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綦江

科普小知识2022-02-25 21:11:58
...

綦江,长江上游南岸支流。发源于乌蒙山西北麓贵州省桐梓县北大娄山系,流域处于贵州省北部和重庆市西南部,位于东经106°19†~107°15†、北纬28°11†~29°18†,地跨贵州省桐梓县、习水县和重庆市綦江区、江津区、南川区、巴南区等6个区县。

中文名:綦江

所属水系:长江

流经地区:贵州省、重庆市

发源地乌:蒙山

长度:220千米

流域面积:7020平方千米

支流:通惠河、笋溪河、清溪河等

1、河流水系

綦江河长220千米,流域面积7020平方千米。按河谷地貌及河道特征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

上游

河源至綦江赶水镇段为上游,又称松坎河,河长约80余千米,平均坡降约13‰,河宽一般30~60米。

中游

赶水至綦江县城为中游,河长约60千米,河宽一般60~100米,平均坡降约1.3‰。赶水以下始称綦江。

下游

綦江县城以下为下游,河长约70千米,河宽一般80~150米,平均坡降约0.5‰。

2、气候水文


綦江

气候

綦江流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13~19摄氏度,月均最高气温多发生在7月。綦江县城极端最高气温44.5摄氏度(2006年)。全年无霜期250天~350天。

降水

綦江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1000~1200毫米;其中在5~10月,约占全年的70%~80%。降水量较大的地区主要在蒲河流域。中下游河谷、丘陵地带降水量较小。重庆万盛站多年平均降水量1202.1毫米。江津沙滩站1973年降水量1585.7毫米,为流域内实测最大记录;蒲河綦江县石角站1960年降水量663.7毫米,为最小记录。流域内历年最大24小时降水量为216.5毫米(綦江1963年)。

径流

綦江干流控制站五岔水文站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1.5亿立方米,最大年径流量为48.1亿立方米(1954年),最小为18.8亿立方米(1961年)。綦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8.5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为342万吨。

水质

上游及中游东溪镇以上河段,一般为Ⅱ类;东溪镇至綦江县城段,一般为Ⅱ~Ⅲ类;綦江县城以下,水体有轻度污染,氮、磷超标,有富营养化趋势,一般为Ⅲ~Ⅳ类。

3、地貌地质

綦江地处川东平行岭谷区,地势由南向北倾斜,东部又略高于中、西部。流域上段位于四川盆地外围中低山区,南面是大娄山山脉,东侧为金佛山山脉。中段以深丘为主,有部分中、低山,西侧为支流清溪河、笋溪河的上部山区。綦江县城以下,大部分属盆地浅丘区。江津境内,多数丘陵散布于广大的沿江平坝上,丘顶高程一般在500米以下。

流域位于重庆陷褶束华蓥山穹褶束,由南向北有大盛场向斜、南温泉背斜、中锋寺向斜、石龙峡背斜和观音峡背斜。出露地层为寒武系至侏罗系(缺泥盆系、石碳系),主要岩石有灰岩、白云岩、砂岩、泥岩和页岩。

4、自然资源

水利资源

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38.5亿立方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约36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约17.1万千瓦;经济可开发量12.4万千瓦。

森林资源

主要分布在流域上段,系中低山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林产品以松、杉、柏木为主。有包括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在内的多种珍稀植物。

矿产资源

流域内矿藏以煤、铁矿为主,已探明煤炭储量30多亿吨,大都分布在沿江一带和丛山中。

旅游资源

流域内江津四面山是*自然保护区和重点风景名胜区。万盛黑山是*森林公园,黑山谷和石林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綦江县东溪镇、江津市中山镇是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还有重庆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津灰千岩崖画、朝源观道教造像以及綦江柏树林和七拱嘴崖墓群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

5、水旱灾害

綦江流域水旱灾害严重。据记载,自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至民国11年(1922年)的354年中,有严重水旱灾害53次,平均6年半一次。甚至连年受灾,或在同一年内水灾旱灾均有发生。

旱灾

流域中下段处于四川盆地东部伏旱区,素称“十年九旱”。《綦江县志》记载: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大旱,民掘草根为食。万历十七年,大旱民掘草根、削树皮充饥,死者无数。自1961~1980年的20年中,严重伏旱2年,重伏旱8年,中伏旱6年,轻旱3年。

水灾

綦江流域降雨年内分布较为集中,且夏季常有暴雨发生。加之河道浅窄,坡度平缓,泥沙淤积,常致暴雨成灾。据《綦江县志》记载:“清道光九年、十年、十一年并大水,而十一年(1831年)水且入城,于是南关以东大析裂,民居半荡析,并北关亦坏,将不复成县治矣。”1963年7月6日晚,綦江县城水位猛涨9.3米。此次洪灾綦江死亡4人,冲毁房屋2053间、小水库5座、山平塘353口、渠堰4738条、桥梁120余座。

6、经济社会

流域内川黔铁路、渝黔高速公路、210国道纵贯南北,与水路结合为骨架,构成了较为便捷的交通网络。煤铁工业发达,是上中游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柱。中下游区县(市)工业门类较多、基础较好,经济较为发达。域内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有烤烟、水果和油菜等,还盛产生猪、肉牛。中低山区盛产猕猴桃、蕨苔等天然食品和天麻、杜仲等中药材。桐梓、万盛的方竹笋,南川的茶叶,綦江的牛肉干等久负盛名。江津广柑有1000多年栽培历史,品质优良,畅销中外。

2004年,綦江流域人口236万,有耕地21.3万公顷,粮食总产量为102.8万吨。

7、治理开发

水利建设

綦江流域农田水利开发较早,农家早有以水田囤水(称冬水田、囤水田)保来年栽插的措施。清代《重庆府志》、《江津县志》均有明洪武时期(1368~1398年)即“修筑塘堰,蓄水保家”的记载。清道光十二年,綦江知县邓仁堃召集全县殷实士民捐资修建“金墉堤”,以保县城。在此基础上,现建成了綦江县环城公路。民国时期,已有浆砌条石的石河堰(在小溪流或河沟上筑坝蓄水引灌)等工程。*成立后,在流域内兴建了大量的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至2004年底,流域(重庆)内共建成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184座,灌溉面积达4.1万多公顷。

航运

綦江自古是川盐运黔的重要水道。清代以来,对其航道多次进行局部整治。抗日战争期间,为加快向重庆的冶炼厂、兵工厂运送钢铁原料和原煤,自1938~1945年在綦江连续修建船闸11座,并进行航道整治,使之成为川江中渠化最早的支流,也是近代治河技术在长江流域具体的实践。

水能开发

綦江水能开发始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地方人士在大常闸坝处兴建大常水电站,装机容量40千瓦,民国三十三年建成。1968年重庆市相继完成了《綦江河流规划报告》和《綦江梯级电站普查选点报告》,并对贵州境内松坎河段也作过一些研究。现已完成綦江干流(重庆段)水电规划报告,拟定12级方案,兴建径流式电站,以发电、防洪为主,兼顾航运、城乡生活及工业供水,总装机容量3.876万千瓦。至2004年底,流域内已建成水电站34座,总装机容量达6.18万千瓦。其中干流电站5座,总装机容量1.58万千瓦。

上一篇:河流

下一篇:昆都仑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