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财政收入

科普小知识2022-04-23 15:10:39
...

财政收入(publicfinance-revenue),作为财政分配的一个方面,它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

1、定义


中国财政收入年度走势图

财政是同国家的产生和存在相联系。国家为了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挥职能,必须消耗一定的社会产品。但是,国定本身通常不直接从事生产活动,因而必须凭借自身拥有的*,强制性地往收一部分社会产品,以满足各方面支出的需要。这种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它是国家凭借*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从这一概念的内容可以看出,财政是一种分配关系,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在社会范围内集中性的分配关系。这就是财政的本质。

2、内容


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所包括的内容,主要包括:

(1)各项税收: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关税、农牧业税和耕地占用税等。

(2)专项收入:包括征收排污费收入、征收城市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等。 

(3)其他收入: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  

(4)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这项为负收入,冲减财政收入。

3、*划分


中国财政收入占gdp比例图

*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是指按财政*划分的*本级收入和地方本级收入。

1994年分税制财政*以后,属于*财政的收入包括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等集中缴纳的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增值税的75%部分,证券交易税(印花税)50%部分和海洋石油资源税。

属于地方财政的收入包括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镇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增值税25%部分,证券交易税(印花税)50%部分和除海洋石油资源税以外的其他资源税。

另外,铁路运输、国家邮政、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缴纳的所得税作为*独享收入。*跨地区经营、集中缴库企业、省级电力公司、高速公路以及卷烟厂等企业缴纳的所得税作为*和省级分享收入。其他企业所得税和全部个人所得税收入实行*、省、市州按比例分享。分享比例2002年分别为50%、15%、35%,2003年分别为60%,12%、28%。

4、分类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财政收入进行不同的分类。国际上对财政收入的分类,通常按*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下,将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债收入和收费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


财政收入

税收收入

税收是*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利并按照特定的标准,强制、无偿的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它是现代国家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收入形式和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在中国税收收入按照征税对象可以分为五类税,即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资源税和行为税。其中流转税是以商品交换和提供劳务的流转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流转税是中国税收收入的主体税种,占税收收入的60%多,主要的流转税税种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等。所得税是指以纳税人的所得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国家已经开证的所得税有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是指以各种财产(动产和不动产)为征税对象的税收,国家开征的财产税有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契税。资源税是指对开发和利用国家资源而取得级差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收,中国的资源税类包括资源税、城市土地使用税等。行为税是指对某些特定的经济行为开征的税收,其目的是为了贯彻国家政策的需要,中国的行为税类包括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国有资产收益

国有资产收益是指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的权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资金使用费等收入的总称。

国债收入

国债收入是指国家通过信用方式取得的有偿性收入。国债收入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收费收入

收费收入是指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实施行政管理或提供特定公共设施的使用时,向受益人收取一定费用的收入形式。具体可以分为使用费和规费两种。使用费是*对公共设施的使用者按一定标准收取费用,如对使用*建设的高速公路、桥梁、隧道的车辆收取的使用费;规费是*对公民个人提供特定服务或是是特定行政管理所收取的费用,包括行政收费(如护照费、商品检测费、毕业证费)和司法规费(如民事诉讼费、出生登记费、结婚登记费)。收费收入具有有偿性、不确定性的特点,不宜作为*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其他收入

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

在实践中,*收支分类改革后,“收入分类”全面反映了*收入的来源和性质,不仅包括预算内收入,还包括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应属于*收入范畴的各项收入。

具体分类情况:

第一类:税收收入,下设增值税等21款。

第二类:社会保险基金收入,下设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等6款。

第三类:非税收入,下设*性基金收入等7款。

第四类: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下设国内贷款回收本金收入等4款。

第五类:债务收入,分设国内债务收入、国外债务收入2款。

第六类:转移性收入,分设返还性收入等10款。

最新财政收入分类方式可以参照《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2009年*收支分类科目的通知》。

