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头荠
多年生矮小草本,高达15厘米,有根状茎。茎细弱,外倾,单一或上部分枝,被单毛和叉状毛。基生叶莲座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3-8毫米,全缘或近上端有3-5裂齿,两面无毛,有缘毛,叶柄长2-7毫米;茎生叶无柄或基部渐窄成柄,椭圆形、倒卵形、匙形或倒披针形,长0.5-1.5厘米,全缘或上端具3-5裂齿,有时具缘毛。总状花序具苞片。萼片粉红或绿色,开展,长1.5-2.5毫米,边缘膜质,基部不呈囊状;花瓣白色,有粉红色脉纹,宽倒卵形或圆形,长5-6毫米,先端凹缺,基部有短爪;雄蕊6,近等长,花丝白色,长2-3.5毫米,花药紫色;中蜜腺无,侧蜜腺半圆形;子房具4胚珠,柱头头状,凹下,稍2裂,花柱短。短角果被毛或无毛,开裂,椭圆形或卵圆形;果瓣膜质凸起,具细脉,胎座框扁,宽达1毫米;隔膜完整;宿存花柱圆锥状,长2-3.5毫米,柱头头状;果柄长4-8毫米,强烈弯曲,常形成一个圆圈,被单毛和分叉毛。种子椭圆形,无翅,扁压,长2.5-3毫米,红褐色;子叶缘倚胚根。花期4-7月,果期7-9月。
中文学名:蛇头荠
拉丁学名:DipomaiberideumFranch.
拼音:shetouji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罂粟目
科:十字花科
属:蛇头荠属
1、形态特征
株:多年生矮小草本,高达15厘米,有根状茎。
茎:茎细弱,外倾,单一或上部分枝,被单毛和叉状毛。
叶:基生叶莲座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3-8毫米,全缘或近上端有3-5裂齿,两面无毛,有缘毛,叶柄长2-7毫米;茎生叶无柄或基部渐窄成柄,椭圆形、倒卵形、匙形或倒披针形,长0.5-1.5厘米,全缘或上端具3-5裂齿,有时具缘毛。
花:总状花序具苞片。萼片粉红或绿色,开展,长1.5-2.5毫米,边缘膜质,基部不呈囊状;花瓣白色,有粉红色脉纹,宽倒卵形或圆形,长5-6毫米,先端凹缺,基部有短爪;雄蕊6,近等长,花丝白色,长2-3.5毫米,花药紫色;中蜜腺无,侧蜜腺半圆形;子房具4胚珠,柱头头状,凹下,稍2裂,花柱短。
果:短角果被毛或无毛,开裂,椭圆形或卵圆形;果瓣膜质凸起,具细脉,胎座框扁,宽达1毫米;隔膜完整;宿存花柱圆锥状,长2-3.5毫米,柱头头状;果柄长4-8毫米,强烈弯曲,常形成一个圆圈,被单毛和分叉毛。种子椭圆形,无翅,扁压,长2.5-3毫米,红褐色;子叶缘倚胚根。
多年生矮小草本,高达15厘米,有根状茎。茎细弱,外倾,单一或上部分枝,被单毛和叉状毛。基生叶莲座状,倒卵形或倒披针形,长3-8毫米,全缘或近上端有3-5裂齿,两面无毛,有缘毛,叶柄长2-7毫米;茎生叶无柄或基部渐窄成柄,椭圆形、倒卵形、匙形或倒披针形,长0.5-1.5厘米,全缘或上端具3-5裂齿,有时具缘毛。总状花序具苞片。萼片粉红或绿色,开展,长1.5-2.5毫米,边缘膜质,基部不呈囊状;花瓣白色,有粉红色脉纹,宽倒卵形或圆形,长5-6毫米,先端凹缺,基部有短爪;雄蕊6,近等长,花丝白色,长2-3.5毫米,花药紫色;中蜜腺无,侧蜜腺半圆形;子房具4胚珠,柱头头状,凹下,稍2裂,花柱短。短角果被毛或无毛,开裂,椭圆形或卵圆形;果瓣膜质凸起,具细脉,胎座框扁,宽达1毫米;隔膜完整;宿存花柱圆锥状,长2-3.5毫米,柱头头状;果柄长4-8毫米,强烈弯曲,常形成一个圆圈,被单毛和分叉毛。种子椭圆形,无翅,扁压,长2.5-3毫米,红褐色;子叶缘倚胚根。花期4-7月,果期7-9月。
2、产地分布
产地:四川西南部及云南西北部
生境:高山砾石滩、山坡、石灰岩流石坡、石质草甸、碎石堆、牧场或高山草甸
海拔:3000-4300米
3、分类文献
DipomaiberideumFranch.l.c.404.1886etl.c.63.t.17A.1889;Hand.-Mazz.Symb.Sin.7(2):372.1931;T.Y.CheoinBot.Bull.Acad.Sin.3(3):116.1949;中国高等植物图2:43.图1815.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