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韩信背水一战能成功,马谡却失败了?
韩信是秦汉之际的一位名将,马谡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将领,韩信被后世誉为“兵仙”,他非常有名的“背水一战”,一直以来都是绝地求生并且最终获得成功的典范战役。但是,在三国时期,马谡奉命前去街亭镇守,同样想效仿韩信的背水一战,结果却是惨败,自己也因为立下了军令状,最终被诸葛亮斩首。那么,为什么同样都是背水一战,韩信可以获得成功,而马谡却会失败呢?
历史上,都是背水一战,马谡却败了,为什么韩信成功了?首先从兵力对比来说,韩信背水列阵1万人,还有数千官兵作为诱饵,另有2000骑兵,合计大概两万人。陈余号称20万赵军,实际数目不详,但至少数倍于汉军。
而街亭之战,马谡率领多少部队不详,魏国军队有5万,考虑蜀军采取守势,马谡的军队从人数上来说应该也处于劣势,两场战役兵力对比情况相差不大。
但从士气方面,韩信所领军队虽然长途远征,但也迫切希望立刻解决战斗,因此求胜意识较为强烈,反之赵军占据兵力优势,一旦进攻受挫可以选择撤退,求胜之心并不强烈;而马谡则比较特殊,虽然蜀军也近似于背水一战,但马谡选择的区域却是一块绝地,即便魏军选择围而不打也足可以置马谡于死地,同时魏国的陇右地区正在被诸葛亮的主力部队围攻,魏国援军必须选择击败马谡才能开入陇右地区展开救援,对于魏国来说,这一仗只许胜不许败,理论与实际就在这一刻产生了巨大的差距。
韩信敢选择背水一战,一方面凭借自己的威信牢牢把控住了军队,确保住了部下官兵在战场上的心态,虽然选择背水这块死地但也足可以结阵防守并坚持一段时间,更重要的是韩信留了后手,他真正的杀手锏并不在于背水列阵,而是他最精锐的2000骑兵利用赵军倾巢而出之际直接攻破赵军大营,即便背水一战不敌,
后方大营的陷落也会迫使赵军提前回撤,给韩信一线生机,如果赵军无力攻破背水军阵,又得知后方沦陷军心只会更加崩溃,可以说背水一战,早在战前韩信就精明的掌控了双方的有利与不利,不管自己主力胜与败,都给自己提前留了后路,甚至打响了心理战,以有备之师对抗无准备之赵军,韩信一开始就掌握了足够的胜算。
反之马谡,对战场的实际情况一丝没有把握,却将理论玩到极限!街亭之战的核心任务在于防守,只要尽可能拖延增援魏军的时间就是最大胜利,可立功心切的马谡却摆出了一个可攻可守的态势,一开始就走偏了方向。
但更为致命的是,韩信是为了将赵国主力全部调出才选择用可以防卫的背水列阵的来吸引赵军,但马谡却选择了毫无退路、且无任何坚守可能的上山防守来让魏军直接包围,直接断送了守军的活路,导致自己在开战初期就直接陷于绝地,统治力的薄弱、缺乏防守资源、士气的崩溃,直接让蜀军尚未与魏军接触就直接崩溃,也许街亭保卫战不好打,但马谡的无能,让蜀军连打的机会都没有,就直接一触即溃!
为什么马谡背水一战会失败?
在韩信的一生中,曾有过很多经典的战役,比如面对赵国时的背水一战,帮助刘邦出川时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以及垓下之围中的四面楚歌,这些经典战役都是韩信军事思想在战争中的切身实践,在跟随刘邦之后仅仅四年,韩信就帮助刘邦平定了天下,并且击败了一代战神项羽,因此韩信被称为兵仙也是实至名归。
对于韩信的军事思想,后世也有很多人进行模仿,比如韩信的背水一战,在面对赵国时,韩信用一万士兵背水列阵,背水列阵向来是兵家大忌,然而这些士兵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拼命杀敌,最终大胜十万赵军,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北伐,任用马谡驻守街亭,此时的马谡将自己的营寨扎在山顶,这同样是兵家大忌,一旦敌人断了水源,那么马谡的军队就会陷入绝境,然而马谡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一旦自己的士兵没了退路,就会拼命杀敌,街亭自然就能守住了。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残酷的,马谡不仅丢了街亭,自己也被诸葛亮斩首示众,那么同样是背水一战,为什么韩信成功了,而马谡却失败了呢?
其实真实原因也很简单,其一,韩信背水一战的目的是为张耳的“奇兵”创造时间和空间,为的是“进攻”,而马谡驻守街亭的主要目的是“守”,在这两种情况下,身临绝境中的士兵心理自然会不一样,一个是主动出击,一个是被动防守,其结果当然会不一样了。
其二,韩信在军中有绝对的威信,此时的韩信早已成了一位统领千军的大将,士兵们对韩信充满信心,无论韩信怎么指挥,士兵们都坚信一定能打赢这一仗,而马谡此前从未单独领兵,士兵们对马谡的能力有所怀疑,这种心态的不一样也是导致最终结果的一大原因。
其三,受到韩信背水一战的影响,后人对这种战术已经有了经验和教训,加上张郃也是一代名将,对于这样的战术早已有了破解之法,因此当马谡开始打算用背水一战时,其实早就败局已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