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
香港大学(TheUniversityofHongKong),简称为港大(HKU),是一所位处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公立研究型大学。香港大学奠基于一九一零年三月十六日,由当时的港督卢押为香港大学奠基,主张「香港大学为中国而立」,以此预示了香港首个高等教育机构的诞生。大学正式创立于一九一一年,作为香港的首间大学,亦是当时英国在亚洲的唯一大学。建校初年,港大只有数十名本科生。发展至今,港大已成为面向国际的综合型大学,教学、科研并重。大学现有十所学院,分别为:建筑学院、文学院、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牙医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法律学院、李嘉诚医学院、理学院及社会科学学院,为学生提供30多项本科学位课程及逾百项研究生学位课程。现时在校学生人数已超过27,000人。
中文名称:香港大学
英文名称:TheUniversityofHongKong
创办时间:1911年(辛亥年)
类别:公立
学校类型:综合研究型
所属地区:中国香港
主管部门: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局
校训:SapientiaEtVirtus(明德格物)
学校地址:香港岛薄扶林道东
1、大学简介
香港大学
创校历史
香港大学奠基于一九一零年三月十六日,由当时的港督卢押为香港大学奠基,主张「香港大学为中国而立」,以此预示了香港首个高等教育机构的诞生。大学正式创立于一九一一年,作为香港的首间大学,亦是当时英国在亚洲的唯一大学。
大学开办初期,设立有医学院、工程学院和文学院。其中,最先设立的医学院前身为香港西医书院。香港西医书院设立于1887年,国父孙中山先生曾到此留学。早年香港大学的招生对象除本地华人和外国人外,还包括来自中国各地和东南亚的学生。当时很多华人也经香港移居欧洲、美国和世界各地,所以香港双语教育的影响力足以延伸到海外。
今日港大
建校初年,港大只有数十名本科生。发展至今,港大已成为面向国际的综合型大学,教学、科研并重。大学现有十所学院,分别为:建筑学院、文学院、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牙医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法律学院、李嘉诚医学院、理学院及社会科学学院,为学生提供30多项本科学位课程及逾百项研究生学位课程。现时在校学生人数已超过27,000人。
港大抱负
香港大学跻立国际优等学府之首列,标领亚洲,怀抱中华,旷眼世界。教学科研,是必竭心悉力,交流广益。期勉于精上求精,开新启昧,荟萃天下英才,教以成美,树人淑世,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2、国际声誉
大学排名
《QS世界大学排名》(2014年)香港排名第1亚洲排名第2世界排名第28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2014年)香港排名第1亚洲排名第3世界排名第43
学科排名
年份 | 学科 | 世界排名 | 香港排名 |
---|---|---|---|
2015 | 土木及结构工程 | 9 | 1 |
2015 | 经济及计量经济学 | 36 | 2 |
2015 | 心理学 | 34 | 1 |
2015 | 教育学 | 6 | 1 |
2015 | 会计及金融 | 23 | 2 |
2015 | 医学 | 28 | 1 |
2015 | 法学 | 19 | 1 |
2015 | 计算机科学及信息系统 | 12 | 2 |
3、学习环境
香港大学
国际化学习环境
香港大学为国际知名的高等学府,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并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和多样化的海外学习机会。
所有课程均采用英语教授,功课与考试亦采用英文。
超过半数大学老师来自海外。
非本地生(包括各课程)及交换生人数,为香港受教资会资助院校之冠。
2014年度中国内地本科生入学计划内地学生申请人数,为受教资会资助院校中最多。
港大成立的「香港大学世界联系网」,与世界逾320所院校开展学生交换计划。
与全球三百多所院校及科研机构进行教研合作,学生可以从中吸收来自不同地方的知识。
4、全人教育
港大的本科教育以「全人教育」为理念,以培养「未来领袖」为目标,希望同学成为「世界公民」,对社会有承担。从课堂到舍堂,从学校到社区,从香港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全人教育」体现在港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港大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学生提供一个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大学全英语的教学环境,吸引来自数十个国家的菁英学子汇聚校园。在校非本地生人数为全港受教资会资助院校之冠。此外,逾半数大学教师来自海外。
港大亦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与校园,参与海外交流、服务社群,更支持学生开展自己的服务学习计划,以专题研究、实习计划、海外交流等丰富的体验学习机会,成为真正的「世界公民」。港大成立的「香港大学世界联系网」,与世界逾310所院校开展学生交换计划,并与全球三百多所院校及科研机构进行教研合作。
