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高盛

科普小知识2021-07-07 13:20:02
...

高盛集团(GoldmanSachs),一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机构以及个人。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总部设在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在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其所有运作都建立于紧密一体的全球基础上,由优秀的专家为客户提供服务。同时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

公司名称:高盛集团

外文名称:GoldmanSachs

CEO:劳埃德·布兰克费恩

总部地点:纽约

成立时间:1869年

1、发展历程

创立时期

1869-1930

高盛公司是由德国移民马库斯·高曼于1869年创立的。高盛公司成立于1869年,在19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投资银行业务开始形成,但与商业银行没有区分。高盛公司在此阶段最初从事商业票据交易,创业时只有一个办公人员和一个兼职记账员。创始人马可斯·戈德门每天沿街打折收购商人们的本票,然后在某个约定日期里由原出售本票的商人按票面金额支付现金,其中差额便是马可斯的收入。1882年,他的女婿萨缪尔·萨克斯加入了公司。1885年,马库斯·高曼把他的儿子亨利和LudwigDreyfuss带入了公司,并且把公司取名为高盛。公司成为了在此阶段最初从事商业票据交易的先锋,并于1896年加入了纽约证券交易所。

二十世纪初,股票包销包括首次公开募股业务使高盛成为真正的投资银行,公司1906年帮助SearRoebuck公司发行了当时规模最大的首次公开募股。高盛还成为了当时最喜欢招聘名牌商学院MBA学位学生的公司之一,这一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

后来高盛增加贷款、外汇兑换及新兴的股票包销业务,规模虽小,却是已具雏形。而股票包销业务使高盛变成了真正的投资银行。

在1929年,高盛公司还是一个很保守的家族企业,当时公司领袖威迪奥·凯琴斯想把高盛公司由单一的票据业务发展成一个全面的投资银行。他做的第一步就是引入股票业务,成立了高盛股票交易公司,在他*的推动下,高盛以每日成立一家信托投资公司的速度,进入并迅速扩张类似今天互助基金的业务,股票发行量短期膨胀1亿美元。公司一度发展得非常快,股票由每股几美元,快速涨到100多美元,最后涨到了200多美元。但是好景不长,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华尔街股市大崩盘,使得股价一落千丈,跌到一块多钱,使公司损失了92%的原始投资,公司的声誉也在华尔街一落千丈,成为华尔街的笑柄、错误的代名词,公司濒临倒闭。这之后,继任者西德尼·文伯格一直保持着保守、稳健的经营作风,用了整整30年,使遭受“金融危机”惨败的高盛恢复了元气。60年代,增加大宗股票交易更是带来的新的增长。

发展时期

1930-1980

这之后,继任者西德尼·文伯格决定把注意力从股票交易转移到投资银行部门,正是文伯格的这一决定挽回了公司当时极差的声誉。1956年,高盛是福特集团IPO最首要的咨询公司。另外高盛还开展了为地方*或城市发行地方债券的业务,并且最先开始发明了类似现在对冲基金使用的投资风险管理。

一直保持着保守、稳健的经营作风,用了整整30年,使遭受“金融危机”惨败的高盛恢复了元气。60年代,增加大宗股票交易更是带来的新的增长。反恶意收购业务使高盛真正成为投资银行界的世界级“选手”。

70年代,高盛抓住一个大商机,从而在投资银行界异军突起。当时资本市场上兴起“恶意收购”,恶意收购的出现使投资行业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格局,催发了新的行业秩序。高盛率先打出“反收购顾问”的旗帜,帮助那些遭受恶意收购的公司请来友好竞价者参与竞价、抬高收购价格或采取反托拉斯诉讼,用以狙击恶意收购者。高盛一下子成了遭受恶意收购者的天使。

1976年,在高盛的高级合伙人莱文去世后,公司管理委员会决定由文伯格和怀特黑特两人共同作为高盛产业的继承者。刚开始,华尔街的人们都怀疑这种两人共掌大权的领导结构会引发公司内部的混乱,很快他们发现他们错了,因为两位新人配合默契,高盛也由此迈进了世界最顶尖级的投资银行的行列。

