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镇
剑河县南明镇位于剑河县东北部,镇*驻永兴村司头,距县城革东105公里,东经108°56',北纬26°51',海拔500米,是剑河县与三穗县、天柱县的接壤交界之地,东与凤城镇接壤,南与天柱县石洞镇相邻,西接本县的敏洞乡、观么乡,北临三穗县桐林镇、款场乡。南明镇国土面积为221平方公里,现居住有5655户居民,共23740人,常驻人口18946人,民族分布为侗族、苗族、汉族,侗族人口占91%、苗族占5%,汉族占4%,分别居住在129个自然中。
中文名:南明镇
行政代码:522629103
身份证前6位:522629
长途区号:0855
邮政编码:556400
隶属政区:剑河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贵H
辖区面积:221km2
人口数量:约2.4万人
人口密度:92人/km2
1、地方简介
在剑河县东北部。面积221平方公里。人口2.04万,其中侗、苗等民族占99%。辖1居委会、22村委会。元置楠木洞长官司。明洪武中改为赤溪洞蛮夷长官司。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废。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设土千总。1932年置永兴镇及琴戈、大洋、漂敏、凯寨、台捍、平珍等乡。1941年置南明乡。1953年析设南明、大洋、平珍等乡。1958年撤乡建南明公社。1962年析建南明、大洋、平珍3公社。1984年改置南明镇及大洋、地灵2乡。1992年合并置南明镇。境内多林木。有银矿。产生漆、油桐籽。有中小学36所。镇人民*驻地南明,在柳川镇东北42公里,八卦河东岸。人口900,均为侗族。海拔460米。侗语称果、各,意为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地方。古迹有“天河洗甲”碑。款场—小广公路经此。
2、行政区划
南明镇区划
南明镇
522629103001121南明街上社区
522629103200122永兴村
522629103201220岑戈村
522629103202220屯侯村
522629103203220小南村
522629103204220升洞村
522629103205220平凡村
522629103206220河口村
522629103207220漂寨村
522629103208220凯寨村
522629103209220孟优村
522629103210220桂花村
522629103211220大坪村
522629103212220平珍村
522629103213220坡王村
522629103214220八十村
522629103215220杨柳村
522629103216220大洋村
522629103217220坪洋村
522629103218220高兴村
522629103219220台沙村
522629103220220中寨村
522629103221220桂丹村
3、地方人口
南明镇人口数据:
南明镇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19180
男10120
女9060
家庭户户数5120
家庭户总人口(总)19163
家庭户男10103
家庭户女9060
0-14岁(总)5978
0-14岁男3224
0-14岁女2754
15-64岁(总)11712
15-64岁男6159
15-64岁女5553
65岁及以上(总)1490
65岁及以上男737
65岁及以上女753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8837
4、自然资源
南明植被生态完好,森林覆盖率达76%,是全县人工和退耕还林最多的乡镇。境内气候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八卦河穿境而过,喀斯特地貌独特壮观,溶洞成群配之青山绿水,人居环境极佳,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避暑和人类心灵疲惫养栖的理想胜地。这里有侗民反清起义战斗遗址—江口屯,是民国时期李世荣将军的故乡,红军长征路经南明,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在民间流传。
5、农业发展
剑河县南明镇“绿肥”喜获丰收
4月14日,该镇农业服务中心相关技术人员对3个绿肥种植范点进行了测产验收。经实测,示范点中成熟绿肥植株平均株高18厘米,分枝数6枝,平均亩产约1900公斤,3个示范点共产绿肥约19万公斤。
据了解,去年秋冬季,剑河县南明镇在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项目中积极推广种植绿肥。全镇共完成稻田绿肥种植4千亩,该镇选取了3个相对集中连片的稻田作为示范点,3个稻田绿肥高产示范点面积达100余亩。
推广种植绿肥,不仅使当地的生态得到一定的保护,而且也使农户得到看得到的实惠,促进农民增效增收。
6、基础设施
剑河县全力推进南明镇至三穗顺洞公路升级改造工程项目征地拆迁工作
为进一步加快剑河县南明镇至三穗县顺洞公路升级改造工程项目征地拆迁工作步伐,在县交通局的牵头下,南明镇人民*积极配合该项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征地拆迁、协调服务等工作,以确保工程按时、保质完成。
