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爱心树

科普小知识 2023-11-21 21:09:21
...

这是一个由一个男孩和一棵爱他的树组成的动人故事,也是一则令人心醒动容的寓言,作品中的大树和男孩之间,有“付出”与“索取”的关系,“爱”与“被爱”的关系,还有“施”与“受”等哲学意义上的关系,让孩子在施与受,爱与被爱之间理解爱的真谛。

作者:谢尔·希尔弗斯坦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译者:傅惟慈

出版年:2018-1

定价:35.00

装帧:精装

ISBN:9787559612700

1、作品推荐

看了这本书,孩子会更爱妈妈!

入选美国教育部评选的百部教师和孩子喜爱的书

2003年,《爱心树》中文版出版,15年来成为众多家庭和学校的必读书。这个男孩与大树之间的故事,让无数读者潸然泪下。一位妈妈讲到,她的儿子在听完《爱心树》后,紧紧地抱着她说:“妈妈,你放心,等我长大,绝不会让你像老树一样孤单!”

画面简单朴实,大树和男孩的形象都由简洁的黑色线条勾勒完成,大量的留白,构图上刻意的截取和省略,收敛又极具张力,有复杂的意义和暗示包孕其中;

文字优美而富有情致,含蓄而略带感伤,叙述与人物对话自然衔接,语言节奏随感情而绵延起伏,适合全文朗读,咀嚼和品味书中所表达的感情和文字的韵味;

作品中的大树和男孩之间,不仅有“付出”与“索取”的关系,还有“爱”与“被爱”的关系,更有“施”与“受”等哲学和宗教意义上的关系,让孩子在施与受,爱与被爱之间理解爱的真谛。

2、内容简介

一棵大树爱上一个小男孩,他们成为了好朋友。小男孩每天来爬树、摘树叶、吃苹果……男孩很开心,大树也很开心。可是,男孩渐渐长大,不再与大树一起玩耍。男孩希望获得金钱,大树把苹果给他去换钱;男孩需要建立家庭,大树把树枝给他造房;男孩希望去远航,大树把树干给他造船。男孩变成老人回到大树身边,大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给他,不过它还有个树墩,可以让男孩坐下来休息……大树很快乐。

这是一个由一个男孩和一棵爱他的树组成的动人故事,也是一则令人心醒动容的寓言,让孩子在施与受,爱与被爱之间理解爱的真谛。

3、作者简介

谢尔·希尔弗斯坦

美国绘本作家、诗人、插画家、剧作家、作曲家、乡村歌手。

“他走在纽约的人行道上,挎着一个旧邮包,鼓鼓囊囊的包里塞满了歌谱。他脚穿破旧的牛仔靴,身上穿的是不知洗过多少遍的牛仔裤……”这样一个身材魁梧、衣着邋遢的光头佬,从没学过绘画,却以绘本震惊、感动了世人。1963年,绘本处女作《一只会开枪的狮子》一经问世,立刻引起巨大轰动,获得无数好评。随后,《爱心树》隆重出版,销量超过千万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绘本世界的永恒典范,也奠定了谢尔伟大绘本作家的崇高地位。此后,《阁楼上的光》《失落的一角》《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人行道的尽头》《向上跌了一跤》等作品陆续出版,书中那淡淡的哲学味文句、简单朴实的插图,尤其是那股罕见的天真,让老人与孩子、黑人与白人、富人与穷人等都成了他的读者。正如媒体报道:“有书店的地方,就有谢尔的作品。”

4、媒体评论

谢尔·希尔弗斯坦拥有一个神话般的本领,就是延伸读者的想象力。他的绘画风格十分简洁,常常大面积留白,却丝毫不会让人产生空而无物的感觉,因为他已经把一个深刻而又隽永的故事注入到了那充满灵动的线条里。——儿童文学家彭懿

这是一本图画和文字都非常简单的绘本,就像一首朴实的歌,每一个读到的孩子或大人都会被打动,因为它讲述了一段深沉的爱,一种无私的给予和奉献。尤其是那些爸爸妈妈们,他们读着读着,甚至禁不住流下热泪。——儿童阅读推广人阿甲

5、作品争议

网友:这本儿童绘本是“毒鸡汤”

杭州一位网友“治愈美少女”近日到书店遛弯,看到书店在强烈推荐的儿童绘本《爱心树》。她读了一半觉得越来越不对,并且说“读到结局简直毁三观啊!”

“三观”一般而言是指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一个人的道德判断体系。

“治愈美少女”说,这个儿童绘本的大致内容是小孩小时候爱上了大树,大树也一直很爱小男孩。

小男孩长大了要钱就把大树的果子拿去卖,大树还是很爱他。

再大一点小男孩把树砍了去造房子讨老婆,大树还是很爱他。

最后小男孩老了,大树还挺起腰板来给他坐,“大树很快乐”……

这位网友质疑说,“不管亲情还是爱情,这个绘本都是有问题的吧!这是从小给娃灌毒鸡汤么?要无谓牺牲无谓奉献?不要跟我说爹妈就是这样!这样的爹妈难道不是在溺爱吗!”