文伯格和怀特黑特早就认为公司管理混乱,表现为责权界定不清晰,缺乏纪律约束,支出费用巨大。比如多年来,每天下午4:30,都会有一辆高级轿车专门负责接送合伙人。新*上任的第一把火就是贴出了一条简明的公告:“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惯例——4:30由轿车接送——将不再继续,即日生效。”自此以后,合伙人的等级特权将不复存在,费用支出也受到监控,每天下午4:30也不再是一天工作的终结,而是下午工作的中段时间。尽管起步缓慢,文伯格和怀特黑特公司在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所取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兼并和收购业务的发展。以前,一家公司如果有意向收购另一家公司,它很可能会尽量吸引或说服对方同意,绝不会公开地强行兼并。但到了70年代,一向文明规范的投资银行业在突然间走到了尽头,一些主要的美国公司和投资银行抛弃了这个行业传统。1974年7月投资银行界信誉最好的摩根斯坦利首先参与了恶意收购活动。当时摩根斯坦利代表其加拿大客户国际镍铬公司(INCO)参与了企图恶意收购当时世界最大的电池制造商电储电池公司(ESB)的行动。ESB在得知摩根斯坦利的敌对意图后,打电话给当时掌管高盛公司兼并收购部的弗里曼德,请求帮忙。第二天上午9点,弗里曼德便坐在位于费城的ESB公司老板的办公室。

当他得知竞购价格是每股20美元(比上一个交易日上涨9美元)时,建议ESB用“白武士”(受恶意收购的公司请来友好的竞价者参与竞价,以抬高收购价格)的办法对付INCO,或进行反托拉斯诉讼,在高盛公司和白武士的协助下,INCO最终付出了41美元的高价,ESB的股东们手中的股票则上涨了100%。从这件事开始,在一次又一次的收购与反收购斗争中,首先是摩根斯坦利,然后是第一波士顿都充当了收购者的角色,而高盛公司则是反恶意收购的支柱。

INCO和ESB之间的斗争给了高盛公司在这一方面成功的经验。同时也是好运来临的良好征兆。人们认为高盛公司是具备实力的,呈上升状态的和小型、中型公司以及进入《财富》500强的大公司并肩战斗的企业。因为突然之间,美国各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们对恶意并购恐惧到了极点,除了一些最大的公司,其他公司都觉得难以抵挡恶意并购,于是高盛成为了他们的合作伙伴。当然,刚开始的一段时间里,高盛经常要几度登门拜访,对方才愿意接受高盛的服务。1976年7月,阿兹克石油公司受到了敌对性攻击,但是他们对高盛的服务丝毫不感兴趣,他们请来了律师,并初步控制了事态。弗里德曼建议重新考虑一下自已的决定,并告诉对方高盛的工作小组正在前往机场的路上,几个小时以后就可以和他们进行私下协商。弗里德曼后来说:“我们火速赶到机场,直飞达拉斯,但对方仍然不愿会见我们,于是我们就在他们公司附近住了下来,然后进去告诉对方一些他们没有考虑透彻的事情,但是得到的回答是‘我们不需要你们的服务’。我们说:‘明天我们还会回来’。以后我们每天到附近的商店买一些东西,让他们知道我们坚持留下来等待消息。”最后阿兹合克公司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也感到了高盛公司的执着精神,同意高盛公司为其提供服务。

参与恶意并购使摩根斯坦利获得了破纪录的收入,但是高盛公司采取了与其截然不同的政策,拒绝为恶意收购者提供服务,相反,高盛会保护受害者。许多同行竞争对手认为高盛这一举动是伪善行为,目的是引人注目以及笼络人心,而高盛却认为他们是公司对自己和客户的长期利益负责。反恶意收购业务给高盛投资银行部带来的好处是难以估量的。在1966年并购部门的业务收入是60万美元,到了1980年并购部门的收入已升至大约9000万美元。1989年,并购部门的年收入是3.5亿美元,仅仅8年之后,这一指标再度上升至10亿美元。高盛由此真正成为投资银行界的世界级“选手”。

