元,占全镇工农业收入的40%,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为了切实做好全镇蔬菜产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镇上还专门成立了蔬菜协会,引导全镇蔬菜生产,促进全镇蔬菜销售。

5、生态农业

发展生态农业,做强核桃产业。为了改善全镇生态环境,为农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镇*依托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狠抓优质核桃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建园及原有核桃品种高接换优技术的示范推广。全镇核桃园面积达到2000亩,同时还建成了泥阳镇300亩优质核桃接种园,以备优质核桃品种在全镇及周边县乡快速推广运用。全镇年产优质核桃100多万斤,且产量在逐年递增。

6、农业技术

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泥阳镇狠抓秋播生

产技术培训工作

为了全面抓好以秋播冬小麦为主的秋播工作,10月10日,徽县泥阳镇邀请县农技中心技术人员举办了一期秋播培训班,培训镇村社*及示范户156人,之后,在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村召开秋播培训会议6次,培训农户389人次。同时,为全镇60户小麦产业示范户、40户蔬菜产业示范户发放小麦良种4000公斤;给苟庄、雷庄、中集、寇庄等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村农户发放小麦专用配方肥6吨,小麦良种4000公斤;为全镇全覆盖发放三唑酮160公斤、三唑醇290公斤。近年来,该镇认真实施徽县农技推广体系补助项目及小麦高产创建项目,在全镇推广普及小麦良种、三唑酮、三唑醇药剂拌种、菜粮间作套种、小麦条播技术,在中集、寇庄等小麦高产创建项目实施区,大力示范推广小麦宽幅精播栽培技术,为农户增产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7、附近景点


附近景点

吴玠墓景区

徽县城关东北隅横翠一山,古曰钟楼山,今呼吴山。山上翠柏遮天,自然环境幽静,自成人们游览之地。宋故将军吴阶之墓及“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碑”就座落存这里。

吴山原有墓葬封土壕两座。一座已没有了墓葬痕迹:另一座在碑之正东约九米处,状呈园形,高1.4米。底径9.3米,底部用石块筑起约40厘米。

“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碑”座东朝西,高2.96米,宽I.53米,厚0.3l米碑额下面纂刻“宋故开府吴忠烈墓志铭”十个大字,正文楷书共二十行,每行七十余字,大部已剥落不可辩。据碑文自叙:“吴玠卒归葬于德顺军水洛城北原先荣之地”,又《甘肃新通志》和《静宁县志》载:玠墓在宁州南一百二十里水落城北塬。此述与实际十门悖,当时(绍兴九年三月)宋金和议初成,六月玠卒,原准备归葬故乡就刻了墓碑。但八月金人失盟,次年四月大举入寇。因此,吴阶末及归葬故乡而葬天河池。至于《静宁县志》的记载,只是抄袭碑文原有归葬故乡之意而已。

解放初,墓区建筑毁坏殆尽,仅存封土堆和墓碑,碑亦倾斜,无人管理。一九六三年二月十一日,巾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划定整个吴山及山上古柏皆在保护之列。一九七八年将墓碑复正,并建碑亭,加强了保护。1985年,由省文物局拔专款对碑亭进行了重修。

郇家庄白塔

徽县郇家庄白塔,是陇南唯一保存下来的佛寺古塔,虽经近千年的风蚀雨剥,地震坏损,但历代群众珍爱古代文化艺术,坚持边损边补修。道光庚寅(1830)之秋,当地群众商议,决定以石条补其根底,大修保其坚固。随即在全庄募化集捐,并用本寺两年的地产(当时白塔寺有地十多亩),于辛卯年(1831)动工修葺,到壬辰年(1832)中秋完竣。这次大修,不仅加固了塔基,补修了坏损破败之处,而且还在塔基处筑砌了洞门,镶嵌了补修碑记。

白塔,亦称砖塔。高25米,共10层,是用多层叠涩檐承托平座的砖塔,通体砖筑,实心楼阁式建筑,平面呈八角形。底部为两层石条砌筑的台基,每台依次宽出塔身0.16米,塔体下阔上收,各层面宽与高度自下而上逐渐递减,整个塔体轮廓呈角锥形。

徽县白塔,设计合理,比例协调,工艺精湛,造型美观,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从远处眺望,一座宏伟壮丽的古塔在宽阔坦荡的山坳上凌空高耸,四周树木错落环合,村舍隐约其问,塔旁又有一高23米的银杏树相映衬,使白塔更显得巍峨壮观、潇洒俊美。回望唐代大诗人杜甫由同谷发成都曾歇脚纳凉之处的栗亭故址与“少陵钓台”,更使人魂牵梦绕,思绪难平。

东关*

中国*古寺。位于甘肃省徽县东关回族聚居的东关村。据寺内现存明朝万历十四年丙戌(1586)所立《重修礼拜寺碑记》载,该寺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因“岁久易湮”,曾于嘉靖(1522~1566)年间修葺。后以“寺宇复圮”,于万历年间(1573~1620)“因废拓新”。

