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唐山皮影

科普小知识2022-05-03 09:50:34
...

唐山皮影,又称滦州影、乐亭影、驴皮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通常认为唐山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但其确切起源并不祥,起源的推测也所种多样。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滦州落第秀才黄素志在关外沈阳对唐山皮影的影卷、影人雕刻材料、脸谱和唱腔均进行了重大改良,很多学者认为唐山皮影当溯源于此。改良后的皮影戏深得满人喜爱,并随之入关,兴盛。直至清中叶,国事渐衰,白莲教起义震撼全国,清廷从嘉庆四年至光绪年间,曾多次下令颁布禁演皮影的诏书,唐山皮影也因此收到影响。禁令阻止了影戏在官府中的演出,但在乡野间却无法禁止。原来官府私养的戏班大批转入民间,成为民间艺术。

1、戏剧简介

皮影戏,旧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这种拙朴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唐山皮影是汉族地方戏曲艺术之一,又称滦州影、乐亭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因其影人、道具是用牛、驴皮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通常认为滦州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唐山皮影的唱腔是从一种纯说唱形式的“大福影”演变而来的,它是唐山皮影一种男女分腔的,有着多种腔调(如平调、花凋,阳韵平调、河东调.滦河调,吟腔),·多种板式(如太慢板、*眼、慢二性、紧二性,三性、流水)的板腔体。至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由于前辈艺人的发展创造,长期以来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它的主要伴奏乐器以前是一把小三弦,后来逐渐被四胡所代替。唐山皮影戏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寓言故事为主,题材大多来源于历史名著,主题积极向上,有的表现保家卫国的英雄,有的表现惩恶扬善的侠士,有的表现反抗压迫的勇者,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唐山皮影其唱腔为板腔体,唱词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主要板式有:大板、二板、二六板、紧板、快板等,伴奏音乐主要是四弦、二胡、扬琴、大阮、唢呐等,表现舞台及各种戏剧人物的不同情绪。


2、皮影传说

相传汉武帝时,一方士为解皇帝思念爱妃李夫人亡故之秋,取海底神石,刻成李夫人模样,置于轻纱缦中,灯光下宛如李夫重现。皮影由此而源,至宋、金、元时期呈现出极其繁盛的趋势,并由南至北,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地方艺术风格。饱汲滦河水滋养的唐山皮影是其中一朵独具魅力的奇葩。

3、历史沿革

明朝万历年间,滦州秀才黄素志试不第,远去关外。漂泊生涯磨去了黄秀才的仕途之心,却成就了他创作影戏的艺术贡献。饱学诗书,熟读经卷,为他提供了创作的脚本,精通绘画,擅长雕刻,转化为一个个精致的纸人儿。怀才不遇的黄秀才没有想到,未能金榜题名的他从此会被永远刻在故乡人的口碑中,一代代传诵不衰。唐山皮影,又名冀东皮影,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是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民间艺术。据史料记载,它发源于河北冀东地区的滦州,由当地艺人黄素志发明,盛行于乐亭,故有“滦州影”、“乐亭影”之称。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驴皮镂刻并着色而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皮影”。清朝至民国年间的皮影戏与现在的皮影戏一脉相承,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1966年,乐亭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皮影之乡”。唐山皮影是一种傀儡艺术,它的演出方法是台前立设影幕(俗称“影窗”),操纵演员在“窗”后操纵影人做各种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时有配音演员的演唱以及灯光、布景、音乐、唱腔等艺术形式的烘托,活灵活现地刻画人物,曲折生动地演绎故事,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唐山皮影以唱功见长,有男女两种声腔,男腔高亢粗犷,女腔清脆婉转。其曲调、板式风格独特,念白和唱腔极富地方韵味;其影人雕镂精细、造型优美、独具风采;其角色齐全,分为“生”、“小”(旦)、“净”、“大”(花脸)、“髯”(老生)、“丑”、“妖”等行当,各行当有其独特的造型唱腔和表演形式;其唱词格律多为“三赶七”、“七字句”、“五字赋”、“大金边”、“小金边”等,主奏乐器为四胡,其他伴奏乐器以拉、弹、吹民间乐器为主。皮影戏的剧本俗称“影卷”,有连演数十个晚上的连台本戏,也有演一个晚上的“单出”戏,还有演十几分种、几十分钟的童话剧和寓言剧。唐山皮影剧目多达500余出,代表剧目有《五锋会》、《杨家将》、《二度梅》、《白蛇传》等。历代皮影艺术家有李秀、高容杰、张茂兰、齐永衡等。


4、唐山皮影创始人黄素志

黄素志并非发明皮影的第一人,但他却创立了皮影的一个重要分支-唐山皮影。

公元1585年,辽南皮影戏创始人黄素志将它带到辽河畔,与辽南地区的民风民俗、方言音乐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辽南风格,此后数百年间,人们在皮影戏的影影绰绰中寻找到许多快乐。

现在我们常见的辽戏前身是辽南戏,辽南戏正是从辽南皮影转变而来的,而鞍山皮影正属于辽南皮影派系。说起辽南皮影,必须提到其创始人黄素志。黄素志大约在明万历年间只身闯关东,后居辽阳。在造型上,黄素志克服以往皮影忠奸难辨的困难,从眼睛上表现地位尊卑,这成为辽南皮影的显著特征。黄素志还创作了大量具有时代内容的影卷,并在皮影选材上不断创新。起初为纸质,因易破损改为羊皮。后因羊皮薄且易损,几经尝试,最终选中驴皮一直沿用至今。

将辽南皮影推向另一个高点的是清朝末年的皮影艺人安心斋,他不仅表演技法精湛,而且编著了影戏小史这样一部专门针对皮影戏的学术论著。鞍山市千山区皮影戏的传承就来自盖州,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盖州皮影戏班艺人由甲来到千山区,组建了皮影戏班。

5、传承价值


唐山皮影的剧目内容是深层剖析当地社会民俗民风、宗教心理的重要材料。历代唐山皮影艺人对唱腔表演、舞台道具的材料和技艺的改良与创新从未间断过,这些经验是今人和后人的宝贵财富。唐山皮影的传承延续着口传心授的方式,为文化传承的方式方法提供了重要借鉴价值。唐山皮影的唱腔、音乐、表演、造型有着本地域特有的风格,受到国内外同行和观众的赞誉,具有很高的欣赏与研究价值。

现在,能够进行皮影戏剧本创作的人不足10人,皮影艺人年龄偏大,找不到徒弟传承,欣赏皮影艺术的人也越来越少。唐山皮影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上一篇:高腔

下一篇:青海平弦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