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伯
张思伯,河间乐城人也。北齐忠臣,善说《左氏传》,为马敬德之次。撰《刊例》十卷,行于时。亦治毛诗章句,以二经教齐安王廓。武平初,国子博士。
姓名:张思伯
性别:男
籍贯:河间乐城(现河北省沧州市)
朝代:北齐
1、文献记载
张思伯,河间乐城人也。善说《左氏传》,为马敬德之次。撰《刊例》十卷,行于时。亦治毛诗章句,以二经教齐安王廓。武平初,国子博士。
2、历史故事
张思伯植槐定宝地
张思伯植槐定宝地
在扶沟县西南十多里处柴岗乡寺前和寺后村中间一座南北走向、高出地面5米左右呈龟形状的岗阜上,座落着一座建筑雄伟华丽、气势壮观、金碧辉煌、庄严肃穆的千年古刹。这就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北齐年间,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的支亭古寺。据明朝嘉靖十年支亭寺碑文记载:“邑之西南隅,距城十五里,有寺曰芝亭,盖世名刹也,肇自大齐年间,循历至今。”关于寺的来历,在当地有着一个凄美动人的故事。
相传北齐年间,朝中宰相张思伯因耿直清廉,不媚世俗,因而遭到邪佞权贵们的排挤陷害,加上皇帝昏庸,被含冤罢官,贬出朝中。一日,他来到颍川郡扶沟地界,见一道岗阜蜿蜒西来,势若游龙,前绕杨柳如烟的溱洧碧水,背依宿雾弥漫的烟雾山陵,左右良田沃野,阡陌纵横,确是一个栖身养性的绝佳所在。便在这里购田买邻,隐居下来。为了读书纳凉,他带着全家人在丘阜顶上建起了一座凉亭,四周满种芝兰香草,亲自起名“芝亭”。
武平四年(公元573年)的一天,从中岳嵩山少林寺来了五位相貌特殊的游方僧人,夕阳之下,他们远望芝亭,见凉亭处云雾缭绕,百态千姿,亭上好似五虎相扑,双狮逐斗;亭下好似天女散花,龙凤呈祥。五位僧人一下子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随即奔拥亭上,见一老人正在亭中把卷读书,忙问:“请问施主,可是此处主人?”张思伯答道:“是也!”不知是和尚听错了声音,还是佛迷心窍,为首的和尚双手合十脱口说道:“寺耶,是也。妙哉,庙哉!”当晚僧人们便与张思伯商量在岗上建佛寺一事。张思伯想到自己为官半生,宦海沉浮,如今落到如此地步,虽从未与佛结缘,但为人应多施善事,便一口答应了和尚的请求,还慷慨解囊资助。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的大兴土木,一座比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1496年)的嵩山少林寺仅晚七十七年的寺院落成了。
当年秋天洪水泛滥,遍地汪洋,人为鱼鳖。张思伯不顾年高体弱,亲自带人挖沟泻洪,驾船搭救落水灾民,不幸落水身亡。土人为了纪念这位蒙受冤屈的老人,便把他隐居的岗阜称为屈岗,把水后他的尸体露出来的村庄叫做露尸台,至今村庄及墓地犹存。僧人们为感谢张思伯,也为寺院起名曰“芝亭”。到了明朝正德五年,寺院住持在上行礼佛公文时,无意中把“芝亭寺”写成了“支亭寺”,遂一直沿袭至今。
寺门外现存一株三四人才能搂抱得来的千年古槐,为张思伯老人当年在龟的头部亲手所植,其意“植槐定宝地”。虽历经千余年风霜雪雨,电光雷火,依然倔强峥嵘,枝虬叶繁,形如雄鹿昂首,势如龙盘虎踞,丹凤朝阳。
张思伯捐躯露尸台
扶沟县城西南二十里,有个不太大的村庄,名叫露尸台(今柴岗乡路寺台)。这庄名咋这么古怪呢?据老辈人讲,露尸台原叫鹭鸶村。为啥更名露尸台村呢?这给张思伯有关。
南北朝时期,北齐忠臣张思伯,他为官清正,耿直,不畏权贵。为此被奸佞陷害,齐高帝听信谗言,把他罢官削职,赶出京都。张思伯含冤怀恨来到扶沟支亭寺安身隐居。他虽被罢了官,但仍不忘百姓疾苦,经常和僧侣在一块谈笑念经,还不断到乡间体察民情。他看到鹭鸶村十年九淹,老百姓缺吃少穿,心里很难过。
一年秋天,大暴雨一连下了七天七夜,洪水泛滥,遍地汪洋,无数房屋被水冲塌。张思伯看到老百姓遭了大难,不顾年老体弱,白天驾着小船查水情,看流向,搭救落水人,晚上和灾民们在一起商量排水除涝的办法。他带领众百姓筑堤挖沟,引洪入河,日夜操劳。一次,他驾着小船在救一个落水人时,小船被卷进激流,一个巨浪打来,小船翻了个底朝天,张思伯老人被卷进漩涡淹死了。老百姓奋不顾身地想法打捞,整整捞了大半天也没捞着尸首。人们眼望着滚滚洪水,纷纷失声痛哭起来。
张思伯带领百姓治水,为救别人而死的事,被地方官禀报给齐王。这时齐高帝下世,已由齐武帝继位。齐武帝听地方官禀报以后,知道张思伯是个忠臣,立即传旨为张思伯平冤昭雪:加封张思伯的儿子。并命张思伯的儿子到扶沟找回父亲的尸体修坟立碑。
张思伯的两个儿子来到鹭鸶村,继承父亲的遗志,率领百姓根治水患。终于疏导了河道,排除了水患,张思伯的尸体在支亭寺西南方露了出来。老百姓为了纪念张思伯的恩德,要求把张思伯的遗体就地埋葬,树碑立传。张思伯的两个儿子顺乎民意,答应将父亲的遗体就地埋葬。出殡那天,无数百姓老远赶来,哭声震天,你一锨他一捧地往坟上添土,竟修起了一座小山似的墓塚。如今,张思伯的墓塚还在,他的治水功绩现仍在这一带流传。
为了纪念张思伯的功绩,人们就把鹭鸶村改名为“露尸台”,今演变为路寺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