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都镇
吴江区七都镇位于苏、浙、皖、沪三省一市的中心,东距上海95公里,西距湖州55公里,南距嘉兴30公里,北距苏州35公里。318国道、227省道、苏嘉杭高速、沪苏浙高速在镇区汇合贯通,京杭大运河、太浦河在镇郊交叉流过,有效地连结长江三角洲中最富裕的苏、锡、常地区和杭、嘉、湖地区,既是整个华东地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也是“苏杭天堂走廊”上的一颗明珠。
中文名:七都镇
行政代码:320509107
身份证前6位:320509
长途区号:0512
邮政编码:215000
隶属政区:吴江区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苏E
辖区面积:133.5km2
人口数量:约8.3万人
人口密度:622人/km2
1、地方简介
七都镇
吴江区七都镇位于苏、浙、皖、沪三省一市的中心,东距上海95公里,西距湖州55公里,南距嘉兴30公里,北距苏州35公里。318国道、227省道、苏嘉杭高速、沪苏浙高速在镇区汇合贯通,京杭大运河、太浦河在镇郊交叉流过,有效地连结长江三角洲中最富裕的苏、锡、常地区和杭、嘉、湖地区,既是整个华东地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也是“苏杭天堂走廊”上的一颗明珠。全镇行政区域面积133.5平方公里,总人口8.3万人。
2、历史沿革
七都镇
旧六都与七都相毗邻,明、清以来,行政区域时分时合,多次变动。据明代弘治《吴江志》载,七都辖区在今七都镇稽五漾(金鱼漾)及天到桥港以南地区,其东、南、西与浙江接壤,六都辖区在今庙港镇五界亭港以西,金鱼漾及天到桥港以北地区,西接浙*溇,北濒太湖。
又据光绪《乌程县志》载:“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乌程县(今湖州市)十四区东邻七都因渎村、吴溇村”。证实七都在宋时已经建置。
乾隆《震泽县志》载,明代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政体改革,县以下设乡、乡以下设都,都以下设图、里,七都属震泽乡辖。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吴江县析为吴江、震泽两县,七都属震泽县震泽乡辖。
宣统二年(1910),吴溇建镇,长浜、半浜划归八都辖,旧六都儒林、叶港两村建儒林乡,其余村与旧七都全部村归吴溇镇辖。属震泽县。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一月一日,震泽、吴江两县合并,仍名吴江县,设立市、乡制,吴溇为七都乡镇。
民国元年(1912),吴溇撤镇建乡,名七都乡,辖区不变。
民国十八年(1929)8月,吴江县划分10个区,原儒林乡、七都乡析为大家港乡、蒋家港乡、张叶港乡、隐读村乡、沈家湾乡、菱荡湾乡、方家桥乡、桥下乡、和喈兜乡等9个乡。
民国十八年(1929年)八月,调整区划,吴溇恢复为镇。原七都辖区析为九个小乡,属吴江县第十区辖。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八月,吴江县自治,把10个区合并为8个区。吴溇设镇,归第五区辖,区公所设在震泽。
民国二十九年(1942年),吴溇镇改为吴溇乡。
民国三十七年(1948)2月,溇读,善耕、方虹三乡合并,组建成七都乡,辖三乡旧地。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吴江县乡镇撤并,全县乡镇大改组,撤吴溇乡,建溇读、善耕、方虹三乡,辖区有变动。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二月,撤乡并乡,又恢复七都乡,属震泽区辖。
1949年5月,七都乡人民*成立后,沿袭旧制,自北至南,亘绵十五里皆为七都乡辖区,属震泽区辖。
1950年2月,改组乡村政权机构,重新划分辖区,建立七都乡、吴溇乡、方桥乡、菱荡乡。七都乡乡*设在隐读村,吴溇乡乡*设在吴溇,方桥乡乡*设在方家桥,菱荡乡乡*设在菱荡湾。
1956年3月,并区并乡,吴溇乡、七都乡、菱荡乡、方桥乡重新并成七都乡。撤大庙区,将其并入震泽区,七都乡属震泽区辖。
