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孟坝镇

科普小知识 2023-11-19 14:50:27
...

孟坝是镇原北部8乡镇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集散地,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商埠重镇,被列为全省发展和改革试点乡镇,属镇原县城镇建设的“三个次中心”之一。镇*驻地距离县城 28公里 ,距庆阳市区50公里。东南低,东西宽约18公里,南北长约30公里,土地面积22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4万亩。

中文名称:孟坝镇

行政代码:621027102

身份证前6位:621027

长途区号:0934

邮政编码:745000

隶属政区:镇原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甘M

辖区面积:227.4km2

1、地方简介


孟坝镇

孟坝是镇原北部8乡镇人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的集散地,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商埠重镇,被列为全省发展和改革试点乡镇,属镇原县城镇建设的“三个次中心”之一。镇*驻地距离县城 28公里 ,距庆阳市区50公里。东南低,东西宽约18公里,南北长约30公里,土地面积227.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4万亩。现辖刘城村、赵咀村、孟坝村、大寨村、峁合村、塬口村、塔李村、东庄村、王山村、西壕村、何范村、王地庄村、醴坳村、王湾村14个村,149个村民小组,8470户、39398人,其中农业人口37948人。

2、自然环境

孟坝镇总土地面积2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4万亩,其中:塬地66800亩、山地54000亩、川地3200亩。全镇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 1495米 ,年平均降雨量460— 585毫米 ,年平均气温7.3— 9.0℃ ,全年无霜期168天。境内有两条主要河流,蒲河流经王地庄、王山、大寨、孟坝、王湾5个行政村,境内全长 21公里 ;交口河流经塔李、塬口、赵咀3个行政村,境内全长 15公里 。

3、历史沿革

据传说孟坝镇建于清初。当时有一姓孟的人持意做得兴隆,孟坝镇的集市贸易被他一家独霸,人称孟霸,后依此而得名。

解放初为孟坝区,1958年3月撤区设乡,同年9月成立孟坝人民公社,1983年12月复称孟坝乡,1985年7月撤乡建镇。

4、城镇建设


孟坝镇

孟坝镇位于镇原县北部,距镇原县城30公里,是镇原县北部物流集散地,也是镇原县确定的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现有人口39398人。城区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已完成建设面积4.2平方公里。现有驻镇单位30个,企业120户,个体工商户715户,镇区常住人口1.68万人。针对老城区建筑密度大、发展空间小、道路交通拥挤等问题。孟坝镇实施了新区开发工程,开通了北环路、中街路,将原来只有8米宽的街道取直加宽至宽40米、长2500米,安装路灯80盏,红绿灯2处,修建城雕1处,建成绿化带5600平方米;实施排污排洪工程,压埋排污管道4184米,修建雨水井108个,涵洞18米;实施铺油罩面工程,开挖回填夯实地沟1720米,移动土方8000立方米,整修铺油街面3.2万平方米;实施旧城区老旧平房改造工程,征地69亩,补偿资金30万元,拆迁街道老旧平房511间,楼房24间504平方米,整体搬迁农户5户;栽植绿化树木9.5万棵,改造压埋自来水供水管线2611米,改造供电线路和电信线路个2200米。多元投资4344万元,新建楼房33幢,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改造建成了百货、建材、农贸市场和商业街的“三市一街”,新修了环城北路,完成了城区供水管网、电网改造,搬迁了敬老院和财政所,新建了孟坝中小学教学楼、世纪中学学生公寓楼、广文中学教学楼、孟坝法庭办公楼、购物中心、孟坝加油站、镇*办公楼,城镇服务功能渐趋完善,城区面貌变化较大。

5、行政区划

孟坝镇区划

621027102200220王湾村

621027102201220刘城村

621027102202220赵咀村

621027102203121孟坝村

621027102204122大寨村

621027102205220峁合村

621027102206220塬口村

621027102207220塔李村

621027102208220东庄村

621027102209220王山村

621027102210220西壕村

621027102211220何范村

621027102212220王地庄村

621027102213220醴坳村

6、地方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38346

男19917

女18429

家庭户户数8023

家庭户总人口(总)36963

家庭户男18856

家庭户女18107

0-14岁(总)11629

0-14岁男6130

0-14岁女5499

15-64岁(总)24866

15-64岁男12862

15-64岁女12004

65岁及以上(总)1851

65岁及以上男925

65岁及以上女926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38282

7、城镇动态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孟坝镇三举措强力推进秋覆膜工作

镇原县秋季农业生产会议召开后,孟坝镇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及时部署,狠抓落实,以三举措扎实推进秋覆膜工作。