5、课程设置
香港大学图书馆
教学理念
香港大学的教学理念向来以学生为本。我们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教育体验平台,让学生在整个大学过程中,有意义、有条理地经历与体验一个崭新的学习历程。我们确立六大教育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发展以下才能:
1.学术/专业上追求卓越,慎思明辨,实践终身学习
2.善于处理崭新、未能定性的难题
3.勤于自省,体恤他人,秉持个人及专业操守
4.尊重文化差异、尽环球公民责任
5.加强沟通和合作能力
6.提倡和*类社会的进步
灵活学制
港大的本科课程采用学分制,架构灵活,有利于学生*选择有兴趣的课程,以及在学期间到海外交流学习转换学分。以下为四年制本科学士学位的课程学分要求:
核心课程
从中学的学习模式过渡至大学,学生除要面对全新的学习环*,也需要适应大学教育组合*、选择繁多的学科及课程。因此,香港大学从2010年设立核心课程,希望帮助所有本科学生顺利过渡。
核心课程旨在带领学生探索专业知识以外的学术领域,开拓学生视野,并协助他们建立批判性思考模式,培养独立思维。课程内容取材自从日常生活的现象和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长远意义。课程希望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文化,让他们察看不同文化之间的关联,从而培养出欣赏世界各种文化的态度,并冀望学生成为尽责的「全球公民」,在自己的社区发挥积极作用。
核心课程由科学与科技、人文学科、全球问题和中国研究四大主题组成。每个主题下均设数十个课程供学生选修。2014年,四大主题合共提供150多个来自不同范畴的核心课程予学生选择。
体验式学习
港大强调学科知识与应用实践并重。我们的长远目标是希望「体验学习」对固有学习模式带来根本性转变,使之不单成为课程设计的指导原则,而是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港大的不同学院已经将各种形式的体验式学习纳入课程,部分更以此为毕业要求。各学院设立的体验学习形式多样,不少学院要求学生完成学期中或暑期工作实习,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部分学院则要求学生在本地、甚至到海外进行实地考察。
通识教育
港大通识教育部于1995年成立,每年为学生提供超过40门课程和多姿多彩的暑期活动。课程旨在激发学生批判性思考,反思自己的生活以及本地和全球性问题。我们希望学生选择通识教育的课程时,都是出自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因此,港大通识教育的特点,在于所有课程并不计算学分。这令学生免受学分规定,可按自己兴趣和喜好而选择课程。
大部分通识教育课程均邀请校外各界专家负责讲授,以其亲身经历向同学现身说法,不但让学生掌握第一手资料,更造就学生与业者直接交流的机会。
6、卓越科研
香港大学
作为一所世界级的研究型综合大学,港大致力从事卓越科研。自1989年至今,全港于三个*别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丶国家技术发明奖)共78个得奖研究项目中,有20项为港大成员负责。其中一位成员为首位获颁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香港科学家。
香港大学共有15名教师先后获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人数为获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院校之冠。港大黄乾亨黄乾利基金教授(化学与能源)丶化学系讲座教授任咏华更是当年获此殊荣的最年轻香港科学家。
2014年9月
以工程学院为首的跨学科研究项目,成功结合光纤光学和激光技术,研制出崭新的高速光谱分析技术「参量时域光谱分析仪」(PASTA),以比现有技术快100万倍的速度,精确捕捉不同物质动态过程的光谱。研究成果发表于多份国际学术刊物及国际研讨会,包括NatureScientificReports丶OpticsExpress和AppliedPhysicsLetters等。
2014年7月
电机电子工程系讲座教授丶黄乾亨黄乾利基金教授席(电机工程)许树源教授荣获2015年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学会WilliamE.Newell电力电子大奖,成为香港首位获奖科学家。同期,物理系副教授姚望博士荣获「2014年度全球华人物理与天文学会亚洲成就奖」,以表扬他对「二维过渡金属二硫化物中的自旋与能谷赝自旋物理学的杰出贡献」。
2014年4月
李嘉诚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潘烈文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学者合作,成功研制出新型甲型流感疫苗。经接种过的小鼠可以防御包括H7N9甲型禽流感病毒在内的多种甲型流感病毒的感染。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
2014年2月
由李嘉诚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讲座教授裴伟士教授带领的港大团队,联同埃及吉萨国家研究中心及美国孟菲斯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的学者,在埃及单峰骆驼中发现了中东呼吸综合症冠状病毒(MiddleEastrespiratorysyndromecoronavirus,MERS-CoV),并证实骆驼的MERS-CoV基因组与人类感染个案身上发现的几乎完全相同,显示骆驼或人类感染的潜在源头。研究结果发表于国际科学期刊《新发传染病》(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
