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维生素B12

科普小知识2022-04-18 00:29:40
...

维生素B12又叫钴胺素,是唯一含金属元素的维生素。自然界中的维生素B12都是微生物合成的,高等动植物不能制造维生素B12。维生素B12是需要一种肠道分泌物(内源因子)帮助才能被吸收的惟一的一种维生素。有的人由于肠胃异常,缺乏这种内源因子,即使膳食中来源充足也会患恶性贫血。植物性食物中基本上没有维生素B12。它在肠道内停留时间长,大约需要三小时(大多数水溶性维生素只需要几秒钟)才能被吸收。维生素B12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制造骨髓红细胞,防止恶性贫血;防止大脑神经受到破坏。

1、介绍

维生素B12(VitaminB12)又称钴胺素或氰钴素。是一种由含钴的卟啉类化合物组成的B族维生素。维生素B12是B族维生素中迄今为止发现最晚的一种。维生素B12是一种含有3价钴的多环系化合物,4个还原的吡咯环连在一起变成为1个咕啉大环(与卟啉相似),是维生素B12分子的核心。所以含这种环的化合物都被成为类咕啉。维生素B12为浅红色的针状结晶,易溶于水和乙醇,在pH值4.5~5.0弱酸条件下最稳定,强酸(pH

维生素B12是唯一含有主要矿物质的维生素,很难被人体吸收。在吸收时需要与钙结合,才能有利于人体的机能活动。

2、研究历史

维生素B12又称为红色维生素(redvitamin)或氰钴胺。是促进红细胞发育和成熟的水溶性维生素。1926年Minot和Murphy发现动物肝脏可治疗恶性贫血。1948年Ricks等从肝浓缩液中分离出微量的红色结晶化合物,认为即内抗贫血因子,并命名为维生素B12,同年Smith和Folkers用细菌培养和色层分离得到的维生素B12,1958年Hodgkin确定了维生素B12的化学结构。中国1958年生产。被中国及世界多国药典收载。

3、特性

维生素B12(VB12)为钴胺素(Cobalamin)类化合物,他的分子中有4个还原性吡咯环联结在一起,这种构叫做咕啉,他与核苷酸(二甲基苯异咪唑)及核糖相联,另一方面与D-1-氨基-2-丙醇相连,钴与核苷酸之N相偶联。化学上称氰钴胺素为维生素B12,除CN后称钴胺至少。CN可为其他基团代替,成为不同类型的钴胺素。一般称对哺乳类有生理作用的为钴胺素,称对哺乳类及微生物都有作用的为维生素B12。本文中维生素B12泛称此类物。

氰钴胺至少自然界很少,为人工合成产品,可从其他类型转换而来。他是红色结晶,其活力为重金属及氧化还原剂所破坏,但在短期高压消毒(12℃)不被破坏,能溶解在1:80水中,溶液为中性,在PH4.5~5时最稳定。

辅酶B12(即5‘-脱氧腺钳钴胺素)及甲基B12(甲基钴胺素)为哺乳类(人类)组织中最主要的辅酶形式。前者在线粒体内,后者在胞浆内,为合成蛋氨酸所必需者。它们对光不稳定,光解后形成水钴胺素。在氰存在下变成氰钴胺素,维生素B12、B12a、B12b、B12c都可治疗维生素B12的缺乏。

4、药理学

药效学

①维生素B12为一种含钴的红色化合物,需转化为甲基钴胺和辅酶B12后才具有活性。叶酸在体内必须经还原作用转变为二氢叶酸,然后在二氢叶酸还原酶作用下,成为四氢叶酸。甲基钴胺能使四氢叶酸转化为N5,N10-甲烯基四氢叶酸,后者在尿嘧啶脱氧核苷酸转化过程中具有供给“一碳基团”的作用。N5,N10-甲烯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可催化N5,N10-甲烯基四氢叶酸,使之还原为N5-甲烯基四氢叶酸。在甲基钴胺参与下,N5-甲烯基四氢叶酸脱去甲烯基,再成为四氢叶酸,而甲烯基则转移给同型半胱氨酸以形成蛋氨酸。这样体内必须维持足够量四氢叶酸,以供大量DNA合成。因此缺乏维生素B12时,其对血液学影响与叶酸相似,即DNA合成受阻,导致巨幼细胞贫血。所以维生素B12间接参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合成。②奇数碳脂肪酸和某些氨基酸氧化生成的甲基丙二酰辅酶A转变为琥珀酰辅酶A必须有甲基丙二酰辅酶A变位酶和辅酶B12参与。人体缺乏维生素B12时,可引起甲基丙二酸排泄增加和脂肪酸代谢异常。如果甲基丙二酸沉着于神经组织中,可能使之变性。③S-腺苷蛋氨酸和蛋氨酸主要由同型半胱氨酸接受N5-甲基四氢叶酸的甲基而形成。甲基维生素B12是上述反应的辅酶。因此维生素B12的缺乏,可以导致蛋氨酸和S-腺苷蛋氨酸的合成障碍,很可能是神经系统病变的原因之一。