一是宣传引导到位。镇上通过召开秋季农业生产工作专题会议、镇村两级*会议,把落实秋覆膜工作作为当前重点工作来抓。组织群众现场实地观摩、科技示范户现身说法等方式,向农户广泛宣传秋覆膜增产增收效果,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通过算账对比、效益分析、示范引导等形式,耐心细致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帮助群众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消除疑虑,为秋覆膜大规模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措施落实到位。镇上安排包村*、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从整地、施肥、起垄、覆膜、培土等各个环节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达到“施足底肥,精细整地,膜面平整,行垄整齐”的技术要求,并采取划片包干,责任到人,督促农户边腾地、边覆膜的办法,统一组织调配人力和机械,切实加快覆膜进度。

三是考核管理到位。镇上制定了秋覆膜工作管理考核办法,将此项工作作为全年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强管理,严格考核,全镇上下形成了科级领导包片抓示范,一般*包村抓技术,村组*包户抓落实的“三包、三抓”工作格局,为双垄沟播玉米技术推广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至10月上旬,共发放地膜40.5吨,调用机械40台,完成覆膜3000亩,其中示范片带及示范点覆膜1600亩。

8、附近景点


潜夫山森林公园

潜夫山森林公园

距离镇原县城1公里,省道318线从旁边穿过。

潜夫山森林公园位于镇原县城潜夫山上,潜夫山因东汉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王符在此隐居著书《潜夫论》而得名,相传山上古柏为王符亲手所植,潜夫亭为王符的读书坛。

公园设有两个出入大门,西、北两侧留有镇远县城古城墙遗址。园内包括烈士陵园、悠园、沁园、怡园、王符纪念馆、潜夫亭、杏花亭、佑德观、通明宫,书画展览馆,是一个休闲的好去处

翟池位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古十一月,沟北原头滑塌,堵塞沟渠,形成湫池。因此地聚居翟姓,故曰翟池,又因此池,该村也命名为翟池村。翟池水位最深处为13米,水面面积18万平方米,总蓄水量126万立方米,流域面积1.33平方公里。池上游南端有泉眼一孔,以每秒4公升的流量注入池中。水质甘甜纯净,是当地人畜饮用的唯一泉池。1977年8月,西岸一角堤坝滑坡,池水下降3.5米,后经几次维修加固,现已恢复正常水位。池中鱼类丰富,偶有龟鳌出没,水蛇穿行。春夏时节,碧波粼粼,柳黛成荫,鸟语花香,鳞鱼腾跃,构成一副绚丽美妙的天然景观,令垂钓者心旷神怡,使游人乐不思归。目前,县*引资140万元,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植树20万株,建成宾馆、游泳池、钓鱼池、苹果园,购置游船20多艘。每年夏天南来北往的游客络绎不绝,大小车辆穿梭往来,画舫游荡,钓者往返,红男绿女嬉戏于花丛水畔,皓首老者避暑于翟池山庄。翟池已成庆阳一流的旅游胜地,开发潜力极大。