1957年8月,撤区并乡,七都乡除原辖区外,又从吴溇乡划出沈家湾村、行军村两个行政村归七都乡管辖。
1958年9月,政社合一,建立七都人民公社。大儒乡也划入七都人民公社。公社驻地在吴溇集镇。
1983年7月,实行政体改革,人民公社改为经济联合委员会,恢复七都乡建制,乡*仍设在吴溇镇,原光明大队析为叶港、染店浜两个行政村;原胜旗大队析为钮家兜、双荡兜两个行政村;并增设渔业村、捕捞村(本乡渔民陆上定居的,定名渔业村;1983年12月,吴县太湖公社火箭大队划人七都乡,定名捕捞村)。全乡共辖28个行政村。
1992年12月8日,撤乡建镇,成立七都镇。全镇辖勇联村、双石港村、蒋家港村、叶港村,染店浜村、李家港村、行军村、吴溇村、薛埠村、沈家湾村,勤丰村、建勤村、焦田村、丁家湾村、永明村,方家桥村、长村村、横塘村、长渠港村、双荡兜村、钮家兜村、前浜兜村、文义兜村、桥下村、菱荡湾村、邱田村、渔业村、捕捞村等28个行政村及吴溇集镇。
3、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七都镇位于江苏省吴江区西南部,距吴江区*所在地33.5公里,东与吴江区庙港镇、八都镇毗邻,南与浙江南浔镇隔河相望,西与浙江漾西乡接壤,北临太湖,地理座标东经120°23′,北纬30°57′,七都镇总面积为49.6平方公里,镇区面积为4.6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七都镇自北而南,星罗棋布,纵深8.4公里。七都镇地势低平,地面高程为吴淞基面3.1--3.7米,自北向南缓缓倾斜,北高南低,相差0.6米。地耐力为每平方米8--12T。七都镇地区古时为沼泽地,苕溪水夹带泥沙东流,日积月累,形成冲积平原。1970年因燃料紧缺挖掘乌泥时,发现地下深处(1--3米深度)埋藏着变质的树桩、树杈、树根。
气候特征
七都镇
水文概况
七都镇又是水网地区,水域面积19317.3亩,占总面积的28.43%。然而河荡阻隔,影响陆路交通。如邱田、倪家墩、黄洋墩等自然村三面围水,形成内陆半岛。七都镇太湖塘路之北,旧时有大片高亢旱地,宽处约四五里,狭处约一二里。由于成年累月被太湖风浪冲刷侵蚀,旱地面积逐渐向南缩小,宽处仅剩74米,狭处只有4--5米。
七都镇境内河道纵横,漾荡众多,有6条较大的主河流和十数条支流。其中东西走向的,有横沽塘河、中塘河、北塘河,南北走向的有蒋家港、叶港、吴溇港,纵横交织,将七都全境切割成大小不等的十二块陆地。3条东西走向的河流,汇集苕溪之水,经古楼塘港,流入京杭运河。3条南北走向的溇港,均通太湖,水流注入稽五漾,起着调节内河水位的作用。
土壤类型
七都镇的土壤,大致分为两类:南部为湖荡平原,北部为滨湖圩田平原。
七都镇北部土壤含腐殖质较多,土质疏松,水肥容易流失,属小粉土,俗称夜潮泥,适宜种植果木、块根植物。桥下村、文义兜村、前浜兜村一带,有少量田块土质较差,属灰土,含少量盐碱。
4、自然资源
植物资源
截至2005年11月树木类:桑树、榆树、柳树、泡桐树、水杉,楝树、香樟树、椿树、柏树、松树、皂荚树、鸟臼树、杨树、银杏树、黄洋树、檀树、骨树,槐树、刺槐树、冬青树。药草类枸杞、半夏、车前籽、甘草、黄芪、金钱草、女线包草、艾、百合、仙人掌。
截至2005年11月花草类:月月红、月季花、菊花、向阳花、一串红、牡丹、桂花、玉兰花、白兰花、洛阳花,蔷薇花、寿香花、山茶花、玫瑰花、君子兰、含笑花、牵牛花、鸡冠花、凤仙花、水仙花。玳玳花、腊梅花、茉莉花、珠珠花、盅子花、美人蕉、蝴蝶花、葵花、海棠花、大理菊、芍药。牛筋草、老鸦藤、千年韭、稗草、鸭舌头、瞎眼头、篦箕草、茅草、臭梧桐、紫云英。
动物资源
截至2005年11月水产类:鳊鱼、白鱼、鲤鱼、鳜鱼、青鱼、鲢鱼、鲤鱼、鲶鱼、黑鱼、鲈鱼、鳗鱼,河虾、白虾、龙虾、甲鱼、银鱼、螃蟹、河蚌、蚬子、螺蛳、鳝鱼、鳑鲏鱼、汪丁鱼,草鱼、斑鱼、河豚鱼、鲫鱼、鲈鳜、?鲦鱼、玉柱鱼、土鱼、黄绍鱼、梅鲚鱼、田螺、泥鳅。
5、经济发展