博弈时期

1981年,高盛公司收购J·阿朗公司,进入外汇交易、咖啡交易、贵金属交易的新领域,标志着高盛多元化开始,超越传统的投资银行代理、顾问范围,有了固定收入。到1989年高盛公司7.5亿美元的总利润中,阿朗公司贡献了30%。

90年代,高盛高层意识到只靠做代理人和咨询顾问,公司不会持久繁荣。于是他们又开设资本投资业务,成立GS资本合作投资基金,依靠股权包销、债券包销或公司自身基金,进行5年至7年的长期投资,然后出售获利。高盛在1994年投资13.5亿美元换取一家从事服装业的拉夫·劳伦公司28%的股份,并自派总裁。三年后,出售其中6%的股份*到4.87亿美元。其余股份升值到53亿多美元。短短三年内,高盛的资本投资收入翻了近10番,而老业务投资银行部只翻了两番。

投资银行业与其他产业一样,一项业务创新并敢冒风险,能使一家公司一夜成名,一夜暴富。首推垃圾债券使德雷塞尔公司迅速发迹,而抵押证券市场的发展和大量家庭贷款的打包及转信业务的出现,使罗门兄弟公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高盛公司尝到推陈出新的甜头后,把“先起一步”与“率先模仿”作为自己的重要发展战略。高盛的公开发行风波

华尔街最后一家大型合伙人公司股票公开发行的搁浅,给我们一次难得的机会去洞悉盈利颇丰又十分神秘的高盛世界。

公开发行

1998年10月19日的下午,高盛189位合伙人聚首在公司纽约总部举行神圣的仪式----两年一度的华尔街最高成就:高盛合伙人授勋典礼。今年的聚会也许是高盛129年历史中最奇特的,这是因为:该年的聚会本不该举行。两个月前,已不会再有人能成为高盛合伙人----因为高盛本打算近期公开发行,这意味着有50至60位本来即将任命的合伙人,相反却仅成为另一家新公司的薪禄不菲的雇员。

但是6月份由合伙人表决同意的高盛首次公开发行,于9月末搁浅,并正式“撤回”。此项首次公开发行,本应成为牛蹄声声90年代的里程碑,却不幸沦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的牺牲品。高盛推迟发行是由于一旦股市下跌(华尔街大型证券公司的股价下跌更大),股价就不再具有吸引力了。若如以往所料,高盛股价在4倍帐面值左右,那么公开发行会将高盛定价为280亿美元。9月之后,高盛股票仅较帐面值有少许溢价,将公司估价为70亿美元,远远达不到将公司财富分配给合伙人、有限合伙人及其他员工的公开发行的目的。

据公司的行政总裁柯赛和保罗森说,推迟首次公开发行是实用主义的决定。柯赛说:“适当的时候我们会重新考虑公开发行,但目前我们只能往前走。”但据高盛的合伙人、员工、客户及华尔街人士透露,高盛就公开发行而进行的大辩论及发行的夭折,对公司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它使高盛的资本结构及业务组合曝光并公诸于众。它挑起了公司一般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的矛盾,并证实了华尔街上盛传的谣言----高盛投资银行家与交易员的竞争关系及两位行政总裁柯赛和保罗森之间的不和。

转型时期

2008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2008年9月21日晚间宣布,已批准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提出的转为银行控股公司的请求。而高盛和大摩的转型,意味着“长久以来世人熟知的华尔街的终结”。

2008年09月24日沃伦·巴菲特(WarrenBuffett)旗下的BerkshireHathaway宣布,计划对高盛集团(GoldmanSachsGroupInc.)投资50亿美元。