2013年11月
教育学院梁贯成教授获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颁授全球数学教育界最高荣誉的2013年费莱登特尔奖(TheHansFreudenthalMedalfor2013),是首位获颁此项殊荣的亚洲学者。梁教授从事数学教育比较丶东西方文化对数学教与学的影响等多方面的研究,成就杰出,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对其研究成果加以肯定。
2013年1月
香港大学电机电子工程系和伦敦帝国学院的研究团队,合力发展出全球第一个「电力弹簧」,有助稳定应用风能和太阳能的电力系统,为发展21世纪可再生能源电网提供重大的技术突破。有关理论及实践证明刊登于权威的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学会的智能电网专业期刋上。
2012年6月
李嘉诚医学院外科学系进行了全球首个以全基因方法分析乙肝病毒基因融入肝癌细胞基因的研究,揭示了乙肝病毒与人类基因结合丶从而引发肝癌的机制。研究人员成功识别出乙肝病毒基因组的「裂口」,透过这个「裂口」,病毒基因得以与人类基因结合。同时,研究人员发现最常与乙肝病毒基因结合的三个人类基因,相信有助研制预防肝癌的药物。有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基因学研究范畴的顶尖期刊《自然—基因学》(NatureGenetics)。
2011年1月
香港大学晨兴基金教授(化学生物学)丶化学讲座教授杨丹获颁「第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成为港澳地区首位获此殊荣的女科学家。杨教授从事中药雷公藤的活性分子化学生物学研究十多年,取得重大突破,主要包括开创「有机催化反应」药物设计先河,从中药启发新的「抗癌思路」,协助发现「囊肿性纤维化」丶癫痫症等遗传病治疗方法的「人造离子通道」研究。
2009年1月
由香港大学王振宇教授和王继德博士联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13名医学科研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年,土木工程系讲座教授方汉平和华南理工大学及中石化机构合作共同研究开发的项目,获颁「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8年1月
数学系讲座教授莫毅明以《关于对称与齐次空间的复几何》研究项目,获国家颁发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07年2月
香港大学支志明教授为香港首位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科学家。支教授以其「金属配合物中多重键的反应性研究」项目,成为香港自1989年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以来,首位获得一等奖这个*别奖项的香港科学家。
2006年1月
外科学系讲座教授范上达教授及其领导的肝移植组(成员:卢宠茂教授丶廖子良医生及陈诗正医生)以突破性的「成人右叶活体肝移植」技术,获颁「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首次有香港学者获颁「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同年,化学系讲座教授任咏华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国家重点实验室
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新发传染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肝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生物医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合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为港大首两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亦为首次在内地以外获批准成立之同类型国家重点实验室。
科研贡献社会
港大坚持在推进世界级科研工作的同时,运用科研成果贡献社会。
李嘉诚医学院肝脏移植团队过去十年,针对移植肝术后原发病复发进行一系列研究,为治疗及预防复发提供重要的治疗基础。团队于国际重要医学期刊发表211篇研究成果的论文,研究结果亦被《刺针》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顶尖国际期刊引用逾8,000次,获得国际奖项共13个。2014年3月,突出的研究表现获国家教育部颁授「2013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奬(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奬一等奬。
2008年7月,香港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于四川成都签署合作备忘录,启动大规模的「巨灾管理工程」计划,以推动有关灾难管理各范畴的合作,应对四川地震。此计划之项目包括:「地理信息系统」配对供与求丶学生服务与学习丶灾区幼儿教育丶社会心理支援丶健康与精神健康支援丶幸存者研究丶设立青年与老年康复中心丶提升公众认知及动员支援力量等。
