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泰州学派

科普小知识2022-04-18 17:41:22
...

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它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创始人王艮,明代哲学家,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安丰)人,人称王泰州。泰州学派的影响超过了王守仁后学的各个学派,门人上自师保公卿、下逮士庶樵陶农吏,成为晚明显学。

《六韬》七害:"奇其冠带,伟其衣服;愽闻辩辞,虚论高议,以为容美;穷居静处,而诽时俗,此奸人也,王者慎勿宠"。此语可以对王艮入座,王艮实际上不属于中华儒道,他只是一个类似于闪米特异类的穷辩者,或者少正卯式的人。如果说此人"影响超越王守仁",只能说是在邪道上超越,他压根就是以间谍的方式拜王守仁为师,也被阳明先生看穿。因为王艮本身比较性格左宁,已经不是传统儒道,所以泰州学派与传统儒道上不尽相同。

1、简介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王艮其人,江苏东台人,师承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哲学家王守仁),王艮长期在小生产者阶层中讲学,从者云集。泰州学派的信徒有上层官僚地主、知识分子、还有下层劳动人者。他们大都致力于封建道德的普及和宣传工作,规劝人们安分守已,息事宁人,因此泰州学派一度受到朝廷的青睐,成为晚明的显学。『泰州学派』是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它发扬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反对束缚人性,引领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

『泰州学派』影响极大,精英辈出,主要传人有王栋、徐樾、赵贞吉、颜钧、何心隐、罗汝芳等。

2、创始人

王艮简介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像

王艮(gèn)(1483~1541)明代哲学家,泰州学派的创立者。初名银,王守仁替他改名为艮,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今江苏东台安丰)人,人称王泰州。起初投入王守仁门下只为求生,后经王守仁点化转而治学,并创立传承阳明心学的泰州学派。

好读儒家经典,有疑难,逢人便问;对儒经的解释,不拘泥传注,常常自有发明。王守仁巡抚江西,讲"良知之学"聚徒众多,王艮也拜王守仁为师。王艮家学有其子王襞承传。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有徐樾、韩贞、颜钧、赵贞吉、罗汝芳、何心隐等。

先世原居苏州,后落户于泰州安丰场,以烧盐为生,始祖名王伯寿。王艮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九年(1483),为"灶丁"(烧盐的苦力)阶级,世代为灶户,"七岁受书乡塾,贫不能竟学",十一岁时家贫辍学,随父兄淋盐。十九岁时随父王守庵经商至山东,在山东拜谒孔庙时,得到很大启发,认为"夫子亦人也,我亦人也,圣人者可学而至也"。于是日诵《孝经》、《论语》、《大学》,置书于袖中,逢人质难,久而信口谈解,如或启之",在十多年的自学中,一方面不耻下问,一方面"不泥传注",强调个人心得。因善经营,"自是家道日裕",成为富户。

王艮贡献

王艮的一生对泰州学派作出很大贡献。他的学生大多为下层群众,计有农夫、樵夫、陶匠、盐丁等487人。王艮不信"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天才论,而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这是他自学成才的切身体会。由于他非经院出身,一生文词著述很少,着重口传心授,使"愚夫愚妇"明白易懂,这成了泰州学派的特色之一。王艮的著作,后人辑为《王心斋先生遗集》。

3、思想

泰州人王艮创立的学派,因地而名,称"泰州学派"。地以人闻,"派"以地名,这是人杰地灵、人地底蕴深厚的体现。王艮,一生勤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的学识博大渊深、包涵很广,在哲学、伦理、社会政治以及教育、文化等方面,都有丰富详实的论述,构成了泰州学派的基本思想和基本特色。兹将王艮与泰州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散述如下:

