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焕镛
陈焕镛(1890-1971年),植物学家。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创建我国早期的植物研究机构——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
1、基本信息
陈焕镛,植物学家。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创建我国早期的植物研究机构——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对华南植物区系的研究精湛,发现的植物新种达百种以上,新属10个以上,其中银杉属(CathayaChunetKuang)为孑遗裸子植物,被誉为举世闻名的“活化石”,在植物分类学和地史研究上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1959年后以主要精力投入主持编纂《中国植物志》。在开发利用和保护祖国丰富的植物资源、研究植物分类学、建设植物研究机构、培育人才、搜集标本等多方面付出了毕生心血,对发展我国植物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2、生平概况
陈焕镛
1919年回国后,先是接受哈佛大学的委托,赴海南岛五指山采集。1920-1926年,相继受聘任南京金陵大学、南京东南大学教授。1924-1925年间,曾赴美国鉴定标本一年。1926年后,转入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授,一直到1954年,曾相继兼植物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1928年,在中山大学创办植物研究室,翌年扩充为植物研究所,后又改名为农林植物研究所、植物研究所,任所长。1935年受广西大学的邀请,又在该校创设经济植物研究所,兼任所长和广西大学森林系教授、系主任。1954年,中国科学院接收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和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分别改名为华南植物研究所和华南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任命他为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兼广西分所所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9年以后,他被聘任为《中国植物志》副主编,旋即移居北京,以主要精力主持这部我国植物分类学巨著的编纂工作。
1933年,他与钱崇澍、胡先骕等共同倡议创立中国植物学会,同年被选为学术评*兼《中国植物学杂志》编辑。1934-1936年,任该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1938-1940年,被选任为*研究院第一、二届评*。*成立后,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
陈焕镛好学博览,不但精于植物专业,对西洋古典文学亦潜心研读。在哈佛大学读书期间,他大量阅读了图书馆里的世界文学名著,工作之余,常背诵莎士比亚隽永的词句。他写的英文诗,寓意深而语音谐,修辞精练且极优雅。1949年旅居香港时,鉴于当时国内外形势,他写了一组英文诗表达爱祖国爱科学的意愿,登载于香港南华早报(SouthChinaMorningPost)上。他一生诗作不少,惜全毁于"*"期间。1947-1948年,陈焕镛曾蒙受冤屈,正当他处境极其困难之时,美国的导师力劝他去美国任教,欢迎他全家迁美,但他愿毕生贡献于祖国科学事业的初志毫不动摇,婉言谢绝邀请,其爱中华、爱科学之心由此可见。
早在30年代,他就强调发展科学事业必须培育人才。他在大学任教和研究所工作期间,曾培养了不少人才,他的学生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和教授。他毕生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事业,艰苦创业,锲而不舍,成绩卓著。
3、显著贡献
陈焕镛是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毕生工作勤奋,治学严谨,对我国植物科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国内外专刊上发表过许多论文。早在1922—1925年间就曾先后发表和出版《中国经济树木学》、《栽培在我国的中国松与日本松之比较》、《浙江树木二新种》和《我国樟科之初步研究》等专著和学术论文。后来又和胡先骕合作编著《中国植物图谱》(共五卷),是早期我国学者用现代植物分类方法研究中国植物的主要文献。他在对华南植物进行广博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樟科、壳斗科、绣球花科、苦苣苔科、桦木科和胡桃科等的分类有精湛的造诣和开创性的见解。先后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不下50余篇(册),发表的新种在百种以上,发表的新属在10个以上,其中如世玮苣苔属(TengiaChun)、任豆属(ZeniaChun)、银杉属(CathayaChunetKuang)和观光木属(TsoongiodendronChun)等为世界各国学者普遍承认,尤以后两属之发现,在植物分类学上具有重大意义。银杉(Cathayaargyrophylla)是一种极罕有的孑遗裸子植物,被称为“活化石”。它在地球上其他地区早已灭绝,唯独生存于我国局部山区。这种濒危珍稀植物的发现,不但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上,而且对了解地球历史,特别是气候的变化与冰川的进退及其覆盖地区都很有科学意义。陈焕镛和匡可任合著的论文《中国西南地区松科新属——银杉属》一经发表,即引起各国学者的极大重视。*成立后,不少学者来华访问都以一睹银杉为幸事。1958年陈焕镛访问苏联时,苏联《植物学杂志》曾在首页位置发表这篇文章以示对他的尊重。
华南植物研究所在陈焕镛领导下编著出版了《广州植物志》(侯宽昭主编),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地方植物志。接着又由陈焕镛主编出版了一部有450万字分为四卷的《海南植物志》,这部专著积累了他数十年的劳动和心血,从1919年到海南采集后,他就下决心要摸清岛上的植物种类。他生动地比喻说:“植物志是植物的户口册,有了它人们就能找到所需要的植物,把它们派上用场。”继两部地方植物志之后,陈焕镛又与钱崇澍合作主编《中国植物志》。该志是一部包含有80卷125册、有重要学术和实用意义的巨著,它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志之一。
陈焕镛一生发表过许多重要著作,每一篇论文都是他辛勤劳动的结晶。他观察敏锐,思路清晰,在植物分类上有不少重要的发现,但这些发现他都是经过广泛深入研究和慎重考虑之后才予以发表,否则不轻易公诸书刊。探究某分类群之可否成立,他尤为审慎,例如银杉,就外部形态而言,他早已鉴别为新属,但为了探讨部分器官之解剖学特征,求得较深入而完备的材料,曾推迟两年多才发表。观光木属和任豆属,从新植物之发现至文章发表,曾经历了10余年时间,在此期间多次到野外调查,收集和核实材料。从事科学研究,他总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每篇论文写成,必反复推敲,往往数易其稿;凡做专科必先广泛收集资料,特别是原始记载和模式标本(包括模式标本照片、临摹图及标本碎片)。*成立以前,我国处于半殖民地的地位,在科学上也深深打下烙印。中国人研究本国植物往往要从散见于各国的各种文字书刊中搜集文献,要到外国博物馆、标本馆参考中国植物的模式标本。为了祖国的植物学事业,陈焕镛曾在赴英国邱园工作期间,拍摄了大量的中国模式标本照片,成为研究中国植物的珍贵材料。他除精通英语外,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均通晓,而对拉丁语造诣尤深,这是他经年累月勤奋学习的结果。为帮助我国青年植物分类学工作者学习拉丁语,他编写了一本《中国植物分类学拉丁语基础》(EssentialLatinforChineseTaxonomyBotany)(英文本,未刊行),又选辑了《植物拉丁语例句引录》(QuotationsfromBotanticalLatin)(打印本,未刊行)。他所写的科学论文,拉丁描述用词确切,文笔流畅,以简洁的词句在最短的篇幅中表达出丰富的内容,这种科学文字上的造诣,决非一日之功,深为国内外同行所称颂。
4、人物年表
1890年农历6月6日出生于香港。
1913—1919年在美国哈佛大学读书,获林学硕士学位。
1919年回国赴海南五指山采集。
1920—1921年任金陵大学农学院森林系教授。
1921—1927年任东南大学教授。
1927—1954年任中山大学教授、植物研究室主任,并曾先后兼任植物系主任、理学院院长。
1929—1954年任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农林植物研究所所长。
1936—1954年兼任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所长、森林学系教授、系主任。
1954—1971年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71年1月18日逝世于广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