港大黄乾亨黄乾利基金教授(化学与能源)丶化学系讲座教授任咏华成功研发的发光材料制成OLED产品,广泛应用于街灯丶家居和电子产品上,大幅减少用电量。她的研究小组曾设计及合成了多种新的分子功能材料,具有光学丶电荷分离丶太阳能转换及发光的特性,可以应用在低耗电量的OLED灯泡,以及太阳能发电板的吸光物料上,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爆发期间,港大最先发现病毒源头和传播方法,并研制出血清快速测试法,其后更成功发现超过100种化合物,可有效阻止SARS冠状病毒入侵人体细胞及在细胞内复制,达到治疗效果,成功遏制SARS病毒蔓延,为人类健康和医疗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7、人才辈出
香港大学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本名孙文,号日新丶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孙中山先生于1887年至1892年期间就读于香港西医书院,即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前身。在就读五年期间,孙中山先生不但受到了专业的医学训练,亦涉猎中西文化,对他的成长和思想至关重要。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本名张煐,着名作家。1939年进入香港大学文学院学习。就读期间她以优异成绩,获颁何福奖学金及另一捐赠奖学金(NemazeeDonorScholarship)。两年多在港学习的冲击及启发,是她绽放一生光华的重要阶段。
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字孟实,笔名孟实丶孟石。朱光潜先生1918年至1922年就读于香港大学文学院,选修英国语言和文学丶教育学丶哲学丶伦理学丶生物学丶心理学等课程,奠定其一生从事教育和学术研究的方向。朱先生美学中西贯通,反映其受到港大学术环境之啓发。
黄沾(1941年3月16日-2004年11月24日),着名香港填词人丶广告人丶作家及传媒创作人,有「香港鬼才」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封号。1963年荣誉文学士毕业。填词作品多不胜数,包括由张明敏唱出的《我的中国心》丶《上海滩》丶《男儿当自强》丶《沧海一声笑》等,为香港人的当代文化的写照。
许鞍华(1947年5月23日-),着名香港电影导演丶监制丶编剧。1972年香港大学文学院毕业后,到伦敦电影学校进修电影。电影作品包括《女人四十》丶《男人四十》丶《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丶《天水围的日与夜》和《桃姐》等。许鞍华是目前唯一四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的电影制作人,她亦曾经两次获得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刘仙洲(1890年1月27日-1975年10月6日),原名鹤,又名振华,字付竹。中国近代着名工程教育家丶机械工程学家。1918年获工程科学学士学位(一级荣誉)。得益于工程学院强调学理与实验结合的教学方法,发展出「工科为理科之实用,理科为工科之根基」工程科人才培养原则。先后出任北洋大学校长丶东北大学机械系主任。1932年担任清华大学教授,其后出任清华大学第一副校长。
简悦威(1936年6月11日-),1958年毕业于医学院,美籍华裔医学家丶血液学家,DNA分析的创始人,被誉为「基因诊断之父」。1981年获选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成为第一位入选英国院士的华裔科学家。1991年获医学界崇高的拉斯克奖项,是当年唯一的得奖者。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首位外籍院士。
傅秉常(1896年2月16日-1965年7月29日),字褧裳,广东省广州府南海县人,着名外交家。傅秉常于1912年进入香港大学工程学院学习,并于1916年12月以一级荣誉毕业。其后步入政坛,曾先后担任孙中山外交秘书及驻苏联大使。
8、院系专业
香港大学
建筑学院
建筑学院作为香港大学的十大学院之一,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涵盖建筑学、园境建筑学、文物保护、城市设计、房地产开发与建设领域的教育和科研机构。学院下设建筑学系、房地产及建设系、城市规划及设计系三个学系,以及园境建筑学部。各学系学部都分别设有专门的学位课程。
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
于2001年由商学院及经济金融学院联合组成,为香港大学第十个成立的学院。在现今亚洲商业及经济教育界中手执牛耳,很多创新的教育以及研究皆集中于此。
提供香港及亚太地区首屈一指的商业及经济教育,以迎接大中华区经济带来的挑战,并配合香港营商环境的转变,引领香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各课程均由专家特别设计,内容广博且精深,学生可*选读工商管理和经济金融的科目。
学生亦可从其他九个学院的课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不同范畴的科目。
多元化的本科生及研究生教育,学生于完成课程后可获取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
