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经济特区
海南经济特区是中国7个(海南、深圳、厦门、珠海、汕头、喀什、霍尔果斯)经济特区中面积最大的省级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的范围为海南本岛。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中国面积第二大的岛。全省陆地(主要包括海南岛和西沙、南沙、中沙群岛)总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其中海南岛陆地面积3.39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1988年4月13日,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同时成立。
中文名:海南经济特区
级别:省级
管辖范围:海南全岛
成立时间:1988年4月13日
1、简介
海南经济特区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以举手表决方式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建立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是全国最大的省级经济特区、并且是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越南相对,东濒南海与*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2、建立决议
1988年4月13日通过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议案,决定:
一、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
二、授权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海南经济特区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遵循国家有关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有关决定和国务院有关行政法规的原则制定法规,在海南经济特区实施,并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3、发展历程
作为最年轻的省份,海南是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又是经济总量不及全国1%的欠发达经济小省。和其他4个城市型经济特区不同,海南拥有广大农村,基础薄弱,经济落后。要在这样一个地区实现经济快速持续增长,同时发挥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和排头兵的作用,其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可想而知。
海南岛是我国的第二大岛,自古以来就是“*之重镇,两广之门户”。海南建省办特区,是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展开的。早在成立海南经济特区前,我国早期的四大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就已先后设立并初见成效。1984年4月,鉴于最早四大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天津、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随着我国对外开发步伐的逐步加快,海南地处南中国前沿,为改变沿海地带发展的区位缺失现象,先后给了海南不少特殊政策,比如1984年撤消海南行政区公署,成立海南行政区人民*(副省级建制)。但海南发展的效果并不明显。1986年*开始酝酿把海南建成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希望海南在缺乏*财政支持的情况下,“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惠政策,很快进入经济高速发展阶段。”
1987年6月*同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主席团委员科罗舍茨谈话时,宣布“我们还要开发海南岛,如果能把海南岛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那就是很大的胜利。”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经济特区。”
1987年8月28日国务院正式向全国人大提出议案,建议撤消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并同时划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关于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
1992年1月~2月,*视察了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并发表重要讲话。*的讲话既肯定了经济特区的建设成就,又提出了对经济特区的希望。*的南巡,使海南经济特区再次涌起了改革开放的春潮。
1999年2月,海南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作出建设“生态省”的决定,就是要在发展的同时,保住海南这一片“净土”。为此,海南省委、省*提出发展工业的“三不”原则,即坚持“不破坏资源、不污染环境、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省委书记卫留成在一次泛珠三角会议上坚定表示,海南绝不和其他地方落后产能转移进行对接,宁愿牺牲速度,也不牺牲环境。
4、发展成就
海南建省办特区20年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先后设立了洋浦开发区、海口保税区、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等,积极融入世界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重大转变,海南建设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
海南经济特区
20年来,海南GDP从1987年的57.28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229.60亿元,约为1987年的22倍,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由28.63亿元、10.91亿元、17.74亿元增长到382.24亿元、363.96亿元和483.23亿元,分别为1987年的13、33和27倍。2007年海南地方财政收入152.42亿元,为1987年的50倍。累计全省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4085.94亿元,是建省办经济特区前38年投资总和的34.8倍,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0年来,海南城市发展迅速。2007年,全省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由1987年的16.6%上升到47.2%。海口市从一个滨海小城发展成为一个初步现代化外向型的中等省会城市,三亚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变成了初具规模的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加积、文城等一批城镇建成面积迅速扩大,田独镇、凤凰镇、博鳌镇等一批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小城镇正在崛起,以各种形式走向世界。
20年来,尤其是近年来海南用“小财政办大民生”推动海南教育与民生事业快速发展。虽然,海南依然是“三低一小”(即工业化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经济总量小)的“小省经济”,但却非常成功地发展出与“小财政”形成鲜明对比的“大*”。(1)成功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从2003年到2007年,海南的教育投入每年增长29.4%,普通高等学校从2000年的5所,增加到目前的15所,其中教职工人数从2000年的3848人,增长到2006年的8638人。同时,教师工资近两年之内提高了70%,并率先在全国按公务员标准补贴中小学教师的工资。2005年2月,海南经济特区在全国率先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2006年,海南又对农村公办小学、初级中学和城镇困难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贫困地区及少数民族寄宿班学生补贴生活费;(2)建立起了制度健全、规范运作、动态管理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海南1998年启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制度,经过10年的努力,截止2008年3月底,全省低保对象扩大到345129人,低保人数保持相对稳定,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3)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至2007年初,海南全省18个市县和洋浦经济开发区都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的农民有421.6万人,参合率达86%,提前两年实现了国家要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目标。“小财政办大民生”的模式,铸就了海南在最基本的社会民生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的业绩,成为海南特区的另一特色。