5、原则

组织财政收入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关系到正确处理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之间和*与地方两级利益的关系,还关系到不同对象的合理负担问题。为了处理好这些关系,在组织财政收入时,必须掌握好以下几项原则:


财政收入

一、发展经济,广开财源原则

二、兼顾三者和两级利益原则

所谓“兼顾三者利益”是指财政在处理国民收入分配,并相应取得自身收入的过程中,不能只顾财政收入的取得,还应将必要的财力留给单位和个人,以调动和发挥它们的积极性。“兼顾*与地方两级利益”是指国家财政在处理国民收入分配,并相应取得自身收入的过程中,应该同时兼顾*级财政和地方级财政的利益关系。按目前的财政管理*,我国的国家财政是分别由*预算和地方总预算构成的两级财政。两级财政有各自具体职能,也形成各自的利益关系,因此在组织财政收入时应兼顾两级利益关系。  

三、“合理负担”原则

“合理负担”原则主要体现在税收中,就是指在组织财政收入时,按纳税人收入的多少,采取不同的征收比例,实行负担能力强的多负担,负担能力弱的少负担。它通常采取不同的征税范围,不同的税率,减免税等方式来实现。实行合理负担,是实现企业公平竞争的需要,也是保证国家财力的需要。

6、经济来源

一、财政收入与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的关系 

C、V、M三部分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同时M构成财源主要因素,因此研究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同财政收入的关系应着重研究社会总产品价值构成中成本因素C和V的变化对M从而对财政收入的影响。  


财政收入

在社会总产品一定且V不变时,降低物化劳动消耗即C,是降低生产成本,增加M和增长财政收入的主要途径。降低生产资料耗费,要根据生产资料的性质区别对待。

1、属于原材料、易燃易耗品等生产资料的耗费,应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力求节约,通过技术或生产工艺流程创新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纯收入和财政收入。  

2、属于固定资产耗费的补偿,应合理确定折旧率,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每件产品中转移的折旧价值,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从而增加企业盈利和财政收入。如果折旧率过高,就势必减少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如果折旧率过低,此时财政收入的增长是以牺牲企业发展后劲,减慢企业设备更新改造步伐为代价的,因此财政收入增收是虚假的不真实的。

在社会总产品一定且C不变时,V部分增大,M部分减少,相反V部分减少,M部分则增大。因此,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增加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有着重大意义。  


*财政部

二、财政收入的经济来源  

1、M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剩余产品价值包括税金、企业利润和用剩余产品价值支付的费用(如利息)。其中主要是税金和企业利润。在统收统支的计划型财政条件下,国营企业所创造的M绝大部分均由国家集中分配用于扩大再产和社会共同需要形成财政收入。另外,国家以税金形式取走非国有企业的一部分纯收入形成财政收入。在*市场经济*下,国家赋予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根据事权与财权相一致的原则,国家不能取走国有企业的全部M,只能参与一部分企业纯收入的分配,即国家以行政管理者身份参与分配,向企业收取税金,同时以资产所有者身份参与企业利润分配。

2、V是财政收入的补充 

V是指以劳动报酬的形式付给劳动者个人的部分。从我国目前来看,V虽构成财政收入的一部分,但它在全部财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这是因为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低工资制度,劳动者个人的收入普遍较低,国家不可能从V中筹集更多的资金。就现实的经济运行来看,目前我国来自V的财政收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直接向个人征收的税。如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  

第二,向个人收取的规费收入(如结婚登记费、护照费、户口证书费等)和罚没收入等。  

第三,居民购买的国库券。  

第四,国家出售高税率消费品(如烟、酒、化妆品等)所获得的一部分收入,实质上是由V转移来的。  

第五,服务行业和文化娱乐业等企事业单位上交的税收,其中一部分是通过对V的再分配转化来的。  

今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和完善,财政收入来自V的比重将逐渐提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高工资政策和个人所得税和工薪税为主体税的财税制度,其财政收入有相当部分直接来自V。  

