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越
闽越,是远古时期的部落名称,属百越众支系下的其中一支,闽越部落是后期闽越国的前身,于公元前334年建立闽越国。远古时代,就已有人类居住在福建。这些原始人类在距今3000年以前(相当于中原的夏商时期),已经创造出灿烂的独具特色的原始文化——闽文化。到了周朝,形成七个大部落,史称“七闽”。与“闽越”部落关系较密切的是附近的东南面于越部落,与西南面的南粤部落也偶有联系。
1、基本介绍
闽越国
2、考古发现
根据三明万寿岩灵峰洞发现的距今18万年的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和漳州、清流、三明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牙齿化石、人工石铺地面等,证明福建早在18万年前已有人类活动,创造出远古文明。当时的原始人类,大多选择靠近江河两岸的台地和滨海的丘陵上居住。考古发现证明,大约在5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类已经广泛分布在闽江、汀江、九龙江、晋江流域和边海岛屿地区。它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同时代的文化比较,既有一些相同点,又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从福建原始人类的经济生活内容看,主要有三大特征:一是渔猎、采集与农业经济结合,形成多形态的经济结构,可以为原始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料,促进人体成长发育;二是农业和手工业紧密结合。根据考古的发现,福建原始人类除从事农业、渔猎外,还从事手工业劳动,主要有陶瓷业、纺织业和造船业。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巩固了自给自足的原始经济,不利于交换经济的发展;三是锄耕农业获得高度发展,却始终没有向犁耕农业过渡,而且畜牧业也不发达,社会前进步伐较慢。
3、历史
先秦时代
在越王允常时代,于越部落有人进入福建定居。如铸剑能手欧冶子,曾受越王派遣,带领助手在闽北(今松溪县)湛卢山建炉,铸造质量优良的宝剑。福州市的冶山和欧冶池,相传也是欧冶子铸剑地。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越国(前身是于越)为楚所灭,不愿臣服于楚的于越国贵族和平民向福建迁移。
无诸复国后,分别在福州和武夷山建起完全表现汉代风格的宫殿官署。铁器使用已很普遍,器形和中原汉代铁器遗物相似。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发展。特别是手工业生产,产品种类增多,制造十分精美,如荃葛等,成为驰名且专供诸王侯享用的精品。已有一定规模的商业活动,货币普遍使用。清代,在建瓯、崇安开山时,掘到23窖汉代铜钱;后在邵武、福州及闽北各地也发现汉钱。可见汉代闽越社会经济已初步繁荣。
于越首领无诸统一“七闽”,自称闽越王。原先比较落后的七闽迅速发展成为百越诸部中强大的一支。七闽和于越部落融合而形成闽越族;七闽的分布,除今福建、*外,还包括浙江南部(古代温、台、处三州)以及广东的潮梅地区。
秦末汉初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岭北的九州地区,将中原划分为36郡,随后派兵南下平百越。大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平南越后,秦兵打到福建,削去无诸等王号,置闽中郡,从此福建正式纳入秦朝版图。
秦二世时期爆发农民起义,无诸和摇率领闽越军参加反秦队伍,接受鄱阳令吴芮的领导。后又佐刘邦攻楚,表现得非常勇敢。刘邦登帝位后,先后封无诸、摇、织为王,有13人封侯。闽越人民参加反秦斗争,加速了闽越社会的华夏化和封建化进程。汉廷对闽越国实行分而治之的政策,从汉高祖五年(前202年)起,先后把闽中地分封给闽越王无诸、东瓯王摇、南海王织。
闽越国文化