20年来,海南初步构建起具有比较优势和海南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1996年海南首次提出“一省两地”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目前热带高效农业、热带海岛度假旅游业和新兴工业“三足鼎立”开始形成。(1)“高效热带农业”。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至今农业仍然是海南三大产业中容纳就业最多、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大、增长速度最快、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和对于农民纯收入贡献最大的“五最”产业;(2)“生态旅游业”。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一块净土,是南海的绿色明珠。这种特殊性、特别处是任何其他地区都难以比拟的,也只有这一点才是海南真正特有的、内生固有的、不可替代的且难以效仿的特质。海南在1999年第一个成功申报了生态省建设,几年来建设的成效证明,海南的环境优势越来越凸现。*同志于2001年2月考察海南时指出:“海南得天独厚的热带资源和生态环境是极其宝贵的,要积极探索依靠生态环境增创新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扎扎实实地实现建设生态省的目标。”目前,海南已成为新的国际旅游度假胜地。2007年,全省接待旅游过夜人数1845.51万人次,比1987年增长23.6倍;旅游业收入171.37亿元,增长149.3倍,其中国际旅游业收入3.02亿美元,增长26.2倍;(3)是“海南新兴工业”。1987年海南工业生产产值仅占GDP的13.49%,2007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278.40亿元,第二产业比重达30%。通过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支撑”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初步形成了油气化工、汽车、林浆纸一体化、汽车等一批支撑海南长远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成为支撑海南经济的增长点。
5、发展经验
(一)交通建设
海南经济特区
海南省的交通建设分为对外建设与对内建设。对外建设包括:一是空航建设。海南在建省前后交通一直较为落后,只有乘船才可出岛。直到20世纪90年代三亚凤凰机场与海口美兰机场先后通航,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岛内与岛外的人员流动;二是港口建设。海南建省之前,水运业仍十分落后,列入统计的港口(含港区、码头)只有9个,48个泊位,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仅有3个,自有运输船舶241艘,其中钢质船45艘,大部分为木质船,总货运能力不足4万载重吨。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目前海南全省拥有港口泊位153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的深水码头31个,形成北有海口港、西有洋浦港和八所港、南有三亚港、东有清澜港的“四方五港”分布格局;三是铁路建设。2004年12月粤海铁路正式通车,不仅结束了海南省没有火车的历史,而且降低了运输成本,进一步加强了了海南省与岛外的经济联系。对内建设包括:一是公路建设。不断完善公路网的建设,加强了与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截至2010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2万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660公里。使岛内的经济文化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二是环岛铁路。东环铁路的通车使沿线市县的房地产和土地得到大幅度的升值,间接带动沿线二次产业和三次产业的发展和繁荣,推动沿线节点城镇经济水平的提升,提高郊区经济发展能级,促进郊区卫星城的发展。同时,东环铁路的建设,将扩大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充分体现“以大带小”的发展策略和“两翼推进,南北带动”的区域发展思路,从而达到区域均衡发展的目标。
(二)特色产业
虽然旅游业已成为海南省的支柱产业,旅游收入占全省GDP的比重较高,为全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海南省不仅大力发展旅游业,而且一直围绕旅游产业发展其他相关产业。1.现代热带农业。加快塔岭、琼中、昌江、屯昌四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热带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加强预冷库等农产品贮藏保鲜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产后处理技术体系。2.新型工业。以洋浦、老城、东方、金牌、昌江等工业园区和开发区为依托,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港口条件,加快创建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集约发展立足本土资源优势的新型现代工业。重点推进洋浦开发开放,充分发挥洋浦作为*开发区的政策优势,围绕“一港三基地”的产业定位,把洋浦打造成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3.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建设海南生态软件园和三亚创意产业园,鼓励和吸引国内外知名信息技术企业向园区集聚,根据国家软件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基地建设总体布局,积极发展软件产业,逐步形成软件产业基地。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重点推进金融、教育、医药、社会保障等信息化建设。
(三)区位优势条件
海南位于亚太经济圈的中部地带,还处在泛珠三角经济圈和东盟*贸易区两大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间。方位上北临以广州、香港、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南临东盟*贸易区。海南也正是利用这一优势不断加强岛内与岛外的经济联系,同时带动本岛相关产业的发展。
6、发展战略
(一)争取政策优势把海南建成“*特区”
海南经济特区
“*特区”战略包括把海南建设成世界上的“商贸*”、“生态旅游*”以及基于“博鳌亚洲论坛”的“国际会务*”的经济特区。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贸易区战略,这就为我们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中国自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国际形势出现深刻变化,需要建立一个更开放的经济体系。*贸易区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跨越式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海南岛具有天然的设立*贸易区或*港的条件,也具有相应的战略区位。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8》中基于提升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合作水平和互动能力,提出建立海南岛*贸易区的构想。该报告设想:未来由博鳌亚洲论坛和亚洲合作对话等为基础组建的“亚洲国家联合会”。如果“亚洲国家联合会”的秘书处选择设在海南岛,海南岛未来会成为亚洲的一个开放的“*岛”,成为“亚洲国家联合会”的理想会所,成为亚洲的“海上明珠”。无论是“海南岛*贸易区”还是“海南国际旅游岛”,都是战略性的大构想,如果能顺利实现这两大宏愿,海南将插上快速腾飞的翅膀!