2、高盛中国

简介

高盛(英语:GoldmanSachs)为跨国银行控股公司集团,为《财富》杂志评选的美国财富500强企业之一,总部位于美国纽约。高盛的业务涵盖投资银行、证券交易和财富管理;业务对象为企业、金融机构、(国家)*及富人。业务按地域分为三大块即美国、亚太地区和欧洲,在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含美国)设有代表处;包括纽约、芝加哥、法兰克福、伦敦、东京、台北、北京、上海和香港。亚太地区总部设于香港。在中国设有北京办事处、上海办事处,并成立合资证券公司高盛高华。

高盛长期以来视中国为重要市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就把中国作为全球业务发展的重点地区。

高盛1984年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部,又于1994年分别在北京和上海开设代表处,正式进驻中国内地市场。此后,高盛在中国逐步建立起强大的国际投资银行业务分支机构,向中国*和国内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大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高盛也是第一家获得上海证券交易所B股交易许可的外资投资银行,及首批获得QFII资格的外资机构之一。

公司规模

高盛在中国的股票和债务资本市场中已经建立起非常强大的业务网络,并在中国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以及参与国际资本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过去的十年中,高盛一直在帮助中资公司海外股票发售中占据领导地位,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易:中国移动通信于1997年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40亿美元,成为亚洲地区(除日本外)规模最大的民营化项目之一;中国石油于2000年3月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29亿美元;中国银行(香港)于2002年7月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约26.7亿美元;平安保险于2004年进行的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18.4亿美元;中兴通讯于同年进行的香港首次公开招股发售,筹资4亿美元,这是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A股公司;中国交通银行于2005年进行的海外上市项目,筹资22亿美元,成为第一个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国有银行;以及中国石油于同年进行的后续股票发售,筹资27亿美元。2006年,高盛还成功完成了中海油价值19.8亿美元快速建档发行项目以及中国银行111.9亿美元H股首次公开上市项目。这是至发售日中国最大以及全球第四大的首次公开上市项目。

债务融资

在债务融资方面,高盛在中国牵头经办了40多项大型的债务发售交易。高盛多次在中国*的大型全球债务发售交易中担任顾问及主承销商,分别于1998年、2001年、2003年和2004年10月完成了10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交易。高盛是唯一一家作为主承销商全程参与中国*每次主权美元债务海外发售项目的国际投行。

与在世界其他地区一样,高盛在中国市场同样担当着首选金融顾问的角色,通过其全球网络向客户提供策略顾问服务和广泛的业务支持。近年来,高盛作为金融顾问多次参与在中国的重大并购案,如日产向东风汽车投资10亿美元;戴姆勒-克莱斯勒向北汽投资11亿美元;TCL与汤姆逊成立中国合资企业;汇丰银行收购中国交通银行20%股权;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中国石油收购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以及中海油收购在尼日利亚的石油资产等等。

合资公司

2004年12月,高盛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成立合资公司—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公司的成立是高盛在中国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高盛拥有合资公司33%股权,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拥有67%股权。合资公司的成立令高盛从此可以在中国开展本土A股上市业务,人民币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和提供国内金融顾问以及其他相关服务。

重要事件

1984年

高盛在香港设亚太地区总部

1994年

高盛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代表处。

高盛成为第一家获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中国B股股票的外国投资银行。

高盛对中国第二大寿险公司及最大的产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进行了首次自营资金投资,投资金额为3,500万美元。高盛目前持有平安6.8%的股份。

1997年

高盛担任中国移动40亿美元首次公开上市的主承销商,这是除日本外亚洲地区最大的民营化项目之一,也是中国电信行业第一个民营化项目。该项目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仍然实现了成功的定价。

高盛担任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价值7.2亿美元里程碑式H股首次公开上市项目的主承销商,这是中国航空业第一个大型民营化项目。

高盛担任中国财政部价值5亿美元全球债券发行的副主承销商。

1998年

高盛担任*价值10亿美元主权债券发行的主承销商。

1999年

高盛开始担任广东省*的财务重组顾问,对粤海企业有限公司进行债务重组。

高盛担任中国移动价值20亿美元二次股票发行项目的主承销商。

2000年

高盛前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亨利·鲍尔森成为位于北京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首任主席。