徽县东关*

后又经清朝道光四年(1852)和1913、1982年数次扩建和重修。现寺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整体布局为中国传统殿宇式建筑风格。全寺3进5院,多采用砖木结构,遍施精巧雕作及艳丽彩饰。礼拜大殿名“崇一殿”,宽5间,深8间,面积520平方米,宏伟庄严,殿前设花坛。临街为“怀源阁”即唤拜楼,木质结构,高15米,主楼3檐3层歇山顶,上覆筒瓦和火珠脊兽等饰物,称“狮子海马倒栽鱼”,美观别致。另有水房、花园及住宅院等附属建筑。该寺几度毁损重修,始终保持中国传统建筑特色,为甘肃省*中历史悠久、规模较大、建筑技艺精湛的古寺之一。

8、地方特产


地方特产

徽县紫皮大蒜

徽县紫皮大蒜是甘肃省陇南市徽县的特产。“徽县紫皮大蒜”是芳香族调味蔬菜上品,营养极其丰富,不仅兼具医疗和保健功能,而且是风靡全球的兰州拉面的重要佐料。徽县紫皮大蒜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农业环境条件,徽县“三蒜”产品享誉省内外,紫皮大蒜是徽县土特产品家族中栽培历史最悠久、种植面积最大、生产效益最好的经济作物。2003年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5年取得A级绿色食品认证、2007年注册品牌商标4枚、2008年获得中国杨凌农高会“后稷奖”,2013年亩均产值达到6000元。

徽县是全国秋播越冬大蒜最适宜的产区之一,“徽县紫皮大蒜”蒜头形状玲珑,鳞瓣饱满,瓣皮乌紫、肉质脆嫩、汁液粘重、芳香浓烈、辛辣适口、营养丰富,是食用和调味的佳品,亦可入药,为地地道道的特色产品。

2014年,徽县紫皮大蒜种植协会申报的“徽县紫皮大蒜”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徽县紫皮大蒜划定的地域保护范围:徽县所辖泥阳镇、江洛镇、伏家镇、栗川乡、银杏树乡、城关镇、水阳乡等7个乡镇103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5°34′00″~106°27′00″,北纬33°33′00″~34°11′00″。

徽县银杏

银杏又名白果,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树种,其全身是宝,集食用、药用、材用、绿化和观赏等用途于一体,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地处陇南山区的徽县,由于气候、土壤等方面的原因,栽培银杏的历史十分悠久。在嘉陵镇田河村,至今就生长着153棵千年以上的银杏树,形成了一个全国都十分罕见的银杏树群落。然而,由于信息闭塞,加上一直不知道银杏树开发的巨大商业价值,田河村人守着这些祖先留下来的“宝树”却受了一辈子的穷。直到1994年,为了振兴当地的经济,县上组织有关人员到安徽、山东、湖北等地参观,发现这些地方的0都把银杏作为振兴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受到启发。后来,田河村人根据外地的经验,利用银杏这一资源优势,开发了“银杏人家”旅游项目,形成“吃银杏果、品银杏茶、赏银杏景”的一条龙旅游开发格局,效益不错。由此带动了全县银杏产业的发展。徽县县委、县0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决定将银杏产业作为一项富县富民的产业来抓。经过8年多的不懈努力,尤其是在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政策的推动下,徽县广泛发动群众,采用林粮间作、地埂栽植、早果丰产密植、荒山造林等多种栽植模式,大力栽植银杏树。截至2002年,该县银杏树已发展到13.6万亩,达700万株。

甘肃省徽县柳林镇、城关镇、嘉陵镇、伏家镇、江洛镇、泥阳镇、永宁乡、水阳乡、虞关乡、银杏乡、栗川乡11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金徽酒

翻开金徽酒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这几个词之于金徽是非常重要的:发展、辉煌、沉寂、变革、崛起。是的,金徽在甘肃酒业的发展史上是不可或缺的。

陇酒是有渊源的,陇酒文化是厚重的。金徽酒的文化不仅有根有据,而且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在历史的长河中,徽酒犹如一叶永不停息、凌浮波流的扁舟,树帜在陇酒文化的潮头,乘风破浪、扬帆前行。距今4000多年以前,徽县就开始了蒸馏酒酿制。1134年,创立了雄霸一方的历史名牌“金徽酒”。

有人说,酒的文化内涵就是酒的灵魂,没有文化内涵的品牌是经不起考验的。早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在徽县东北部河谷地带的甘沟四坪山繁衍生息。上世纪50年代,人们从甘沟四坪山发掘出来大量的陶器,其中的酒器和谷物发酵器具足以证明,在距今4000多年前,这里的人们就已经开始认识用谷物酿造美味的规律和方法,这也为徽县蒸馏酒起源于西汉以前的说法提供了事实依据。有关徽酒的正式记录,来自于南宋抗金名将吴介。1134年,他与兄弟吴粼在徽县仙人关大破金兀术的十万铁骑,大捷庆功时由于酒具短缺,将士们便用金兵的头盔来盛酒痛饮,“金盔酒”美名由此而生。后来的人们叫顺了嘴,“金盔”便成了“金徽”。明清时期,徽酒经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齐聚伏家镇傍“神泉”争“海眼”,出现了很多的酿酒作坊,像“晋绅坊”、“永盛源”、“宽裕成”、“金隆魁”、“公信福”等驰名的酒坊数十家。尤其是陇南春的前身“永盛源”得其要津,清初康熙大帝出巡陇南后对其酿制的徽酒大加赞赏,并钦点为宫廷贡品,于是徽酒声名远播。

上一篇: 没有男人

下一篇: 幸福五子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