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大气能见度

科普小知识2022-02-22 01:12:11
...

大气能见度的气象学定义是:在指定方向上仅能用肉眼看见和辨认的最大距离。在白天能看见地平线上直指天空的一个显著的深色物体;在夜间,能看见一个已知的最好未经聚集的中等强度的光源。

1、基本概念

大气能见度(Visibility)是反映大气透明度的一个指标。

一般定义为具有正常视力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还能够看清楚目标轮廓的最大地面水平距离。还有一种定义为目标的最后一些特征已经消失的最小距离。一般来说,对同一种目标,这两种定义确定的能见度大小是有差异的,后者比前者要大一些。能见度是一个对航空、航海、陆上交通以及军事活动等都有重要影响的气象要素。在航空中,一般使用前者定义的能见度。

2、影响因素

影响能见度的因子主要有大气透明度、灯光强度和视觉感阈。大气能见度和当时的天气情况密切相关。当出现降雨、雾、霾、沙尘暴等天气过程时,大气透明度较低,因此能见度较差。

3、具体情况

正常视力能从背景中辨别黑色物体轮廓的最大距离。通常所说能见度都是指地面水平能见度,以千米为单位,也可以用级别表示能见度大小。

它的大小主要是受与大气透明度有关的雾、霾、降水等气溶胶粒子浓度的影响,也与目标和背景亮度对比有关,夜间还与灯光有关。能见度是大气透明度的表征,也可以作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参考表征。航空飞行中更关心空中能见度,也称飞行能见度,包括水平、垂直和倾斜三方面的能见度。

目前,能见度主要依靠目视判断。自动气象站中以测量大气透射或散射强度原理观测能见度。低能见度将影响交通和航行安全,也对身体健康不利,晴天,低能见度多出现在近地逆温层较强、风较小的天气条件下。

视力正常的人能从背景中识别具有一定大小的目标物的最大距离,也叫“气象视程”,是大气光学的要素。

4、等级划分

按距离分为10级。0级:小于50m;1级:50~200m;2级:200~500m;3级:500~1000m;4级:1000~2000m;5级:2000~4000m;6级:4000~10000m;7级:10000~20000m;8级:20000~50000m;9级:大于50000m。

能见度级别划分表

能见度级 白日视程/m 能见度级 白日视程/m
0 50以下 5 2000~4000
1 50~200 6 4000~10000
2 200~500 7 10000~20000
3 500~1000 8 20000~50000
4 1000~2000 9 50000以上

5、相关书籍

大气能见度理论与测量方法的专著。威•密特尔顿著。1952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11章,250页。第1章为前言。第2章介绍了光度学的基本概念,各物理量的定义、单位以及有关的公式。第3章论述了大气中悬浮粒子对光的衰减作用。第4章导出了有关能见距离的基本公式。第5章介绍了为了应用基本公式,必须研究观测者眼睛的特性。第6章给出了各种条件下气象能见距公式。第7章涉及了夜间能见度,分别讨论了灯光能见度和人工光源照明的能见度。第8章对能见度的理论推广到有色的物体进行了叙述。第9章详细地叙述了能见距的4种测量原理以及20种以上测量仪器的设计。第10章介绍了不具备仪器条件下估计白天和夜间能见距的方法。第11章为全书简单的小结。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大气能见度的理论及其应用,因而成为这一领域最重要的参考书。

上一篇:杰瑞·卡普兰

下一篇:干沉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