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临终对曹操说了哪些遗言?曹操没听最后一句导致曹家灭亡
郭嘉的死很可能改变了曹家的命运,郭嘉在世已经看出了司马懿隐藏的狼性,本想帮曹操驯服司马懿,但是没了这个机会。郭嘉在死前还是为曹操献上了很多良策,曹操也是有照做,但是唯独提防司马懿这点曹操有些犹豫。可能曹操也知道日后司马懿可能会威胁到曹家,但是当时的情况曹操没有理由杀司马懿,而且还是司马懿帮曹丕登上了太子的位置。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这里所谓的英雄,不只是那些征战沙场的武将,还包括智谋超群的谋士。汉末三国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谋士,为各自的主公献计献策,他们对于战争的作用,丝毫不亚于那些武将。甚至有人认为,三国最精彩的部分,并不是正面战场上的厮杀,而是这些谋士之间的博弈。
作为一代枭雄的曹孟德,他所看中的谋士,绝不是宵小之辈,绝不是一时之诡计,要有长久的战略规划,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是才策谋略,世之奇才的谋士。在曹操内心深处,只有奉孝的投靠让他如虎添翼,奉孝的离别让他痛哭流涕。大呼:“天意何妒我奉孝”“唉栽奉孝,痛栽奉孝”。郭奉孝和曹操形影不离,虽是主仆,胜似兄弟,更像情人。“情人”二字一点都不夸张,曹操与郭嘉吃则同食,寝则同席,饮马黄河,醉酒高歌。当年宠爱一身的卞夫人,曾叹言不及奉孝之万一。
郭奉孝在柳城病危时,河北初定,袁绍刚刚战败,官渡之战的硝烟还未熄灭,在得知病危信息时,曹操骑马奔袭到柳城,曹操来到奉孝的床前,紧紧握着奉孝的手臂。
曹操大呼:“这是怎么啦?离开时不是好好的吗?”曹操深痛流泪,看到如此苦楚的奉孝。
奉孝见到曹操到来,强压疼痛而笑之。”主公,奉孝之所以没有咽气,就是等主公到来,臣从不信天命,今日方知,人终不能胜天,臣在临死之前,有忠言相告,望主公谨记。”
郭嘉临终第一句:遗计定辽东
郭嘉一生中最有灵性的一次战略布局,却是临死之前所为曹操做出的谋划,堪称军师中最经典的妙招,就连诸葛亮对此都佩服不已,鬼才之名实至名归。在《三国志》中,详细的记录了郭嘉遗计定辽东的全部过程。这虽然是他的最后一次出手,却将自己胸中的谋术应用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对人心的揣摩和把握程度,堪称古今少有,简直可以称呼为神迹。
郭嘉临终第二句:人士安排
郭嘉在曹操身边的谋士中算是最为年轻的,曹操一直把郭嘉作为托孤辅政大臣培养,凡事首问郭奉孝,奉孝本人也是知无不言。柳城病危的奉孝,深知命不久矣,但是感激曹操的信任,临终遗言人士排:“内政问荀彧和钟繇,外政可问荀攸和程昱,这些人都是天下良才,帮主公定策不在话下”。
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
钟繇相貌不凡,聪慧过人。历任尚书郎、黄门侍郎等职,封东武亭侯。郭嘉死后被曹操委以重任,为司隶校尉,镇守关中,功勋卓著。魏国建立,任大理,又升为相国
荀攸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官渡之战荀攸献计声东击西,斩杀颜良和文丑、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力主曹操接纳许攸,平定河北。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
程昱是曹操黄巾结识,跟随曹操出谋划策,阻吕布、陈宫大军,保住三城,令誉始著、审时度势、明于军计、善处人事,讨平袁谭、袁尚后,拜为奋武将军,封安国亭侯。
郭嘉临终第三句:谨防司马懿
郭嘉对曹操说:“此人用心之深远,臣所不能及,臣原本以为尚可压制他数年,慢慢为主公收服他,可是现在我命不久矣,不能让他为汉室,为孙刘所用,主公若是不能收为己用,则杀之”。曹操听后大为惊叹,司马懿竟是如此奇才,我的智囊奉孝都自叹不如,曹操立马点头回答:“我知道怎么做了”,此时郭奉孝已经闭眼去世。
曹操严格听取了奉孝的遗言,才有的辽东的平定;在国中人士安排,曹操一直遵循内政问荀彧和钟繇,外政问荀攸和程昱的准则;在司马懿方面,曹操刚开始一直压制他,只是让他做个小官,司马懿本人也没有展现出多大的才能,但是曹操本人深信郭奉孝,奉孝看人洞察先机,从未出错,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绝不会久居人下。曹操后期在赤壁大败,内心受到很大的冲击,曾在长江边怀念奉孝,若郭奉孝尚在,岂能让孤有如此惨败,可见曹操对奉孝的认可和信任,但是如此信任奉孝,曹操最后为何没有斩杀司马懿呢?