近几年来,七都镇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了全镇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协调发展。2004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6.9亿元,实现财政收入2.48亿元,完成民资工作量17.2亿元,完成注册外资5600万美元,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2500万美元。其中,作为全镇经济主要支柱的工业经济,以年平均47.6%的速度持续增长,并已形成以纺织、轻工、体育用品、地毯为主导,以新型建材、机械制造、玻璃钢制品、压力熔器为辅助的完整行业体系。全镇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快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业生产继续保持稳产高产,有效地巩固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地位。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在全镇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苏州-花卉市场、吴江粮食批发市场和副食品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交易红火,莺湖商贸旅游区已经初步形成。以旅游带动商贸,商贸促进旅游的互动优势也正不断显现。
6、自然资源
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港纵横、湖荡密布、农田林网、绿树成荫,江南水乡自然景色秀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粮、油、蔬菜品种繁多,资源丰富,种桑养蚕,经济发达,水面宽阔,水产丰富,自古称谓“鱼米之乡”,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良。七都镇又是江苏省的一个新型小城镇,*卫生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单位,全国苏南水乡高科技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示范镇。
7、交通概况
美丽的太湖南岸,江苏省一个新型小城镇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与浙江省湖州市毗邻,东距上海90公里,北依太湖至苏州市54公里,西达湖州45公里,南到杭州市90公里,靠大运河支流,生态环境十分优良。
8、行政区划
七都镇
七都镇区划
320509107001111七都社区
320509107002111庙港社区
320509107003111渔村社区
320509107004112西漾渔业社区
320509107200112东风村
320509107201112吴溇村
320509107202112沈家湾村
320509107203112隐读村
320509107204112丰田村
320509107205112长桥村
320509107206112东庙桥村
320509107207220吴越村
320509107208112群幸村
320509107209220菱田村
320509107210111望湖村
320509107211112双塔桥村
320509107212220陆港村
320509107213220爃烂村
320509107214111庙港村
320509107215112联强村
320509107216122太浦闸村
320509107217112开明村
320509107218220开弦弓村
320509107219220丰民村
320509107220122光荣村
320509107221112盛庄村
9、地方人口
七都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37031
男:19226
女:17805
家庭户户数:9259
家庭户总人口(总):34196
家庭户男:17216
家庭户女:16980
0-14岁(总):5525
0-14岁男:2820
0-14岁女:2705
15-64岁(总):27662
15-64岁男:14608
15-64岁女:13054
65岁及以上(总):3844
65岁及以上男:1798
65岁及以上女:2046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30560
