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凯利
凯文·凯利(KevinKelly,1952~),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被看作是“网络文化”(Cyberculture)的发言人和观察者,也有人称之为“游侠”(maverick),著有《失控》、《科技想要什么》、《技术元素》、《必然》。
1、人物简介
凯文·凯利
kk是《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在创办《连线》之前,是《全球概览》(TheWholeEarthCatalog,乔布斯最喜欢的杂志)杂志的编辑和出版人。他的文章还出现在《纽约时报》、《经济学人》、《时代》、《科学》等重量级媒体和杂志上。
凯文·凯利被看作是"网络文化"(Cyberculture)的发言人和观察者,也有人称之为"游侠"(maverick)。s
2、传奇经历
1952年,凯利生于美国东北部的宾夕法尼亚州。19岁,他从罗德岛大学退学。接下来,他做了八年左右的独立摄影师,去过亚洲十几个国家。1979年,27岁的时候,凯利去中东的耶路撒冷,在那里成为基督徒。之后,他骑自行车穿越美国大陆。
20岁至27岁间,凯文·凯利远足亚洲,在日本、韩国、中国*、菲律宾、泰国、缅甸、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阿富汗、伊朗等地游历。27岁在耶路撒冷,凯文·凯利经历了一次神奇的体验,他觉得自己的寿命只有6个月,于是孝顺父母,广为布施,看望亲友,然后在万圣节之夜“死”去。
回到美国后,这个在精神上经历过一次“死亡”的人,骑自行车跋涉5000英里,横穿整个美国,体验生命的光辉。
在接下来的30年里,他用自己的方式热烈拥抱着这个飞速发展、眼花缭乱、日益技术化的世界,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和智慧,在思想光辉的尽头、在人迹罕至的边疆,发掘着暗藏在强大技术力量背后的生命之音。
1981年,凯文·凯利创办了自己的杂志《步行》(WalkingJournal)。他曾是《全球评论》、《信号》、《全球概览》的编辑和重要的撰稿人。他参与创办的全球电子链接WELL(WholeEartheLectronicLink)迄今仍然是最具人气、最有智慧的社区之一。
他是一位思想的行者。
3、代表著作
《失控》
KK
1999年的电影《黑客帝国》(Matrix)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凯文·凯利对网络文化的观察和预言的一种隐喻。《失控》也是该片导演要求主要演员必读的三本书之一。
《失控》成书于1994年,这本书所记述的,是他对当时科技、社会和经济最前沿的一次漫游,以及借此所窥得的未来图景。书中提到并且今天正在兴起或大热的概念包括: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敏捷开发、协作、双赢、共生、共同进化、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等。说它是一本“预言式”的书并不为过。其中必定还隐藏着我们尚未印证或窥破的对未来的“预言”。
《失控》用最科学的方法,阐释关于生命未来和社会新秩序,一语道破人类最终的命运和结局。
《失控》涉猎:天文、化学、生物、计算机、控制论、运筹学、社会学……同时又堪比《黑客帝国》中洞悉未来的“神谕”,正在兴起的“云计算”、“物联网”等都可以在这本写于15年前的书中找到相关的影子。
这是一本关于机器、系统、生物和社会的“大部头”,市一部揭示了社会进化、特别是互联网发展的“先知预言”带领人们窥探到今天和未来,涉猎:天文、化学、生物、计算机、控制论?运筹学、社会学……同时又堪比《黑客帝国》中洞悉未来的“神谕”,正在兴起的“云计算”、“物联网”等都可以在这本写于15年前的书中找到相关的影子。
《科技想要什么》
在《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凯文•凯利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全新的科技观。他认为,作为整体,科技不是由线路和金属构成的一团乱麻,而是有生命力的自然形成的系统,它的起源完全可以回溯到生命的初始时期。正如生物进化呈现出无意识的趋势,科技也是如此。通过追踪这些长期趋势,我们可以对“科技想要什么”有所理解。
凯文•凯利预测了未来数十年科技的12种趋势,包括创造大脑这一得寸进尺之举。不过,为了让人类创造的世界实现收益最大化,需要对这种全球体系产生的问题和代价保持敏感。凯利详细讲述了值得我们学习的阿米什“早期使用者”和其他批判科技自我主义倾向的人所具有的智慧。
凯利的新科技理论提供了三种实践经验:通过倾听科技的需求,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可以更加出色地做好准备,迎接必将到来的科技;通过采用主动融合原则,我们可以驾驭科技,使之发挥最大作用;通过遵从这种类生命系统的长期原则,我们可以获得它的全部馈赠。
凯利令人吃惊地宣称,现在人类已定义的生命形态仅包括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六种,但技术的演化和这六种生命体的演化惊人相似。技术应该是生命的第七种存在方式。技术是生命的延伸,它不是独立于生命之外的东西。
这是一部关于科技的巅峰之作,必定会成为现代思想体系中的一座里程碑。
4、预测未来四大“必然”
2015年10月26日,美国连线杂志的创始总编辑、被誉为“互联网预言大师”的凯文·凯利在其《必然》新书北京发布会上阐述了未来科技的4个必然趋势:共享、互动、流动和智能。凯文·凯利表示,未来令人难以置信,我们须相信那些不可能之事。我们尚处在互联网的夏商周,未来20年最伟大的产品尚未问世。
凯文·凯利
共享