一.王艮的"百姓日用是道","百姓日用之学",是王艮思想的闪光点和泰州学派思想的主旨和重要的进步命题,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百姓日用"一词,在古代儒家虽然提出过,但被"大儒们"说成百姓是不知道"用"的。《易·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这就是说:道,只有天生的君子、圣人甚至"神",才可以认识它、掌握它、运用它,凡夫俗子--百姓,是绝不可能知道"道"的。王艮一反经典的传统和说教,匠心独具地认为:"百姓日用即道","愚夫愚妇"都"能知能行"。他具体地形容"僮仆之往来,视听持行,泛应动作,不假安排"就是"道",此乃"即事是学,即事是道"。他还把"百姓"和"圣人"放在等同的地位,说:"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之条理处","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这样,"百姓日用"就成了检验是"道"还是"异端"的标准。他还这样说:"满街都是圣人","人人君子","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庶人非下,侯王非高"。王艮的这些观点,充分体现了小生产者、小市民阶层的要求和愿望,维护了劳苦大众的利益。他的人民性的观点,是具有反封建统治的进步意义的。


王艮纪念馆

二.王艮的"格物说",构成他讲学传道的思想基础,具有鲜明的反抗封建压迫的积极意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说,始见于《礼记·大学》。前人说"格物"就是"穷理",也有人说"格物"就是"格心"。他们分别说,"通过格物的方法,达到穷理的目的";"格物者,格其心也。正其心者,正其物之心也"。王艮对于"格物",却与上述不同,他有自己的独特的见解。他创立了自己的"格物说",因泰州地处淮南,故明末清初硕儒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浙江余姚人,著《明儒学案》62卷,一生著作多达60余种)称王艮的格物说为"淮南格物"。王艮对"格物"是怎么说的呢?他说:"格物致知四字本旨,二千年来未有定论"。他认为"格,如格式之格,即后挈矩之谓"。"挈矩",意为度量。他说:"吾身是个矩,天下国家是个方"。"挈矩,则知方之不正,由矩之不正也"。这就是说:"身是本,天下国家是末","格物"必先"正已","本治而末治,正已而物正"。王艮的这番话,明白地指出"正人必先正已"。"正已"就是"正身"。正身应人人平等,包括统治阶级在内,概莫能外。这样的观点,与那些封建统治者只要平民百姓"正心",而他们却可以为所欲为的观点有天渊之别。王艮的这种尊重人、重视人的价值观的思想观点,正是平民哲学、布衣学者恰好的表现,是维护劳动人民利益的"绝唱"。

三.王艮的"明哲保身"说,是他与封建统治者消极、不合作的体现,起到了反抗封建统治政治压迫的积极作用。王艮主张尊身、安身、保身、爱身。他说:要"以身为本","修身立本","立本安身","明哲保身","身尊则道尊"。王艮的这些观点,是他的"淮南格物"论的延伸,都是"以身为本"思想的体现。黄宗羲以为王艮的"安身"说,不免开了"临难苟免"之嫌。他提出的明哲保身以及出、处、进、退、隐、见等策略,形似消极,实质是以退自保、以退求进的一种手法,是非常明智的,是一种反映社会悲剧矛盾(既有变革因素而其因素又不成熟),有志改革者寻求政治解脱或出路的呐喊和辩解。

四.王艮对于社会政治类型作出"三种景象"的区分,即羲皇景象、三代景象、五伯(霸)景象。他十分憧憬、向往"羲皇"、"三代"圣世,深恶痛绝"五伯"社会。锋芒所指,不言自明,矛头直指当时的专制社会。他在《王道论》里这样描绘当时的社会:"今天下田制不定,而游民众多,制用无节而风俗奢靡。所谓一人耕之,十人从而食之。一人蚕之,百人从而衣之。欲民无饥寒,不可得也。饥寒切身,而欲民之不为非,不可得也"。他明确地主张:重德轻刑,施行仁政;予民教养,让民参政;均分土地,使民乐业。他说:"为人君者体天地好生之心,布先王仁民之政"。"盖刑以弼教,不得已而后用之"。"刑因恶而用,恶因无教养而生,苟养之有道,教之有方,则衣食足而礼义兴,民自无恶矣,刑将安施乎"?为济困扶贫,共同求富,王艮还在垂暮之年(逝世前两年),亲自起草《均分草荡议》并带头践议,将多余的草荡无偿划分给贫民。这样的具有反封建独占的平均主义、小私有观点和行动,在"田连阡陌"、"一人口插几张匙"的封建地主眼里,把它视为"异教旁门"、大逆不道,而广大劳苦大众则是衷心地拥护和爱戴他的。