太阴池

太阴池位于县东32.5公里、屯子镇东5公里左右的太阳高家,以新丰梁为界,东西两边各形成一座天然湫池,其地形如太极图状,故新丰梁以东,向阳之地的池湫称太阳池,以西背阴之地的池湫称太阴池。太阳池已经干涸,留下一个神奇的传说。一天晚间,其地所有人做了同一个梦,梦见家家户户赶牛下池湫往返不停地驮水,牛全身水流不住。次日,池坝冲决,水流三日,鱼群挣扎于干涸的池底滩洼,却无人忍心去捡食。从此,太阳池不复存在。据考查,太阴池的形成早于白马池48年,为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这年天象异变,农历二月初五,雷电大作,洪水滚滚,房倾屋陷,山崩地裂,堵塞沟道,形成了太阴池。该池水面高程为1280米,长970米,平均宽250米,最深水位14.5米,水面面积24.25万平方米,约370多亩,总蓄水量为218万立方米,流域面积1.3平方公里。水色清澈,不溢不涸。沟掌有泉两眼,从黄土层中涌出,犹如贯珠涟涟,银丝涓涓,自然成趣,妙不可言,以每秒三公斤的流量泻入池中。水质甘冽香甜,纯净无染。据当地人说,常饮此水,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之奇效。池边有菩萨庙一座,每年二月初八的庙会,四方香客信士云游于此,男男女女,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四周环山,郁郁成荫,桃杏花含苞欲放,越冬草芥探出丝丝嫩芽,碧波荡漾,生机盎然。入夜,皎洁的月光映照池中,鱼儿往来翕动,绿树山光在水中晃动,游人驻足池畔流连忘返。为使这座天然池湫造福人民,1958年,县水利部门先后数次组织投放鱼苗80多万尾,现在,鱼类成群,戏游其中,有白莲、鲤鱼、草鱼等品种,时值春秋,垂钓者络绎不绝,是境内的天然鱼池之一。和太阴池一带相连的黄、红、黑三池更为奇特,黄池水黄如米,黑池水黑如黛,红池水红如赭石,水域虽不宽阔,但幽篁成荫,曲径蜿蜒,游人情侣置身其间,则有“举步如蓬莱,飘然醉若仙”之感,诗赞:“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蛙声鸣。”1976年在此建立大型电力提灌站,发展有效灌溉面积1000亩。春夏之际,机声隆隆,流水淙淙。旱原有了取之不竭的源泉,农人们喜笑颜开。近年来县*招商引资6000多万元,在池畔拓地1万多平方米,修建旅游设施,购置游船、游艇10多艘,初步接待游客,不久的将来太阴池旅游风景区,将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9、地方特产


镇原杏

镇原黄花

黄花菜在镇原叫金针菜,这大概是它像一根放大了的赤黄明灿的金针才有的名字吧。晋代御史中丞周处说:“怀妊妇人佩其花,则生男,故名宜男。”宜男则是它的别名。黄花菜还有萱草、女儿花、忘忧草等别称。然而,叫花也好,称草也罢,它并没有能够登上花卉的大雅之堂,以花色金灿而受到人们的称道,到头来却以它的美味、营养丰富倍受青睐,在招待宾客、家庭宴会的餐桌上扬名。

镇原盛产优质黄花菜。特点是花苞长、色泽黄亮、肉厚、味美纯正、营养成份高。镇原黄花被外贸部命名为“镇原黄花”。

镇原黄花菜之所以有名,还与金口品尝并钦定为御菜的皇帝有关。明代正德年间,镇原人许理进士及第,博得皇帝赏识,任职京城。当他离京省亲时,皇帝对他说,镇原是干旱贫脊之地,生活在那里的百姓必定很苦,你代朕向他们问好。许理恭敬承诺。许理回到家乡后,向乡亲郑重转告了当今皇上的问候,乡民遥望京都,感激圣上记挂他们。临近返京时,憨厚纯朴的乡民想给皇上捎点东西,表表山乡臣民的心意,他们觉得,猪牛羊肉,京城不缺,鱿鱼海参,这里没有。经许理同意,最后选定三样山乡特产:小蒜、旱烟、黄花菜。到京城后,许理就把这些礼品送交御膳房。正德皇帝逐一品尝,他喝了小蒜炒的小菜汤,感觉清香扑鼻,余味无穷;吸了旱烟,认为烟味醇正,解闷过瘾;黄花菜配制的菜肴色味俱佳,美不可言,大加赞赏,还叫侍从嫔妃分享。经御医鉴尝,认定黄花菜有镇静、清热、明目之功能,皇帝当即吩咐御膳房把黄花菜定为御菜。这样以来,镇原黄花菜就身价百倍,九州闻名,不仅贡奉京都,更热销全国。

镇原杏

镇原县被誉为天下第一杏乡,杏树栽培已有2000年历史,个大味甜而外畅不衰。2004年12月,由国家林业局通过认证,被评为“中国杏乡”称号。

为了把该县红杏文化和杏产业做大做强,打造镇原红杏名片,加快镇原杏产业发展步伐,县委-部组织编印了《华夏红杏之乡镇原》一书,它是该县第一部系统反映红杏文化渊源、历史传承、红杏产业发展的综合类图书。2005年6月,正式出版发行。

