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戴思恭

科普小知识 2023-11-22 16:36:51
...

戴思恭(1324~1405),字原礼,号肃斋,婺州浦江(今属浙江诸暨县)人,家世业儒,并数世业医。父戴士尧(1307~1349)是文学家戴良之兄。早年弃儒学医;弟思温,字原值,号益斋,亦以医名。元至正三年(1343),戴士尧携子思恭、思温至义鸟,投丹溪门下学习。戴氏还从罗知悌学过医。洪武间,以太医院石逵荐,入为御医。受朱元璋赏识,授迪功郎、正八品御医,建文初,升任太医院使。永乐元年(1402),乞归,奏章四上,方准其请。

姓名:戴思恭

字:原礼

号:肃斋

所处时代:明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浦江

出生日期:1324年

逝世日期:1405年

代表作品:《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推求师意》二卷及校补《金匮钩玄》三卷

1、个人简介


戴思恭

戴思恭少时随父戴垚从学于朱丹溪,丹溪因其颖悟绝伦,乃尽授其术。戴氏治疗疾病多奇效,遂明噪于时。明初洪武年间,被征为御医。晋王朱?患风痹症。经思恭治愈,不久复发而卒。太祖大怒,逮捕王府诸医治罪,思恭从容进言:“臣前奉命视王疾,启王曰:疾今即愈,但毒在膏肓,恐复作不可疗也。今果然矣。”诸医由是免死。后朱元璋得病,召诸医诊治无效,皆被逮捕问罪,唯思恭得免。不久,明太祖病逝,建文帝即位,将侍医治罪,独擢升戴氏为太医院使。水乐初年以老请归,永乐三年复被征召,卒于是年冬,终年82岁。葬于浦江独秀山。

戴氏先后著有《证治要诀》12卷(1443年)、《证治要诀类方》4卷、《推求师意》2卷(由明·汪机门人陈桷校刊)、《类证用药》l卷.又校补丹溪《金匮钩玄》3卷。

2、史书记载


戴思

戴思恭,字原礼,浦江人,以字行。受学于义乌朱震亨。震亨师金华许谦,得朱子之传,又学医于宋内侍钱塘罗知悌。知悌得之荆山浮屠,浮屠则河间刘守真门人也。震亨医学大行,时称为丹溪先生。爱思恭才敏,尽以医术授之。洪武中,征为御医,所疗治立效,太祖爱重之。燕王患瘕,太祖遣思恭往治,见他医所用药良是,念何以不效,乃问王何嗜。曰:“嗜生芹。”思恭曰:“得之矣。”投一剂,夜暴下,皆细蝗也。晋王疾,思恭疗之愈。已,复发,即卒。太祖怒,逮治王府诸医。思恭从容进曰:“臣前奉命视王疾,启王曰:‘今即愈,但毒在膏肓,恐复作不可疗也。’今果然矣。”诸医由是免死。思恭时已老,风雨辄免朝。太祖不豫,少间,出御右顺门,治诸医侍疾无状者,独慰思恭曰:“汝仁义人也,毋恐。”已而太祖崩,太孙嗣位,罪诸医,独擢思恭太医院使。永乐初,以年老乞归。

三年夏,复征入,免其拜,特召乃进见。其年冬,复乞骸骨,遣官护送,赍金币,逾月而卒,年八十有二,遣行人致祭。所著有《证治要诀》、《证治类元》、《类证用药》诸书,皆{隐木}括丹谿之旨。又订正丹谿《金匮钩玄》三卷,附以己意。人谓无愧其师云。

3、注释

戴思恭,字原礼,浦江人,拜义乌朱震亨为师。朱震亨为金华许谦弟子,得朱熹学说真传;又从宋内侍钱塘罗知悌学医,医学大行,人称“丹溪先生”。震亨爱思恭才思敏捷,将其医术尽授与思恭。

洪武年间,思恭被朝廷召为御医,所治之病立即痊愈,太祖十分器重他。有次太祖派他去为燕王治病,虽用尽良药,终不见效。问燕王有何嗜好,燕王说好吃生芹菜。思恭说“:明白了!”加开一剂服下,夜间大泻,所泻都是细小蝗虫,病愈。晋王患病,思恭为他治好了,但不久复发病死。太祖大怒,将王府医生全部逮捕治罪。思恭从容进言曰“:臣前奉命为晋王治病,告诉晋王,现在虽愈,但毒入膏肓,若再发恐难治愈了,如今果然。”经他一说明,晋王府内医生均得幸免于死,太祖称他是仁义之人,念他年迈,令风雨免朝。太祖崩,太孙建文帝即位,诸医皆治罪,唯独升思恭为太医院使。