曹操没有斩杀司马懿是惜才?还是老年痴呆,忘记此事?毕竟此时的司马懿并不是那么的有才能,还是曹操另有所望,安排托孤大事?
惜才这个理由比较牵强,因为当时曹操统一北方区域,并不缺乏能臣良将,国中谋士众多,司马懿只是别人说的,自己看到的只是小聪明,因为惜才不杀司马懿不是曹操的为人,曹操是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做事风格。晚年的曹操头痛病严重,几乎不能料理朝事,而且出现健忘和痴呆,此时的曹操是不是忘了奉孝的遗言,忘记了斩杀司马懿。这个理由也不充足,因为曹操再去世前夕,曾经和大臣密谈,而且私下里召见曹丕,直接严明司马懿有鹰视狼顾之相,后辈曹丕绝不能赋予权力,要时刻节制和控制,由此可见曹操还没有老年痴呆,并没有忘记。
第三个便是曹操另有所望,我们还记得曹操在立世子时,出现一段风波,曹植和曹丕争夺世子之位,杨修因此丧命,贾诩举例刘表托孤次子、袁绍废长立幼结果全是惨败。曹操对曹植的评价:“聪明贤惠,为人诚实,缺少诡计,如此汉室之际,朝堂不缺阿谀小人,曹植过于单纯”,对曹丕的评价:“处事果断,诡计阴谋,杀伐过重,不留情面,恐难以坐稳”。从这些评价中可以看出,曹操并不满意这两位儿子,都有优点,也同样有致命的缺点,但是世界万物,哪里有完美的人士,曹操只能立长方不惨败,再找一谋士为其辅助,大事可成。
曹操不杀司马懿另有所望,曹操是把他作为托孤的大臣留给曹丕的,一直没有重用他,让曹丕启用,使得司马懿感激曹丕的恩德,为此甘愿辅佐。曹丕杀伐很重,以此震慑司马懿,司马懿有大才和谋略,他们两位相互弥补,相辅相成。曹操的另有所望是对的,从后面的曹丕与司马懿的合作,司马懿一直被压制;曹睿称帝后,司马懿作为主要谋臣,但纵有阴谋诡计,司马懿终不能占得曹睿的半点便宜,在曹睿的指挥下,魏国出现了安定局面,诸葛亮的多次北伐皆被阻挡;曹芳称帝时,司马懿作为幼主辅政大臣,但是曹氏此时过于强胜,曹爽为人轻浮,愚蠢至极,善信谗言,把司马懿逼至绝境,司马懿不得不发动高平陵政变,夺取军权,这次政变更偏重的是自保。
从魏国的走势,曹操的另有所望是完全正确的,曹操固然很聪明,也无法预测几代之后的事情,没有司马懿的存在,曹魏政权必不能久存,虽然司马懿最后*,司马昭和司马师控制朝局,司马炎谋篡政权,建立晋国,这些都是大势所趋,并不是一时一人之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