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经济特区
珠海经济特区(ZhuhaiSpecialEconomicZone)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1953年珠海建县,1979年建市,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享有全国人大赋予的地方立法权。下辖香洲、斗门、金湾3个行政区。珠海过去原是一个以农渔业为主的边陲小镇,经过30年改革开放,如今已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和东南沿海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
中文名称:珠海
外文名称:ZhuhaiCity
别名:百岛之市,浪漫之城
行政区类别:经济特区
所属地区:中国华南
下辖地区:香洲、斗门、金湾、横琴新区、高栏港经济区、万山区等
*驻地:香洲区人民东路2号
电话区号:0756
邮政区码:519000
面积:7653平方公里
人口:163.41万人(2015年未)
方言:粤语-广府片-香山方言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长隆海洋王国,珠海渔女雕像,情侣路,圆明新园,海泉湾
机场:珠海金湾国际机场
火车站:珠海站,明珠站,珠海北站等
车牌代码:粤C
总量GDP:2024.98亿元(2015年)
人均GDP:125447元(2015年)
现任领导:书记:郭元强、市长:郑人豪
1、简介
珠海经济特区(ZhuhaiSpecialEconomicZone)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1953年珠海建县,1979年建市,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享有全国人大赋予的地方立法权。下辖香洲、斗门、金湾3个行政区。珠海过去原是一个以农渔业为主的边陲小镇,经过30改革开放,如今已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和东南沿海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
珠海经济特区
珠海市是珠江三角洲南端的一个重要城市,200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并明确珠海为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
珠海位于广东省珠江口的西南部,地理坐标处于北纬21°48′~22°27′、东经113°03′~114°19′之间。东与香港隔海相望,南与澳门相连,西邻新会、台山市,北与中山市接壤。珠海是中国的6个经济特区之一。珠海市陆地面积有1701平方千米,人口149.12万人(2009年统计),是广东省人口规模最小的城市。珠海的海岸线长604公里,有大小岛屿146个,故有“百岛之市”的美誉。在珠江口辽阔的水域上,大大小小的岛屿星罗棋布,计有146个,其中大部分集中于东部海域的万山群岛。
珠海市气候宜人,冬夏季风交替明显,终年气温较高,偶有阵寒,年、日温差小,属南亚热带与热带过渡型海洋性气候。全市太阳能丰富,热量充足,年均日照时数为1991.8小时,太阳辐射年总量为4651.6兆焦/平方米。全市气温比邻近珠江三角洲各县市都高,年平均气温为22.4℃,大部分地区全年无霜冻,是该省南亚热带地区热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2、规划起源
1979年4月,*同志在*工作会议上提出,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后来,他又进一步明确说,“名字叫经济特区,搞政治特区就不好了”。1980年8月,在*的倡导下,*正式决定把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设立为经济特区,由此拉开了珠海经济特区发展的序幕。广东省南部的一个默默无闻、经济落后的边陲小县珠海,掀起了建设热潮。
1983年,特区面积第一次扩大,包括香洲、吉大、拱北、前山、南屏、湾仔地区。
1984年1月,*同志亲临珠海视察,先后参观了珠海九州港、香洲毛纺厂等地,在了解到珠海特区短短三年多来所取得的成就后,欣然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同志的题词言简意赅,体现了他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坚定信念,饱含了他对珠海建设成就的充分肯定和对广大特区建设者的殷切期望。海内外大批工商界人士闻讯,信心倍增,纷纷前来珠海投资开发。一时间,*同志的题词,成为推动珠海经济特区发展的强大动力,珠海成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珠海经济特区地图
为认真实施*同志关于办好经济特区的构思,珠海市委、市*充分发挥特区的窗口作用,一方面吸收利用国内外的人才、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在全国率先重奖知识分子和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实行“八个统一”,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保护了环境,为建设一个花园式的海滨城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8年特区面积第二次扩大,调整后的特区范围包括上涌、下栅两个边防*检查站以南的陆地和珠海市北面的淇澳岛,总面积为121平方公里。
1992年1月,88岁高龄的*同志再次视察珠海,在亲眼目睹珠海翻天覆地的变化后,针对有人存在的否定经济特区的倾向,说:不是有人议论姓“资”姓“社”的问题吗?你们就是姓社嘛。你们这里是很好的*。并教导我们一定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在考察亚洲仿真公司等高科技企业时,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要靠科技,靠人才,并在珠海首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英明论断。
*同志的谆谆教诲和高瞻远瞩,为珠海经济特区航船的破冰之旅增添了无穷动力。珠海市委、市*抓住“发展才是硬道理”,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认真做好外引内联工作,全力加快横琴岛,高栏港,珠海大桥,珠海机场,珠海电厂等交通能源项目的建设。坚持“两手抓”方针,使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发展,为珠海经济社会的腾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4年6月,总书记视察了广州、深圳、珠海等地,他希望经济特区的广大*群众遵循*同志指引的方向,在已经取得的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深化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全面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完善投资环境、增进经济效益、健全*法制、搞好精神文明,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总之,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总书记的讲话,及时消除了某些人对发展经济特区的顾虑,为经济特区的进一步发展指出了方向。
