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城市建筑

敛巧饭

科普小知识2022-03-09 23:07:51
...

敛巧饭是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杨树底下村流传下来的古老风俗,即在每年正月十六日,全村及周边村民共同参加的一个欢聚庆祝活动。自清代嘉庆、道光年间(1821年)建村时起,至今已有180多年历史。2008年6月,敛巧饭成功入选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获得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奖”、“北京市年度非遗保护贡献奖”。

中文名:敛巧饭

分类:汉族民俗

地区:北京市怀柔区

1、简介

“敛巧饭”,即在每年正月十六前夕,村中少女至各家敛收粮食、蔬菜。待正月十六日将其做熟,全村女人共食。期间,锅内放入针线、铜钱等物。食之者,便证明求到巧艺及财运。另,巧字,还含“雀”意。山村人将各类飞鸟,俗称“雀”(恰与巧字同音)。饭前,需扬饭喂雀,且口含吉祥之词,以示敬崇。饭后,并在冰上行百步,曰走百冰(病),寓去除百病之意。每到此日,还有戏班及花会助兴演出。全村上下其乐融融,热闹异常,旨在祁盼年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和睦康健、福寿绵长。同时,伴有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颂扬了当地百姓知恩图报、怜惜弱者的传统美德。从而“敛巧饭”又称“怜雀饭”,其中蕴涵了儒学和禅学的博大文化思想。同时,这一传统民俗促进了家庭的和美,邻里的和睦,人与自然的和谐,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2、起源

传说一

相传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霍、靳二姓两家逃荒来到杨树底下村,打算在此定居下来,可是他们没有生存所必需的粮食种子。于是,霍、靳二姓各派一人同到外处乞求。经过一番长途跋涉,霍、靳两人终于得到了种子。就在霍、靳二人返回杨树底下村途中,不慎将种子撒落石缝之中,由于石缝太窄,二人费尽周折却取不出一粒,二人着急万分。就在这时,突然有几只山雀儿飞来,把落入石缝中的种子衔出,放在霍、靳二人面前,山雀儿却未食一粒。二人连忙叩谢:“谢谢诸位神雀相助,来年种出粮食即使我们不吃,也要先敬奉你们……”。


敛巧饭

霍、靳二人回到村后,将此事告知众乡亲,同念山雀之恩。每到正月十六前夕,村中少女便到各家敛收食粮、菜蔬。待正月十六这天,由妇女将其做熟,全村人共食之。期间,锅内放入针线、铜钱等物。食之者,便证其乞到巧艺及财运。另外,“巧”字,是当地人对麻雀、山雀等鸟儿的别称。在人们吃敛巧饭之前,要扬饭喂巧,即扬饭喂雀儿。这一习俗,是来源于雀儿叼啄谷种的传说。在人们扬饭喂雀儿(巧)时,口念吉祥之词,一是为向雀儿谢恩,二是为祈求来年丰收之意。饭后,人们还要在冰上行走,曰走百冰(病),即去掉百病。每到此时,还有戏班及花会助兴演出。自成村以来,全村每年都有在一起吃“敛巧饭”习俗,至今已有180多年历史,流传至今,从未间断。

传说二

相传,过去村里年景不好,村民们去种地,可仅有的几棵种子却掉到了山上的石缝中,几只山雀飞来,帮助乡亲们将种子衔了出来并放在了他们的脚下,然后就飞走了。乡亲们感动万分,对帮助他们的山雀说:感谢诸位神雀相助,来年种出粮食,即使我们不吃,也要先敬奉于你们……于是,“敛巧饭”前总会先有“扬食敬鸟”的仪式。“敛巧饭”在杨树下村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在正月十六这一天,由村里的小姑娘自发地拿着从各家各户敛来的米和菜等,从几条胡同陆陆续续汇聚到这里,支锅做饭。熬一锅粥、炖一锅菜,在熬粥的锅里放一跟针和顶针儿或是一枚硬币。做好后大家围坐一起吃,碗里如果有顶针儿就表示心灵、有针线就代表手巧、有硬币就象征财富。大家在吃饭的同时畅谈过去一年丰收的美景,设想着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项活动增进了里邻里团结、化解了往日的隔阂,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下来不是没有道理的。