(二)实现“生态立省”向“生态特区”的战略转移
海南特区20年建设所取得的最大成就在于率先走出了一条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独具特色的“绿色生态”之路。海南岛具有世界一流的生态环境,这是海南最重要的资源和最大的比较优势。作为经济特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成为海南历届省委、省*高度重视和积极探索的课题。把生态环境视为海南发展的最大比较优势和最重要的资源,是海南永续发展的最重要条件,也是海南经济特区构筑新竞争力的必然要求。目前这一理念和原则正成为海南特区经济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思想。
通过20年的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热带农业”都已成为海南特区的支柱产业,也是海南岛特有的特区名片。海南要继续创造性地实施“生态省建设战略”和“生态特区”战略,利用特区优势,努力构建环境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在工业方面,坚持把有限的污染源控制在限定区域内,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规定的限度内,并积极发展高科技含量、清洁生产型的生态工业;在农业方面,充分利用海南热带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大力鼓励发展“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有效防治农业污染,促使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在旅游业方面,把生态保护建设与旅游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生态环境作为资源来经营,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建成一批以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弘扬生态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区。
(三)“海洋特区”战略
海南所管辖的海域面积占全国海域面积的2/3,2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是其陆地面积的56.9倍。“海南大特区,特就特在“大海”上,忽略掉“海”字,海南就只有南(难)了”。*当年提出创建海南岛经济特区的战略时,强调的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开发南海,这是海南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但特区20年来,海南作为我国最大的海洋大省却是几个临海省中海洋经济实力最弱的。所以,海南距离“海洋经济强省”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21世纪将是海洋产业的世纪,南海开发将是中国未来发展“最大的亮点”之一。开发南海不仅仅是打造海南海洋经济强省,也是我国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必然途径。如果说未来海南的发展战略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话,惟有“南海海洋开发”战略。为此,海南要抓住发展机遇,加快海洋开发,做大做强海洋产业,使“海洋特区”成为海南特区的另一张名片。
7、主要影响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取得改革开放发展20项在岛内外产生较大影响的“率先”:
海南经济特区
1、1988年开始,率先提出并基本建立*市场经济*。
2、1988年,率先进行省级机构改革试验,实行省直管县*,探索“小*、大社会”管理架构。
3、1991年,率先实行粮食购销同价改革。
4、1991年,率先推行全民所有制企业股份制试点,全面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革。
5、1992年,率先实行省级统筹的社会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
6、1992年3月,率先设立由外资成片开发的洋浦经济开发区,国家赋予洋浦经济开发区最优惠的政策。2007年9月,洋浦保税港区获准设立,成为全国第4个保税港区。目前,洋浦经济开发区已成为正在崛起的临海工业基地。
7、1993年,率先实行燃油附加费改革,取消岛内公路上所有收费关卡,将公路养路费、道路通行费和运输管理费等合并为“燃油附加费”。
8、1993年,率先实行“先上车后买票”的企业登记制度,将申办企业法人由审批登记制改为直接核准登记制,取消企业主管部门和挂靠部门。
9、1999年2月,率先作出建设生态省的决定。2000年,率先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建成文明生态村7774个,占全省自然村的33.4%。
10、2001年,博鳌亚洲论坛召开成立大会,选定琼海市博鳌镇为永久性会址。
11、2000年,率先实行落地签证政策。对美国、日本、俄罗斯等21个国家持普通护照、5人以上的旅游团队,在琼停留时间不超过15天,实行免办签证入境。
12、2003年,率先实行航权开放试验。开放第三、四、五种航空运输业务权。
13、2004年,率先取消了农业特产税,2005年比全国提前一年取消了农业税,农民提前进入“无税时代”。
14、2005年,在全国率先实行城乡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
15、2007年,提请国家批准把农垦交由海南统一管理,从根本上解决管人管事管资产相脱节、改革发展稳定责任主体不统一的问题。海南农垦拥有全省四分之一土地、八分之一人口。国务院支持这项改革,已经原则同意将海南农垦交由海南统一管理。
16、从2005年开始,海南用两年多时间率先统一了全省城乡教师工资标准,使贫困地区包括教师在内的财政供养人员的收入水平提高70%以上。
17、2006年开始,海南率先对边远贫困地区和核心生态保护区初中以下学生实施“教育移民”扶贫工程,让他们到县城免费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今年计划投入1.5亿元,将8个市县边远贫困村庄的9000多名中小学生搬迁到县城免费就学。
18、2007年,海南提出以更加开放的措施,逐步把海南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
19、2008年,海南省提出,将基本公共服务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延伸,争取用10到15年的时间,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2008年,海南提出,以建设洋浦保税港区为起点,逐步在海南省建成*贸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