珠海市委、市*积极主动,调整和完善发展思路,根据广东省委、省*珠海现场办公会提出的“三基地一中心”城市发展定位,果断作出大办实业经济的战略决策,积极实施功能区带动战略,发挥高新区、临港工业区、保税区、横琴经济开发区、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2004年12月,胡*总书记视察广东,先后到珠海、中山、佛山、广州等地,在听取了张德江、黄华华的工作汇报后作了重要指示。他要求我们要增强大局意识和使命意识,继续抓住机遇、奋发努力、扎实工作,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发展水平,努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
珠海经济特区
胡*总书记亲临珠海,给珠海人民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在珠海市委五届四次全会上,市委明确了新的工作思路,高举*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认真贯彻落实*、省的一系列战略决策和重大工作部署,围绕聚集高素质人才、发展高质量经济、建设高品位城市和“再造一个新珠海”的发展目标,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壮大经济总量,提高经济效益和质量;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法制建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高公民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构筑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努力建设实践科学发展观先行示范市。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珠海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实现了新的跨越。
2009年6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将横琴岛纳入珠海经济特区范围。珠海经济特区总面积骤增为207平方公里。
经国务院批准,2010年10月1日起,珠海经济特区范围扩展至全市,覆盖金湾和斗门,加上海域面积,届时珠海特区总面积将达到765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约1700平方公里,将较现有的特区总面积227.46平方公里增长6倍多。
3、发展历程
根据珠海经济特区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我们将珠海经济特区近30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初创和奠基时期(1980~1985);以工业为主导发展阶段(1985~1992);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发展阶段(1992~1999);经济提升阶段(2000年以后)。
珠海经济特区
初创和奠基时期(1980~1985)
从1980~1985年,是珠海经济特区的初创奠基时期。建立经济特之初的珠海经济基础薄弱,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探索路子,总结经验,明确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方针,兴建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培养人才,积累资金。
第一,对珠海市及珠海经济特区的总体规划、土地安排、建设步骤等作出了初步安排。1981年5月16日,珠海市人民*批转市建委《关于贯彻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批复的报告》,该城市总体规划是4个特区最早的城市规划,也是珠海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各项事业据此全面展开。第一次城市总体规划将珠海城市性质定为具有相当水平的工、农、渔业相结合的出口商品基地、风景游览区和新型的边境城市,试办经济特区。同时,也制定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优惠措施和法规。
第二,开始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搞好通航、通路、通电、通水、通讯、排污、排洪和平整土地的“七通一平”工程,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特区建立后,珠海极为重视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认为要发展经济改善投资环境,必须以交通为先行,树立超前的交通意识,采取多渠道筹集交通建设资金。1979年至1985年,珠海市在公路的建设投资接近1亿美元,市内交通网基本形成,新建、扩建和改建了8条通往通过周边地区的公路干道。期间在港口的建设投资也超过了1.3亿元,重点建设九洲港客运码头和小货运码头。
第三,开始同外商合作洽谈,引进外资。1979年11月,珠海市石景山旅游中心项目以“我方提供土地,外商负责资金”的合作经营方式,首先引进资金兴建涉外宾馆,这是广东省第一家中外合作的旅游项目。其后短短几年,利用这种合作方式,珠海市建起了一批具有现代设备的宾馆酒店。第四,一批外向型重点工业项目上马。虽然在“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方针指引下,逐步建立起以电子、轻纺、食品、建材等四大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但是,与旅游业的引资相比,工业项目的引资力度相对较小,期间珠海工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现在看来,珠海在特区成立初期把引进外资的重视旅游业忽视工业,对珠海后来20多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总体来说,珠海经济特区建立初期,经济社会迎来了新的一个发展时代,经济高速发展,本地生产总值1980-1985年年均增长率达30%以上,奠定了珠海未来的发展基础。1984年1月26~29日,*等**视察珠海经济特区,赞赏了特区解放思想、敢闯敢试、开拓创新的精神,充分肯定了珠海经济特区取得的成就,并为珠海经济特区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这给经济特区各界增强了进一步办好特区的信心和决心。
以工业为主导发展阶段(1985~1992)
从1986~992年,为建立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珠海市委市*认真回顾和总结了过去几年经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意识到要充分发挥特区“四个窗口”和“实验场”的作用必须重点发展工业,做出了对过去缺乏经济基础支持、发展后劲不足的经济发展战略适时调整的决策,确立了“以工业为主导,农渔业、旅游业及商贸业综合发展”的战略,使珠海经济特区引进外资从原来以旅游服务业为主转移到工业为主上来。