南明镇*分管领导带领国土所、交管站、水利站工作人员及所涉村的村干组成征地拆迁测量小组,对南明镇至三穗县顺洞公路改造中涉及的田土、物质进行登记,便于征地时通知到户主及时到场参与。
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面就绪,征地拆迁测量小组紧接着迅速展开征地拆迁登记丈量工作。目前为止,南明镇已丈量田土30.1643亩,共完成该工程所需征地范围的60%,合计赔偿资金455199.4元,并完成第一期173户的公示。
7、乡村建设
南明镇吹响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集结号”
近期,剑河县南明镇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已陆续进驻各村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工作组严格按照“一宣四帮”要求,全身心融入到群众中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认真谋划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理清思路,找准产业,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扶持,支持和帮助群众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南明镇开展结对驻村帮扶工作以来,狠抓措施,注重实效。工作组成员深入各村各户,全面宣讲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开展“结对帮扶,到村到户”工作。了解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倾听诉求。结合“四帮四促”、“*下基层”和“同步小康驻村”等工作,切实提高百姓对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的知晓率、认可度和支持率,形成同步小康创建活动合力共为良好局面。同时,严格遵守上级和该乡各项工作制度,确保同步小康“结对帮扶”工作在制度保障下有效运行。
8、附近景点
附近景点
仰阿莎湖景区是三板溪电站蓄水形成的山区淡水湖泊,主航道有130公里,支航道有120公里。平均水面宽360米,最宽水面1500米,总面积85平方公里。距贵阳机场210公里,距凯里70公里,南距黎平机场15公里,北距湘桂铁路靖州站60公里。湖区风光有柳川水上游乐中心、巫包苗族红绣、绕号苗族锡绣、巫山峡谷、南寨白水洞瀑布、天堂界风光、柳基苗族古城、雷打塘、南加平湖、康中水上度假区、巫莎度假区、青山界风光等,是一个集民族风情、自然风光、水上游乐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圣地。
因三板溪水电站建设,剑河新县城在寨章一带复建,将建成“黔东南州的旅游集散中心之一,具有具苗侗民族特色的现代湖滨园林旅游城市”。距温泉景区6公里,距八郎古生物化石群遗址5公里,距州府凯里市75公里,距*舞阳河风景名胜区70公里。320国道和65号高速公路穿城而过,库区水路直通锦屏,库区旅游公路通往锦屏接黎平机场,水陆并进,交通便捷。
文斗苗寨
文斗苗寨是青山界48苗寨之一,因以前此地读书人多,喻作天上的星斗而得名。文斗苗寨以独特的青石板文化被后人传颂,其石板路、石凳、石梯、石缸、石碑,尤以浩封碑群为古雅锦屏县庄严。现存的清万名伞、六色三角彩旗、长铜号和明台炮等已成历史的鉴证。用巨大方石砌成的四方地基上建造的拱门、楼亭和用石砌成的护寨围墙及烽火台和寨内古四会院建筑物上那雕刻精美的鸟、龙、凤等。这些颇具民族特色的明清建筑,向过往的行人述说着她们过去丰厚沉淀的历史,雕刻着一个个陈旧而鲜活的故事。古朴淳厚、典雅细致的青石板文化与苗族粗犷豪放的风格融为一体,别具一种震撼人心的魅力。
革东古生化石物自然保护区
革东古生化石物自然保护区的古生物化石是世界寒武纪生命大0的三个遗址之一,位于剑河的西北部,距新县城3公里。该保护区生物化石门类众多、数量丰富,有三叶虫、疑源类、双壳类、遗迹化石外和棘皮动物、触手动物、多孔动物、刺胞动物、原体腔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等11个门类、168属、500余种。这些对于研究早期后生动物的产生、演化、可散及生命的起源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金钥匙”,被国内外专家赞誉为“古生物化石的摇篮。是全人类共同的珍贵遗产
革东古生物化石遗址获批为国家地质公园,在推动该县经济发展和珍贵遗产的保护以及推动该县环境保护事业特别是环境保护宣传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9、地方特产
地方特产
贵州剑河钩藤,又名鹰爪风,金钩,为茜草科常绿木质藤本植物,以茎枝入药,具有清热平肝,息风定惊功能。用于治疗头痛眩晕、感冒夹惊、惊悸抽搐、妊娠子痫,高血压等症,是治疗头痛眩晕,高血压的主用药。是剑河县民间传统常用药种,也是制药企业的主要生产原料,不仅国内有名,还远销日本、韩国等地。
