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直肌鞘内血肿
腹直肌后的血管在某种因素(外力或腹压等)的作用下发生破裂出血时,腱鞘内极易形成的血肿,此损伤称为腹直肌鞘内血肿。当咳嗽、呕吐或腹肌强力收缩后出现下腹疼痛,伴有恶心、呕吐,继而出现腹部包块。
1、概述
腹直肌后的血管在某种因素(外力或腹压等)的作用下发生破裂出血时,腱鞘内极易形成的血肿,此损伤称为腹直肌鞘内血肿。当咳嗽、呕吐或腹肌强力收缩后出现下腹疼痛,伴有恶心、呕吐,继而出现腹部包块。
2、病因
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以下因素可能是造成腹直肌鞘内血肿的原因或诱因。
1.解剖因素:腹直肌鞘内动脉曲折,腹直肌下部由坚强的肌胞膜包绕,而动脉分支进入肌肉以前又有较长一段距离,腹直肌后鞘下方海氏三角区为薄弱点,对腹壁血管的保护支持作用均较差,当肌肉强烈收缩时此处血管易被撕裂,成为发病的局部解剖因素。
2.直接或间接的局部创伤。
3.肌肉变性或肌炎。
4.患有动脉硬化导致局部血管变性。
5.肥胖者腹直肌张力低下。
6.妊娠妇女雌激素的影响,加之分娩时腹肌过度收缩。
7.长期服用抗代谢药、抗高血压药和抗凝血药之影响。
3、临床表现
当咳嗽、呕吐或腹肌强力收缩后出现下腹疼痛,伴有恶心、呕吐,继而出现腹部包块,包块通常局限于一侧腹直肌肉,不越过中线,血液渗入肌肉内使肌肉变硬,成腊肠样肿块,可触到不能移动的触痛性肿块,腹肌收缩时仍可扪及。若血肿向下延伸超过Douglas半环线,积血可沿腹膜外组织扩散而引起下腹部腹膜刺激征。
4、检查
1.血象检查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高,中性粒细胞一般无变化。
2.影像学检查
(1)腹部X线侧位片可显示出腹直肌增宽的影像。
(2)B超或CT扫描可发现肿块位于腹壁腹直肌内,密度偏低,界线清晰,与腹腔不相通。
3.腹壁穿刺
不能排除腹腔脏器损伤时可行腹壁穿刺,局部吸出血样液体为本病最重要的诊断手段。
5、诊断
1.病史
详细询问有无外伤史;有否降压药、抗凝药、抗代谢药物的应用史;有无血管粥样硬化性疾病;有无刺激下腹肌肉收缩的因素及发病过程等。
2.临床特点
老年人多见,平均发病年龄为66岁,女性多于男性;恶心、呕吐伴发一侧腹部包块,包块触痛、固定,形似腊肠样,腹肌收缩时仍可扪及。辅助检查提示局部有血肿的可能。
6、治疗
发病24小时内如能排除腹内脏器伤,可行保守疗法,局部可用冷敷及加压包扎,同时治疗原发病。如对本病诊断准确,处理及时,可免除不必要的剖腹探查手术。若不能排除,可做腹腔穿刺或灌洗帮助鉴别,但如血肿不断扩大,仍应考虑手术治疗。术后注意腹壁的保护并注意对原发疾病的治疗。若证实并非腹壁血肿,则进腹做一步探查。
上一篇: 假大柱头虎耳草
下一篇: 天意商业进销存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