汉文帝初年,属于闽越族一支的南海王反汉,汉淮南王刘长派楼船将军讨伐,南海“以其军降”,举国被迁于江西上淦(《汉书·严助传》)。南海之地遂归闽越王所有。汉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以吴王濞为首的七王国*,不久失败。吴王逃到东瓯,汉廷收买东瓯王将其诱杀。吴太子驹逃入闽越,“怨东瓯杀其父,常劝闽越击东瓯”(《史记·东越列传》)。闽越王郢和余善自恃强盛,终于公开叛汉。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闽越举兵围东瓯,东瓯向汉廷告急。武帝派中大夫严助征调会稽郡(治在苏州)的水师救东瓯。汉兵未至,闽越王郢即自动撤兵。东瓯王因怕闽越军再次骚扰,便主动向汉廷请求,举国4万多人迁移于庐江郡,东瓯地盘也为闽越占有。建元六年(前135年)八月,闽越王郢举兵于冶南(今漳州地区),进犯南越边邑。南越王上书汉廷告急。汉武帝即命大行王恢出豫章(今南昌)、大农韩安国出会稽(今苏州)征讨闽越。闽越王即派兵扼险抗汉。郢弟余善遂与宗族合谋杀郢,请求免战。武帝即命王恢、韩安国退兵,封未参与谋乱的无诸孙繇君丑为越繇王。后因余善在王国内威望高,“国民多属”,繇王无法节制。武帝不愿再次兴兵,就封余善为东越王,“与越繇王并处”(《史记·东越列传》)。
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相吕嘉反汉,武帝兴兵灭南越。不久,余善于元鼎六年(前111年)秋起兵反汉,自立为武帝。汉武帝发四路大军入闽。到元封元年冬(前111年),横海将军韩说的水军首先进占东冶,被余善“劫守”到闽北前线的繇王居股和建成侯敖,合谋杀死余善,降于汉军。汉武帝以“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终为后世患”为由,下令将闽越民众全部迁往江淮间安置。
4、风俗习惯
闽越族的风俗习惯和华夏部落有很多不同之处。其一,聚居在沿海、沿江地方,习惯于水上生活,善于驾舟在江河、海水中捕捞水产。喜欢居住干栏式房屋,中原人称之为“巢居”。其二,“断发文身”,在身上刺上龙、蛇一类图案花纹,这是远古人类“图腾崇拜”的反映。其三,实行悬棺葬,将棺柩安置在悬崖绝壁的洞穴中。其四,凿齿,即拔掉左右门牙或者侧齿,以为成年或婚姻标志。
5、起源
综述
百越,亦称百粤,是中国上古时期南方部落的统称,分为东越、闽越、南越……等等。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那么,百越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大约有以下各种说法。
禹后裔说
这是传统的观点,大致又可分为两种说法。一说越部落起源于中原少康之世。张守节《史记正义》引贺循《会稽志》云:“少康,其少子号于越,越国之称始于此。”显见,这是有史可查的证据。一说越部落是夏朝被商消灭后,夏桀和一部分遗民向南迁移的一支。按《尚书》、《史记》记载,商汤和夏桀战于鸣条,桀败,成汤放桀于南巢。南巢即今安徽省中部的巢县,春秋战国时期在吴国、越国之间。此后,这些夏朝贵族及一部分夷人由安徽南迁至江南,成为越部落的先民。研究百越族的中国学者宋蜀华认为:“勾践的祖父夫镡以上至夏少康庶子无余,世系不清楚;夏少康经商至周敬王共60余代,两者世系相差近1000年,把越王勾践说成是夏少康的后裔,实难信服”。此外,宋蜀华也认为夏文化和越文化截然不同,因为:“夏人活动地区从未发现过‘印纹陶文化’,而‘印纹陶’流行地区也从未发现过‘二里头文化’”
土著说
据考古资料显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更可能在中国,而不是非洲。具有解剖学上现代人特征的柳江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比人类学家原先所认识的要更早地生活在华南地区。柳江人可能生活在距今7万年至13万年之间或更早,而不是原先所认识的不超过3万年。这一结果使现代人“非洲起源”学说受到挑战。
百越部落的活动地域部分处在或最接近柳江人所在的区域,越部落最有可能是这些古人类(柳江人)的后裔之—。①(注①参考黄革撰《现代中国人的祖先更可能在中国而不在非洲》,载《大众科技报》和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楚越同源说
有文献资料说楚、越共同渊源于一个芈姓的种族,是一个氏族中血缘关系比较近的亲族。《国语·吴语》中韦昭注曰:“勾践,祝融之后,允常之于,芈姓也。”战国时史官所编的《世本》,则直言:“越为芈姓,与楚同祖。”可见,楚、越的形成是同源的。
混合说
从史籍记载看,越人经常与夏人、楚人发生战争,人员对流频繁,因此越人不是纯土著部落,而是由夏人、楚人和当地的土著融合形成的。
外来说