剑河钩藤种植和贸易历史悠久,早在明代末年开始,伴随着清水江木材贸易的兴起,剑河钩藤作为一种有名的中药材开始在中原地区广为人知。乾隆年间的《贵州省志》称:苗木兴,钩藤旺。意即大量苗族木材外运,钩藤的种植和贸易两旺。
自2003年起剑河就开始人工种植钩藤,现拥有钩藤基地2万余亩。经贵州省中药研究所检测,剑河钩藤的水分、灰分、浸出物等均优于《中国药典》(2010版)提出的相关指标。为保护剑河钩藤品牌,使其品质和特色得以保证,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2009年初,剑河县0及有关部门着手开展剑河钩藤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经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初审和国家质检总局形式审查、公示等,历经近两年的努力,于2010年11月22日顺利通过国家质检总局专家组评审,这是继德江天麻、赤水金钗石斛、大方天麻等中药产品后,又一贵州“地道药材”得到国家法律保护。剑河钩藤品牌地理标志的获得,不仅填补了该县“地道药材”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空白,而且标志着剑县中药材产品开发朝自主知识产权创新方面迈进了跨越性一步。同时,一方面使剑河中草药材继续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帮助广大药农走上致富之路。
剑河钩藤产地范围为贵州省剑河县久仰乡、南哨乡、太拥乡、柳川镇、观么乡、盘溪乡、敏洞乡、南寨乡、南加镇、南明镇、岑松镇、革东镇等12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侗果
这是侗家招待贵宾的一种特产美食。制作方法是:将蒸好的糯米舂粑,边舂边撒上野甜藤水,制成糍粑晾上一天,半软半硬即切成手指大的块,阴干后,再用菜油炸,然后把炒香的芝麻撒上,又香又甜又脆的侗果就制成了。
黔东南侗果是侗族人在传统节日上祭祀的常用供品,同时也是待客茶点,流行于黔东南侗族苗族自治州的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剑河等县。经长时间不断的改进提高,目前已发展为当地苗、瑶、水、汉等各民族地区家喻户晓,人人爱吃的名点。
在黔东南每年农历的“三月三”节里,侗果为当地的必备之食。通常在节前,侗家姑嫂、妯娌、婆媳、母女们便开始三五成群地加工侗果。加工侗果必须用当地野生植物的甜藤作为增甜剂,目的就为了使侗果具有藤的自然芳香。《本草遗拾》中有将“甜藤捣汁,和米粉作糗饵食,甜美、止泄”的记载。这说明甜藤作点历史悠久。侗族继承此食的传统方法并将之发扬光大,使之流传至今,成为闻名遐迩的名食。
不过遗憾的是侗果还未真正的流入大众,大多的侗果还只是停留在家庭里手工制作,未见其在市场上进行柜售。
剑河藠头
剑河藠头是贵州省黔东南州剑河县的特产。剑河县藠头洁白、嫩脆、粗纤维含量低,营养丰富,食而不腻。以其独特的风味,优良的品质,深受消费者青睐。
藠头是一种多年生草本百合科植物,叶细长,开紫色小花,鳞茎、嫩叶可食用。成熟的藠头个大肥厚,洁白晶莹,辛香嫩糯,含有糖、蛋白质、钙、磷、铁等14种氨基酸、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4种维生素多种营养物质。藠头生长适潮耐肥,一般多种于背阴潮湿的鸡粪土中,每年秋季下种,次年入秋收获,生长期在300天左右。只要施足底肥,季中除草一、二次,亩产都在数千公斤,是一种投入少经济效益高的作物。是烹调佐料和佐餐的最佳佐料。干藠头入药可健胃、清痰、治疗慢性胃炎。据《本经》记载:“藠头治金疮疮败,轻身者不饥耐老”,“治少阴病阙逆泻痢,及胸瘅刺痛,下气,散血,安胎。”如此既好吃又治病之物,世间实为难得。
藠头的吃法很考究,鲜品切片或切成丝炒肉、凉拌,味道独特。而更多的还是用来腌制。个大色白的可按各人喜好腌制成酸、甜、辣等口味,不但色泽晶莹鲜亮,而且馨香沁人,令人闻而生津不止;品质稍差的拌入辣椒剁碎腌成藠头辣子,都是开胃佐餐顺气的佳品。
剑河有悠久的藠头种植历史和独特的栽培技术,加之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产的藠头洁白、嫩脆、粗纤维含量低,营养丰富,食而不腻。该县岑松镇、久仰乡、石番溪乡、南寨乡、柳川镇、南明镇等乡镇都是藠头生产的主产区。
剑河藠头从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步扩大种植面积,九十年代就开始批量加工生产,其甜酸、盐渍、酸辣藠头罐头系列产品投入省内外市场销售,以其独特的风味,优良的品质,深受消费者青睐。全国各地客户纷纷来人来电要求供货,产品供不应求。其中盐渍藠头远销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1991年11月获“七五”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博览会银奖,1993年3月在全国星火计划成果洽谈会议上被评为银质奖。此后,日本株式会社爱峰商会董事长获公弘康及釜井一郎先生一行,又对剑河藠头从原料到成品进行了严格、细致的科学测试,各项经济技术指标都达到和超过日商的要求,对剑河藠头系列产品予以很高的评价,并承诺,今后生产的盐渍藠头全部由其经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