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开乡
姑开乡位于纳雍县城西北部,乡*驻地距县城75公里,东经105度01分至105度05分,北纬26度55分至27度02分。总面积77.5平方公里。姑开乡辖12个村,1个居委会,147个村民小组,现有5045户,2.2万人,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乡。东南接锅圈岩乡,西南接赫章县、水城县,西接羊场乡,北靠毕节、维新镇,全乡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15899亩,其中田1150亩,土14749亩,主产玉米、水稻、洋芋、豆类等作物,九五年粮食总产量2158.6吨。
中文名:姑开乡
行政代码:520525210
身份证前6位:520525
长途区号:0857
邮政编码:553300
隶属政区:纳雍县
行政级别:乡
车牌号码:贵F
辖区面积:77.5km2
人口数量:约2.2万人
1、地方简介
姑开乡是撤并建时原姑开区的引底苗族彝族乡、姑开苗族彝族乡、凹书苗族彝族乡的安坪村合并而成。位于纳雍县城西北部,乡*驻地距县城75公里,东经105度01分至105度05分,北纬26度55分至27度02分。
姑开乡辖12个村,1个居委会,147个村民小组,现有5045户,2.2万人,其中苗族1042户,4705人,占总人口的22%;彝族603户,2603人,占总人口的12.2%,穿青人140户,579人,占总人口的2.7%,水族41户,162人,占总人口的0.75%,白族6户,10人,蔡族5户,23人,占总人口的0.1%,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乡。
2、地理环境
姑开乡位于纳雍县城西北部,乡*驻地距县城75公里,东经105度01分至105度05分,北纬26度55分至27度02分。东南接锅圈岩乡,西南接赫章县、水城县,西接羊场乡,北靠毕节、维新镇,总面积77.5平方公里。
姑开乡地处高、中、低山谷,地势从北向南逐渐低高,平均海拔1560米,境内有最高峰阿楷箐,其次是大垭口、沙开梁子、老鹰岩、牛落洞山等。有发源于合心村和田坝村交界处的沙子河(流程7.5公里),由于地形差异较大,北部较为干燥,南端气候湿润,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14度左右,年降雨量约1000毫米。
3、自然资源
全乡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15899亩。其中田1150亩,土14749亩,主产玉米、水稻、洋芋、豆类等作物,九五年粮食总产量2158.6吨。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等,1974年建有茶场一个,年产量10000公斤,有兴源煤厂1个,年产煤2500吨;合心村的沙开有零散的铅锌原矿等。93年得到地区民政局、县体改委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建有姑开、引底两个杜仲、党参药场基地和姑开红岩砖厂1个;79年修建的沙子河电站,装机容量200个千瓦。
4、行政区划
姑开乡
姑开乡区划
520525210001210姑开社区
520525210202220安坪村
520525210203220高山田村
520525210204210合心村
520525210205220火把村
520525210206220前进村
520525210207220胜利村
520525210208210田坝村
520525210209220引底村
520525210210220永德村
520525210211220阿楷箐村
520525210212220再块村
5、地方人口
姑开乡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22923
男11981
女10942
家庭户户数6055
家庭户总人口(总)22920
家庭户男11979
家庭户女10941
0-14岁(总)7843
0-14岁男3975
0-14岁女3868
15-64岁(总)13941
15-64岁男7452
15-64岁女6489
65岁及以上(总)1139
65岁及以上男554
65岁及以上女585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2810
6、城乡建设
纳雍县姑开乡"五到位"确保小康社会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今年以来,纳雍县姑开乡按照省、市、县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领导到位。乡党委*高度重视小康建设工作,成立小康建设领导小组,由书记挂帅任组长,乡长任副组长,乡党政班子为成员;下设办公室,落实人员负责具体工作,出台全面推进小康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和措施,确保小康建设顺利推进,按期完成工作任务。
宣传到位。通过召开乡村两级创建小康社会建设工作动员会、座谈会和深入每家每户做工作的家庭式思想动员等形式,广泛宣传全面小康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参与创建工作。同时,充分利用横幅、标语、宣传单、黑板报等舆论工具进行广泛宣传和动员,不断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
