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青海平弦戏

科普小知识2021-09-13 10:29:17
...

青海平弦戏是建国后新诞生的地方剧种;是在坐唱曲艺平弦(原名“西宁曲子”、“西宁赋子”,是大约一百年前,由京津伎女传入青海的民歌俗曲演变而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二十多年来,青海平弦戏,已移植、整理、改编、创作了大小剧目三十余个。平弦戏艺术的主要特点是它的音乐唱腔委婉和念白的地方化。它以西宁官话为主,但生、旦的韵白吸收了京剧、秦腔的念法。在表演艺术上,受京剧、秦腔的影响较大。行当分生、旦、净、丑,但声腔还不能截然分开,只能从男女的音低音高来分。青海平弦因运用定调唱法且均为平调而得名,它的音乐曲调繁多,素有二十四调,十八杂腔之说。主要唱腔有《背宫》、《赋子》、《小调》。流行于青海东部农业区。

1、简介

平弦戏艺术的主要特点是它的音乐唱腔委婉和念白的地方化。它以西宁官话为主,但生、旦的韵白吸收了京剧、秦腔的念法。在表演艺术上,受京剧、秦腔的影响较大。行当分生、旦、净、丑,但声腔还不能截然分开,只能从男女的音低音高来分。青海平弦因运用定调唱法且均为平调而得名,它的音乐曲调繁多,素有二十四调,十八杂腔之说。主要唱腔有《背宫》、《赋子》、《小调》。流行于青海东部农业地区。


2、平弦

平弦是青海地方曲艺中影响较大的曲种之一。它又叫“赋子”,或名“赋腔”。这是因为在它的众多曲调中,最基本的一个曲调的名称叫做“赋子”。它的曲调优美,绚丽典雅,曲词格律严谨,诗词化程度较高,可以说是青海地方曲艺中的“阳春白雪”。

平弦是属于联曲体的一种曲艺形式。只唱不说,每个唱段都配有表达情绪与情节的固定的曲调,这些曲调又是早已成套的,十分丰富,被艺人称作“十八杂腔,二十四调”,实际上,现已记录到包括曲牌在内的各种曲调有50多个。


艺人们依照平弦表现题材与曲调表达情绪的不同,将平弦曲目的段子分为赋子、背工、杂腔、小点儿四类。每个段子的组成,在开头部分都配有叫做“前岔”的曲词,在结尾部份配有叫做“后岔”的曲词。所以,一个完整的平弦段子是由“前岔”和“赋子”或“背工”、或“杂腔”、或“小点儿”等类曲词,加上“后岔”构成的。

3、剧种介绍

平弦,青海地方曲种,民间坐唱艺术。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三弦定弦格式属于民间定弦法中的“平弦”而得名。主要唱腔为“赋子”,俗称“西宁赋子”。流行于以西宁为中心的湟中、平安、湟源、大通、互助等地。唱腔属于联曲体,除“赋子”外,尚有“背宫”“杂腔”“小点”等。以杂腔曲调较多,包括离情、风阳歌、罗江怨等20多支。有《沙落雁》、《楚王宫》等10多支器乐曲牌。


传统曲目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韵文,内容广泛,多取材于元、明杂剧和民间传说,故事及历史演义。平弦没有专业艺人,皆由业余爱好者演唱,俗称“好家”。在工余时间去茶楼酒肆或好友家中结伴自娱或应亲朋相邀在婚、丧、喜筵上演唱。

平弦戏,青海地方剧种。创建于1961年。由曲牌联套体结构的坐唱曲艺发展形成。平弦戏在艺术实践中,从第三人称的叙述变为角色的自我抒发,以平弦曲艺音乐中的杂腔为主形成平弦声腔。它继承和发扬了平弦曲艺音乐的长处,同时吸收了青海越弦、贤孝等曲艺音乐和民间小调中的曲调成分,增加了打击乐器,在音乐结构上形成了曲牌联套和板式变化相结合的模式。