王艮墓

五.王艮的"以孝悌为本"的"孝悌观",既继承了中国相传数千年优良传统,又突破了"五经传注"的伦理传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王艮自称学的是"总经"("五经"乃中国传统的经典,"总经"却人所未闻)。这就是说,他学的东西为人所未学,他有一套自己的主见。他说:"盖闻天地之道,先以化生,后以形生。化生者,天地,即父母也;形生者,父母,即天地也。是故仁人孝子,事亲如事天,事天如事亲,其义一也"。又说:"事亲从兄,本有其则,孝悌其心,其理自识"。在这里,王艮把事亲和从兄提到了很高的高度。他认为大家对父母孝、对兄长悌,犯上作乱的人就没有了,社会就安定了。但王艮主张的"孝"和"悌",不是绝对盲从,而是坚持独立思考,有所选择。他说:"父兄所为,不可不识;父兄所命,不可不择"。这就是说:对的,当然要尊敬从命;不对的,怎么办呢?他说:"所为未是,不可姑息";"所命未善,反复思绎"。这些都说明王艮不仅能真心诚意地事奉他的父兄,但绝不是"愚孝"、"盲从",而且能做到抵制和纠正他们的一些错误的东西。因此说,王艮的"孝悌观"和传统的"孝"和"悌"是有原则区别的。

六.在教育思想方面。王艮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学风以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学习和教学态度,也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4、心学异同

一.王守仁主张"心为天地万物的主宰",王艮却突破了王学的思想框框,认为"身为天地万物之本"。

"心"和"身",虽为一字之异,却反映了以精神性为主体还是以物质性为主体的差别。

二.王守仁主张"吾心"是"天理",是衡量是非的标准。"心",必须"止于至善",就是正人之"心",去除"物欲",就是去恶从善。这还没有摆脱"存天理、灭人欲"的窠臼。而王艮却主张"身是本,天下国家是末","格物"必先"正已","本治而末治,正已而物正"。这两种不同的正"心"观,也就是"格物"观,一种反映了统治者以"正人"为能事的本质;另一种,则是代表平民、布衣利益,主张人人平等,包括统治阶级在内,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的行为。王艮的思想显然属于后者。

三.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唯圣人能致良知,愚夫、愚妇不能致,愚所由分也"。王艮却主张:"愚夫、愚妇与之能行便是道"。上述二者,一位把圣人安置到神坛上,视百姓如群氓;一位却把圣人从神坛的位置上拉了下来,放到同百姓等同的地位。王艮思想的阶级属性是何等的鲜明!

毋庸讳言,王艮虽自立门户,创立泰州学派,但在从学王守仁之后,利用了王学的某些范畴,加以改造、发挥,相得益彰,这也是无可否认的。如王艮把他的格物说与王守仁的良知说结合起来,提出了"复初说",说:"知不善之动者,良知也,知不善之动而复之,乃所谓'致良知',以复其初也",就是一例。因而,可以说王艮之学,既和王学有一定联系,又和王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5、学派著述

