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伉
郑伉(1436年-1478年),字孔明,常山之象湖人。不屑志於科举,往见康斋。康斋曰:“此间工夫,非朝夕可得,恐误子远来。”对曰:“此心放逸已久,求先生复之耳。敢欲速乎?”因受《小学》,日验於身心。久之,若有见焉,始归而读书。一切折衷於朱子,痛恶佛、老,曰“其在外者已非,又何待读其书而后辨其谬哉!”枫山、东白皆与之上下其议论,亦一时之人傑也。
1、幼为神童
郑伉
2、拜师“康斋”
弃考以后,郑伉走江西丰城,拜名儒丁潜轩之门,求践履实学,以圣贤自期。郑伉求学志向甚为坚韧,有志于圣人之学,最终得拜当时名儒、教育家吴与弼(1392年—1469年,号康斋,江西抚州崇仁人)门下。其学术旨趣完全以朱子为宗旨,研判儒释之辨,严意守道,以实理实学为日用。康斋设馆收徒有严格的《学规》:“读书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痛下工夫三五年,尚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如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小见其可也。”为此,康斋对郑伉说,“此间工夫(学习),非朝夕可得,恐误子远来。”意思是说,如果想要“早栽树,夜遮凉”,一步登天的话,就不必耽误时间了。郑伉下了决心,回答说,“此心放逸(不受拘束)已久,求先生收留之耳,敢欲速乎?”郑伉从熟读《基础知识小学》(包括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等)入门,逐渐细读“四书”“五经”等,都要烂熟成诵,进而融会贯通。
3、践履实学
经过数年“践履实学”和“日自验于身心”,郑伉逐渐获得儒学之要和程朱理学之道。郑伉系吴康斋的优秀弟子,康斋在康斋集》中有诗歌记载郑伉来学事情。明英宗天顺四年(1460年),康斋70岁时有书郑伉卷子毕偶成,诗曰:“残经讲罢慨虞唐,步月归来兴未央。诗卷写兰吟更好,又挥余墨两三行。”此时郑伉27岁,诗歌反映康斋感觉郑伉文学才华不错,心里较为高兴。因康斋早年老友、临川训导徐希仁为常山人,作为地方神童的郑伉,徐希仁不可能不知道。所以,他们聊天时可能会说起郑伉。而康斋曾前往常山看望徐希仁,并在其家居住,对地方上好学之士应该知晓。郑伉与康斋的交往得以发生。明英宗天顺七年(1463年),73岁的康斋东游衢州、建德等地,并分别在友人徐希仁儿子与学生郑伉家中住宿。康斋在《东游稿》之《宿郑氏村居》写道,“依稀余墨象湖旁,鹤去山空事渺茫。嗣续喜看仁爱重,灯前聊跪告新章。”对郑伉的循序而进、笃志力行颇感欣慰。
4、儒林一杰
郑伉学成回归故里象湖,筑室于龙池之上。经常与诸儒论议学习所得,郑伉主张一切以朱子理论为中心。朱子学说观点是理、气不相离,理在先气在后,强调天理与人欲对立。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郑伉坚决不读佛老之书,批驳其“毁肢体,灭人伦”。郑伉知之则言,言之则行,于是声名鹊起。浙赣儒家名流如兰溪章枫山、开化吾文山、南昌张东白,纷纷与郑伉交往。
5、著作
郑伉著作甚丰,作品有《易义发明》《卦赞》《读史管见》《观物余论》《蛙鸣集》,凡数十万言,可惜均被毁尽,其存世者仅十之一。郑伉康斋之学,并不看重于文字笺注,而是着重“笃志力行”,严格遵循康斋教导:“言人,当以圣为志;言学,当以道为志。然进修不可躐等(越级)”,不仅在儒学上师承吴康斋,且在公益事业上尤其是教育事业也以康斋言行“衣钵相承”。郑伉设义学(免费私塾),立社仓(平时购粮贮藏于仓,灾时开仓赈济灾民),事事皆“着实”地做,可见受康斋影响之大。名儒吴与弼(号康斋)品德高洁,襟怀坦白,不计个人恩怨,学识渊博,人称“康斋先生”。郑伉不忘师恩,自号“敬斋”,又曰“断迷子”,这位儒林一杰被学者称为“敬斋先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