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埃利亚学派

科普小知识2022-03-09 12:19:15
...

埃利亚学派是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意大利南部埃利亚城邦的哲学派别。它是从米利都学派以来哲学史上从经验直观到逻辑推理的过渡。它的奠基人是克塞诺芬尼,创始者和主要代表是巴门尼德,保卫者是芝诺,修正完善者则是麦里梭。克塞诺芬尼提出“神”是不动的“一”,巴门尼德则由此概括出“存在”是不动的“一”,认为具体的事物是虚伪的,唯有抽象的“存在”才是真实的。芝诺提出一系列论证来维护巴门尼德的观点。麦里梭修正和发展巴门尼德的某些观点,认为“存在”是无限的和不能创造的。该学派前后延续了1个世纪,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学派简介


埃利亚城邦在意大利南端

埃利亚学派是早期希腊哲学中一个承先启后、开始转变哲学研究方向的流派。埃利亚学派也是因地名而命名的,它产生于南意大利的埃利亚城邦,从地图上看位于克罗顿的西北上方,主要活动时间是前公元6世纪末和前5世纪初。这个学派的主要特点是:其一,它在政治上代表了贵族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意大利南部贵族奴隶主阶级的*比较强大。其二,它最早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概念,使思辨哲学真正诞生。其三,它运用逻辑的力量概括出哲学结论,第一次达到了理论思维抽象。所以,黑格尔认为这一学派是哲学史的真正开端。

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是由范畴(基本概念)、命题(判断)、原理(包含推理)组成的体系,是运用“逻辑力量”来表达思想的工具,“思辨性”是其不可避免的本质特征之一,而在古希腊哲学中,真正使哲学走向思辨的非埃利亚学派莫属。这个学派的理论先驱(或创始者)是克塞诺芬尼(或译为色诺芬尼),真正的代表有巴门尼德(或译为巴曼尼德)、芝诺等人。

2、代表人物及思想

克塞诺芬尼——埃利亚学派的理论先驱


克塞诺芬尼

克塞诺芬尼的准确生卒年并不清楚,只知道他的鼎盛年约为公元前540—537年,大约和阿那克西曼德同时代。他出生在小亚细亚一带的克罗封,曾遭驱逐,到处流浪并定居过埃利亚。据说他是巴门尼德的老师,写过《哀歌》、《讽刺诗》、《论自然》等诗歌,但留下来只有一些残篇。

从克塞诺芬尼开始,哲学由感性直观向抽象思辨过渡,这种过渡仍然是围绕着对世界的总体或根本的看法进行的。世界是什么?万物从何而来?他不落俗套地找到了感性直观能够了解的一些物质元素。如“一切都从土中生,一切最后都归于土”;“一切出生和生长的东西都是土和水”;“我们都是从土和水中生出来的。”第欧根尼•拉尔修介绍道:“他宣称事物从四种元素而来,各个世界都的无限的,……”他甚至认识到“世界不是产生出来的,而是永恒的、不可毁灭的。”还有另一种说法:“他假定了一个唯一的始基,把整个存在看成唯一的东西,认为它既不是无限的,也不是有限的,既不是运动的,也不是静止的。……这个唯一的宇宙就是神。”

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呢?其实并不矛盾:“物质元素”和“神”反映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世界万物表面上看是由物质元素造成的,但从本质上看是由于神所决定的。在这里,出现了唯物论向唯心论的过渡、一元论向二元论和多元论的过渡、感性直观向神秘主义过渡等趋势。对神的说明,是克塞诺芬尼要重点谈论的内容,开始具有了“思辨性”。

首先,神的永恒的。“它不是产生出来的,因为产生出来的东西应当或者从同类的东西生出,或者从不同类的东西生出;可是照他说,同类的东西不能有产生同类的东西的作用,因为既有理由说这个产生那个,也有同样的理由说这个为那个所产生;而另一方面,如果存在是从不同类的东西产生的,那它就是从不存在的东西中生出;这样也证明了它不是产生出来的,而是永恒的。”

其次,神是唯一的。“因为它比任何东西都更加有力;因为他说,如果有若干个存在,那么力量就一定会为这些存在平均分有,然而神比任何东西都更高超,它的力量是高于一切的。”

再次,神既不运动也不静止。“因为不动的就是非存在,非存在不会变成别的东西,别的东西也不会变成非存在;相反地,运动则属于多,因为这样就有了一物转化为另一物。同样地,当他说存在保持同一状态不变时,也不可以把它理解为与运动相反的静止,而应当了解为既不运动又不静止的稳定状态。”

