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京片子

科普小知识 2023-11-22 10:47:45
...

京片子,是指清兵入关后所学的不标准的汉语发音即现在的北京话。原为贬义,推广普通话后,变为中性。京片子的特点是古汉语中的入声完全消失(满人没有学会),出现大量儿话(满人大舌头,说话不利索所致)。

中文名:京片子

来源:清军不标准的汉语发音

俗称:北京话

现状:中性词

1、基本解释

指北京话。片,也写作“撇”。《邻女语》第一回:“有箇人在船头上,挺著腰桿子,打著京撇子。”吴福辉《现代病态知识社会的机智讽刺》:“﹝老舍﹞用地道、纯净的‘京片子’写旧中国社会的灰暗画面,却闪出深切温厚的笑意。”

2、概况

北京土话,是四合院里的一句闲侃,是茶馆里的一场评书,是马三立的一段相声,是从酸甜苦辣中孕育的一种表达,那幽默利落的“京片子”一出口,双方的关系无形中就亲密了几分。

1955年,国家将普通话定义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至此,普通话和北京土话并行于这座古老的城市。

3、特点

“酒糟鼻子赤红脸儿,光着膀子大裤衩儿。脚下一双趿拉板儿,茉莉花茶来一碗儿。灯下残局还有缓儿,动动脑筋不偷懒儿。黑白对弈真出彩儿,赢了半盒儿小烟卷儿。你问神仙都住哪儿,胡同儿里边儿四合院儿。虽然只剩铺盖卷儿,不愿费心钻钱眼儿。南腔北调几个胆儿,几个老外几个色儿。北京方言北京范儿,不卷舌头不露脸儿。”这是一个北京顺口溜儿,从中不难看出北京话的特点。

4、历史

北京土话是现在北京话的一部分,历史比北京城短,只有400年,从清朝开始。之前的辽、金、元时期,北京人以讲中原话为主,从元曲就可以看出,元曲四大家关、白、马、郑,有三个都是北京人,但他们说的是河北地方话。

元代北京成了都城,但官方场合所用仍是中原口音,只是与本地方言有所结合,形成了大都话,河北移入人口较多,所以北京民间方言以河北口音为主。朱元璋灭元后,各地移民大量入京,大都话渐渐式微。明代前期,安徽移民大批涌入,江淮官话等也对北京方言产生了一定影响。

5、受满语影响很大

清入关后,前期和中期上朝都用满洲话,汉臣必须学习满语,但民间出现了旗下话、土话、官话三者杂糅的趋势,北京土话是这三者结合的产物,北京话音调高,就是受东北话影响,很多方言词汇也来自东北土话。清代北京话分文读、白读两种,文读是旧的标准音,读书人多用,到了清后期,基本失传,只剩下了白读,指老百姓间比较口语化的表达。

土语里很多轻声来自满语,比如萨其马,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满语词汇,南方人说这三个字的时候跟新闻联播里说的一样,很规矩。而北京话里把“萨”的音加重,“其”和“马”都是轻声。再如扒拉、划拉、了特、咯吱、央格等等,都是满语,“央”就是满族话。

6、相声是北京土语的最高成就

四声定下来后,又衍生出戏曲、相声。京音讲究字正腔圆,教戏老师说的“唱早了”,说的就是声调起高了。相声是北京


相声

土语的最高成就之一,过去在天桥,没有手艺的人靠着一张嘴挣饭吃,叫“平地抠饼”。小时候听刘宝瑞的单口相声,一个人一张嘴,说得大家前仰后合。现在一些作品里还保留着很多北京土话,但我也问过一些年轻演员,他们很多已经不知道老北京话里的典故。

土话是老百姓在长期生活中孕育出来的,酸甜苦辣的经历赋予人丰富的感受。他们创造的语言,不光清楚而且说得有魅力,比如评书,过去有个说书老先生叫王杰魁,外号“净街王”,他就说一部书——包公案,小时候一放学就往茶叶铺跑,那有个大喇叭可以播评书,一把扇子、一块醒木、一张嘴,能把各种场面说得活灵活现。这就反映出北京土语的魅力。

上一篇: 基金承销人

下一篇: 徐爱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