王艮《王心斋先生全集》、《王东崖遗集》、《韩乐吾集》。

李贽《初潭集》、《焚书》、《续焚书》、《藏书》等

何心隐《四书究正注解》、《聚和堂日新记》、《何心隐集》

6、历史影响


明史-王艮传

泰州学派在当时的影响超过了王守仁后学的各个学派。《明史-王艮传》说:王(守仁)氏弟子遍天下,率都爵位有气势。艮以布衣抗其间,声名反出诸弟子之上。然艮本狂士,往往驾师说上之,持论益高远,出入于二氏。《王畿传》也说:泰州王艮亦受业守仁,门徒之盛,与畿相埒。王艮作为一名布衣之士,在学术上能够超过王门弟子中的官僚士大夫,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保持了平民的性格和特色,始终没有割断与下层群众的联系,就象王守仁所说,圭角未融.另外,他能够兼收并取,不拘师说,没有正统儒学的严格道统观念,更不坚持门户之见,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东西南北之人.亦儒亦释亦道,使他能够具有很开阔的思想眼界,从而创立了自己独具风格的学派。如他认为,朱、陆之争并无是非可分:昔者,陆子以简易为是而以朱子多识穷理为非,朱子以多识穷理为是而以陆子简易为非。呜呼,人生之间,孰知其是与非而从之乎?王艮的见识是很高明的。本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一个问题,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然而在最高层次的思想上,无论哪家哪派都会殊途同归,汇合到一个共同点上。

因此,简单地划分不同视野的对错,这本身就是不对的。正因为王艮能够不拘师说,不具成见,才能往往驾师说上之,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的特点。

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不仅在当时影响很大,弟子遍天下,而且流传的时间也很长,绵绵数百年不绝。袁承业在《明儒王心斋先生师承弟子表》的《序言》中说:心斋先生毅然崛起于草莽鱼盐之中,以道统自任,一时天下之士,率翕然从之,风动宇内,绵绵数百年不绝。该表著录自王艮至其五传弟子共计四百八十七人,其中以进士为官者十八人,以贡仕为官者二十三人;载入《明史》者二十余人;编入《明儒学案》者三十余人,上自师保公卿,中及疆吏司道牧令,下逮士庶樵陶农吏,几无辈无之.按地区来分,江西三十五人,安徽二十三人,福建九人,浙江十人,湖南七人,湖北十一人,山东七人,四川三人,北直(河北)、河南、陕西、广东各一人,江苏本省百数十人。从以上的不完全的统计中,可以看出,一是泰州学派的传授对象十分广泛,但仍以下层群众为主;二是泰州学派并非囿于一隅的地方性学派,而是以长江中下游,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和赣水流域等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为主。

泰州学派的影响之大,并不是由于它宣传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而是因为它贯串了平民意识,提出了与正统儒学不同的异端思想,从而在下层群众中获得了众多的支持者和理解者。

泰州学派的平民性格使得它很少有官僚士大夫阶层的犹豫和顾忌,而表现出鲜明的战斗风格,李贽称赞王艮是个有气骨的人,是真英雄,他的后学也都是英雄.比如王艮的学生徐樾,以布政使请兵督战而死广南,徐樾的学生颜钧以布衣讲学,雄视一世而遭诬陷;颜钧的学生罗汝芳虽得免于难,但终被张居正所排斥;而何心隐以布衣倡道,又遭到统治集团的杀害。何心隐之后,又有钱怀苏,程学颜,一代高似一代.李贽感慨道:盖英雄之士,不可免于世而可以进于道.至于李贽本人,更是威武不能屈的坚强之士,他的叛逆精神和异端思想可称得上是泰州学派的精华。

当然,在这里我们也必须提及黄宗羲对泰州学派的批评。黄宗羲是从正统儒学的立场,以王守仁的良知说为标准来进行批评的,因此相当尖锐。

他指责王艮违背了王守仁心学的宗旨,使得末流蔓衍,浸为小人之无忌惮.在《泰州学案-序》中,他这样批评道: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泰州、龙溪时时不满其师说,益启瞿昙之秘而归之师,盖跻阳明而为禅矣。然龙溪之后,力量无过于龙溪者,又得江右为之救正,故不至十分决裂。泰州之后,其人多能,赤手以搏龙蛇,传至颜钧、何心隐一派,遂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顾端文公曰:心隐辈坐在利欲胶漆盆中,所以能鼓动得人。只缘他一种聪明,亦自有不可到处.羲以为非其聪明,正其学术所谓祖师禅者,以作用见性。诸公掀翻在地,前不见有古人,后不见有来者。释氏一棒一喝,当机横行,放下拄杖,便如愚人一般。诸公赤身担当,无有放下时节,故其害如是。黄宗羲的批评自有他的标准和道理,然而从所谓掀翻在地,我们正可以看清泰州学派的叛逆性格。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泰州学派的风貌,我们还应了解几位重要人物。