以工业为主导方针的确立,使珠海工业上了一个新台阶,从此经济进入高速增长的轨道。到1990年,从国外引进设备4万多台(套),其中10万美元以上的生产线80多条,引进先进技术项目133项,共签订合同4000多宗,实际投资12亿美元,来自美国、加拿大、瑞土、日本、澳大利亚、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办起外资企业500多家,内联企业380多家,投资额近6亿人民币,办起农渔业出口商品基地120多个,形成以电子、食品、轻纺、建材、和外向型农渔业为主的经济体系。1990年与1979年相比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41.2亿元,增长16.38倍,外贸出口总值4.89亿美元,增长68.9倍,财政收入增长55.9倍,市区人均住房面积12.8平方米。并提前十年实现了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与此同时,珠海从初创阶段的“打基础、铺摊子”转到“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上来,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适应国家治理整顿时期,开拓特区经济。广泛开展外引内联,建成一批骨干工业项目,发展外向型经济,开拓国外市场,使特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与此同时,以特区为中心,带动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发展,加强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建设。
1988年市委市*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务院“关于实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决策”的有关指示精神,适时提出实施“五个转变”措施:从过去单纯依靠国家的优惠政策,转到充分运用好优惠政策的同时注重依靠自己的积累和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从过去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为主,转到技术密集型的工业,注重发展基础工业;从过去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转到内涵和外延并重的扩大再生产;从过去以国内市场为主,转到大力开拓国际市场,逐步过渡到以国际市场为主;从过去利用国内资金为主,过渡到利用国外资金与国内资金相结合,并采取多种形式尽快转到以利用国外资金为主。②显然,这“五个转变”措施在产业方面的选择仍然侧重于工业。
1985~1992年,珠海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高达51.95%,GDP年均增长率高达39.95%。珠海工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市场繁荣,带旺了人气,也刺激了旅游业、贸易服务业、金融业和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全面促进了珠海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
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发展阶段(1992~1999)
从1992年开始,珠海经济发展进入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努力增创新优势,把引资重点转移到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项目上,把经济建设重点转移到珠海西部地区,致力于建设基础设施,发展高科技企业。
1992年1月23日至29日,*第二次视察珠海经济特区。在珠海的7天内,3次考察科技企业,并重申他讲过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他在视察珠海一家科技企业时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对珠海经济特区发展的战略决策影响巨大。
1992年3月,珠海市在全国首开先河召开了首届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励大会,对为推动科技进步作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汽车、住房、巨额奖金的重奖,这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效应。7月,史玉柱的巨人公司从深圳迁往珠海,史玉柱也于次年获得珠海市科技进步贡献特等奖。
1992年11月,珠海对城市总规划重新修订,将珠海市城市发展目标调整为:以发展工业为主,同时发展科技、旅游、金融、商贸、运输、农渔牧等各业,建成综合性、国际性的经济特区,建成科技发达、经济繁荣、文明富裕、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别具特色的现代化花园式海滨大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珠海市委市*确立了“依靠科技进步,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工业为基础,以高度社会化的第三产业为支柱的产业结构体系”的战略。⑤在这一战略指导下,珠海经济特区先后出台了《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关于鼓励为推动科技进步作出贡献人员的办法》、《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珠海市高新技术产业管理办法》、《关于调整珠海高科技工业用地价格的通知》等一系列决策措施,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优惠政策的支持。
1993年2月,珠海*高级技术开发区经国家科委批准正式挂牌,先后和全国13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合作关系。1993年珠海全市有7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26.4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1994年珠海有102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6.89亿元,增长39.73%,占工业总产值的15.29%。1995年有108家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3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62亿元,增长68.07,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9.26%。1996年全市有115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24亿元,增长100%,占珠海市工业总产值的31%。在*的积极推动和政策支持下,在原有的工业基础上,高新技术产业似乎已成为珠海经济发展的龙头。