偶发帖子成热点,引不少网友共鸣

这个帖子在杭州的一个论坛上发出来后,引起不少人的共鸣,不少媒体也进行了转载。紫牛新闻记者联系到“治愈美少女”,她说,自己的孩子还小,暂时看不懂这类绘本,不过她在书店开始关注这类儿童读物。看到《爱心树》这样的结局,感到很无语。“就算父母也不应该无私奉献啊,父母应该也有自己的空间,保留自己的想法啊。”

没想到,偶然发的帖子竟然成了热点。

不少人质疑《爱心树》的“三观”。有网友表示,“同意毒鸡汤,哪怕父母也不是必须对你倾尽所有的。”“是的,感觉写的不好,应该是彼此回报,结果树死了。”

但也有不同意见,“有些教育是通过反面教材来说明一个道理的,主要看读者是怎样的心态,或者家长用怎样的方式去解读,给孩子传达真理。”“这个本来就是在讲父母的无私奉献,而不是*。给一些人看世界名著都会有人觉得三观不正。”

6、如何解读

《爱心树》是从美国引进的儿童读物,原名TheGivingTree,译成《奉献树》可能更为准确。该书发表于1964年,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作曲家、漫画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爱心树》是希尔弗斯坦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在美国“最畅销儿童读物榜”中名列第14位,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截至2011年全球销量高达850万册。还被改编成影视作品。

最近几年,多家中国出版社将其引进并翻译成中文出版,在京东的一家书店,这本书的评价达到2万多条。

由于该绘本不是常见童话的大圆满结局,即使在国外,对于它的争议也非常多,并且衍生出多种解释。

美国儿童读物出版教母*·诺德斯特隆(UrsulaNordstrom)是《爱心树》的编辑,她把这本书的热销归功于美国宗教原因,因为这些人相信大树代表着“无条件的爱”,因此大力宣传这本书。

另一些人相信大树代表的是“大自然”,小男孩则是人性的缩影。这本书的意图是教导孩子们领会环境道德,“它是一则有关人类对自然环境中的生物负有什么责任的寓言。”

还有人从友谊方面来解读,一位作家相信,男孩和大树的关系是一种友谊,《爱心树》告诉孩子们,“当你们长大了,当你们的生活被现代世界的局限所污染,如果你们不用心维持相互的关系,友谊就会受到伤害。”

最常见的解读还是亲子关系。美国曾经出版过一本研究《爱心树》的论文集,有研究者认为这本书表现的亲子关系是积极的,“关于奉献和母爱,这本书是明智和真实的。”

但也有研究者持负面看法,认为它是“‘我’这一代的幼儿园故事,是自恋症的入门读物,是进行剥削利用的指导手册”,大树和男孩在结尾“都遭到毁灭”。

“快乐”的文字和“悲伤”的插图有反差

还有人认为,这本书的本意或许没有那么复杂,只是一个讽刺性作品。或者作者希尔弗斯坦也是这样认为。希尔弗斯坦出身贫寒,从小就缺乏安全感。他不喜欢给故事加上幸福的结局,经常模棱两可而结束。《爱心树》不是他最满意的作品,但却是最畅销的作品,这出乎他的意料。

由于《爱心树》引起很多争议,不少人一再要求希尔弗斯坦为这本书辩护,他为此耗费了不少精力。“它写的只是两个人之间的一段关系;一个人奉献,另一个人接受,”他经常重复这样的评论。

希尔弗斯坦的传记作者罗加克对《爱心树》描绘的自我牺牲也有自己的解读,她认为该书反映出希尔弗斯坦经历的“垮掉的一代”的那段岁月:“他讨厌民谣歌手和其他艺术家那种自我优先的态度,写这本书很像是一个实验。”

《爱心树》出版50周年的时候,旅居美国的以色列女作家露丝·马加丽特在著名杂志《*》上发表文章说,“《爱心树》50岁了,我的记忆不仅是悲伤。”

她说,自己偶然见到《爱心树》50周年纪念版,还是一样的颜色和图画,勾起她的童年记忆。但这种记忆不是愉快的,而是沮丧。

重读这本书,她发现童年的最爱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希尔弗斯坦在结尾加了个“快乐”,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实际上,插图中垂头坐在树桩上的老人和“快乐”是相反的。最后一句话是“大树很快乐”,读者看到的却是一位驼背的老人悲伤地望着远方。

“我给孩子读这本书,会进行引导”

美国的“爱心树乐队”就是得名于这个绘本。该乐队对环境问题非常关注,主唱托德·芬克(ToddFink)告诉紫牛新闻:“很多人觉得这本书有些压抑,但它也是一个警醒,讲述了大自然的无尽怜悯。它表现了树木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小男孩一直漠视大树,直到最后一无所有,而且年纪已老,无法回到过去。”

托德·芬克认为,给孩子看《爱心树》的时候,成人可以做一些引导。

“我给孩子读这本书的时候,会进行引导。这本书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解读,但一般都涉及人际关系。经过引导,孩子能够很容易看出来这个故事是不平衡的,书中的男孩缺乏感恩、同情和责任。我也认为这本书里更深的含义是感恩,我们一直不停地索取,忘记了奉献、分享和欣赏大自然的礼物。至少在美国,我们无尽地消耗资源,而且还想要更多。满足是一种心理状态,不依赖于物质繁荣程度。人们真正想要的是幸福。”托德说。

一位读者在京东留言评论《爱心树》时说:“内容画面看似简洁,实则内心触动很大,孩子之前看过也听过这个绘本故事,每次都流泪。”托德·芬克对这个情况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如果孩子读了这本书感到悲伤,那是源自于孩子内心天生的博爱和同情。在教育和道德观的帮助下,人们能够认识到生命的恩赐和彼此的责任。”

7、书摘插画


书摘


书摘


书摘


书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