协作到位。首先是明确乡直各部门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在全乡推进小康建设中,不但要搞好部门之间的协作,而且要搞好部门和村的协作,做到“横到边,纵到底”,协作不留死角死面,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全力推进小康建设。同时,以小康乡、小康村创建工作为载体,以“结对帮扶、到村到户”活动为抓手,选派政治上忠诚、能力上能够担当的*驻村包户,推进全乡贫困群众的“一对一”帮扶工作,细化*帮扶任务,增进*意识,凝聚*共识,促进广大*职工与帮扶群众的协作,共同创建全面小康社会。
示范到位。每个月对各村工作进行评先选优,召开成果经验交流会议,由工作位于前三名的村作经验交流发言,同时搞好先进村和后进村的结对帮扶。通过发挥先进示范的带动作用,实现点上突破、面上带动、整体提升。
督导到位。领导小组不定时间、不定地点、不定人员,随机对各村各部门的工作进行督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通过频繁的督导工作,乡村两级*绷紧神经,努力工作,成效显著。
7、附近景点
附近景点
总溪河风景名胜区
总溪河风景名胜区好似一条巨龙,首西尾东地静静横卧于纳雍、大方两县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之中。该景区属于高海拔亚热带气候,平均海拔高度1200米,温暖湿润。年日照约为1500小时。两岸岩石以二叠系石灰岩为主,有众多季节性和常年性瀑布。野生动植物丰富异常。它集瀑布、秀水、奇山、异石、洞府于一川;集古、秀、奇、险、幽于一河。由长达约13公里的河段、峡谷、25个风格迥异的景观有机组成。是乌江水系唯一能泛舟漂流的河段,有着名副其实的“乌江第一漂”美称。除峡谷漂流外,该景区还是教学实习、科学考察、攀岩探险、溶洞猎奇、度假疗养的理想场所。
在该景区内,目前开展峡谷漂流活动为一项最主要的旅游项目。当你从万寿桥乘皮筏漂流而下,穿小三峡、过大湾、跃五簸浪、破长浪……,你将会感到:时而立于风口浪尖,豪情万丈;时而穿梭飞流,惊险刺激,意气风发;时而荡漾于清波碧浪,心静如水,怡然自得。奇山异景、峡谷绝壁、奇花异草、猴嘻鱼跃、水鸟翻飞、一饱眼福。这种景在两岸走,人在画中游的奇妙意境,只闻天上有,哪道人间同。这种意境将会令你流恋往返,乐不思归。
吊水岩风景名胜区
吊水岩景区位于勺窝乡与马骔岭镇的交界处,距纳雍县城17公里,吊水岩景区集吊水岩瀑布、云中小天池、十里杜鹃林为一体,这里的气候变化多端,夏天山脚气候凉爽宜人;山顶则热气腾腾;冬天山顶寒风凌冽,山脚则温暖如春,有“一山有四季,四季不同天”的说法,选择不同的的景区位置,你就会感受到不同的气候风光,见到不同类型的植被和栖息于此的各种珍稀动物。
木空河·白龙洞风景名胜区
该景区为洪家渡水库关水后,纳雍县境内从瓜仲河(九洞天)至武佐河主河道形成的50多公里的水上旅游长廊,主要包括沙包乡木空河,乐治镇义仲河,老凹坝乡三岔河、果比河及武佐河等河流,其间还有两个特大高位旱溶洞——白龙洞和观音洞及富有浓郁布依族风情的果几盖。
景区起始点木空河距县城22公里,离贵毕高速公路仅47公里,是纳雍县到贵阳市、毕节市、大方县、黔西县的必经之路,交通比较便利。这里的木空河湖泊码头横架两岸,宏伟壮观,似雄关耸立。码头不远处的河岸半山腰上有一天然溶洞,名为观音洞,游客们可先到洞中游览,洞内美丽奇特的“一枝独秀”、“千秋田”、“皇宫”等景点,叫人眼花瞭乱,美不胜收。从码头乘舟而下,只见碧波荡漾,波欢浪舞,微风轻拂,顿觉飘若似仙。站立舟头,或拂水嬉戏,或引吭高歌,或吟诗作对,不知不觉,经义仲河,到达三岔河。
8、地方特产
地方特产
苗族蜡染工艺
蜡染,本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印染工艺,古称蜡染为蜡缬。据《一切经音义》卷十载:“谓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曰缬也”。引伸为细薄、折叠之物和有花纹的丝织品都叫缬。从我国出土的单色染缬绢、两色蜡缬绢等文物中,可以看出丝绸蜡染在古代曾盛行,后年久失传,现在已没有丝绸蜡染。只有麻布、棉布蜡染。
纳雍苗族的蜡染工艺,是古代蜡染工艺的继承,主要是麻、棉布蜡染。其蜡染的制作,先用自种的火麻、苎麻经多道加工工序织纺成布,以竹签和铜皮制成的蜡刀蘸靛染缸中多次浸染、清漂、晾晒,以沸水高温脱染,便成为蓝底白花。白蓝二色相映衬,加上自然形成的“冰纹”,分外淡雅悦目。当今已发展为白色布料和其他色(如红、黄色等)布料均可作蜡画,经不同颜色的染料浸染后脱蜡,显出五彩缤纷的花纹。白布作画青染者,称黑白蜡染,而黑白蜡中有一道工序常被人忽略,即虹染脱染后,要用豆浆漂洗至少一次,这是更显花纹的里透白。
鸡场豆腐
鸡场豆腐之所以质称上乘,一好在水。据说,因此地属煤山地带,水中含硫,而豆中含碱,则碱硫化合,腐脑皮多。二好在做工精细。主要是取浆、点脑、包榨、薰烤。滤帕过滤取浆去渣,用传统酸汤点法,包榨、压力适度,结实不流为准。用柴火薰烤,以灌木为主,尤以青桐最佳,蔸又甚于枝干。烤时,以不猛明火,红炭火为好,勤翻动;次以文火,微以烟薰;后以稍弱明火,使外皮黑红色浑为一体而呈褐红,块干润适宜。能鼻嗅薰香。
纳雍竹荪
纳雍竹荪是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的特产。纳雍盛产各种品种的竹荪,年产数百吨,体大、洁白、风味独特,尤以竹荪开发的系列产品前景更可观。
竹荪又叫竹花,也称仙人伞。其形态婀娜多姿,十分美丽,我国称蘑菇皇后,国外称真菌之花。
竹荪嗅之似有甜酒香味,令人神往;食之脆嫩可口。用以作汤,风味独特,高温季节置竹荪于肉汤中,经数日而汤仍鲜味犹存。历史上早就作为美味佳肴,深受历代帝王偏爱,博得“京果之王”的美称。其中尤以“竹荪芙蓉汤”名气最大。从古至今,在对外活动中,曾以竹荪作为高级“馈赠礼品”,外国朋友称为“软黄金”。1972年基辛格首次访华,1总理用这一名肴款待,令其难以忘怀,基氏就把此事写进了他的回忆录中,从此“竹荪芙蓉汤”就随《基辛格回忆录》一起名扬四海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