高盛担任中国石油29亿美元首次公开上市的主承销商。该项目定价期间正值新经济泡沫的顶峰及政治高度敏感的时期,但这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第一个成功的民营化项目。

在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倒闭触发的潜在信贷危机期间,高盛完成了粤海企业有限公司50亿美元的债务重组项目。这是中国国企历史上第一个债务重组项目。随后,高盛对粤海投资2,000万美元。

高盛担任中国移动创纪录的价值72亿美元后续/可转债发行项目的联席全球协调人,这是除日本外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股票发行项目。

2001年

高盛在中国又投资了两个项目,一个是收购了中国第三大综合固线电信服务公司中国网络通信集团(中国网通)价值6,000万美元的股份,另一个是收购了中国第一个独立8英寸半导体晶圆企业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中芯国际)价值5,000万美元的股份。高盛目前持有中国网通2.4%及中芯国际4.0%的股份。

高盛担任*主权债券发行的主承销商,再次融资10亿美元。

2002年

高盛担任中国银行(香港)26.7亿美元首次公开上市的主承销商,这是中国金融服务行业的第一个民营化项目。

高盛担任日本日产汽车对东风汽车10亿美元收购项目的财务顾问。

高盛担任中国移动(香港)对中国八个省移动通信公司价值102亿美元的收购及7.5亿美元私募项目的财务顾问。

2003年

高盛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并资助该合资公司收购了价值19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贷款及地产资产组合。该合资公司是第一个正式注册并得到*批准成立的中外合资资产管理公司。

在中国刚刚摆脱非典影响并即将进行最新一次全球主权债券发行之前,作为中国*的评级顾问,高盛帮助中国提升了信用评级:穆迪公司将中国的主权信用评级由A3提升至A2。

高盛担任*第三次主权债券发行美元部分的主承销商,成为自1998年以来唯一一家三次均担任中国*主权债券发行主承销商的国际银行。

高盛成为第一批获得中国*发放的合格*机构投资者执照的金融机构,投资额度为5,000万美元。

高盛担任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对北汽控股11亿美元投资项目的财务顾问,该项目将在中国生产奔驰轿车和卡车。

高盛在诺基亚将四个合资企业整合为一个公司的项目中担任财务顾问,该项目使新公司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

2004年

2004年,高盛成为领导中国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市首屈一指的承销商,具体项目包括:网络游戏公司盛大价值1.69亿美元的首次公开上市;即时通讯公司腾讯价值1.8亿美元的上市;平安保险价值18.4亿美元的上市;中国网通价值13.1亿美元的上市;中兴通讯价值4.53亿美元的上市;中国石油价值16.8亿美元及中国石化价值7.42亿美元的股份配售。

高盛成功完成中国进出口银行7.5亿美元,中国工商银行(亚洲)4亿美元,国家开发银行10亿美元以及*5亿美元的全球债券配售。

高盛担任汤姆逊与TCL成立中国合资企业项目的财务顾问。

高盛在中国第五大银行交通银行向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战略性地出售20%的股份项目中担任财务顾问。

高盛担任联想集团收购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项目的财务顾问。

2004年12月,高盛获得中国证监会批准成立合资公司-高盛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高盛拥有合资公司33%股权,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拥有67%股权。

2005年

高盛担任交通银行价值21.6亿美元H股首次公开上市项目的联席全球协调人,这是第一个中国国有银行在海外上市的项目。

高盛担任中化公司价值2.47亿美元后门上市项目的主承销商。此项目的结构分三个部分,所以极其复杂但又非常具有创意。

高盛担任中国石油价值27.2亿美元后续股票发售的主承销商,该项目是至发售日除日本外亚洲地区最大的快速建档发行案。

高盛再次成功完成国家开发银行价值10亿美元的全球债券配售。

高盛担任中国网通收购电讯盈科20%股份项目的财务顾问。

高盛在淡马锡控股以14亿美元入股中国第三大国有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项目中担任财务顾问。

高盛在苏格兰皇家银行以16亿美元入股中国第二大国有银行中国银行的项目中担任财务顾问。

高盛担任凯雷投资集团收购中国第三大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人寿24.9%股份项目的财务顾问。