早期的实验剧目有《秋江》、《英台抗婚》等,改编创作和移植演出的现代戏有《秋江》、《血海怒潮》、《山村风雷》、《向阳川》等20多部。代表剧目有《狸猫换太子》、《尕旦和尚》、《中秋月》等。解放后,在党和*的关怀和大力扶持下,对传统曲目进行收集整理,组织平弦曲艺演唱组,平弦音乐和演唱艺术也获得发展和提高,已成为雅俗共赏的地方曲种,给我国戏剧舞台增添了一朵初绽的鲜花,结束了青海无地方剧种的历史。

4、起源

平弦戏,青海地方剧种,民间坐唱艺术。创建于1961年。由曲牌联套体结构的坐唱曲艺发展形成。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三弦定弦格式属于民间定弦法中的“平弦”而得名。主要唱腔为“赋子”,俗称“西宁赋子”。流行于以西宁为中心的湟中、平安、湟源、大通、互助等地。唱腔属于联曲体,除“赋子”外,尚有“背宫”“杂腔”“小点”等。以杂腔曲调较多,包括离情、风阳歌、罗江怨等20多支。有《沙落雁》、《楚王宫》等10多支器乐曲牌。

平弦戏在艺术实践中,从第三人称的叙述变为角色的自我抒发,以平弦曲艺音乐中的杂腔为主形成平弦声腔。它继承和发扬了平弦曲艺音乐的长处,同时吸收了青海越弦、贤孝等曲艺音乐和民间小调中的曲调成分,增加了打击乐器,在音乐结构上形成了曲牌联套和板式变化相结合的模式。


青海平弦的演唱形式主要由一人手敲瓷碟,以第三人称叙述演唱,过去只有男声,1949年以后才逐渐有极少数的女声演唱者。为保持平弦音乐的特色和风味并适应男女分腔的需要,对板、三弦进行了改造,扩大了板胡壳,缩短了三弦杆,音色较为协调。传统曲目多为七字句和十字句韵文,内容广泛,多取材于元、明杂剧和民间传说,故事及历史演义。平弦剧当时并无专业艺人,大都由艺友们相聚弹唱,节假日、业余时间在茶馆或家里自唱自乐,或被人请去为嫁娶、寿诞助兴,或为丧葬醒灵等等,因而活动的范围比较广泛。

5、主要特点

地方戏的音乐唱腔是剧种与剧种之间区分的主要标志。平弦音乐虽有十八杂腔曲调作为基础音乐,但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戏剧舞台上的表演程式、人物性格,创作出适合自己剧种的演唱、表演等一整套音乐唱腔体系。这并不是照搬照学老平弦,而是要使平弦坐唱曲艺舞台化。按照戏剧舞台上的要求以及发展平弦戏音乐唱腔的需要,把十八杂腔二十四曲调发展成适合平弦戏表演、演唱的连曲体或板腔体及将二者相结合的几大类板头、唱腔。如倒板、凤尖头、滚白、慢板、原板、快板、紧打慢唱、散板、花音等等。所以,要以平弦坐唱曲艺的音乐格式及唱法来发展舞台上平弦戏的音乐唱腔,不仅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还要在音乐唱腔上下功夫。如今,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平弦戏在音乐唱腔上已经有了一套基本套路,现在急需的是要有平弦音乐创作的专业人员去归纳、整理、充实、完善和发展。基本的音乐唱腔形成以后还要考虑分腔问题,也就是要研究适合平弦戏“生、旦、净、丑”各行当的音乐唱腔和男女同唱等问题,这样才有可能使平弦戏更加完善和成熟。所以发展地方戏音乐唱腔是关键,因为音乐唱腔的成熟与否可以说标志着这个剧种的成熟与否。

6、平弦戏的发展

2014年,国家文化部对青海省平弦戏和皮影戏《红罗传》给予的126万元扶持资金。

发展平弦戏,如果仅盯着专家、内行、戏迷,仅满足他们的需要,对青海平弦戏来说可能永远凑不齐满满当当的一场观众,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所以我们要保持“已有水土”——专家、票友、戏迷,还要致力于外行观众的介入,这样才能改变观众少的局面。

首先,青海平弦戏作为本土文化的象征,如果没有创新,就不会有长足的发展。青海平弦戏的精粹,不仅在于讲究唱、念、做、打,还包括独特的民族音乐的伴奏。而用现代交响乐或其他西洋乐器伴奏,青海平弦戏无非是想改变戏剧的伴奏和演唱样式,从而利用新奇感来重新唤醒人们对于青海平弦戏的好奇。

