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生活科普

2022幼儿园安全防范措施

科普小知识2022-06-10 22:07:52
...

为了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使孩子顺利成长,家长和幼儿园要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2022幼儿园安全防范措施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2022幼儿园安全防范措施,欢迎查阅!

2022幼儿园安全防范措施

幼儿园安全防范措施

首先来园离园时做到两把关:把晨检关,做到事故隐患早发现;把离园关,和家长签订接送合同,做到无冒领、无走失。

其次营养工作做到两避免:一是避免食物中毒;二是避免烫伤事故。

再次午睡环节做到两注意:一是注意体弱儿童;二是注意异常情景。

最终户外活动环节做到三检查:一检查场地;二检查活动器械;三检查人数,幼儿活动时不离教师视线,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一、让幼儿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

1.教育幼儿在运动或游戏时应听教师的安排,遵守纪律,有序活动,避免互相追打、乱跑碰撞。

3.注意保护自我,不带危险物品来园,不能让硬物、锐气损伤任何部位。

2.午时放学后,教育幼儿要拉着大人走,不能自我到处跑,不能停留在幼儿园玩耍,以防意外。

4.利用图片、谈话、讲故事等形式,让幼儿懂得玩火、玩电、玩水的危害,以防止意外事故。

总之,教师经过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的教育资料和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安全教育。可提高幼儿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变本事。

二、教给幼儿意外发生时的应急措施

1.在区域活动中设置电话,教幼儿模仿打电话回家,拨打110、119、120等,让幼儿懂得遇到意外时,能够采取应急措施,拨打报警电话、急救电话。

2.在室内外进行自护自救演练,让幼儿学到一些自护自救方法,防止遇到危险时,进行自护自救。

3.引导幼儿了解消防栓、灭火器的用途,明白幼儿园的安全通道出口;教育孩子养成到公共场所注意观察消防标志和疏散方向的习惯。

4.教育幼儿明白自我的姓名、园名、家长姓名、单位、家庭住址、电话,会表达清楚,紧急情景明白如何保护自我。

5.教育幼儿不随意轻信生人的话,未经允许不跟陌生人走,更不要让陌生人碰自我的身体,告诉孩子,仅有家长、医生、护士才能触摸他(她)的身体,如果陌生人要这么做,必须要尽快逃开。

三、家园配合,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

1.教育幼儿在家不自我动手反锁门,不玩煤气、炉火、火机、开水壶、饮水机、药品等危险物品。

2.教育幼儿没成人带领下不能自我过马路,过马路时,应遵守交通规则,走人行道,不在马路上停留和玩耍,上街走路靠右边走。

3.教育孩子单独在家时,不随意开门,听到敲门声不要开门,可说:“我父母不在家,请你以后再来”,以防窃贼趁大人不在时闯入盗窃。

4.利用散步、游玩进行随机教育,如带孩子外出时,能够问:“你找不到家怎样办”引导他们自我去发现,去学习,从而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本事。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进行安全意识培养的同时,还应当向家长宣传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主动参与对孩子自我保护本事的培养。

科学的作息安排有利宝宝成长

很多新父母们,面对小生命的到来,除了开心外,也有痛苦的时刻,就是宝宝晚上不睡觉,老是有哭闹的现像出现,让父母们夜不能寐,相当的痛苦,晚上宝宝不睡觉也不利于宝宝的成长发育,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父母们让宝宝晚上睡得好,并且让宝宝有一个良好生活规律呢?

睡眠作息安排

宝宝的作息习惯尽量以宝宝的生活习惯为依据,如果晚上宝宝不好好睡觉,那么要尽量减少宝宝白天睡觉的时间。1岁的宝宝有些白天睡眠次数为两到三次,睡两次的宝宝可选择上午和下午各睡一觉,中午与大人一起吃饭,如果睡三次,午饭吃得要早些,中午要有一个午睡时间。下午睡眠时间不要过久,以一两个小时为宜,要不睡得太多,晚上会睡不着。每家宝宝的睡眠习惯并非完全一样,不可做统一的作息时间表。两岁以后的宝宝,一般一天睡一觉就够了,可以安排中午与大人一起睡就可以,只不过睡眠时间比大人要长些,晚上也要尽量早睡,生长激素是在睡眠中大脑进行分泌的,所以睡得好,长得高,睡得少,长得矮,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宝宝在睡觉时,周围环境不可太过吵杂,要尽量保持安静,让宝宝有一个充足的睡眠。

饮食作息安排

宝宝睡觉问题解决完,就得是解决吃的习惯。多数一岁的宝宝都不再吃母乳了,这时就要给宝宝添加奶粉了。对于刚断奶的宝宝来说,除了吃辅食外,每天还得喝600毫升的奶粉,到一岁半以后可以减少100毫升了,过了两岁后又可以再减100毫升了。这些奶量可以分两三次进行喂养,其它时候要以辅食进行补充,过了1岁后,当大人吃饭时,也可以让宝宝上桌同吃,这样可以让宝宝学会自己吃饭,并让他们感觉到吃饭的乐趣,在平时的三餐间,要额外添加一些小点心给宝宝吃,同时也预留出喝奶粉的时间,不可都集中到一个时间段来进行,这样不利于宝宝消化,在睡觉前要宝宝喝一次奶,以防半夜宝宝饿醒,这样宝宝的睡眠会非常好,零食一般都为垃圾食品的多,所以平时要尽量少给宝宝吃零食。

