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体系让非洲猪瘟可防可控
“虽然市场已经回暖,但我们还没有恢复养猪。我们还在等什么?比如疫苗。”在最近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举办的非洲猪瘟防控和猪康复技术推广会上,天津某猪场的一位经理表示,由于该猪场3公里范围内还有其他零售猪场,生物安全水平评估不尽人意,因此猪无法康复。
猪场康复是指在疾病爆发后,对猪场现有病毒进行清洗和消毒,并采取综合措施,有效防止病毒再次进入猪场,重新引入生猪开始生产的过程。
对于大多数希望恢复生产的农场来说,下一个问题同样紧迫:如何科学、安全地恢复?
除了对非洲猪瘟疫苗的期望,大型养猪场也开始反思管理上的漏洞。生物安全意识的洗礼会成为中国养猪业发展的契机吗?
一个100年的谜题
“我们兽医有句名言:‘疫苗是最后一道防线’。”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以下简称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所长布研究员表示,生物安全是育种的重中之重,始终贯穿始终。如果生物安全原则得不到调和和遵守,最后一道防线可能在未来不得不使用。
自从1921年在肯尼亚发现非洲猪瘟以来,各国科学家从未停止过疫苗的研发。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可以商业化生产和使用的非洲猪瘟疫苗。
作为自然界中最大的动物病毒之一,它的基因组巨大,蛋白质结构极其复杂,功能尚不清楚。数百年来,疫苗研制失败有三个原因:病毒宿主非常狭窄,只有野猪和家猪;细胞宿主也非常狭窄,主要是猪的初级巨噬细胞;没有其他密切相关的病毒可以参考。
这直接导致“我们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采用基因删除的技术方案”。自2018年8月非洲猪瘟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首次成立了非洲猪瘟防控科技研究代表小组,开展联合研究。
卜志高认为疫苗开发中的两个瓶颈问题是安全性和大规模生产技术。
在获得病毒株后,研究小组必须首先选择构建疫苗的策略。近年来,被认为具有应用潜力的五种策略已经在国际上发表,即一种在英国,一种在西班牙,三种在美国。“我们借鉴了这五种策略,并对中国病毒分离株进行了删除实验。结果显示,其中三人无法达到目标,可能被全部或部分杀死。一个已经失去了免疫力。”
剩余的策略由美国科学家发表。经过深入的生物安全性评估后,研究小组发现它已经被感染很长时间了,并且会在同居的猪之间被感染。更重要的是,这种疫苗株能够在体内连续传代过程中产生毒力逆转。
“最后,我们的结论是,欧洲和美国所有现成的计划都是不可行的,”而且必须采用双基因删除技术计划。安全性评估发现,新的候选疫苗株不具备在动物间水平传播的能力,也不能在体内连续传代。"活兽用疫苗的安全要求已经达到."
此外,也突破了制约疫苗大规模生产的最大瓶颈,实现了高效、可控、经济成本的原代巨噬细胞的工业化生产。最近,向农业和农村事务部提交了生物安全评估申请,并将很快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军认为,哈萨克斯坦兽医科研人员严谨求实的精神和艰苦奋斗的作风,高水平的P4生物安全实验室和高标准的SPF猪(无特异性病原体感染或携带猪)生物质材料,加上近年来基因组学技术的逐步成熟和产学研结合的联合研究平台,为克服这一百年来的难题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深刻的反思
“在疫情爆发之前,我们主要依靠疫苗和保健药物来预防和控制疾病。有一些简单的生物安全措施,但实施还没有到位。这就是猪瘟发生的原因。”
“我们一直将生物安全视为一种负担,许多养猪场不愿实施。”
“这场非洲猪瘟对我们来说是一场洗礼。经理们正在对养猪场的生物安全性进行*、重新评估和修正。”
“如果当地养猪场的生物安全问题得不到解决,实际上还会有全面恢复的压力。”
“我们必须在国家层面重振中国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从这场危机中吸取教训,并做出良好的布局和规划。”
与会的企业家代表表示,必须重新审查生物安全管理能力。
“我们已经做了一些思考。尽管非洲猪瘟对畜牧业来说是一场灾难,但它也是对我们过去过度依赖药物和疫苗的一种惩罚。这可以说是对忽视生物安全的惩罚。这也是该行业升级其文件并从废墟中重生的机会。”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邱说。
他认为,生物安全系统不是非洲猪瘟的权宜之计,它应该成为今后预防和控制任何疾病的有利武器,应该成为所有养猪场的“标准”。
通过实践,邱发现,非洲猪瘟并非100%致命。"防治得当,成活率可达20%-30% . "虽然很难根除,但在养猪场净化它并不困难。
邱介绍说,生物安全的核心概念是单向流动,肮脏和清洁区和不交叉。通过多重*和杀戮,确保每个环节互相配合,如果前面有漏洞,后面的环节可以弥补。同时,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为了防止非洲猪瘟进入养猪场,应建立四个屏障:外围区域防御,并建立必要的硬件设施,包括车辆净化中心、主要隔离点、材料转运站等。场外区域防御,包括物理围栏、用品、食品消毒室等。;内部区域防御,包括生活区-生产区围栏等。;不同生产区域之间的防御。
“同时做好生物安全、营养、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提高猪舍的卫生和舒适度,保证猪的健康和福利。我认为非洲猪瘟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邱对说:
康复实验
中国首例非洲猪瘟大规模爆发发生在黑龙江省大北农业集团北镇第二轮。当时,库存有245,000头猪。疫情爆发后,近2万头猪死亡,造成1.3亿元的经济损失,给行业和大北农业集团造成巨大创伤。
农业和农村事务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陈光华说,截至9月9日,全国各地及时处理了153起非洲猪瘟病例,疫情自今年以来总体有所减缓。目前,全国29个省、自治区的疫区已经全部畅通,生猪生产正在逐步恢复。最近,生猪价格迅速上涨,主要是因为供应不足。
“猪食在世界上是安全的。中国离不开猪。”大北农业集团副总裁丛培源说,“所以我们必须再次提高他们”。与哈萨克斯坦兽医研究所接触后,双方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给我们坚定的信心”。
康复前,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分别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和兰州畜牧兽医研究所联合开发了8种非洲猪瘟快速诊断检测技术和产品,以及病毒消毒技术,为康复提供技术支持。
基于对非洲猪瘟的科学认识,以高水平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理念为理论基础,结合实践经验,哈萨克斯坦兽医研究所等机构共同研究建立了全过程康复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形成了“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技术体系”,制定了“猪场康复技术要点”,指导猪场开展康复工作。
自6月底以来,养猪场已转移到6504头基础母猪、3205窝母猪和32个家庭农场,并将在10月中旬满负荷运转。总共测试了4636份来自猪的口腔拭子和血液拭子,结果为阴性。
“其他疾病的发生率大大降低,抗生素的用量和药物成本大大降低,为下一阶段净化某些流行病创造了条件。”丛培源说,经过一段时间的核查,大北农对非洲猪瘟的防控充满信心,充分认识到与科研机构合作带来的巨大效益。
陈光华认为,该技术的关键在于9月4日发布的《非洲猪瘟疫区恢复生产技术指南》的技术操作规程。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冯忠武认为,相关措施和标准操作程序可为其他养猪企业再养殖和防控非洲猪瘟提供有益参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