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三北工程

科普小知识2021-10-17 11:03:51
...

1979年,国家决定在西北、华北、东北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即带、片、网相结合的“绿色万里长城”。“三北”防护林工程,东西长约4480km,南北宽560~1460km,规划范围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山西、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共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9个县(旗、市、区),农村人口4400万,总面积39亿亩,撑起了祖国的“半壁*”。“三北”防护林工程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大大提高,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1、范围

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正在我国北方实施的宏伟生态建设工程,它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壮举,开创了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先河。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包括我国北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559个县(旗、市、区),建设范围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自治区乌孜别里山口,东西长4480公里,南北宽560—1460公里,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42.4%,接近我国的半壁河山。

2、原因

这块历史上曾是森林茂密、草原肥美的富庶之地上,由于种种人为和自然力的作用,使这里的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区域内分布着八大沙漠、四大沙地,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总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从*一直延伸到黑龙江,形成了一条万里风沙线。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占这一地区总面积的90%,在黄河下游的有些地段河床高出堤外地面3—5米,成为地上“悬河”。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形成了“十年九旱,不旱则涝”的气候特点。风沙危害、水土流失和干旱所带来的生态危害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各族人民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的境地,同时也构成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严峻挑战。

3、过程

结历史经验,党*、国务院对于改变这一地区的自然面貌和经济条件十分关怀、极为重视。1979年11月25日,国务院批准了在三北地区建设大型防护林工程,并特别强调:我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大力种树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是改变这一地区农牧生产条件的一项战略措施。并把这项工程列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这一英明决策符合三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各族人民的强烈愿望,得到了广大*群众和当地驻军的积极拥护和热烈响应,在国际国内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英国《泰晤士报》称赞这一规划构想宏伟,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征服自然的壮举!

按照工程建设总体规划,从1979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建设期限79年,共需造林5.35亿亩。在保护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采取人工造林、封山封沙育林和飞机播种造林等措施,实行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建设一个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的大型防护林体系,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15%,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4、成就

随我国的改革开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已走过20多年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超额完成了三北防护林体系一期(1979—1985年)、二期(1986—1995年)工程规划任务,三期(1996—2000年)工程建设,到1999年底,累计造林3亿多亩。这些树木成林后,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将从5.05%提高到9%以上。重点治理区的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改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从*到黑龙江的风沙危害区营造防风固沙林1亿多亩,使5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化土地扩展速度由八十年代的2200平方公里下降到1900平方公里。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山西、宁夏等七省(自治区、直辖市)结束了沙进人退的历史,沙漠化土地每年484平方公里,拓宽了沙区广大人民的生存窨。重点治理的科尔沁、毛乌素两大沙地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20.2%和29.2%,不仅实现了土地沙漠化逆转,而且进入综合治理、综合开发的新阶段。赤峰市治理开发沙地2200万亩,占沙化土地的85%;榆林沙区森林覆盖率已由1977年的18.1%上升到38.9%,沙化土地治理度达68.6%。

在黄土高原和华北山地等重点水土流失区,实行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按山系、按流域综合治理,建设以水土保持林为主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共造林18480万亩,治理水土20多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已有4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的治理,山西省昕水河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已由7175吨下降到3228吨。京津周围地区绿化工程是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一项重点工程,实施12年来,河北省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5.22%,已充分显示出“泽被当地,护卫京津”的效果,使风沙紧逼北京城的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张家口市土壤侵蚀模数已由过去的9500吨下降到1450吨,官厅水库泥沙入库量由899吨减少到235吨,潘家口和密云两大水库泥沙入库量分别减少40%和80%。辽宁省在辽西低山丘陵区营造水土保持林450多万亩,土壤侵蚀模数已由4500—5000吨下降到1500—2191吨,朝阳市水土流失控制面积达到90%以上。

在广大农区,把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一项基础设施,始终放在三北防护林体系优先发展的地位,共营造农田防护林3800多万亩,有3.23亿亩农田实现的林网化,占三北地区农田总面积的65%,在东北西部、内蒙古东部以及西北灌溉农业区已建成跨地区、大面积、集中连片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在林网的保护下,生态环境明显优化,土地生产力大大提高,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了粮食的稳定增产。自2000年以来,东北区、甘新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粮食平均亩产和总产增长幅度在全国九大农区中匀居前三位。据专家测定,农防林的护田增产效益普遍在10%以上,有一此风沙危害严重地区高达30%以上。吉林省在松辽平原营造了420万亩农田防护林,使4000万亩农田得到了有效庇护,根除了“三刮四种”的现象,农防林年均增产效益达55亿斤,1999年粮食产量达355亿斤,是1991年的3.8倍。黑龙江省三北工程建设区的7410万亩耕地有6354万亩得到有效保护,林网化水平达到90%。护田增产效益15%,每年增产粮食47.9亿斤。*农田林网化水平达到80%,4300万亩农田受到保护,农防林使粮食增产16—29%,粮食总产由1979年的390万吨增加到852万吨。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资源快速增长,木材及林产品产量不断增加,改变以过去缺林少木的状况。三北地区活立木蓄积量达10.5亿立方米,年产木材655.6万立方米,不仅使民用材自给有余,而且由于木材产量的增加也带动了木材加工业和乡镇企业、多种经济的发展。“四料”俱缺的状况已有很大改变,特别是已建成了1890万亩薪炭林,加上林木抚育修枝,解决了600万户农民的燃料问题。营造的牧防林保护了大面积草场,营造的7500万亩灌木林和上亿亩杨、柳、榆、槐树的枝叶为畜牧业提供了丰富的饲料资源,三北地区牲畜存栏数和畜牧业产值成倍增长。