7、传人

1.王栋与王襞。王栋(1503--1581),字隆吉,号一庵,泰州姜堰镇人。王艮的族弟。曾师事王艮,得家学之传。先后任县训导、教谕、州学正。开门授徒,主持过泰州安定书院。王襞(1515--1587),字宗顺,号东崖。王艮的次子。九岁起,随父至会稽,游学于王守仁门下。守仁命襞师事王畿等,先后留越中近二十年,结交多巨儒硕士。王守仁死后,王艮回到家乡开门授徒,王襞成为其父的得力助手。王艮逝世后,他继承父业开门授徒,并先后在各地(包括泰州崇儒祠)讲学,"海内响应者,恍若心斋在焉"。襞还忠实地遵循父亲的嘱咐,不事举子业,终身不仕。王栋、王襞是王艮的左右手,他们在继承、发展王艮的思想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王艮、王栋、王襞,人们称为"淮南王氏三贤"或"淮南三王"。

2.徐樾(?--1551)字子直,号波石。江西贵溪人。进士。先后任礼部侍郎、云南布政使。嘉靖七年、十年、十八年徐樾三次在王艮门下受业。王艮谓其内人曰:"彼五子(指王艮的五个儿子)乃尔所生,是儿(指徐)乃我所生"(盖指传道之得人)。王艮在考察徐樾前后达十一年以后,乃于逝世前授徐以"大成之学"(经过改造了的、平民能够接受的孔孟之道)。王艮的次子王襞称:徐为其父"高第弟子,于父之学,得之最深"。据说,徐受业王艮门下后,曾有过辞官的意愿。后来,徐任云南布政使时,中土司诈降计,战死于沅江城下。

3.颜钧(1504--1596),字子和,号山农。江西吉安府永新县人。从学徐樾三年,后又经徐介绍卒业于王艮门下。因而,颜亦得"泰州之真传",颜本人也以"泰州正传"自居。颜在家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建立"萃和会",集自家、本族、同乡老壮男女近七百人,"讲耕读孝悌之学","士农工商皆日出作业,晚皆聚宿会堂"。在泰州学成之后,立即到江西南昌,招徕一千多名参加科场考试的学子,向他们宣讲"大成之道"。颜钧的种种言行,当道者惊恐万状。南京左都御使耿定向诱骗颜至太平府讲学将颜逮捕,"笞臀五十,不哀折,亦不转侧",几被打死。颜被关在南京狱中,因无法定罪,难以重处,只得诬以"盗卖官船"罪,坐牢三年。颜出狱时年六十六,到九十三高龄病故,历时近三十年,坚持传道讲学,受尽人间颠沛流离之苦。此前,颜曾专程从江西至安丰场,为其师王艮守墓三年。当他听到老师徐樾战死的消息后,又孤身前往云南,辗转数年,终于寻得徐的碎骸,归而衤付葬于安丰场徐师王艮的墓侧。

4.罗汝芳(1515--1588),字维德,号近溪,江西南城人。在南昌听颜钧讲学时拜颜为师,为颜的得意门生。罗中进士后,不参加殿试和入朝做官,周游四方多年。以后,罗任过知县、刑部主事、知府、参政等,因在北京广济寺讲学,触怒张居正,被勒令解官归里。罗对其师颜钧非常崇敬,颜被捕入狱,罗朝夕侍奉,且"揭词"鸣冤,变卖家产和募捐为颜"补赃",终于营救颜出狱。