高盛加入向中国银行业自营投资的行列,同意以18亿美元入股中国第一大国有银行中国工商银行。

高盛因其资产管理业务成为第一个获得两个合格*机构投资者执照与投资额度的金融机构。

2006年

高盛签订协议以37.8亿美元与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入股中国工商银行(一月)。

高盛担任中海油以22.7亿美元收购在尼日尔利亚的石油资产项目的财务顾问(一月)。

高盛担任分众传媒价值3.23亿美元在纳斯达克后续股票发售项目的全球协调人及联席账簿管理人(一月)。

高盛担任上海先进半导体价值9,600万美元在香港首次公开上市项目的联席全球协调人及联席账簿管理人(四月)。

高盛担任中海油价值19.8亿美元快速建档发行的联席账簿管理人(四月)。

高盛担任中国银行111.9亿美元H股首次公开上市项目的联席全球协调人及联席账簿管理人,这是至发售日中国最大以及全球第四大的首次公开上市项目。

2013年5月20日,高盛悉数售出其持有的工行H股,交易价格为每股5.47~5.5港元,较工行H股昨天收盘价5.64港元低2.5%~3%。高盛自入股工行后,先后累计6次减持工行股份,投资7年累计获利约65.1亿美元。

3、公司财报

2016年1月,高盛集团发布第四季度财报,公司净营收72.7亿美元,超出预估的71.7亿美元。高盛第四季度不包括CVA/DVA、RMBS的每股收益为4.78美元,高于预估的3.57美元。

4、集团高层

劳尔德·贝兰克梵(LloydC.Blankfein)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盖瑞·柯恩(GaryD.Cohn)总裁兼联席首席运营官

约翰·布莱恩(JohnH.Bryan)

克莱斯·达尔巴克

斯蒂芬·弗里德曼(StephenFriedman)

威廉·乔治(WilliamW.George)

拉贾特·古普塔(RajatK.Gupta)

詹姆斯·约翰逊(JamesA.Johnson)

罗伊丝·朱莉博(LoisD.Juliber)

拉什米·米塔尔(LakshmiN.Mittal)

詹姆斯·斯基罗(JamesJ.Schiro)

茹斯·西蒙斯(RuthJ.Simmons)

约翰·罗杰斯(JohnF.W.Rogers)董事会秘书

5、品牌价值

该企业品牌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BrandLab)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八十七,在《巴伦周刊》公布的2006年度全球100家大公司受尊重度排行榜中名列第八。该企业在2007年度《财富》全球最大五百家公司排名中名列第七十二。

6、核心业务

投资银行

为各种各样的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人提供广泛的投资银行服务。

投资控股

高盛集团入股了中国石化、中粮集团、金龙鱼等多家大型企业,并占有中国移动的股份。

交易及直接投资

一方面协助客户(包括企业、金融机构、*和个人)进行交易,另一方面通过做市、交易和投资固定收益和股票产品、外汇、大宗商品及衍生产品,用自营资金进行交易。此外,高盛还参与股票及期权交易所的特许交易商及做市活动,并在全球主要的股票、期权和期货交易所为客户交易进行结算。对于商业银行及其它投资活动,高盛既进行直接投资,也通过公司募集和管理的基金进行投资。

资产管理及证券服务

向全球各类机构和个人提供投资顾问及理财规划服务,并提供所有主要资产类别的投资产品(主要通过分开管理的账户和符合工具,如互惠基金和私人投资基金)。高盛还向全球的共同基金、养老基金、对冲基金、基金会和高净值个人提供大宗经纪服务、融资及融券服务。

