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心
萨特在书中设定主人公得了一种病症,并指出这种病症是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因此罗根了有时处在不适状态中而犯“恶心”,我们也可能犯“恶心”。罗根丁在搏斗,他企图摆脱他的真实存在,与过去的一个或某些艺术品、甚至一段爵士音乐(someofthesedays这段时光的一瞬)来认同,去达到某种*。这就是萨特在此书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存在与*”。
作者:让-保罗·萨特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原作名:Lanausée
译者:杜长有
出版年:1999-3
页数:274
定价:16.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505715424
1、作品简介
小说的主人*东纳·罗丹冈是一个神经质的、孤独的、具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人。他发现周围的一切--人和事物都与他不相融洽,莫名其妙,毫无意义。他不知道他们存在的理由。小说没有繁杂的故事情节,通过第一人称,即主人公的心理畅游,联想,荒唐的意念,莫名的情绪和幻觉等一系列心理活动构成了全书的主线索,即罗丹冈对“恶心”的感受和认识过程。
2、作者简介
让-保罗·萨特
让-保罗·萨特(Jean-PaulSartre,1905-1980),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之一,被誉为“存在主义的鼻祖”。
让-保罗·萨特1905年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海军军官的家庭,192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专攻哲学。二战结束后不久,萨特和梅洛·庞蒂、阿隆、波伏娃创办了《现代》杂志,这份杂志成为存在主义的重要论坛。从此,萨特辞去教职,成为一位职业作家,活跃在法国和世界政治、文化舞台上,直到1980年逝世。
其主要作品有:《恶心》(1938)、《存在与虚无》(1943)、《苍蝇》(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等。
3、作品赏析
感知存在——对生命的初步探识
萨特的《恶心》问世,标志着萨特存在主义世界观的确立,同时也奠定了他在法国文坛的地位。《恶心》以日记的形式展现开来,每篇日记都记叙了主人公断断续续的心理感受,他真实坦诚的展现在书面上,充满迷茫和焦虑,其实主人公心理过程的展现也是萨特存在主义观点一点点呈现的过程。
存在先于本质——生命自我创造的空间
在萨特小说《恶心》里,这一原理体现在主人公对“我”的思考中,人作为存在到底是一种什么状态,罗丹冈在产生自我意识之后,对“人”对“自己”产生了困惑,所以他在日记中写到“趁现在还来得及,我想看清楚自己。”他在日记中不厌其烦的描述一个破纸片,描述阿道尔夫的一个紫色背带,描写那些挥动手臂在打牌的人,“只有感到那里有暖暖的一大团东西,一半在长椅上,一半在最里面的桌子上,还有成双成对挥动的手臂。”在罗丹冈的眼里,一切都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和理由。一切都是虚无和偶然,没有办法证明历史资料的真实性,过去一旦过去就已不存在。人也一样,美誉本质,是由一系列偶然性多构成,令人恐惧和恶心。
*——对生命意义的超越
萨特说:"人是*的,人即*。”“*”问题在萨特存在主义那里同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自我创造紧密联系在一起。罗丹冈最后得出“我存在着”,人和其他事物一样都是偶然的存在于一个虚无场内,这也就规定了人的绝对*性,我的思想就是我,我的未来由自己决定。
上一篇: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下一篇:行为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