10、历史文化
文物古迹
东庙桥
广福桥
在勤丰村,跨江、浙两省,始建于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明正统十四年(1449)重修,嘉靖十六年(1537)重建。现桥为天启元年(1621)由江苏吴江县和浙江乌程县合建,耗银九十九两四钱。单孔拱形,由武康石、青石和少许花岗石构筑。总长17.4米,顶宽2.34米,堍宽2.64米,矢高3.17米,跨度6.9米。拱券采用分节并列和纵联分节并列两种方法砌置,这在吴江250余座石桥中为仅见,是由明向清过渡时期的特殊作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桥共有8处题刻,除了捐银题记,还有莲花图案,尖角嫩叶、含苞待放,雕刻精细,层次丰富,不但富有“引渡”的佛教意义,还较好地体现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本洁之性。1995年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洪恩桥
位于染店浜村,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全桥除桥面石级已改为花岗石之外,其余均由青石构筑。单孔拱形,东西走向,总长13.31米,顶宽2.24米,堍宽2.5米,矢高3.05米,跨度5.6米,矢跨比大于二分之一,属水乡常见的陡拱桥,利于船只通行。拱券采用分节并列砌置法,每道券石之间有榫卯相接,上下错缝,券石横向则用铁匾担或腰铁连接,以增强券石之间的整体性。拱券内共有二处募缘建桥名单题刻,计捐银72两。长系石(俗称桥耳朵)端面精刻有“吸水兽”图案,为宽鼻、突眼、阔嘴。上部阴刻眼圈,两侧刻双耳。阔嘴以弧线勾划,弧线下以小三角表示牙齿。额上刻曲线须毛,腮边则有两爪。为传说中龙子之一的“?嗄”,这不仅显现了厌胜的意义,而且对桥梁起到了艺术装饰的作用。1995年被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11、地方特产
风枵茶
风枵茶
糯米是江南的特产,江南百姓人家用糯米做成的茶食糕点品种颇多。江浙两省交界的七都一带,历来有吃甜茶的习俗,当地人重情,招待来客喜欢叫人甜一甜,图个好口彩。用糯米饭糍干撒上白糖泡的茶就是最为寻常见的甜茶,名为风枵茶。"枵",原指布类的丝缕稀疏而薄,宋应星《天工开物》中云道:"又有蕉纱,乃闽中取芭蕉皮析缉为之,轻细之甚,值贱而质枵,不可为衣也。"糯米饭糍干摊得十分轻薄,风都吹得动,故名"风枵"。由于泡茶的糯米饭糍干摊得形如"蛋底",也俗称"蛋底茶"。
风枵茶在七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前在农村里,家家户户的主妇们都会在春节前准备好风枵招待节日里来串门唠嗑的亲戚朋友。风枵茶的制作很有讲究,做风枵,也叫摊蛋底,先要用大灶头烧好一大锅的糯米饭。糯米要浸得透,淘米要淘得净,烧饭要烧得烂,水分要比一般烧饭放得多一点,饭不能烧得太干,烧得干了会摊不匀,要起块。准备摊饭糍干了,要寻好烧火的人,随时调整火候。一般摊饭糍干放在大灶上干净的镬子里摊,不能有油腻。考究的用铜铲,铲上一团糯米饭,放进烧烫的镬子里摊平,要用巧劲,全靠手腕里力度的掌握,力要用得恰到好处,这样摊出来的饭糍干才会薄而均匀。一般控制在四分火,火力要稳,不能一时大一时小。糯米是富有粘性的谷物,火大了容易粘底焦黑,火小了当然也不行,会潮腻起丁,上好的饭糍干要干爽透白,薄而均匀。这是一个力气活,相当累人,大冬天摊饭糍干也会摊个大汗淋漓的。现在农村里灶头少了,很多人家便请客手做,市场上也有卖的,只是买来的风枵不是手工摊出来的,口味相去甚远。成品的风枵贮存起来比较方便,放进食品袋扎紧挂在阴凉通风处就行,可以吃到来年。
风枵可以干吃,香脆可口,也可冲泡喝,金边小瓷碗里放上几片,撒上白糖,沸水冲下去,犹如朵朵莲开,浮上水面,沿碗边流转,香气袅袅而上,钻鼻而来。抿下去,入口绵软滑溜,糯甜满舌腔。
糯米做成的风枵有消食开胃的功效,放上红糖鸡蛋一起冲泡可用于体虚产妇,小孩子发烧也可以喝上一碗热乎乎的风枵茶,因为锅巴有排毒清肠的功效,对于胃弱的人,饭糍干起到保健作用。风枵茶甚至可以作为安全的减肥产品,享用美食之余还能瘦身,一举两得,锅巴刮油的力道可是不能小觑的。