但是在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增长的同时,珠海经济总体增长却出现了下滑趋势。从1993年开始,珠海市GDP增长率一直呈现连年直线下滑。1993~1999年GDP增长率分别为29.19%、16.60%、17.56%、12.86%、13.60%、12.23%和8.90%。
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产业结构调整过当造成的。由于珠海市委市*,改变了过去“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大中小型一起上”发展工业的办法,限制劳动密集型“三来一补”工业,主要引进技术密集型的工业项目,从而也严重地抑制了传统产业的发展,结果导致珠海工业未能同时实现“质”的飞跃以及“量”的扩张,1993年-1999年,珠海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由39.19%不断下降到11.88%。工业的下滑也严重影响了珠海的财政收入增长,珠海的财政状况也一度非常困难。可见,从当时珠海的科学教育基础、人才储备和工业基础看,珠海还不具备放弃传统工业,把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能力。
经济提升阶段(2000年以后)
进入新世纪,在党*国务院的可持续发展观战略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理论指导下,珠海经济特区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珠海重新明确了其城市定位,珠港澳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财政收支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珠海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2003年5月,《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得到国务院的批准。国务院在批复中明确指出珠海是经济特区,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东南沿海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再次提升了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对珠海在环境保护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珠海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也给珠海带来了优良的声誉。“泛珠三角”合作2003年11月以来逐步展开,以及“CEPA”2004年1月1日正式实施,使珠海与港澳的经贸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珠澳跨境工业区和“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的建设,不断推动珠海与港澳地区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发挥珠海在珠江西岸经济增长的中心地位。
这一阶段珠海经济状况明显提升,尤其是工业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回顾1994年-1999年可以说是珠海工业乃至珠海经济最困难的时期,这一时期珠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总计每年平均亏损10.6亿元,而盈利企业总计每年平均却只有7.1亿元利润,即亏损总额是利润总额的1.5倍。由此可见当时珠海工业效益之差,可以说珠海工业导致了珠海失去了20世纪90年代。2000年以来,随着珠海对工业发展战略的主动调整,珠海工业基本改变了整体性亏损状况,经济质量明显改善。2000-2006年珠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盈利企业总计利润平均每年45.7亿元,而亏损企业总计每年平均只有10.9亿元,即亏损总额仅占利润总额的23.8%。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珠海这一阶段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一般财政预算收入由2000年的24.23亿元增长到2007年75.82亿元,年均增长17.7%,比整个20实际90年代财政收入年均增长率超过1倍,而且高于200-2007年同期GDP增长率,彻底改变了珠海过去十多年财政收入增长率远低于经济增长率的局面。由于一般财政预算收入一般与企业盈利水平存在高相关性,珠海财政收入增长率高于GDP增长率因而也说明了珠海企业效益的改善,改善了过去珠海企业有产值少利润少税收的状况。
4、主要成就
珠海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珠海经济特区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试验场作用,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窗口和基地作用。珠海经济特区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充分发挥“试验田”、“窗口”作用的同时,取得了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高速增长,对外贸易与外商投资迅速发展,珠港澳合作密切,基础设施完善,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等巨大成就。
珠海经济特区
1.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高速增长
珠海建立经济特区以来,国民经济总体保持高速增长,平稳较快增长。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由1979年的2.09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886.84亿元,增长了424倍以上,年均增长24.12%。按常住人口计算,2007年人均GDP达61071元,按平均汇率折算约合7976美元,,继续稳居全省第3位。经济结构明显改善结构。三大产业比重从1979年的38.6:30.6:30.8调整为2007年的2.6:56.5:40.9。
工业经济高速增长,整体规模和质量不断跃上新台阶。工业经济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家电电气、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工业结构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以电力能源、石化、钢铁为代表的临港重化工业发展迅速。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截止2006年底,全市生产型科技企业316家,省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92家。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7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4%。