永乐初,思恭以年老请求返乡,永乐三年(1405)再召入朝,免行跪拜礼,是年冬又请示还乡。成祖赐金币,遣使护送。一月后去世,享年八十二岁。著有《证治要诀》、《证治类元》、《证治用药》等书。又订正朱震亨所著之《金匮钩玄》三卷,并附有自己的见解,人们称赞他无愧其师。

4、个人经历

明代著名医学家戴思恭,字原礼,浦江(今浙江省诸暨)人。生于元泰定元年(1324),卒于明永乐三年(1405)。他是朱丹溪的优秀弟子,是著名的宫廷医家,也曾广为民间百姓诊治疾患。

深得朱丹溪喜爱的学生

戴思恭出身于读书人的家庭,他的祖上曾经有好几代人做过医生。戴思恭从小就深受家庭的熏陶,勤奋好学。元至正三年(1343),戴思恭和弟弟戴思温跟随父亲,徒步走到乌伤(今浙江义乌),父子三人一同拜著名医家朱震亨(丹溪)为师。当时,朱丹溪门下有众多的弟子。而戴思恭颖悟绝伦,刻苦好学,最受朱丹溪的赏识,所以得到的医学传授也最为精深。后来,戴思恭学成回乡,他高明的医术闻名于江浙一带地区。

深受器重的御医生涯


戴思恭作品

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戴思恭被朝廷征为正八品御医,授予了“迪功郎”的官职。由于他治病疗效特别好,明太祖朱元璋非常看重他。

戴思恭曾为晋王治愈了肢瘫的病症。但后来,朱元璋第三子晋恭王因旧病复发而死。朱元璋大怒,逮捕了王府的御医,要将他们治罪杀死。戴思恭上前从容进言道:“我曾经为晋王治过病,并且对您说过,今日虽然病好了,但因为他的病已深入膏肓,如果再复发就性命难保,今天果然如所言了。”听了戴思恭的这一席话,太祖朱元璋才免了各位御医的死罪。

洪武三十一年(1398)5月,太祖朱元璋患病久治不愈,迁怒于御医,下令逮捕医官。朱元璋唯独慰勉戴思恭说:“你是仁义人,不要怕。”仍重用他。不久,明太祖病逝。建文帝即位后,将诸多侍医治罪,唯独提升戴思恭为太医院使。

到了永乐初年(1403),78岁的戴思恭因年老告辞回乡。三年后,再次被征召入朝,当时的皇帝为朱棣。早在洪武年间,朱棣尚为燕王时,因患症瘕之疾,燕王府良医正(后升院判)韩彝久治不愈,太祖朱元璋就派戴思恭前往燕京(北京)诊治。戴思恭先询问了韩彝所用的药方,又问燕王有什么饮食嗜好,朱棣答:“生芹”。戴思恭说:明白了。他一剂药下,即排出诸多寄生虫,燕王的病就好了。因此,朱棣对戴思恭十分敬重。戴思恭再次入朝时已80高龄,朱棣对他特别关照,免去了他的跪拜之礼。这一年的年底,戴思恭又告老还乡。返乡十天后,戴思恭病逝,享年八十二岁。安葬在浦江之滨的独秀山。

在戴思恭最后离开朝廷返回故里之时,朱棣曾颁布诏书“朕复招汝,汝即来也”,可见已为皇帝的朱棣对戴思恭的期待与敬重,仍然期待着让戴思恭关注他的保健医疗。戴思恭死后,皇帝传谕旨予以祭奠,说了许多称赞之辞。

继承发扬丹溪学说

戴思恭的著作有《证治要诀》十二卷;《证治要诀类方》四卷;《推求师意》二卷;以及校补《金匮钩玄》三卷。

戴思恭得到了朱丹溪学术的真传,在继承中对丹溪未竟之论予以补充、发挥,不愧为丹溪高足。丹溪说,“气有余便是火”,戴思恭则补充说:“气属阳,动作火”,并进一步解释说:“捍卫冲和不息之谓气,扰乱妄动变常之谓火”。丹溪说:“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戴思恭则根据临床,对此加以引申,指出“传化失常”是导致郁证的关键。戴思恭写的《推求师意》一书,便是本着其师朱丹溪之道,予以研究阐发,发挥了老师的未竟之意。难能可贵的是,戴思恭身为朱丹溪弟子,对丹溪的心法领悟最深,但也善于灵活运用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之长,而不拘泥于一家之言。