此外,他反对“神人同形论”。他说:“有一个唯一的神,是神灵和人类中间最伟大的;他无论在形体上或思想上都不像凡人。神是全视、全知、全听的,神毫不费力地以他的心灵的思想力左右一切。神永远保持在同一个地方,根本不动,一会儿在这里一会儿在那里动来动去对他是不相宜的。”〔5〕他在“讽刺诗”中写道:“从最初的时候起,所有人都向荷马学习。荷马和赫西阿德把人间认为是无耻丑行的一切都加到神灵身上:偷盗、奸淫、彼此欺诈。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与他们同样的声音和形象。可是假如牛、(马)和狮子有手,并且能够像人一样用手作画和塑像的话,它们就会各自照着自己的模样,马画出和塑出马形的神像,狮子画出和塑出狮子的神像了。埃塞俄比亚人说他们的神皮肤是黑的,鼻子是扁的;色雷斯人说他们的神的蓝眼睛、红头发的。”

可见,哲学从克塞诺芬尼开始走向了“思辨”,尽管这种思辨还带有后人转述的性质。无论他证明得是否正确,这种论证、这种逻辑推理,对哲学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直接就通过他的后继者表现出来。

巴门尼德——埃利亚学派的真正代表


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是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的埃利亚人,鼎盛年约在公元前504—前501年,埃利亚学派的真正创始人。他虽然是克塞诺芬尼的学生,但许多观点和自己的老师并不一致,然而,就哲学的“思辨性”来讲受到老师的影响看来是确定无疑的。

有人说他是唯心主义者,这其实是不准确的,“他第一个指出地是球形的,位置处于宇宙的*。他认为有两种元素:火与土。火是创造性的元素,土则是质料。人是从土中生的。在这两种元素中有热和冷,万物都由热和冷造成。”这种转述不一定正确,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起初他也曾把某些具体的物质元素作为产生万物的东西。

但是,和克塞诺芬尼一样,他认为那些具体的物质元素只是表面现象,事物真正的本质(或本原)则的“存在”,“存在是永恒的、唯一的、不动的”,当论述这一点时哲学的“思辨性”立即显现出来。

首先,存在是永恒的。如果存在是产生出来的,必然有三种情况:或者它产生于存在,存在就是最初的事物,它之前不能再有存在了;或者它产生于非存在,存在从非存在中产生,这是不可思议的;或者它既产生于存在又产生于不存在,前两点是荒谬的,这一点也是不成立的。他说:“存在物存在。因为它不是产生出来的,……它既不能从存在物中产生,这样便会有另一个存在物预先存在了,我也不能让你这样说或想:它从非存在物中产生。因为,存在物可以不存在,这件事是无法言说和不可思议的。……所以它或者是永远的存在,或者是根本不存在。”

其次,存在是唯一的。存在的一个完整的整体,各个部分是紧密相联的,存在是万物的共同体,没有什么力量能使这个共同体分开。他说:“存在物也不可分,因为它的各个部是分都完全同样的,决不会有一个比较强大的存在物,能够妨碍它的联系;也决不会有一个比较细小的存在物。毋宁说存在物是整个充满着存在的东西的。”

再次,存在是不动的。存在既然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各个部分是紧密相连的,像一个被锁闭的滚圆的球体,没有“虚无”(或虚空)能够使存在运动。他说:“存在永远是同一的,居留在自身之内,并且永远固定在一个地方。……存在物各个方面都是锁闭的,很像一个滚圆的球体,……因为既没有一个‘虚无’使联合解体,也没有一个存在物在这里比存在物大,在那里比存在物小,因为它是完全不可损毁的。……在存在物之外,决没有任何别的东西,也决不会有任何别的东西,因为命运已经把它固定在那不可分割而且不动的实体上。”

在巴门尼德看来,“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存在是永恒的、唯一的、不动的,似乎来自于思维的永恒性、唯一性、不动性。他说:“思想和思想的目标是同一的;因为你决不能遇到一个思想是没有它所表达的存在物的。”(同上)关于这一点,亚里士多德也曾指出:“巴门尼德似乎主张理论的一”,柏拉图则认为“只有‘存在’始终不动,这是用来称呼一切的名称。”他第一次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重要概念(所以,黑格尔认为哲学史从巴曼尼德开始),并回答了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坚持了可知论;但是,他从思维中推出存在,把思维和存在看成是一个东西,只有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具有唯心主义倾向。