此说又有两种意见。一是太平洋人种,持论者认为,南太平洋人种曾经分两路进入中国,其中一支就是由越南进入中国广东、广西、福建等东南沿海一带的。一是马来人种,此说认为,越部落就是所谓的马来人,春秋战国以前就已住在山东半岛及*广湘赣等地。然而,考古发现,证明越文化接近仰韶文化。这样看来,越部落似乎不可能是外来的种族。
综观上言,诸种说法各有道理,孰是孰非,尚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研究。
6、闽越国
综述
闽越遗址
闽越位于今中国福建省,是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被楚国所灭的越人、在逃到该地时与当地的原住民部落所共同建立的一个国家,存活的时间大致上在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11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202年之后的六、七十年之间,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中国东南一带*最强的国家,闽越王无诸在城村(今福建省武夷山市南边的兴田镇)所建的王城,也是当时东南一带规模最大的城市。
历史背景
闽越国
两千多年前,福建还是远离中原黄河流域的偏远之地,毒蛇很多。人们敬畏蛇,把蛇当作是部落的图腾。蛇在古语中又被称为长虫,就以虫为义,把这里称为闽。
按照*学者吴守礼的考证:汉朝许慎著作《说文解字》时解释这个“闽”字为“东南越蛇种”。请看:“闽”字的构成,从“门”从“虫”;“门”是音符,“虫”是义符。依我看,这义符“虫”,可能就是许慎解释做“蛇种”的由来,就是说许氏据字形而做的解释。如今我们似乎可以用民俗学的眼光,把“闽”解释为:以蛇纹的形状做“图腾”(Totem)的部落,并不是“蛇”变“人”,这样比较合理。
失去家园的越人在福建北部定居下来后,与当地原住民逐渐融合成闽越人,建立了闽越国。闽后来也就演变成福建省的简称。
地理与人口
闽越国辖境南界南海国北(今福建九龙江一带),西达武夷山北至东瓯国南。境内有泉山
闽中郡
公元前221年,秦在统一六国以后,派军队向福建进军。第二年,在闽越人活动的区域设置了“闽中郡”。当时秦王朝认为闽中远离中原,是“荒服之国”,地处偏远,山高路险,而且越人强悍,难于统治。因此,“闽中郡”虽为秦王朝的四十郡之一,建制却不相同,秦未派守尉令长到闽中来,只是废去闽越王的王位,改用“君长”的名号让其继续统治该地。因此,秦只是名义上建立了闽中郡,实际上并未在闽中实施统治。但是,为了加强对闽中的控制,秦王朝一方面把大量闽越部落人迁移到长江与淮河之间﹔另一方面又把中原的罪犯流放到闽中来。这一政策一方面造成了各个不同部落的互相融合,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闽越原本的土著文化和中原华夏文化的互相交流。
闽越王城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各地人民纷纷响应。无诸率闽越兵从闽中北上,响应中原的农民起义,打击秦政权。西元前206年,秦灭,楚汉战争爆发,无诸再次北上中原,帮助刘邦击败了项羽,为汉王朝的建立作出了贡献。西元前202年,因为无诸帮助刘邦战胜了项羽,刘邦封无诸为闽越王,统治闽中,仙游一带正是属于其*范围内。也是在这一年,无诸开始在城村修建闽越王城。
闽越王城占地48万平方米,有四个城门。东西城门之间是一条宽10米的大道,用鹅卵石铺成。大道北面是占地两万平方米的宫殿区,仅主殿就有900多平方米。当时的闽越国是汉代时东南一带*最强的国家,城村的王城也是东南一带规模最大的城市(李菁2005)。在往后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中,闽越人民一方面保持了福建远古百越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宗教观念、文化、艺术等,又在政治和经济等方面受到华夏文化某种程度的影响,从而创造出灿烂一时的闽越古国文化。
无诸死后,子孙内讧叠起,频频挑起战争。曾经北征东瓯,南击南越,百越诸民因此臣服,周边的刘姓诸国均以财物珍宝讨好闽越国,闽越国已成为西汉王朝南方的一股强大*。闽越王无诸的后代东越王余善最后发展到刻“武帝”玺,自立为帝,并发兵反汉。这时的西汉王朝经过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国富民强,特别是汉武帝在位期间,汉朝进入鼎盛时期,他不能容忍各边远地区政权的日益强大。