垂暮之年的戴思恭,对恩师朱丹溪仍然怀着深深的敬重。公元1405年,82岁的戴思恭离开朝廷返回故乡,十天后病逝。而就在这十天里,他还抱病祭奠了先师朱丹溪的陵墓。

宋濂在《宋学士文集.翰苑续集》中撰文称赞戴思恭医术高妙,非一般医生可及,可以看出戴思恭当时的医名。明史中评价戴思恭“人谓无愧其师云”,该是对朱丹溪这位优秀弟子的最高嘉许。

5、学术思想

戴氏较为完整地继承了丹溪学术思想.不仅探求师意.而且多有发挥在理论上对丹溪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阐发其未尽之意;在杂病的辨证论治方面,对气血痰郁之治亦多阐发。

1.对气血的阐发。

丹溪之“阳有余阴不足论”主要论述阴精与阳火的关系.而戴氏握之,则泛论气血的盛衰。他认为气属阳.阳主动.动而中节,方能周流全身.循环不已,外则护己体表.内则温养脏腑百节。而气之所以能周流不息,实有赖于肺气之不断敷布,故曰气“源出中焦.总统于肺”。但若因七情之交攻,五志之遽发而乖戾失常使

气动太过,则可变生冲逆之象,甚则“五志厥阳之火起焉,上燔于肺气乃病焉,”故戴氏认为:“捍卫冲和不息之谓气,扰乱妄动变常之谓火,…·气之与火.理而已.动静之变.反化为二。”因此提出“气属阳,动作火”的论点。他还认为血属阴,阴主静.静而有守.方能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约束于血脉之中。而营血之所以能遍营全身.必赖于心为之主.肝为之藏,脾为之裹,肺为之布.以及肾为之施泄。不论视、听、言、动.皆需营血资助.才能维持正常活动.人在气交之中,常动多而少静.故阳动易化为火.阴血最易被耗,所谓“阳道常饶,阴道常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道理即在于此。戴氏并对气血的证治作,详尽的论述.对后世气血理论的发展颇有影响。

2.对痰证、郁证的论治。


《金匮钩玄》

戴氏对痰证的论治,亦宗丹溪之说。他进一步指出痰饮除生于脾胃外,还有生于经络者.他说:“窃谓痰饮之先,有生于脾胃.有生于六经.所起不同,若谓感邪与为病之形证则一也。至于治之.必先从其邪之所起.而后及于病之所也。”对痰饮的治疗,他尊丹溪“治痰先治气”之说.又指出“病痰饮而变生诸证.不当为诸证所牵制妄言作名。宜以治饮为先,饮消则诸证自愈。”确系治痰饮之大法。并根据痰饮的不同见症,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药。

戴思恭发挥了丹溪“人身诸病,多生于郁”的主张,进一步提出:“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升,当降者不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既然传化失常为致郁之关键.因而他认为“中焦致郁多也”。戴氏对六郁的辨证也很详审,指出:“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痰郁者·动则喘,寸口脉沉滑;热郁者.瞀闷、小便赤.脉沉数;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从此亦可见其凭脉辨证之极为精确。治郁之法,有中外四气之异,即表里、风寒、热湿,根据病位及病性之异确定相应的治法.在用药方面.指出苍术、香附、抚芎为治郁要药。戴氏对郁证的辩证施治多有发挥,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戴氏继承丹溪之学.对丹溪未竞之论予以补充.不愧为丹溪高弟。其临床精于辨证,处方遗药.亦极高超。故《明史》谓其“学纯粹而识深远”.胡嵘序《证治要诀类方》亦称“谓其论断,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推测病源,著奇见于理趣之极”.对戴氏作了颇高的评价。

6、主要成就


《金匮钩玄》

戴氏临证,辨证细,用药准,著有《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本草摘抄》、《类证用药》;《推求师意》、校补有朱丹溪的《金匮钩玄》等。《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刊于1443年,以论述内科杂病证治为主。

《推求师意》为阐发丹溪未尽之意而作,原无刻本,嘉靖中汪机得之,为汪氏弟子陈桷校刊,书名为汪氏所题。凡2卷。

《金匮钩玄》,朱丹溪撰,戴氏作了订正和校补,约成于1358年,凡3卷。

戴氏尊丹溪,对六郁辨证及治法,都很精审。指出传化失常是致郁关键,在郁证中又以中焦致郁居多,深化了丹溪六郁之说。戴氏对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诸家说,俱深入钻研,择善而从,不拘一家,无门户之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