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术
李术,古名李術,生活在三国时期,豫州汝南郡(河南驻马店市平舆县北)人,深受孙策重用。建安中,孙策上表用术为庐江太守。建安五年(200),攻杀曹操所置扬州刺史严象;孙策亡后,不肯事奉孙权。次年,孙权举兵攻术于皖城,术求救于曹操不获,为孙权所杀。
人物名称:李术
职务:庐江太守
去世时间:公元200年
1、人物介绍
李术(?-200年),字未知,有文字说其为汉末会稽太守,不知其出于何处。推测或许是扬州刺史属下,后来为孙策所平,被孙策任命为庐江太守。
2、生平事迹
庐江太守
《三国志·孙策传》注引《江表传》中说:“(孙策)表用汝南李术为庐江太守,给兵三千人以守皖。”说明李术在孙策帐下极受重用,但也不排除权利妥协的结果,因为孙策攻庐江时,曾杀掉了当时的庐江太守陆康——也就是陆逊的祖父,陆家是江东大族,孙策的这一举动使得江东望族都不安心。陆康当时在庐江极得民望,因而也得罪了庐江的几乎各个阶层。
截杀刺史
199年,李术在孙策的指示下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截杀了曹操任命的扬州刺史严象。《三辅决录》云:“(严)象字文则,京兆人。少聪博,有胆智。以督军御史中丞诣扬州讨袁术,会术病卒,因以为扬州刺史。建安五年,为孙策庐江太守李术所杀,时年三十八。”这个记载说明严象是以“督军御史中丞”的职位到扬州征讨袁术的,这个职务亦是京官。《三国志·荀彧传》云:“太祖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唯严象为扬州,韦康为凉州,后败亡。”从中得知,原本推荐严象做扬州刺史的是荀彧,所以事实上这个扬州刺使是曹操任命的。
叛孙而亡
不久后孙策意外身亡。孙策死后(200年),李术开始不听孙权的命令,“不肯事权,而多纳其亡叛。权移书求索。”从《三国志》的其它传记看,当时“亡叛”的人不在少数。为了摸清楚李术的意图,孙权首先并没有采取强硬的行动,而是致信李术,要求他扣留“亡叛”者。这一招非常沉着镇定。结果李术果然沉不住气,公开表示“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同上)。”这样一来,李术的真面目暴露无疑。因此,孙权决定首先拿李术开刀立威。一种可能的推测是李术的*是得到江东大族的背后支持的,孙策的强势使得他们不得不服于强权,然而孙权威势不足,他们便唆使李术当出头鸟,以观孙权的态度和能力。
《三国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云:是岁举兵攻术于皖城。术闭门自守,求救于曹公。曹公不救。粮食乏尽,妇女或丸泥而吞之。遂屠其城,枭术首,徙其部曲三万余人。
在攻打李术之前,孙权准确地估计了形势,一则致信曹操,将严象之死推罪于李;二则军队以宗室亲兵为主。孙权给曹操的信中说:
严刺史昔为公所用,又是州举将,而李术凶恶,轻犯汉制,残害州司,肆其无道,宜速诛灭,以惩丑类。今欲讨之,进为国朝扫除鲸鲵,退为举将报塞怨仇,此天下达义,夙夜所甘心。术必惧诛,复诡说求救。明公所居,阿衡之任,海内所瞻,原敕执事,勿复听受。
《三国志·妃嫔传》云:“(孙)琨以督军中郎将领兵,从破庐江太守李术,封广德侯,迁平虏将军。”
《三国志·宗室传》注引《吴书》云:“(孙河)从权讨李术,术破,拜威寇中郎将,领庐江太守。”
时年孙权一十八岁。李术之叛,终全孙权威名。
3、相关人物
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东汉末,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和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后在吴蜀彝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公元229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旋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孙权非常喜欢喝酒,酒喝多了,往往会耽误大事。不过,他有个特点,能虚心听取别人劝说,改正错误。这里介绍他能听讽纳谏的两则小故事。
孙权当了吴王之后,就大摆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将要结束的时候,他亲自起身,向大臣们行酒。走到骑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装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孙权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于是孙权大怒,手持利剑要杀他。当时在座的大臣都吓得不敢上前劝阻,只有大司农刘基上前抱住了孙权,不让他去杀虞翻,并劝说:大王在饮酒之后,杀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当的。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谁知道呢?正是因为大王能广招人才,容纳贤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风而至,现在一下子废弃了自己的好名声,这样做值吗?孙权说:曹操尚且杀掉孔融,我为何不能杀虞翻呢?刘基说:曹操轻易害死贤人,天下人都反对他。而大王施行仁义,与尧舜这样的贤君相比,怎么可以与曹操相提并论呢?孙权听了刘基的一番话后,怒气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于死罪。酒席后,孙权对手下人说:从今以后,我酒后说要杀人,你们都不要去杀。
又有一次,孙权在武昌临钓台饮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后他叫人用水洒席上的大臣,并对大家说:今天饮酒,一定要醉倒在这里不可。当时,任绥远将军的张昭,板起脸孔,一言不发地离开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车内。孙权派人叫他回去,说:今天只不过是共同饮酒,取乐罢了,你为什么要发怒?张昭回答说:过去纣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长夜之饮,也是为了快乐,不认为是坏事。孙权听了,一句话也不说,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于是立即撤了宴席。
4、李姓起源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4、春秋时赵国将领武安君的的代有李左车,其后以李命姓。
5、为北魏代北复姓所改。北魏时有代北复姓叱李氏、高护氏,随孝文帝入中原后,改为单姓李氏。见《魏书官氏书》、《通志.氏族略》。
6、少数民族中本有的姓氏。延边朝鲜族常见姓氏有李姓。
5、郡望堂号
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郡望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赵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顿丘郡:西晋时置郡。此支李氏陇西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名将李广1世孙李忠。
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