其次,戏剧与媒体的相结合,走商业化之路——这是戏剧发展的必然。有观众才有市场,有市场才会有利益。现在的票务市场由三部分构成:观众掏钱购买、企业赞助包场、*摊派,只有第一部分发育得好了,市场才能进入良性循环,而现在是第一部分越来越小,市场也越来越小。正是这种“越来越小”的市场,导致青海平弦戏不能像流行音乐那样和电视、网络联姻,因此在大众传媒时代,青海平弦戏要想获得公众的认可,必须走公众接受的路线。

商业化是戏剧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话剧《雷雨》在全国公演之后引发了中国的“话剧热”,著名演员濮存昕和田海蓉等的精彩演出无疑是该剧的重要看点。商业化的运作可能会在某个程度上降低其文学性和艺术性,但是兼顾艺术性和商业性的情形也并非不可能。目前各种文学表现形式基本上都能和商业进行有机结合,并出现了新的繁荣,青海平弦戏也应当去尝试。

地方戏的音乐唱腔是剧种与剧种之间区分的主要标志。平弦音乐虽有十八杂腔曲调作为基础音乐,但在此基础上还要根据戏剧舞台上的表演程式、人物性格,创作出适合自己剧种的演唱、表演等一整套音乐唱腔体系。这并不是照搬照学老平弦,而是要使平弦坐唱曲艺舞台化。按照戏剧舞台上的要求以及发展平弦戏音乐唱腔的需要,把十八杂腔二十四曲调发展成适合平弦戏表演、演唱的连曲体或板腔体及将二者相结合的几大类板头、唱腔。如倒板、凤尖头、滚白、慢板、原板、快板、紧打慢唱、散板、花音等等。所以,要以平弦坐唱曲艺的音乐格式及唱法来发展舞台上平弦戏的音乐唱腔,不仅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还要在音乐唱腔上下功夫。如今,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平弦戏在音乐唱腔上已经有了一套基本套路,现在急需的是要有平弦音乐创作的专业人员去归纳、整理、充实、完善和发展。基本的音乐唱腔形成以后还要考虑分腔问题,也就是要研究适合平弦戏“生、旦、净、丑”各行当的音乐唱腔和男女同唱等问题,这样才有可能使平弦戏更加完善和成熟。所以发展地方戏音乐唱腔是关键,因为音乐唱腔的成熟与否可以说标志着这个剧种的成熟与否,用创新来“演活”地方戏。

7、平弦戏

青海平弦戏是由联曲坐唱曲艺“平弦”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作为坐唱曲艺它主要是通过演唱叙述历史或传说故事,并不具备正式的舞台形态。一旦搬上舞台它就逐渐由叙述体转化为代言体,由单一的坐唱转化为表演艺术,它的角色行为、表演路数、舞台装饰及锣经鼓谱大都无章可循。

1953年,青海省民族歌舞剧团曾以平弦音乐为素材,排演了《英台抗婚》与《陈姑儿赶船》两个小戏,第一次使平弦以戏剧形态出现在青海舞台上,这也只是在对传统戏曲的模仿和在戏曲演员辅导下完成的一次尝试性的演出。1958年8月,西宁市戏剧学校设置了平弦班,教学排练的《游园惊梦》、《重台》、《百日缘》等都是传统的戏曲剧目,而指导教师也都是戏曲演员,这样就形成了青海平弦戏基本上沿袭说剧脚色行当*的现状。

青海平弦戏的脚色行当按照现行*可以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

生:须生,如《坐楼杀惜》之宋江。武生,如《战冀州》之任堂惠。小生,如《春草闯堂》之薛玫庭。

旦:青衣,如《断桥亭》之白娘子。花旦,如《春草闯堂》之春草。武旦,如《打焦赞》之杨排风。刀马旦,如《樊江关》之樊梨花。老旦,如《狸猫换太子》之李后。彩旦,如《巧县官》之大奶奶。