7、发展规划

高盛集团进军欧洲私人银行业务

北京时间2014年7月8日,高盛集团正在扩大其欧洲财富管理业务,以向富裕客户提供贷款,此举使高盛集团进一步走进具有几百年历史的欧洲私人银行业务。

高盛集团7月成立了一个欧洲借贷部门以服务其私人财富管理客户,这是高盛为把业务重心从不稳定的交易业务转向更加传统的银行业领域所做的另一个努力。

高盛一度被业界视为最后的纯全球性投资银行。但是,此举强调了高盛使用其资产负债表开展其它业务的越来越强烈的意愿。在金融危机以后,高盛集团转变成了一家银行控股公司并建立了消费者存款。截至2014年3月份,高盛集团旗下管理的富裕客户的资产在过去的一年中增长了15%,至300亿美元。

高盛拟建即时通讯系统挑战彭博终端机

2014年7月25日,以高盛为首的一些金融机构正在努力创建自己的即时通讯系统,供交易员和银行工作人员使用。

这个开发项目被称为“Babble”,一旦完工,它可能对著名的彭博终端机(BloombergTerminal)服务造成威胁。

8、公司新闻

高盛被指成“男士俱乐部”女职员因歧视诉诸法庭

北京时间2014年7月2日,高盛集团被两名前女职员诉至法庭,高盛被指对女性员工存在性别歧视,导致公司变为了“男士俱乐部”。两名原告在提交给纽约法庭的文件中称:“高盛的歧视性问题并非空穴来风,高盛的文化中就存在性别成见以及敌视女性的因素。”

原告声称,就副总裁一职来说,女员工得到的薪酬平均要比男性同级别员工少21%,而男性顾问要比女性顾问的报酬高出8%。一位知情人士表示,高盛可能会对原告的这一表述提出质疑,认为数据并不是基于相似雇员的情况,或是没有考虑适当的因素。

原告表示,高盛把一些商务活动安排在脱衣舞俱乐部举行。2005年,高盛集团在入职培训期间告诫新员工,称如果客户要求去脱衣舞俱乐部的话,高盛的职员不能让客户扫兴。高盛的发言人则表示两名原告的指责缺少根据。

支付逾50亿美元和解美国房贷债券调查

2016年1月14日,高盛集团发布公告称,已就美国*对其操作房贷支持债券的调查原则上达成和解,为此高盛将支付逾50亿美元。

该调查是美国金融欺诈执法工作组下属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债券工作小组,针对高盛2005年到2007年间认购、销售以及证券化住宅抵押贷款债券等行为发起的。

根据和解协议,高盛将支付23.85亿美元民事罚金,8.75亿美元现金,并提供18亿美元消费者补偿金。

据了解,由于之前高盛已为上述支出提取了部分拨备,此次和解费用将仅对高盛2015年四季度利润造成税后15亿美元的损失,不会影响2016年财报。

9、减持A股

又一家A股上市公司遭遇“原始股东”高盛的清仓式减持。

2017年6月16日,安徽口子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口子窖”)发布公告显示,高盛旗下GSCPBouquetHoldingsSRL自减持计划公告之日起3个交易日后,且不早于2017年6月29日起的6个月内,将通过大宗交易、集中竞价或协议转让的方式减持合计不超过40937400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6.82%。此次减持完成后,投资口子窖近九年的高盛集团将不再持有口子窖股票,且合计收益近47亿元。加上2016年抛售的近1亿股,GSCP此番从口子窖“全军撤退”后预计可总共*约50亿元,净赚十倍以上。


高盛

口子窖于2015年6月29日上市,高盛集团曾与口子窖协议承诺,该集团所持股票锁定一年,且锁定期满后的一年内减持不超过70%,两年内减持不超过100%。此前高盛减持9552万股,合计*约32.65亿元。经计算,在不考虑现金分红的情况下,假设本次减持以6月15日口子窖36.01元/股的收盘价简略计算(实际价格需视减持时市场价格),高盛或将获得14.74亿元的现金回报。高盛集团投资口子窖近九年,此项投资收益近47亿元,使该集团赚得盆满钵满。

结合其QFII席位的二级市场投资,高盛总体上对酒类、食品、医药、零售等大消费板块颇为青睐,且常能分享优质Pre-IPO项目的“大馅饼”。此前数年间,高盛就曾先后作为原始股东在西部矿业、海普瑞等公司收割暴利。值得一提的是,高盛的减持退出虽然并非卖在最高点,但仍能获得数倍到数十倍不等的巨幅收益。而从相关A股公司上市后的走势看,二级市场投资者总体则赚少赔多,部分甚至损失惨重。