药动学

口服维生素B12在胃中与胃粘膜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形成维生素B12-内因子复合物。当该复合物进入至回肠末端时与回肠粘膜细胞的微绒毛上的受体相结合,通过胞饮作用进入肠粘膜细胞,再吸收入血液。口服后8~12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肌注40分钟时,约50%吸收入血液。肌注维生素B121mg后,血药浓度在1ng/ml以上的时间平均2.1个月。维生素B12吸收入血液后即与转钴胺相结合,转入组织中。转钴胺有三种,其中转钴胺Ⅱ是维生素B12转运的主要形式,占血浆中维生素B12总含量的2/3。肝脏是维生素B12的主要贮存部位。人体内维生素B12贮存总量为3~5mg,其中1~3mg贮于肝脏。口服维生素B12,24小时后肝中维生素B12的浓度达到高峰。5~6日后,约有用量的60~70%仍集中在肝脏。主要经肾排出,除肌体需求量外,几呼皆以原形随尿排出。肌注维生素B121mg,72小时后,总量的75%以原形随尿排出。尿排出量随注入量而增加,肌注5μg后,8小时排出3~4μg;肌注1mg后,8小时排出量可达330~470μg。

5、适应症

抗贫血药。用于巨幼细胞贫血,也可用于神经炎的辅助治疗。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原发性或继发性内因子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热带性或非热带性口炎性腹泻,肠道切除后引起的盲端形成和小肠憩室以及短二叶裂头绦虫肠道寄生等所致维生素B12吸收障碍。

下列情况对维生素B12需求增加,可给予适当补充:哺乳、妊娠、长期素食者,吸收不良综合征、肝硬化及其他肝脏疾患、反复发作的溶血性贫血、甲状腺机能亢进、慢性感染及恶性肿瘤。

6、用法用量

1.成人常用量肌内注射。治疗维生素B12缺乏症,起始一日25~100μg或隔日50~200μg,共2周;如伴有神经系统表现,每日用量可增加至500μg。以后每周肌注2次,每次50~100μg,直到血象回复正常;维持量每月肌注100μg。

2.小儿常用量:肌内注射。治疗维生素B12缺乏时,隔日一次,每次25-50μg,共2周;维持量每月1次,每次25-50μg。

维生素B12注射液(1)1ml:0.05mg(2)1ml:0.1mg(3)1ml:0.5mg(4)1ml:1mg肌注,每次50-200微克,一日或隔日一次。治疗神经系疾病用量酌增。

7、禁用慎用

(1)痛风患者如使用本品,由于加速核酸降解,血尿酸升高,可诱发痛风发作,应加注意。

(2)神经系统损害者,在诊断未明确前,不宜应用维生素B12,以免掩盖亚急性联合变性的临床表现。

(3)心脏病患者注射维生素B12有可能增加血容量,导致肺水肿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

(4)恶性贫血病人应用维生素B12治疗可发生轻型红细胞增多症及末梢血管血栓形成。

8、不良反应

肌注偶可引起皮疹、瘙痒、腹泻以及过敏性哮喘,但发生率很低,极个别有过敏性休克。

可引起低血钾及高尿酸血症。

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

有报告发生荨麻疹、湿疹及皮疹、腹泻与过敏性哮喘,但发生率很低,极个别有过敏性休克。

大剂量口服或注射维生素B12,特别是羟钴胺也可致有痤疮,但不常见,并且是良性的。

除上述在肌内注射时的反应外,还可引起低血钾症及高尿酸血症。

9、相互作用

(1)应避免与氯霉素合用,否则可抵消维生素B12具有的造血反应。

(2)维生素C在体外试管中可破坏维生素B12。曾有志愿者长期服用大量维生素C,每次1g,一日3次,共3年,发现血清维生素B12浓度降低。不应大量摄入维生素C。

(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氨基水杨酸类,抗惊厥药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扑米酮或秋水仙碱等,可以减少维生素B12从肠道吸收。

10、最新消息

近日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科学家们一项长达15年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成果,他们希望这一结果将促进研发对危险空气污染物,例如多氯联苯(PCBs)和二氧(杂)芑进行去毒的有效方法。这项发表在期刊《自然》上的研究细节描述了某些生物体是如何降低污染物的毒素。

曼彻斯特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的研究小组调查了某些自然生物体是如何降低毒素水平并缩短严重污染物的寿命。

大卫·里斯教授解释称:“我们已经知道某些最毒的污染物包含卤原子,而大多数生物系统并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分子。然而,某些生物体可以利用维生素B12移除这些卤原子。我们的研究已经能够确定它们利用维生素的方式与我们所知的大不相同。”

“对这个去毒作用的创新过程的细节描述意味着我们现在能够复制这一过程。我们希望可以更快更有效的研发新的方法移除世界上存在的某些最大的毒素。”

上一篇:少突胶质细胞

下一篇:转基因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