净:大花,如《狸猫换太子》之包拯。二花,如《狸猫换太子》之郭槐。武花,如《放裴》之廖寅。

丑:可以分为文丑,武丑;文丑如《巧县官》里面的县官,武丑如《挡马》里面的焦光晋。

8、代表作《青海情》

近日,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第四届曲艺艺术节上,青海平弦第一次登上了首都长安大剧院的舞台,受到曲艺家们和观众的好评。

这次由青海省文联曲协和中国曲协选演的节目,是西宁市文艺家谢承华创作的青海平弦《青海情》,由青海省中国曲协会员刘钧等人演出。《青海情》抒发青海各族人民热爱家乡,建设青海,开发大西北的豪情壮志;赞美了青海的壮丽河山,淳厚的民情民风,这是青海平弦曲艺第一次在全国亮相。刘钧的演唱浑亮优美,吐词清晰,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曲艺家们和首都观众盛赞青海平弦音乐美、唱词美,在曲艺方面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很有借鉴研究价值。演出结束后,各地曲艺家们争相询问青海及青海平弦的情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9、发展走向

青海地方戏曲音乐以坐唱曲艺“平弦”音乐为主基调,在形成青海地方戏风音乐之前,广泛吸收了青海河湟民间小调、曲牌、社火、秧歌等音乐,并借鉴了国内其他剧种之后才得以不断充实和完善的。

随着大小不同剧目的深入引进,青海平弦戏的音乐部分在表现剧情时,缺乏表现力和感染力,无法满足剧情与场景的实际需要。面对这个问题,曲作者大量吸收了青海河湟民间小调、灯影戏、皮影戏、眉户、贤孝、道情等音乐家及以板腔体为主的其他剧种的成功经验,并结合青海地方音乐的独特素材,进行了舞台实践和探索,创作和发展了平弦曲音乐的导板(大小)垛板、散板等板式,并有了自己独特的板头和行弦,形成了独有的音乐艺术风格。从上世纪60年代的平弦戏《狸猫换太子》、《断桥》、《王昭君》,到70年代中期的地方样板戏名段唱腔,再到80年代的《春江月》、《假婿乘龙》、《六斤县长》、《姐妹皇后》、《费姐》、《皇亲国戚》、《尕旦和尚》、《大墙内外》、《索命的女婿》、《秋婶砍树》、《黄水风尘录》等剧目,特别是1989年陕西艺术学校培训班演出的平弦折子戏以及90年代出品的《中秋月》、《巧县官》等剧目在戏曲音乐表现形式上均有鲜明的突破和较强的时代感。

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平弦戏曲音乐在经历了几代音乐工作者的苦心耕耘,已完成了初期探索实践、中期巩固定型的历史性转折,并逐步趋以完善和成熟,得到了全国戏曲界以及广大观众的肯定。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形成,青海平弦戏也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的严峻的文艺改革大潮。面对现实,如何使青海平弦戏这一新型剧种摆脱困境,迎合市场,走出一条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具有独特的自己剧种发展的道路,是摆在业内人士面前的重要课题。多年来的创作演出实践证明,剧种的不成熟,唱、念、做、打及音乐家唱腔的能否规范化,已严重阻碍了青海地方戏的发展。

10、青海平弦戏

针对地方戏自身存在的问题和新形势下的发展思路,以及音乐创作人员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笔者认为青海地方戏曲音乐应首先从冠名和定位方面着手。什么样的冠名能够真正代表青海地方戏名称?什么样的戏曲音乐能够代表广大河湟地区乃至农牧业区的观众心声。我认为青海地方戏可冠名为“青海河湟戏”或“青海剧”,其音乐主基调应为青海“越弦”,亦称青海眉户调。实践证明,眉户调高亢激昂,宛如行云流水,旋律优美,通俗易懂,在青海乃至西北地区的戏曲领域中知名度较高,演出市场基础也比较好。有了冠名和音乐主基调,就有了方向;有了音乐的主方向,就有了创作的新思路。青海地方戏曲音乐应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音乐人在音乐唱腔方面的研究和创作经验,在“青海眉户调”的基础上,大量注入新的音乐表现手法;在地方戏曲音乐中增添新的艺术表演机制,才能迎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的需要,满足现代观众的文化精神需求。

上一篇:唐山皮影

下一篇:冀南皮影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