其实,口子窖一役的战绩还算不上“辉煌”,在高盛投资A股Pre-IPO项目的案例中,获利十几倍、几十倍是常有之事。如其投资原料药企业海普瑞就获利数十倍。

海普瑞称得上是2010年A股IPO的明星,发行价即高达148元/股,上市首日股价一度上攻至188.88元/股,瞬间市值高达750亿元。

此后,海普瑞股价连续下跌,低谷时近600亿元的市值灰飞烟灭,众多投资者被深度套牢。不过,作为原始股东的高盛方面(GSDIRECTPHARMALIMITED)依然成功*逾20亿元,投资收益数十倍。

其实,海普瑞的“天价发行”本就有争议。如,海普瑞发行的最大卖点是该公司被称为“目前中国肝素钠原料药行业唯一通过美国FDA认证的企业”。但据媒体调查,当时,在海普瑞的国内主要竞争对手中,至少有三家公司获得了美国FDA认证。而且,目前来看,自2010年上市后,海普瑞的净利润水平除上市当年外,2011至2016年的六年里始终处于上市前(2009年)的净利润水平之下。

除此之外,高盛在西部矿业的战例也颇受争议。2006年7月,高盛旗下GoldmanSachsStrategicInvestments(Delaware)L.L.C.以9600万元投资西部矿业,获得10%的股份。一年后,西部矿业上市,高盛方面持股解禁后至2009年完成减持,*约十多亿元,回报率逾十倍。但参照西部矿业走势,在高盛大赚的同时,二级市场投资者则可谓伤痕累累。

与海普瑞类似,西部矿业也是在上市当年达到业绩顶峰(17.26亿元),此后便江河日下陷于低位徘徊,近两年的年度净利润都还不到1亿元。当然,此时的股东榜上,高盛早已离去多时。

与上述案例相比,高盛最新的一单Pre-IPO项目规模相对较小。其以GoldmanSachsShandongRetailInvestmentS.àr.l.入股利群股份(主营零售业),持有2750万股,占总股本的3.2%,为第四大股东,目前持股市值尚不到4亿元。

就投资风格看,高盛似乎对酒类、食品、医药、零售等大消费板块颇为青睐。这一点,也可以从高盛QFII席位“高华-汇丰-GOLDMANSACHS”的最新持股中体现。截至2017年3月31日,高盛QFII席位共在十家A股公司股东榜亮相,包括重庆啤酒、燕京啤酒、老白干酒、水井坊、洋河股份等五家酒类公司,此外还有恩华药业、苏泊尔及华泰股份、博深工具、启明星辰。

再向前溯,高盛还曾深度涉足食品加工业。2011年年中,中国国内猪肉价格涨势迅猛,而在此之前,高盛曾持有双汇和雨润的股权,几乎影响着国内猪肉市场的半壁*。

2006年3月,双汇集团100%国有股权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正式挂牌转让。这家全国最大肉制品企业的改制消息,引来一众投行。最终,高盛与鼎晖组成的合资公司胜出。这次改制使双汇获得迅猛发展,高盛后来的收益也很亮眼。2009年11月,高盛同意将其所持双汇集团股份一半出售给一家中国基金,总价约1.5亿美元,高盛获利将近五倍多。

此外,高盛还曾是家电龙头美的电器(现“美的集团”)第二大股东。而其QFII席位持有的苏泊尔也是近阶段的白马股。

那么,高盛何以能在中国资本市场如此“长袖善舞”?据报道,高盛与国内各大银行、大型企业都保持着良好关系,以顾问、合作伙伴、投资者的身份穿梭其中。当然,也有市场人士指出,高盛此前之所以屡屡得手、斩获暴利,除了“人脉”因素,还与市场处于初级阶段,监管尚不健全,市场参与者成熟度较低不无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