毕业生的工商管理及经济知识扎实,辅以广博的社会常识,对投身商界发展相当有利。
法律学院
香港大学法律学系于1969年正式成立,当时全学系仅有四名教师及四十名学生。第一批法学士(LLB)学生于1972年毕业后继续修读本地的专业资格培训课程-法律专业证书课程(PCLL),并于1973年正式成为香港第一批本土律师。1984年,法律学系升格为法律学院。
现时,法律学院共有80多名教师及1600多名学生,部份学生更来自内地及海外大学。本系教师亦来自多个司法区域,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澳洲、新西兰以至印度、*及中国内地。
多年以来,法律学院不断发展,成为本地法律专才的主要培育基地。我们的毕业生已有不少成为著名法官、执业律师以及重要的法律学者。部份法学士毕业生亦在政治、新闻及商界等其他领域有卓越表现。不少优秀的毕业生亦回馈港大,从事教育工作,为培育新一代香港律师而努力。
文学院
香港大学文学院成立于1912年,是香港大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的学院之一。现有的理学院、教育学院和社会科学学院中若干学系,均发源自文学院。长期以来,文学院禀承其一贯传统,在教育理念与学术思想上不断创新,成为香港大学学术生命的命脉。文学院亦是港大最国际化的学院,超过半数以上的教师来自内地及香港以外的地区。
教育学院
教育学院于一九八四年正式成立。早于一九一七年文学院已开办教师培训课程。本学院是香港其中一所主要提供师资培训课程的教育机构。
本学院于二零零二年把三个学系合并为七个学部:
中国语言及文学部
英国语文教育部
信息及科技教育部
学习、发展及多元教育部
政策、行政及社会科学教育部
科学、数学及计算机教育部
言语及听觉科学部。
本学院有许多学生来自海外和中国内地。为了扩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海外活动,本学院提供许多机会让同学参与海外交流计划。本学院的文学士及教育学士(语文教育)及全日制学位教师教育文凭主修英文或中文的学生都必须分别完成在海外或内地所举行的语文沉浸课程。
理学院
香港大学理学院成立于一九三九年,一直致力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学及培训。
理学院由六个学系/学院组成,分别为:生物科学院、化学系、地球科学系、数学系、物理学系、以及统计及精算学系。
学院提供的本科生课程:理学士、理学士(精算学)及与教育学院合办的教育学士及理学士课程(双学位课程)。
工程学院
工程学院是香港大学在1911年成立时其中一个创校学院。
工程学院由创校时只有3名职员和34名本科生,发展为今天拥有超过170位教职员和超过3000名本科生、硕士生及研究生的学院。
此学院是全港最具规模及最全面的工程学院,秉承香港大学治学严谨的优良传统,学院致力研究核心学科以及不断拓展新的学术领域。
所有工程学院的教职员都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并致力提供一个全面的教育,培育杰出及具专业水平与操守的毕业生。
牙医学院
一九八二年牙医学院于西营盘菲腊牙科医院内正式成立,是本港唯一提供牙医学士和深造课程的学院。
目前,菲腊牙科医院正逐步更新设备,添置适合医院使用、最先进的牙科仪器。
在获得牙医学士的基本资格后,牙医毕业生可以按照各自不同的喜好发展其事业,爱心及丰富的专业知识则是每位成功牙医的必备条件。牙科毕业生可以从事的工作有:私人执业、医院牙医工作、*牙医服务、机构内执业、本地或外地深造、担任教学及研究工作和专科执业。
李嘉诚医学院
港大医学院是本港高等学府中资格最老的学院,也是东方社会中发展及推动西方医学应用方面历史最悠久的学院。
一个多世纪以来,港大医学院及其先驱一直领导本港及亚洲地区的医学教育、科研与专业培训的发展,延续多年的优良传统,成就卓越。
早期的医学院规模较小,但时至今日,医学院已发展成为香港大学中规模最大的院系,拥有三百多名教学人员及约五百多名研究人员,学生数目亦增至二千多人。
学院辖下有十七个教学部门,眼科研究中心,中医药学院,护理学院,医学及卫生教育研究所,及多个专注发展学院科研强项的科研中心。
社会科学学院
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成立于1967年,长期以来坚持致力地区社会科学知识的创造和整合,同时将其应用于实际社会问题和解决办法。目前学院共设有5大学系(地理系、政治与公共行政学系、心理学系、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系、社会学系)和7个研究中心,提供5个全日制学士学位课程,包括社会科学学士、新闻学学士、社会科学学士(政治学与法律双学位)、社会工作学学士以及教育学士及社会科学学士(双学位)。
学院师资优良,拥有许多国际知名的学者,他们都曾接受国外顶尖学府教育或曾任教于世界着名大学,如剑桥、牛津、哈佛、史丹佛、哥伦比亚等。同时,学院课程内容广泛全面,除了教授学生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外,亦注重培养学生的整理分析能力、沟通技巧,及实际工作中所必须具备的个人素质,让学生毕业后亦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急速转变。此外,学院还在课程体系中推行“社会创新”(SocialInnovation)与“全球公民”(GlobalCitizenship)两大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海外交流和海外/本地机构实习机会,借此提升学生面对全球挑战的能力及作多元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