3、习俗

正月十六,破晓时,一位老者“敛饭喽!”的喊声响彻了整个小村庄。话音刚落,30多个十几岁的孩童挎着篮,拿着盆,也高喊着“敛饭喽”,分头跑进了村里各条胡同。按照“敛巧饭”的习俗,正月十六这一天,各家的小孩要挨家挨户地去给村里的老人家拜年,同时向各家各户的大伯、婶子敛收一些各家过节剩余下来的小米、玉米、肉、冻豆腐、萝卜干等,再由村里的中年妇女用这些敛收的粮食、肉菜做成百家饭和百家菜。


敛巧饭

到了吉时,老者高喊:“生火点柴喽!生财气,点旺运,预祝财源兴旺,日子红红火火。水开下米喽!水开财源滚滚,下米五谷丰登。”站在敛巧饭文化广场70口大锅边上的妇女们边跟着喊“生火点柴喽”,边开始做“巧饭”。老者口中的吉祥话让大家对敛巧饭充满了期待。在巧饭制作过程中,村民们会在饭菜里放入针线、顶针儿等,吃到的人就意味着心灵手巧,能有一门好手艺。

按照民俗传统,巧饭揭锅前,由村中老者主持进行了神雀祭拜仪式,以感谢当年神雀叼啄谷种而救活杨树底下村霍、靳两姓人的恩情,神圣的祭拜仪式掀起了活动的高潮。主持仪式的梁守国老人已年逾古稀,是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只见他缓缓登上神雀台,扬饭喂雀儿,将做好的“巧饭”洒在地上,吸引鸟雀前来啄食。老者口中还念着吉祥之词,祈求来年丰收。

仪式结束后,随着老人一声“揭锅啦!”的吆喝声,敛巧饭阵阵香气飘散。5000平米的文化广场上,数千游客穿梭在各个大锅前,脸上洋溢着笑容,盛上一碗巧饭,三三五五地聚在一起,共品“敛巧饭”,感受团圆幸福,热闹非凡,其乐融融。饭后,村里组织前来参加活动的游人们有序地在冰上行走,曰“走百冰”,即去掉百病,讨个“口彩”,图个吉利。

4、发展与意义

1、新中国成立后,这项最初只有村里女性参加的活动变成全村男女老少都参与的“合家饭”。

2、2007年,“敛巧饭”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在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名单中,该项民俗活动也榜上有名。


敛巧饭

3、2008年,“敛巧饭”民俗活动成功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成功入选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获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奖”、“北京市年度非遗保护贡献奖”。

如今的“敛巧饭”已不是过去的形式和规模,由于它的影响,很多身在异乡的人也会千里迢迢地赶来,为的就是图个吉利和热闹。为了开拓创新,更好地使敛巧饭风俗得到更有效的保护和传承,琉璃庙镇聘请专人设计了敛巧饭活动标识,并画在村口的石壁上;制作了具有图腾意义的神雀雕塑;在村南兴建了敛巧饭文化广场,包括仿古戏楼、连体灶台棚、巧饭聚餐棚、休闲草亭以及横贯广场东西的文化甬道;完成雨洪利用工程,形成1.2万平方米的水面。

琉璃庙镇*从2006年开始每年举办“敛巧饭”民俗风情节,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倾情演绎的敛巧饭制作,丰富多彩的花会表演,乐趣横生的体验性项目,优美整洁的山乡小村,还有自然纯朴的民风民情,使前来参加此活动的游客数逐年递增,甚至达到12000余人。在此基础上,琉璃庙镇将敛巧饭推广至全年,使杨树底下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中小村,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上都有了很大提高,琉璃庙镇也逐步树立了“百年民俗敛巧饭”这一新的文化品牌形象。通过活动的举办,使传统民俗文化得以更好地保留和延续,更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使农民走向逐步致富的道路和全面推进*新农村及和谐农村的建设。

上一篇:南京十大野菜

下一篇:冥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