首先就是共享,其中的一部分就是“共享经济”,这一趋势非常重要,我们不能抑制它、阻止它,只能与其共处。我观察到,Uber是最大的出租车公司,然而它没有自己的车队;Facebook是最大的媒体内容公司,然而它并不拥有内容;阿里巴巴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然而它没有自己的库存;Airbnb是世界上最大的住宿平台,然而它没有自己的房产。
我们都知道Uber,但其实我们还可以有很多手段来发明获取渠道。Uber只是交通领域的一种实现,我们还可以有其他实现。譬如,很多时候你的汽车在车库里或在别的地方闲置着,当别人需要用车的时候恰好离你那辆近,他就可以来开走。这就是不同于Uber模式的获取渠道。
“共享经济”使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获取渠道必须是即叫即到的,否则没用。大家可以想想,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变成“即需即用”的模式。无论在硅谷还是这里,很多人都在想着模仿Uber改造别的事情。譬如食物,你不买,你订。家具、衣服、医疗器械都可以试试。
美国硅谷有大约9000家创业公司正努力把一些事物转变成以共享为基础的服务。我想强调的是,不光是数码的东西可以共享,实体的东西也可以共享。我们仍处于分享时代的初期阶段。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技术增添了分享的手段。未来20年,我们将继续探索“分享”这一活动。
互动
现在都是通过屏幕来展示我们的文化。将来任何一个平面的表面都可以成为一个屏幕,屏幕将变得极其廉价并将覆盖一切事物的表面,你的衣服、桌子、墙面,一切都可以成为屏幕。
我们现在用自己的身体与这些屏幕来进行互动,不光是我们在敲击键盘。它们可以辨识手势及以外的东西,它们可以辨识出我们眼睛在看哪儿,我们看着的屏幕会反馈给我们,我们看的所有屏幕都会看我们,跟着我们的目光,看我们在看什么。当网页能够利用目光跟踪辨识出浏览轨迹,这意味着网页设计者将可以更快改进,因为他们能知道哪些部分吸引眼球而哪些没有,然后可以据此变更内容。
虚拟现实就是当你戴上头盔、戴上手套和套装,或是其他什么装备,它会追踪你的整个身体,看进你的眼睛、所有一切,并会给你带去令人惊异的感受。它确实能在你不动的时候把你传送到其他地方,你的身体会觉得你在那儿而不是心理上。它的表兄弟AR,也就是增强现实,将在未来20年内成为比肩手机的平台。只需要戴一副眼镜,你就能拥有虚拟屏幕,你可以让他们拥有超高分辨率并且非常完美,因为你只需要很小的空间,你只需要用你的眼睛看就可以。
流动
你所涉及的事物都在流动,无论是数据、农业、住宿、交通还是教育,所有的商业都是数据商业。计算机行业的三个阶段,首先是办公层面,比如文件、目录桌面,然后就转移到网页、链接。但是现在我们正处于第三个阶段,就是“流”,正是目前我们在经历的阶段,别想文件、目录、网页链接什么的了,想一想“流”,像我们熟悉的微信流、微博流、推特流、脸书流、Instagram流、电视屏幕下方滚动的信息、音乐流等等,它们并不是静止不动的,相反它们时时刻刻都在流动。
任何你认为可以测量的东西都能够测量出来。我们有一大良机去开发、制造感应器去测量能够被测量的事物。你一生都会记录这些信息,通过记录你所有事物的日志,你可以知道自己是否处于正常状态。你的体温每天每月每个季度都会有变化,凭借多年累计下来的体温曲线,你能够掌握自己的正常状况,一旦知道这一点,就可以直接定制适用于自身的药物。我们说3D打印技术,可以直接生产出一剂供你服用的药物。服药后,用感应器来评估药物的疗效,第二天它会根据之前的评估结果来调整用量,每个人按需定制,这应该是信息流动的最终目标吧。我们不仅在自我跟踪记录,同时别人也会跟踪记录我们。地球上的60亿人都在记录着彼此的一切。有的时候我们交出自己的信息,我们一登录网站,就允许公司跟踪记录我们的信息。任何能够被跟踪记录的东西都会被跟踪记录。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应对,我们不能将其终止,那该怎么做呢?怎样才能使其变得更具吸引力、更好呢?
智能
智能就是人工智能加物品智能(smartnessofthings)。我认为,这将是未来20年最大的变化之一。譬如你可以对着手机跟Siri对话,或者在安卓上使用等效的服务。实时翻译这样的应用水准比不上真人同传,但起码比什么翻译也没有要强,而且这技术每隔18个月就会改进——人工翻译并不能这么快地改进。
谷歌有一项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观察照片,然后告诉你照片里有什么。我往谷歌上传了14万张照片,之后我可以对谷歌说:“把所有我和妈妈一起拍的照片找出来。”谷歌就能把所有这些照片显示出来。若我对谷歌说把所有有船或者有海盗帽的照片找出来,谷歌就会把所有这些照片找出来。这并不是因为我给照片做过标签,而是因为谷歌能够“看懂”并“记住”图像。
百度、腾讯也正在人工智能领域重金投入,微软、Facebook同样如此。这些大公司拥有开发人工智能技术所需的海量数据。开发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庞大数量的数据,数量越多,技术越强大。
今天人工智能作诊断可以比医生更准确,办案可以比律师做得更好。今天,从旧金山到北京的航班上,机师只操作8分钟,其余时间都是机器控制。汽车的自动挡比人好,汽车里有防抱死制动系统(ABS)。
机器人有两种,其中一种不需要你对它编程,你用就行了。这种机器人跟工业用的机器人不同。这种机器人还可以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因此未来会有就站在你身边、帮你工作的机器人。
无论是谷歌、百度还是腾讯,他们研发人工智能的目的,是把IQ做成一种服务,这体现了刚才所说的“从所有权到服务”的转变。这种服务以后会跟电力一样普通。100年前,工业革命让一切都自动化,手工变成机工。同样,人工智能服务就会像电一样,你无须自行发电,只需要购买,而谷歌、百度这样拥有海量数据的大公司有卖。你要多少IQ你就买多少。
上一篇:北京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