巴门尼德把认识分为两种:一种是真理(理性认识),另一种是意见(感性认识),“他以理性为真理标准,宣称感官是欺骗我们的。”(同上)他说:“不要遵循这条大家所习惯的道路,以你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以及舌头为准绳,而要用你的理智来解决纷争的辩论。”(同上)因为感觉的认识对象是具体事物(个别),而具体事物是变动不居的,属于非存在,所以,对这些事物的认识只能形成意见;思维的对象是存在(本质、一般),存在是永恒的唯一的不动的,所以,对存在的认识才是真理。二者是对立的。他说:“你应当学习认识一切,既要知道真理的坚固核心,也要知道人们的那些不可以真正相信的意见。”针对埃利亚学派的观点,他指责赫拉克利特的“变”的哲学只是意见,只是对现象世界的认识,“群氓认为存在与非存在同一又不相同,认为一切事物都在相反的方向中行动。”在这里,他把本质和现象区别开来,看到真理是对本质的认识,这是认识史上的进步;但是,他没有看到本质和现象的联系、转化,否定感性事物的真实性,这些是错误的。后来,遭到智者学派的猛烈批判。

芝诺——“辩证法”的创始人


芝诺

芝诺主要生活在公元前5世纪,鼎盛年约在公元前464—461年,是巴门尼德的学生,还有人说被巴门尼德收为了义子。传说埃利亚城邦曾是别的城邦的殖民地,芝诺蔑视有权势的人,他因为反对僭主的统治而被捕,在审问他时他供述僭主的所有朋友都是自己的同谋。被审时,他要求与僭主附耳密谈,结果咬掉了僭主的耳朵,还有人说咬掉的是鼻子,最后又咬掉了自己的舌头吐到僭主脸上。总之,他的死是轰轰烈烈的,后来人们起来用石头砸死了僭主。

“亚里士多德说他是辩证法的创立者,就像恩培多克勒是修辞学的创立者一样,并且说他在哲学上和政治上都是一个出色的人。”这里的“辩证法”是一种论辩的方法,这种方法使哲学的思辨性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巴门尼德从正面阐述了“存在是永恒的、唯一的、不动的”,芝诺则从反面驳斥了承认“多”和“运动”所导致的矛盾性,这种通过辩论揭露对手的矛盾获得正确结论的方法就是古代意义的辩证法。

关于否认“多”的论证

首先,承认“多”就会出现事物既无限大又无限小的矛盾。因为承认多就意味着事物是可以无限分割的,可以分割为无限小直到无,又可以分割到无限大,这是矛盾的。他说:“存在者如果没有大小,那就不存在了。它的每个部分就必须有一定的大小和一定的厚度,而且与别的部分有一定距离。对于处在它的前面的那个部分,也同样可以这样说。那个部分也会有大小,并且会有另外一个部分在它前面。这个道理是永远可以说下去的。因为存在者的任何一个部分都不会是最外面的边界,也不会有一个部分与其他部分不连着。因此,如果事物是多数的,它们就必定既大又小,小到根本没有大小,大到无限。”事物“小到根本没有大小”这个结论显然是不对的,另外,事物出现了“无限小和无限大的矛盾”就一定荒谬的吗?芝诺的错误是很明显的。

其次,承认“多”就会出现事物既有限又无限的矛盾。因为事物如果是多就必然同实际存在的数目相等,说明它有限(有数目规定);同时,事物是多说明具体事物之外还有其他事物,以此类推,事物在数目上又是无限的,这是矛盾的。他说:“如果事物是多数的,那就必须同实际存在的事物数目刚好相等,不多不少。可是如果有象这么多的事物,它们在数目上就是有限的了。如果事物是多数的,它们在数目上就会是无限的。因为在个别事物之间永远有另一些事物,而在后者之间又有另一些事物。这样,事物就在数目上是无限的了。”芝诺把“实际存在的事物数目刚好相等”假设为“有限”,又用有限和无限的矛盾来否定“多”,其错误也是很明显的。

否定“运动”的论证

芝诺提出了四个著名的否定运动的论证:

第一,“二分法”:用有限的时间可以走完一段距离,但这段距离是可以无限分割的,用有限的时间走完无限的距离这是荒谬的,说明运动是虚假的。“你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越过无穷的点。在你穿过一定距离的全部之前,你必须穿过这个距离的一半。这样做下去就会陷于无止境,所以,在任何一定的空间中都由无穷个点,你不能在有限的时间中一个一个接触无穷个点。”芝诺试图利用“有限”和“无限”的矛盾来否定运动的真实性。

第二,“阿基里斯追乌龟”:乌龟跑了一段距离后,阿基里斯是追不上乌龟的。因为他追到了乌龟的出发点,乌龟又向前挪动了一段距离,赶上那段距离后乌龟又挪动了一段,以此类推,他只能是越来越接近但永远赶不上乌龟。所以,现实中阿基里斯追上乌龟是虚假的。在这里,阿基里斯追上乌龟是一种“连续性”(时间上是有限的),而经过乌龟的出发点或某段距离是“间断性”(距离要经过无限的点),芝诺再次用有限和无限的矛盾或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矛盾来否定运动的真实性。

