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上四调

科普小知识2021-09-18 10:09:06
...

上四调起源于罗罗腔,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剧种,与河北的丝弦腔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该剧种唱腔质朴,曲风独特,声音淳厚,调式多样,同样具备生旦净末丑各个角色。现在上四调剧团人数已扩大到50多人,创作编演了《无底洞》、《抱盔》、《天妃闸》等剧目,并经常外出演出、交流。

1、简介

上四调属于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上四调于2007年就被保定市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上四调起源于罗罗腔。罗罗腔流入河北保定地区新城县撞河村后,就演变成了上四调。该剧种唱腔质朴、声音淳厚。上四调过去在保定及周边县市曾经很是盛行,从清代开始就有以上四调为主的戏班。由于其表演形式活泼,唱腔优美动听,生活气息浓厚,所以早就成为山西、河北部分地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

高碑店市西北隅的撞河村旧称大齐村,距今400多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河南籍两兄弟逃荒流落到大齐村。一个在该村定居,另一个人去了距此村西北方向30多里的涿县横岐村。农闲时节,兄弟二人将他们熟悉的河南地方剧目、曲调、表演形式传授给当地村民。兄弟二人教授的基本曲调有共同之处,但也有一定区别。随着二人艺术风格的发展和后人对于曲调的改革创新,逐渐形成了新城县(今高碑店市)撞河村上四调和涿县(今涿州市)横岐村上四调两个流派。

2、历史沿革

这是一个比较古老的剧种,与河北的丝弦腔具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说来颇有点传奇色彩。据传说,明朝万历年间,有刘氏兄弟二艺人从河南逃荒来到保定北部,一个落在新城县(今高碑店市)的撞河村,一个落在了涿县(今涿州市)南横歧村。同时也把一种唱腔优美的小曲调传到了两地,撞河村的曲调定为“上四调”,南横歧村的定为“下四调”。现在撞河上四调业余剧团依然存有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戏箱及部分老行头。高碑店市周边的涞水县北义安和秋兰、易县的大北关和胡解等村,都曾向撞河村学过上四调。

据了解,现在撞河上四调业余剧团依然存有1843年的戏箱及部分老行头。其上四调剧团在清朝曾到过北京戏园子卖票演出,并且还到王爷府唱过堂会。晚清及民国初期,撞河村上四调剧团曾演遍四县交界的30多个村庄。解放后经过反复的改革和完善,上四调唱腔变得质朴、淳厚。*,上四调没有女演员,戏台上都是男扮女装,念自和唱腔都用二音假嗓来代替女声;解放后有了女演员,都用了本功嗓,但也多用音。如今的撞河业余剧团,女演员已多于男演员。

3、艺术特色

别看上四调只是流传于一个村落的小剧种,别看比不上河北梆子那样声名远大,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同样具备生旦净末丑各个角色;该剧种唱腔质朴,曲风独特,声音淳厚,调式多样。曲调前后句重复,每句多以七字、九字为主,这是其显著特征。在当地,上四调还有“九腔十八调”之称。而实际上,上四调有悲调、平调、老调、尖调、反调各四种;还有头板、二板、反倒板、快板等凋式。总共算来,远超出了“九腔十八调”,所以说,上四调和其他的剧种相比,其曲调的丰富多变毫不逊色。*,上四调没有女演员,戏台上都是男扮女装,念自和唱腔都用二音假嗓来代替女声;解放后有了女演员,都用了本功嗓,但也多用音。如今的撞河业余剧团,女演员已多于男演员。

4、现状

近年来,高碑店市把弘扬和光大上四调剧种文化,从戏曲艺术指导和资金上给予了大力支持。现在上四调剧团人数已扩大到50多人,创作编演了《无底洞》、《抱盔》、《天妃闸》等剧目,经常参加演出和交流活动。

上一篇:武安落子

下一篇:定州秧歌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