旅游业成为珠海最重要的第三产业。2007年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144.88亿元,同比增长4.2%。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9.02亿美元,增长3.2%。旅游住宿设施接待过夜游客758.13万人次,增长3.9%。其中国际游客204.89万人次,国内游客553.24万人次,分别增长1.0%和5.0%。酒店平均开房率66.9%,比上年减少1.2个百分点。全市星级酒店有80多家。全年各主要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615.42万人次,与上年基本持平,营业收入4.46亿元,增长3.5%。旅行社组团国内游86.04万人次,增长15.2%;出境游22.28万人次,增长46.5%。经济增长带动财政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79年的2388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75.82亿元,增长了317倍,年均增长22.8%。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由1979年的2388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82.82亿元,增长了295倍,年均增长23.2%。
2.对外贸易与外商投资迅速发展
外贸出口强劲增长。珠海已与世界18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进出口总额由1980年1935万美元增长到2007年398.69亿美元,增长2060倍,年均增长32.66%;其中,出口额由1980年的1310万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84.73亿美元,增长1410倍,年均增长30.81%;进口额由1980年的625万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213.96亿美元,增长342倍,年均增长6.75%。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新步伐,共在*设立企业25家。
投资环境逐步改善,招商引资成绩明显,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落户珠海。目前已有62个国家(地区)在珠海投资,其中2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珠海投资了55个项目。1979年至2007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0341个,合同外资额214.7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1.92亿美元。工商登记注册的实有外资企业4395家。
澳门和香港长期以来都是珠海利用外资最多、贸易额对大的两个地区。2005年珠海批准利用外资624宗中,其中218宗和253宗来自澳门和香港;合同利用外资23.22亿美元中分别有4.62亿美元和9.19亿美元来自澳门和香港;实际利用外资6.99亿元中分别有1.14亿美元和3.01亿美元来自澳门和香港。2005年珠海对澳门和香港出口额分别为4.31亿美元和21.36亿美元,占当年总出口额的4.3%和23.63%。
2003年《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实施以来,密切珠海与港澳经贸合作,进一步推进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便利化已初见成效。2006年1-7月,进入珠海的港澳CEPA项下受惠货物1529票,货值1.5亿多美元,共减免税款7042万元人民币。港澳人士来珠申办个体工商户124户。全国首个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进出口税收政策+专用口岸”三重特殊政策的珠澳跨境工业区,自2004年12月正式启用以来运作良好,洽谈引资工作便一直火爆,甚至一度出现投资商排队等候的盛况。工业区引资落户已基本完成,其中珠海园区入驻企业达二十六家,八成半为港澳资本,总投资超过八亿元人民币。根据预测,至2010年,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将保持投资总额年均增长三成,GDP与税收年均将分别增长二成半、二成,产品外销率则高达七成以上。作为泛珠三角合作的“创新之岛”,与澳门仅一水之隔的珠海横琴岛开发一直备受瞩目。而目前海内外投资者已纷纷瞄准横琴,迄今在洽谈的仅大项目就有三十七个,总投资逾二千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香港嘉华集团计划投资九十亿港元兴建休闲度假中心等项目已率先完成规划设计和可行性分析。
3.基础设施完善
珠海经济特区建立以前,珠海城市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制约着珠海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因此珠海成立特区之初就相当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高标准、高起点、高效能、高质量、现代化”的要求,采取了超前发展的战略,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交通、通信、能源等重点基础工程。1979年至2007年珠海累计基本建设投资高达1411.66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总投资2222.95亿元的63.5%,城市化大跨步地前进。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珠海市委市*十分重视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建设。20世纪80年代末珠海市委提出了“大港口、大工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思想之后,在20世纪90年代初,编制了《1990-2010年珠海交通发展规划报告》,完成了《1990-2010年珠海市公路网规划设想》。在交通布局方面,以超前意识、空间和系统经济论的观点,重点规划了港口、机场、铁路、跨海大桥、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形成了珠海经济特区海、陆、空立体对外交通运输网络。
4.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全市常住人口由1979年的36.07万人(户籍人口36.07万人)增加到2007年145.44万人(户籍人口95.69万人),增长了4倍(户籍人口增长了2.6倍)。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由1979年的612元增加到2006年的23775元,增长了38倍。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08元,农渔民人均纯收入6550元,分别同比增长9.2%和8.8%。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各项指标继续在珠三角城市群中保持前列。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007年达到30.7平方米。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全面落实。城乡医疗水平得到改善。