第三,“飞矢不动”:飞出去的箭要经过一个一个的点,每个点都是静止的,箭所经过的各个点的总和也是静止的。所以,飞出去的箭看上去是动的,其实根本没有动。“飞着的箭是静止的。因为,假如每一件东西在占据一个与它自身相等的空间时是静止的,而飞着的东西在任何一定的霎间总是占据一个与它自身相等的空间,那么它就不能动了。”芝诺还是用“连续性”(飞矢)和“非连续性”(各个点)的矛盾来否定运动的真实性。

第四,“运动场”:有三列物体,第一列物体不动,后两列物体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结果会出现“一倍”等于“一半”的矛盾,说明运动虚假。芝诺用“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的矛盾否定运动的真实性。

芝诺的论证本质上讲是错误的。他认为,矛盾等于荒谬,事物运动中包含着矛盾,所以,事物运动是荒谬的。这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从反面给人以教训。如运动中包含着有限和无限、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相对和绝对的矛盾,这说明矛盾是运动乃至事物的本质,而不能说运动或事物是荒谬的。但是,芝诺的论证有着巨大的意义。他使哲学的“思辨性”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展现,他的论证运用了纯逻辑的力量,即抽象思维;其论证方法是通过揭露矛盾发现真理,这就是古代意义上的“辩证法”。他的主要贡献在于不自觉地揭示出事物运动本身包含着矛盾,在客观上触及到辩证法的核心问题,推动了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所以,后人把他称为“辩证法的创始人”。(要注意:这里的辩证法是古代意义上的)

麦里梭对存在哲学的论证和修正


麦里梭

麦里梭(Melissos,盛年约在公元前440年左右)上萨摩斯岛人,巴门尼德的学生。他是位出色的政治家,曾被选为海军统帅,并以其个人的美德引起了人们极大赞誉。在哲学上,他是埃利亚学派的最后一个重要代表,其主要贡献是对“存在”的性质进行了更严密的论证,并修正了前辈的两个论点。

如果说芝诺是从反面揭露“众多”和“运动”的矛盾,从而维护“单一”和“静止”的原则,那么,麦里梭则是从正面直接论证这种原则的。他首先修正了巴门尼德“存在”有限的观点,从“存在”的永恒无限性出发来论证其它性质。从这种永恒无限性,他证明了“存在”的单一性,“因为任何事物,如果它不是整个存在,就不可能永恒存在。”“如果它是(无限的),它就应该是单一的;因为如果它是二,那么就不可能是无限的、而将会相互限制。”

他从否定虚空存在的角度来证明“存在”是不动的。因为虚空就是无,而无是不存在的。既然没有虚空,“存在”就不能运动,因为没有可供它移动的空间,一切都是充实的。

麦里梭对巴门尼德的另一个修正是否认“存在”有体积。据辛普里丘记载,麦里梭主张的“存在”是不具形体的东西,因为他说:如果它存在,它就必定是单一的;作为单一的东西,就必定不具形体。如果它有体积,那么它就会存在着部分,并且因此而不再是单一的了。

3、地位及评价

埃利亚学派是古希腊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伊奥尼亚的哲学家们一般都寻找某一个有形的、感性的东西,例如水、气、火等,作为万物的本原;毕达哥拉和毕达哥拉学派抛开事物感性的质的区别,把共同的数量关系抽象出来作为万物的共同基础;埃利亚学派进一步把数量关系也抽象掉,得出一个最普遍、最一般的“存在”范畴。这是从具体到抽象,并达到最高抽象的过程。巴门尼德所说的“存在”,成为以后西方哲学中讨论的一个中心问题。在巴门尼德之后,许多哲学家对存在作了不同的解释和区分,从而提出了一系列哲学范畴,如物质和意识、实体和属性、质和量、真和假、可能与现实等等。埃利亚学派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哲学是什么?有一种观点认为,哲学是一种思辨,是运用逻辑力量进行纯概念的思维,并进行判断和推理的学问。在这方面,埃利亚学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样板,无论这个学派里面具体观点中包含了多少错误,但它使哲学真正走向了“思辨”,走向了纯概念的思维,走向了逻辑推理。这个学派还提出了哲学基本问题中的两个最重要的范畴:“存在”和“思维”,并坚持了可知论,推动了哲学的深入发展。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个学派属于唯心主义,这种观点并不科学,巴门尼德就把存在看成的“球形”的,他的另一个学生毕泰戈拉的同乡麦里梭(鼎盛年在大约公元前444—441年的萨摩斯人),明确把存在看成是物质,并指出存在是无限的,克服了巴门尼德的存在有限论。所以,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应该是埃利亚学派以后的事情。

上一篇:科学发现的逻辑

下一篇:辩证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