3、C中的个别部分构成财政收入

补偿价值C中的基本折旧基金在计划经济*下构成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在市场经济中一般已不适宜将折旧基金列为财政收入,但是,由于实行国民生产总值型的增值税,仍有一部分C通过增值税成为财政收入。

7、意义

第一,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


财政收入

财政分配是收入与支出的统一过程,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目的,财政收入则是财政支出的前提和保证,在一般情况下,收入的数量决定着财政支出的规模,收入多才能支出多。因此,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积极雉资金,才有为更多的财政支出创造前提。

第二,财政收入是实现国家的职能的财力保证。

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社会产品,财政收入正是家资金的重要手段。对实现国家职能有重要意义。

第三,财政收入是正确处理和方面和物质利益关系的重要方式。

财政收入的取得不仅仅是个聚集资金的问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取得多少、采取何种方式,关系到党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涉及到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的处理。只有在组织财政收入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各种物质利益关系,才能达到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分配关系的目的。

8、数据造假

辽宁确认经济数据造假

2017年1月17日,辽宁省省长陈求发在省十二届人大八次会议作*工作报告时表示,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的问题,导致经济数据被注入水分。


财政收入

这是辽宁省首次公开确认经济数据造假。据人民日报报道,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年至2014年,涉及虚增约占同期财政收入的近20%,虚增最高的年份是2014年,虚增比例高达23%。

早在2014年,*巡视组首次对辽宁进行巡视后便指出,辽宁经济数据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应*巡视组要求,辽宁启动了整改。

时隔两年后,2016年8月,*巡视组“回头看”再次重申经济数据造假。《辽宁省委关于巡视“回头看”整改情况的通报》中直接点明:“由于辽宁的政治生态已遭到严重破坏,有些问题积弊较深,彻底扭转仍需时日。”

辽宁省*工作报告透露了审计署指出的问题:前些年辽宁省所辖市、县财政普遍存在数据造假行为,虚增金额和比例从2011年至2014年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他经济数据也存在不实问题。

中纪委监察部、国家审计署曾披露,2013年辽宁省岫岩县虚增财政收入8.47亿元,超同年实际财政收入的127%。

此外,人民日报援引当地经济研究专家的说法介绍,一些县区过去经济数据至少有20%~30%的水分。沈阳周边一个县,2013年统计的财政收入是24亿元,审计署审计后“修改为”不到11亿元。

梁启东说,因为财政上报的多,上缴的就多,国家给予的转移支付也就减少。“但实际上辽宁的财政并没有那么好,是自己吹出来的。”

一位研究辽宁省经济的专家表示,过去的经济工作方式也存在问题。“一直往下面分派,指定指标,上级压下级、一级压一级,层层加码,下级补上级,一级补一级,层层加水。这种压力层层传导,这种机制*下,不看科学发展,就看数据。”

对于这种忽悠成风,数字出官、官出数字的“忽悠”文化,新一届辽宁省委深恶痛绝。辽宁省委书记李希强调,“绝不能让忽悠成为文化,要让忽悠没有市场,让忽悠者没有前途!”

统计数据的造假也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伤害。

2016年上半年,辽宁经济增速垫底,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负增长省份,为-1.3%。


财政收入

梁启东直言,一段时期的这种断崖式下滑,很难用经济模型来解释。除了经济自身确实困难外,那只有一个可能,就是之前的经济数据不真实,存在大范围造假。

挤压水分后,2015年辽宁财政收入增幅出现了两位数的下降。

对此,陈求发在*工作报告中解释,“我们顶着面子上难看的压力,认真地挤压水分,2015年夯实了财政数据,2016年以来努力夯实其他经济数据。”

对于辽宁2016年的经济运行状况,陈求发在*工作报告中指出:2016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出口额等指标未能完成预期目标。

陈求发指出,这里固然有“三期叠加”的影响和主观努力不够等因素,但主要原因是过去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思路一度背离*的决策部署,背离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导致经济数据含有水分。