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事业成绩斐然,卫生事业不断进步。珠海科技发展从无到有,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01至2006年连续六年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珠海也是广东省第5个教育强市。珠海已经基本建立和完善了医疗救助体系,实行全民医保制度,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转轨。
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在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总分连续九年名列第一。2006年获得全省环保责任考核总分第一名、全省珠江综合整治考核第一名,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名列全国前茅,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复查。1999年珠海获联合国人居中心颁发“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成为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0年国家环保总局授予珠海“*生态示范区”,也是广东省唯一的一个。珠海还是全国惟一以整体城市景观入选“全国旅游胜地四十佳”的城市,是“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免检城市,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十佳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称号。
5、发展经验
珠海经济特区30周年的基本经验
(一)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珠海经济特区
30年特区建设的历程证明,改革开放始终是特区的立身之本和发展动力。珠海建立经济特区时间虽然不长,但经济社会面貌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一个不断探索的历史过程,是珠海特区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珠海经济特区的诞生,就没有经济特区发展的今天。珠海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说明,在*条件下,通过改革开放,同样可以较快地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曾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胡*也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我们要珍惜改革开放的探索和成就,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二)始终坚持中国*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30年来珠海经济特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归根结底来自牢牢坚持中国*的领导。建立经济特区是中国*人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的一个伟大创举。30年来,珠海市委、市*紧紧围绕*建设特区的目标和要求,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团结带领全市*群众,科学决策、大胆探索,牢牢抓住一系列重大机遇,实现了特区的跨越发展;直面困难、迎难而上,妥善应对了一次次重大考验;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走出一条适合特区建设发展的党建新路子。珠海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员以“敢为人先、敢闯新路”的精神,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为珠海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三)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珠海”
在短短的30年里,珠海经济特区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经济相对发达、生态环境较好、社会比较公平的颇具魅力的现代化城市,与珠海历届领导班子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治市理念是分不开的。30年来,珠海特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围绕建设生态文明新特区、争当科学发展示范市奋斗目标,在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城市发展与对外开放五个方面作了合理的规划,出台了事关珠海经济社会全局发展的政策措施,整体推进了珠海特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进程,确保了珠海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珠海经济特区30年来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城市要发展、要进步,必须始终坚持统筹协调发展,这是发展本质的深化和创新。在珠海新一轮大发展的进程中,我们要继续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环境发展、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关系,为实现“和谐珠海”做出更大的努力。
(四)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事业的发展
“以人为本”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注重民生改善,切实解决民生问题,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题中之义。
珠海市委、市*在建设特区的过程中无不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30年来,珠海一直突出抓好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就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救助、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的出台,惠及了全市的人民群众。注重民生问题的解决始终是关系珠海城市稳定的大事,也是珠海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最终的落脚点。今后,在打造宜居城市的进程中,珠海市委、市*仍应把更多的精力、时间和财力用于实现和保障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