林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同时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北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已发展经济林5670万亩,建设了一批名、特、优、新果品基地,年产干鲜果品1229万吨,比1979年前增长了10倍,总产值达200多亿元。甘肃省林果业已发展成为全省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1997年全省农民人均林果业收入达到300元,占收入的25%,有41个县的林果特产税收入超过100万元。河北省张家口市大力发展经济林,林业产值由9000万元增加到3亿元,有240个村、15万户农民靠林果业实现了脱贫致富。

三北工程建设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500多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5.45%,森林蓄积量由1977年的7.2亿立方米增加到14.4亿立方米,在祖国北方构筑了一道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明显减轻。工程区28.8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年均减少1500平方公里,长期扩展的趋势得到扭转;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8.8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重点治理区治理程度达到90%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开始“双下降”,入黄泥沙量年均减少5亿吨左右;营造农防林259万公顷,工程区农田林网化程度达86%以上,2288万公顷农田得到有效庇护,每年粮食因此增产100多亿公斤。

5、四期工程

三北防护林第四期工程从2001年开始实施,到2010年结束,10年创下了年均造林面积、年均*投资、年均增长森林覆盖率“三个第一”。10年完成造林面积790.9万公顷,完成*投资84亿元,森林覆盖率净增近4个百分点。通过前4期工程的持续建设,生态效应累积发挥,综合效益逐步凸显,工程区生态状况出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态势。

一、重点治理区的风沙危害得到全面遏制。

四期工程主攻防沙治沙,在重点风沙区营造防风固沙林158万公顷。与上世纪末相比,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首次出现净减少。据最新监测结果表明,工程区有陕、甘、宁、青、蒙、晋、冀、黑等8省(区)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年均减少1500平方公里,缩减面积占全国的85.3%。重点治理的毛乌素、科尔沁两大沙地已实现了根本性逆转,已进入改造利用的新阶段。

二、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在以黄土高原为主的水土流失区,10年营造水保林和水源涵养林150多万公顷。工程区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3.3万平方公里。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有近5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治理,年入黄泥沙减少20%以上,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模数双下降。

三、平原农区防护林体系基本建成。

在东北、华北、黄河河套等平原农区,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基本建成了规模宏大、县县毗邻、互为一体的大型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区农田林网化程度达68%,农田面积和粮食产量呈双增长。据长期定点观测,由于农田防护林的作用,工程区粮食亩产由建设前的100公斤/亩提高到300多公斤/亩,总产量由0.6亿吨提高到1.53亿吨。特别是三北工程营造的农防林和用材林,活立木蓄积达4亿立方米,已具备年产2000万立方米木材的生产能力。

四、区域性特色林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坚持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思想,大力推进区域性特色林产业基地建设,营造各类经济林基地63.41万公顷,初步建成了以苹果、红枣、香梨、板栗、核桃为主的一大批特色经济林基地。工程区经济林基地总面积达432.1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1308.26万吨,年产值177.8亿元。森林资源的增长催生了以林为主的种养加工业、沙产业、苗木产业、森林旅游等蓬勃兴起,成为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

五、*生态文明建设得到不断强化。

三北工程是我国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为我国大规模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开创了先河,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工程区广大*群众艰苦奋斗,锲而不舍,铸造了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三北精神”,为丰富和发展林业行业精神、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注入了新鲜血液。工程建设培育了王有德、石光银、牛玉琴等一大批矢志不移、扎根荒漠、生命不息、造林不止的英雄人物,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楷模。三北工程在国际社会享有很高的声誉,是我国*高度重视、维护全球生态建设安全的标志性工程。

6、五期工程

2012年,国家正式批准了三北五期工程规划。规划确定,工程建设仍以增加和恢复森林植被为主要任务,在2011—2020的10年间,规划完成造林1647.9万公顷,完成退化林分修复193.6万公顷。力争到2020年,三北地区新增森林面积988.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2.27个百分点,50%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60%以上的退化林分得到有效修复,70%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80%以上的农田实现林网化。与四期工程相比,五期内容更加丰富,投资明显增加,任务更加繁重。

7、三北精神

在长期与恶劣自然条件的抗争中,三北地区形成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团结协作、锲而不舍,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人为本、造福人类”的“三北精神”,涌现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