梁启东表示,前几年数据虚高,挤水分后,现在的同比数据就会降下来。“总体上讲,前些年辽宁发展没那么好,这几年也没那么糟。”梁启东认为,再过几个月,等同比数据实打实的时候,辽宁的经济数据也可以回复稳定,现在辽宁是在逐渐筑底的过程中。

财政部披露辽宁四大作假方式

2017年1月21日,就辽宁省财政数据造假问题,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辽宁省能够公开对外确认财政数据造假,直面问题不遮丑、不护短,值得肯定。财政部将采取进一步措施,坚决防范和制止财政数据造假。


财政部

这位负责人透露,经调查,辽宁省有关市县虚增财政收入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是通过虚构应税事项和纳税依据,虚增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地方税收收入。如2012年,某县将原县委和县*机关用地使用权及地上建筑物划拨给县*融资平台公司,再由该公司对外转让,转让行为未实际发生,却对此征收土地增值税等5671万元。

二是通过虚假拆迁或转让土地、使用财政资金缴纳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等虚增非税收入。如2012年,某县重复转让4家粮库土地,虚增国有资本经营收入6965万元。

三是违反国家规定对企业税收实施先征后返。如2011—2013年,某县对33户企业以先征后返的方式返还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2224万元。

四是有的市县还通过违规编造、随意调整财政月报的方式虚增财政收入。

“近年来,财政部高度重视地方财政收入质量问题,综合施策防止地方财政数据造假。”这位负责人介绍,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明确规定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弱化对*收入预算的考核。强调要依法组织财政收入,严禁采取虚收、空转等方式违规增加收入。建立健全“自动补偿”机制。以均衡性转移支付为例,如果地方虚增财政收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标准收支缺口自动缩小,*财政对其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也将相应减小。同时,把收入质量纳入考核范围并赋予较大权重,激励地方做实财政收入,提高收入质量。

针对个别地方存在的财政数据造假行为,财政部下一步将密切关注包括辽宁省在内的地方财政收入运行情况,进一步加强业务指导和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加大对考核结果的应用,强化考核的正向激励作用,引导地方做实各级财政收入。加大问责力度,依法依规对弄虚作假的地区和人员进行问责。

9、最新数据

2016财政收入增速创28年新低

2017年1月23日,财政部公布数据显示,2016年财政收入增长4.5%,延续了增幅逐年回落的走势,为自1988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最低增速。


财政收入

2017年1月23日,,财政部公布2016年财政收支情况,当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9552亿元,比上年增长4.5%,延续了增幅逐年回落的走势,为自1988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最低增速。、

财政部公布2016年财政收支情况,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9552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357亿元,同比增长4.7%,同口径增长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87195亿元,同比增长4.2%,同口径增长7.4%。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的税收收入为130354亿元,同比增长4.3%;非税收入29198亿元,同比增长5%。

对此,财政部表示,2016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5%,延续了增幅逐年回落的走势。主要原因有三个:

一是政策性减收较多。2016年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为近年来减税规模最大的政策措施;同时,清理涉企收费、扩大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范围等也带来一定减收。二是经济下行产生的滞后影响。与2015年相比,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增幅仍有不同程度的回落,制约了财政收入增长。三是部分收入2015年基数较高,如金融业税收和部分非税收入等。

分项目看,下降的部分包括印花税、资源税、出口退税、国内消费税等。其中,印花税2209亿元,同比下降35.8%;资源税951亿元,同比下降8.1%;出口退税12154亿元,同比下降5.5%;国内消费税10217亿元,同比下降3.1%;车辆购置税2674亿元,同比下降4.2%。

据观察,全面推开营改增以及为企业减税降费后,我国的税收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30.9%,其中改征增值税增长2.7倍,营业税则同比下降了40.4%。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放缓,但是*性基金收入较2015年却有大幅增长。2016年全国*性基金收入46619亿元,比上年增长11.9%。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性基金预算收入42330亿元,同比下降21.8%。

上一篇:公务卡

下一篇:反倾销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