汤显祖

5.何心隐(1517--1579),原名梁汝元,字柱乾,号夫山。江西吉安府永丰县人。拜颜钧为师。郡试中第一名。他本可以沿着这条坦道进入康庄的仕途;但他接受了泰州学派的思想,"与闻心斋立本之旨",拜颜钧为师,从此走上了"反封建斗士"的人生旅途,成为封建专制下的"叛逆"和"掀翻天地"的大无畏者。他学习其师颜钧在家乡办"萃和会"的举措,也在自己的家乡办起了"聚和堂"(聚,通"萃";堂和会,义相近),进行理想社会的实验。何在聚和堂里,献出家财,"捐千金,购义田,储公廪",并且"身理一族之政,冠、婚、丧、祭、赋、役,一切通其有无"。族内子弟宿于祠、聚于祠、食于祠,过集体生活,享受平等待遇。"学成之后,冠婚衣食,皆在祠内酌处"。鳏寡孤独失所者,皆有所养。何心隐理想社会的实验,不仅打乱了封建等级秩序,而长期下去必然危及统治者地位的稳固。因此,县官以妨碍公务、诬蔑朝廷命官罪将何逮捕入狱,判绞罪,后改为充军。不久,被友人程学颜营救出狱。以后,程学颜入京供职,何亦随程进京。在京师何结识了颜钧的另一个弟子罗汝芳和耿定向等重要人物,并通过耿的关系与张居正(时任国子监司业)会见于显灵宫。何、居二人见面,观点、情绪尖锐对立。事后何预感地说:张这个人"异日必当国,当国必杀我"。在北京,何还策划计杀奸相严嵩,不成,改名易姓(将梁汝元改为何心隐)南避,飘泊讲学近二十年。这时,万历帝起用张居正为相,张为挽救明王朝的危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他对人民也实行了严厉的统治,如毁天下书院,禁聚徒讲学;下令"得盗即斩";推行税役合并为"一条鞭法"等。对于张的这些措施,何心隐大加反对,声言要入都"持正义,逐江陵(张居正,江陵人)去位,一新时局"。张、何的冲突达到白热化。何被统治者称为"妖人"、"逆犯"、"盗犯"、"奸犯",张示意四处缉拿何。万历七年(1579年),何62岁。他在祁门学生胡时和家中被逮捕,解到武昌狱中。见巡抚,何"坐不肯跪","择健卒笞之百余,干笑而已"。何宁死不屈,终被杖毙狱中,肆尸都市。在何被捕期间,泰州学派许多重要人物对其进行奔波营救:有的为他辩冤,有的变卖家产营救,有的愿舍身替死,特别是何的学生胡时和从祁门一路陪同押解到武昌,死后为之收殓尸骨,并遵遗言将何与其好友、以前的救命恩人程学颜合葬。

6.焦竑(1540--1620),字弱侯,号澹园,南京人。高中进士第一。师事王襞、罗汝芳,"尤笃信卓吾(李贽)之学",是明代晚期的著名学者,以博学多才称著于世。参加主持会试时,曾慧眼擢选大科学家徐光启于"落榜生"中。享年八十。

7.李贽(1527--1602),号卓吾,又自称温陵居士……,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本姓林,因三世