活动作息安排

户外活动的时间最好也可以定点出门去玩,每天可以推着宝宝出门去认识事物,也可以带个凉席或者小毯子,走到适当的地方可以出来在草地上玩耍、学步、 奔跑、跳跃,甚至在户外休息和睡觉。室内活动也要安排一些,如做一些学走、跑、跳、越过障碍等运动。也可以坐下来看图书、阅读、听故事,做搭积木、 拼拼图、穿珠子、用剪刀、折纸等动手游戏,让宝宝会动手同时动脑。在家里要经常进行音乐、画画、刺绣等引起美感的活动。如果附近有亲子园,可以定时带宝宝参加,让宝宝认识同龄小朋友,这些都要列入宝宝的日常作息时间表内做出妥善安排,让宝宝在3岁之前得到全面发展。

为宝宝安排好上面的作息习惯,相信孩子将来都会有一个非常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作息习惯不但有利于日后孩子的生活方面,也能更好培养孩子的条理性和管理能力。

育儿小知识分享

1、教育孩子不要“数罪并罚”

“数罪并罚”首先说明家长平时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太少,关心得太少。

其次,也说明家长比较爱“记仇”,喜欢翻旧账。

有时不是你的话没有道理,而是你的方式不对。方式不对,教育一定没有效果。

为人父母,所有的权力都意味着责任,这样的责任逼着我们要改变。

2、不能生气了就教育

在教育中,克制比宣泄更重要。

当孩子惹我们生气时,一定要忍一忍,先不急着发火,因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首先冒出来的“第一念头”往往是有问题的。

有时候孩子犯的错误可能也不算什么事,只不过不合我们的意,或者时间不对,正好撞在了家长情绪的枪口上了。

对父母而言,所谓的克制,就是避免“第一念头”。对待孩子“理直气壮、义正辞严”应该改为“理直气和,义正词婉”。

管教从严,讲的也是原则从严,心思从严,态度则要尽可能的诚恳、温和、耐心。

3、不能想起了才教育

教育孩子一定要持之以恒,教育孩子一定不能忽视细节。

一位朋友在英国看见一位奶奶带着小孙子上公交车,小男孩先踏了上去,结果被奶奶叫了下来,奶奶要自己先走,还对小男孩说了句:“女士优先!”

绅士教育大概就是这样从小培养的吧!

美国著名教师保罗·克拉克写过一本《优秀是培养出来》的书,书中特别重视对孩子的细节教育,比如不能含着食物说话,推门时如果后面还有人就要为他把门,要用善意的眼睛看人等等,都是孩子成长中的细节。

如果你没有时刻谨记教育孩子的`责任,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关键期,后面再想教育就难了。

4、不能把交谈都变成教育

和孩子的交流越少,你就越不懂得怎样和孩子交流,不懂怎样和孩子交流,你肯定就越不理解孩子。

平时有机会和孩子交谈的时候,你都会和他说什么呢?

一位读初中的孩子告诉我,家长对他说得最多的话就是:饭吃快点,吃完赶快做作业,做完作业赶快睡觉!

作为父母,你知道孩子内心的压力与苦楚吗?你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吗?

父母逐渐从孩子的情感世界中淡出甚至缺席,和孩子的交谈更容易变成说教、批评与斥责。等孩子到了13岁以后,甚至连批评的机会也不留给你了。

5、不能当众教育孩子

即使孩子做了最糟糕的事情,你也应该把孩子带回家教育,当众责骂甚至殴打孩子,往往后果非常严重。

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人的人格尊严,要保护孩子的心灵,做不到这一点,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都是一种情感互动,父母太强势,孩子往往没出息;父母太粗暴,孩子往往性情狂躁。

有智慧的父母不会对孩子严辞斥责,他们能够意识到教育孩子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6、避免吃饭和睡觉时教育孩子

吃饭是一种享受,是一次交流,是一场聚会。

而美好的聚会,首先应该在家里面。一些孩子吃饭的时候战战兢兢,吃得非常快,为什么快呢?就为了让家长来不及批评他。

饭吃得太快对胃不好,对食物的吸收也不好,更谈不上什么餐桌礼仪了。

而在孩子睡前进行教育,不但无效,还会影响孩子的睡眠。

孩子进入梦乡的时候,满脑袋都是这些批评的信息,常常做噩梦。

所以,让孩子吃好睡好,即使他犯了错,你也要找到一个更为恰当的时机进行教育。这就是对孩子做善事。

7、避免消极教育

中国文化中缺乏对人真挚的赞扬和鼓励,缺乏从一件小事中体会快乐的传统,缺乏“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人生才有意义”的认识。

我们习惯“做大事”,取得“大成就”,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喜欢批评、否定和消极暗示。

一件事情你还没尝试,有人就会提醒你肯定做不好,一件事情不合父母心意,很可能就会遭到挖苦与讽刺。

作为父母,改变自己就要从克制批评的欲望开始,不是对孩子的不足、缺点、短处视而不见,而是在孩子有勇气去尝试、去改变时,助他一臂之力。

8、不拿别人家的孩子对比

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差异,每个孩子都有成为“这个样子”的理由。教育孩子,最好就是针对他的“这个样子”进行。

莫扎特五岁拉得一手好琴,七岁就会谱曲,那是莫扎特。

对孩子而言,简单的对比解决不了问题,不妨耐心地和他分析,这样孩子既不会自卑,也不会对他人产生妒忌和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