风枵茶在民间有着很高的地位,就连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也品尝过太湖边这一特色甜茶,连声称道。有坊间歌谣唱得好:"洪钓一转天为云,纸薄冰莹鸭羽轻。看似平常最珍贵,只馈产妇与亲朋。"围在一起喝风枵茶成了亲友邻里之间交流感情、和睦相处的重要内容,是一种风情浓郁、特色浓厚的民间习俗。
12、附近景点
同里镇
同里镇
在同里最为出名的是“一园、两堂、三桥”,都是古色古香的造型。一园是江南名园退思园,此园在不大的面积里精巧安排,使得小小的园林给人一种移步换景千变万化的感觉。两堂指的是崇本堂、嘉荫堂。三桥指的是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
同里处于五湖环抱之中,镇内街巷逶迤,河道纵横,因而也就留下了众多的建于各个年代的古桥。在古镇,最古老的桥是思本桥。它建于南宋,距今已有700多年,虽经风雨侵袭,至今仍岿然不动,跨越在川清水秀的河港上。桥名“思本”,乃取“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之意。
在同里,最小的桥该是坐落在环翠山庄荷花池上的独步桥。此桥桥面总长不满五尺,宽不过三尺,两人相遇需侧身而过,单孔拱形,小巧玲珑,堪称一绝。而最能反映同里人勤奋好学的桥,则莫过于普安桥,又称小东溪桥。初建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在其西侧石壁上,刻着一副十分引人注目的对联,上联是“一泓月色含规影”,下联为“两岸书声接榜歌”。最富有神话色彩的古桥是富观桥。在此桥的龙门石上,有一幅惟妙惟肖的“桃花浪里鱼化龙”的石雕。
乌金桥坐落在镇西北郊,是当年苏州到同里的必经之路,也是古镇的重要入口。那一年古镇百姓为迎接太平军,一夜之间修建了此桥。桥面中心方石上特意刻了一幅“马上报喜”图,以预祝太平军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古镇最有名的当然是前面提到的“三桥”,三桥位于镇中心,呈三足鼎立的姿态伫立在三条小河的交汇处,碧水映古桥,绿树藏娇影,很是一片迷人的景色,“走三桥”则是同里古老的民间风俗。
同里除了造型不同的各种古桥吸引着游人,还有各式各样的河桥让前来古镇的人大开眼界。所谓河桥,北方人称之为水码头,南方人叫它河埠头、河桥头。同里是水乡,镇区河道总长5公里多,是典型的家家临水、户户通舟的水乡古镇。
13、著名名人
孙兆奎(1607——1645),字君昌,号犹文,七都染店浜人,明崇祯九年(1636)中举。
孙云球(1630-1662年),字文玉、泗滨,吴江七都人,明末清初光学仪器制造家和奠基人。他是中国民间最早制造望远镜的人,还研制出察微镜、放光镜、夜明镜等七十余种光学仪器,并总结制镜经验,写成《镜史》一书,在中国乃至世界光学仪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明末清初科学巨人”。
谢炎,字化南,北宋端拱元年(988)进士,谢涛之弟。祖籍阳夏(今湖南太康),祖先谢懿文当盐官(今属浙江海宁)知县,葬富阳,遂为富阳人。父崇礼担任中吴军(今苏州)节度推官而迁徙吴江,居七都东洚(今长渠港村)。他敬慕韩愈、柳宗元的文章道德,与杭州卢稹齐名,时称卢、谢。中进士后,调补昭应县(今陕西临潼)主簿,迁伊阙县(今属河南洛阳、伊川),升湖南华容县、湖北*县知县。卒年34岁,有文集。
谢景初,字师厚,北宋庆历六年(1046)进士。七都长渠港村人,谢绛长子。中进士后,授大理寺评事知越州余姚县(今浙江余姚),筑海塘防水患,民赖以安业。
谢涛,字济之,北宋淳化三年(992)进士。七都长渠港村人,谢炎之兄。涛14岁能讲解《左氏春秋》,20岁时文章受到吴县知县罗处约、长洲县王禹称推崇,名冠吴中,讲学阳山白莲院。中进士后,为梓州(今四川三台)榷监院判官。在镇压李顺农民起义中出谋划策立功,升观察推官权知益州华阳县(今属四川双流)事。
谢绛,字希深,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七都长渠港村人,谢涛之子。少有才名,15岁任秘书省校书郎。中进士后,授太常寺奉礼郎知颖州汝阴县(今安徽阜阳),迁光禄寺丞。绛喜论时政,上书论四民失业,经翰林学士杨亿极力推荐,擢秘阁校理同判太常礼仪院判登闻鼓院。仁宗即位(1023),迁太常寺博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