祖被统治者杀害,族人改姓李。李贽在考中举人后就不再赴考。在南京,李拜来此讲学的王襞为师。李在五十三岁时就弃云南姚安知府(四品)官职归隐。他为官清正廉明,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在他为官期间病饿而死。李贽发展了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直截了当地提出"穿衣吃饭是人伦物理"和"人即道"、"人必自私"的命题。泰州学派的思想,发展到李贽,进入了更全面、更成熟、更系统、也更激进的阶段,亦即顶峰阶段。李贽一生反对封建道学,他提出了一系列与传统观点相背离的思想和主张,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个颇带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以卓文君为善择佳偶,以司马光论桑弘羊欺(汉)武帝为可笑,以秦始皇为千古一帝,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他针对尊孔派的"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的说教,讽刺地说:"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他说:《论语》、《孟子》等书,是孔孟的"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前遗后"的东西。他把官吏比作老虎、娼妓,说:"昔日虎伏草,今日虎坐衙;大者吞人畜,小不遗鱼虾"。"满朝奸臣,不如一娼"。他说: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是"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然"。李贽一生的著作,数量十分巨大,达几十种之多。其代表作有《藏书》68卷;《续藏书》27卷;《焚书》6卷;《续焚书》5卷。对于李贽的言论和著作,统治者恨之入骨,骂他为"狂诞悖戾"、"剌谬不经"、"左道惑众"、"不知尊孔子家法",是"人妖"、"妖怪之物"、"异端之尤"、"猖狂无忌惮的小人";不仅如此,他们还对李极尽了迫害之能事:以"大坏风化"之名,驱逐他出境(麻城),拆毁他寓居多年的芝佛院。好心的人劝李避走,李毫无怯意。说:"若要我求庇于人,虽死不为也……盖人总有一死,无两个死也"。"欲以法治我则可,欲以此吓我他去则不可……若我去告饶,则不成李卓老矣……故我可杀不可去,我头可断而身不可辱"。争斗到最后,最高统治者----万历帝亲自批示:"李贽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便令厂卫五城严拿治罪"。万历三十年(1602年)李贽七十六岁。他带着不支的身体,跋涉数千里、冒着大风雪投奔家居北通州的、生死与共的挚友马经纶家(马字诚所,官御使,因触怒万历帝,被贬斥为民,回北通州家居)。李这时心力交瘁,本想在好友处平静地了却此生(他在去世前一月,写下了《李卓吾先生遗言》),但是他终于在这年的三月间被捕了。大金吾审讯时,衰弱不堪的李贽,由"侍者掖而入,卧于阶上"。金吾问:"若何以妄著书?"李答:"罪人著书甚多,具在,于圣教有益无损!"表现得一点也不屈服。由于不堪侮辱,李贽在狱中趁给他理发之机,夺剃刀自刎,次日,这位向旧营垒冲锋陷阵的勇士才气绝。马经纶依李遗言,把他安葬在北通州北门外,墓前立了一块一丈多高的石碑,并遵嘱请焦漪园书写墓碑。李贽生前死后,统治者还先后下令将他的著作"尽行烧毁,不得存留";结果是"卓吾死而书愈重",他的思想和著作,像一颗划破黑压压长空的光灿明星。

8.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江西临川人。进士。任过知县。师事泰州学派重要人物罗汝芳。他的作品十分丰富,除创作西戈剧《牡丹亭》这一千古名篇外,还留下200多首诗和几百篇文章。

9.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六休,湖北*人。二十四岁中进士。先后任过知县、教授、助教、礼部主事、吏部郎官等。他和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是晚明的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袁"或"*派"。在*三袁中,以袁宏道的成就最高。袁宏道是泰州学派重要人物焦的学生,又自称是李贽的弟子。*三袁以反对嘉靖年间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称著于世。

10.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人。万历年间徐光启参加顺天会试,罗汝芳的学生焦任副主考。焦在落卷中得徐光启卷,阅而奇之,拍案叹曰:"此名世大儒无疑也"。毅然将名落孙山的徐光启拔至第一名。七年后,徐又高中进士,选庶吉士(进士中之优者)。历任翰林院检讨、詹事兼河南监察御使、礼部主侍郎(督领修历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等职。徐在我国首先提出学习"西学"、"会通中西"以求富国强兵的主张。他是开向西方学习风气之先的第一人。他的著述和翻译作品很多,主要有《农政全书》60卷,并与意大利人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等。同徐光启一起学习、研究西洋科学的还有李之藻、王徵、李天经等。徐光启提出的向西方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主张,较清代思想家、文学家魏沅(遵林则徐嘱,编《海国图志》)提出的"师夷之长以制夷"的思想,早两百多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