杏起源于我国北方,在黄河中上游的泾水流域,无论平原、山川,还是丘陵砂荒,都适宜生长。镇原县地处泾水流域上游,境内良好的自然风光条件,为杏树的生长造就了天然适生地,且杏树栽培历史久远,距今大约三千多年,传说本县独特的姓氏—杏姓,盖因其祖上喜植杏树而被周王室封之为“杏”。杏姓氏的诞生,充分说明了远在上古时代,镇原人民就有栽培杏树的习惯。自古至今,镇原人民寓杏为兴,视杏为荣,祖祖辈辈广栽杏树于庄前屋后,田间地头,素有“红杏之乡”的美称。到2006年底,全县杏树已发展到28.55万亩,2854.6万株,占全县经济林面积的65.5。2006年全县杏产量2040万公斤,产值3060万元,收入1989万元,人均纯收入40.63元。由于栽植广泛,使杏树分布极广,品种庞杂,传统上大体分为山杏和家杏两大类,但都源出一祖。成片栽植的山杏多分布在西北部的荒山、沟坡及梁峁上,面积较大,固土护坡作用显著,生产上以仁用杏为主,产量低,商品率不高。家杏集中分布在群众庄前屋后,山湾地边和县中部及中南部,经过近几年的栽培管理,抚育改良,嫁接改造,大部分已变成鲜食、加工兼用品种,商品率较高。由于生态条件,立地条件和栽培技术的不同,形成了中部及中南部的杏树生长量和结果性状明显好于西北部。

镇原县杏产品——杏仁,早在1954年就打入国际市场,年出口20吨,香漂四海,深受欢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对杏资源的再研究、再认识,在综合多方意见和建议、外出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决心把开发杏经济作为全县商品生产的一个龙头产业和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来抓。二十多年来,各级党政组织带领全县人民,立足优势,艰苦努力,以规模栽植为基础,加工增值为突破口,栽、管、加、销并举,农、工、商、贸结合,同念杏子经,大搞杏经济,进行系列开发,历风雨、经沧桑,小杏子做成了大文章,以杏产品加工业为龙头的一条龙生产体系已基本形成,颇具规模的杏经济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走出了一条具有陇东地方资源特色的强县富民的好路子。2006年产杏干204万公斤,杏核255万公斤,杏产量仅次于拥有大片野生杏林的*沙河县,名列全国第二,全省第一。全县杏产品加工企业曾发展到110家,从业人员达到5400人,经过企业重组,目前共有杏产品加工企业26家,其中集体1家,个体25家,从业人员1092人,杏制品除奶油杏肉、甘草杏两大主导产品外,新研制有八宝杏、808果王、杏子糕、天然蜜杏、葡萄杏王、杏脯、杏酱等20多个杏系列产品,曾获国际、国内20项大奖,行销吉尔吉斯、白俄罗斯、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及全国20多个省、市。2006年生产各类杏制品10190吨,完成产值6410万元,销售收入3516万元,实现利税187.9万元,发放职工工资463万元。

大面积栽植杏树,不仅绿化美化环境,调节气候,抑制水土流失,同时每当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之时,满山遍野,千沟万壑,片片村舍被盛开的杏花覆盖,身临其境,不得不使人联想起古人笔下“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日出杏花繁”、“红杏枝头著东风,十里烟村一色红”的胜景,自然风光让人陶醉。

通过改革开放,产业开发,镇原人民一占天时,二占地利,三占人和,艰苦努力,真抓苦干,开拓进取,使杏子的产业化生产走上正轨,产加销成龙配套,规模发展,2004年镇原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杏乡”。

镇原烧鸡

镇原烧鸡是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的特产。镇原烧鸡是将脱毛去脏的鸡肉,炖入久存的卤汤中,加入多种调料后,炖卤烂熟的鸡肉,其味甚佳、其色甚鲜,在镇原风味小吃中颇负盛名。

烧鸡,是将脱毛去脏的鸡肉,炖入久存的卤汤中,加入多种调料后,炖卤烂熟而成,其味甚佳、其色甚鲜,在镇原风味小吃中颇负盛名。

民国时期,镇原县城郭家绪儿的鸡肉做得最好。迟于郭家绪儿的张生杰,后来居上,取而代之,成为县城最有影响的烧鸡大户。传说在这之前,张生杰刚开始1肉时,因为生意不好,白天买不了几只,只好叫卖到半夜方能卖完。于是,就得了个“张半夜”的绰号。后来,郭家绪儿去世了,他就成了镇原卖烧鸡的领头雁,仍要叫卖到半夜。不过,这时候的“张半夜”不是白天卖不完,而是供不应求,至深更半夜,还是打发不完络绎不绝的顾客,“张半夜”由贬而褒,一直沿用到他业止。如今,张半夜虽然已不在世,其侄子却继承叔叔的手艺,成为目前镇原传统烧鸡的佼佼者。

上一篇: 五桂山街道

下一篇: 刘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