汉武帝在击败北方匈奴、解除北方边患之后,调遣四路大军共数十万人围攻闽越国。汉王朝同时对闽越国内部采取分化瓦解的手段,争取了闽越繇王居股和部分贵族杀余善后降汉。汉武帝为了彻底消除后患,诏令大军将闽越举国迁往江淮内地,焚毁闽越国的城池宫殿。城村古城及其宫殿正是在西元前110年被汉武帝所派遣的大军所毁。
古城遗迹
1958年,闽越古城遗迹正式被发现,并进行了试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古城平面似长方形,南北长约860米,宽约550米,总面积48万平方米。在已发掘的高湖坪,出土了一个大型的宫殿建筑群,布局严谨,结构完整,底下还铺设了流畅的排水系统。在城内外还发现了多处居住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铁器、陶器、建筑材料和铜器。其中的陶器,无论是形制或纹制,皆与中原的“汉式”陶器截然不同,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
2000年,在闽越王城遗址东南3公里处,又发现了一处古墓。2002年10月,研究人员开始了探索性的挖掘,经考察后,发现这是一处闽越王时期的贵族古墓。
7、君主列表
称号 |
姓名 |
在位时间 |
备注 |
---|---|---|---|
闽越王 |
无诸 |
前202年-? |
越王勾践后裔 |
闽越王 |
(不详) |
?-? |
无诸之子 |
闽越王 |
郢 |
?-前135年 |
无诸之子。为余善所杀 |
繇王 |
丑 |
前135年-? |
无诸之孙 |
东越王 (东越武帝) |
余善 |
前135年-前110年 |
郢之弟。为居股所杀 |
繇王 |
居股 |
?-前110年 |
降汉,举国迁江淮,国除 |
唐朝开元二十一年以后始称福建,闽后来也就演变成福建的简称。
史记·东越列传
福建地方志通讯,福建省古闽地学术讨论会述要会议秘书组,一九八六年
汉书·高帝纪
福建省历史地图集
福州地铁工地挖出2000多年前闽越王城宫殿遗址
此间闽越王世系不详。根据《汉书·严助传》记载,闽越王郢进犯东瓯国的时候,淮南王刘安曾向汉廷上表,内有一句:“臣闻道路言,闽越王弟甲弑而杀之,甲以诛死,其民未有所属。”可见在此期间可能有一位名叫“甲”的闽越王。
8、研究书目
(按照作者姓氏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不收入书籍篇章和期刊论文)
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福建省文化厅编,2003,闽越文化研究。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黄荣春,2002,闽越源流考略。福州市: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
沈孝辉,2002,闽越历史自然双星遗产‧武夷山,赵勇等摄影。台北县新店市:大地地理。
吴春明、林果,1998,闽越国都城考古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杨琮,1998,闽越国文化。福州市:福建人民出版社
9、闽越族:越族的一支
越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民族,分为东越、闽越、南越……有百越、百粤之称,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
越族的一支即为今天越南的主体民族,亦称京族。那么,越族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大约有以下各种说法。
禹后裔说
这是传统的观点,大致又可分为两种说法。一说越族起源于中原少康之世。张守节《史记正义》引贺循《会稽志》云:“少康,其少子号于越,越国之称始于此。”显见,这是有史可查的证据。一说越族是夏朝被商消灭后,夏桀和一部分遗民向南迁移的一支。按《尚书》、《史记》记载,商汤和夏桀战于鸣条,桀败,成汤放桀于南巢。南巢即今安徽省中部的巢县,春秋战国时期在吴国、越国之间。此后,这些夏朝贵族及一部分夷人由安徽南迁至江南,成为越族的先民。
土著说
据考古资料显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更可能在中国,而不是非洲。具有解剖学上现代人特征的柳江人-现代中国人的祖先,比人类学家原先所认识的要更早地生活在华南地区。柳江人可能生活在距今7万年至13万年之间或更早,而不是原先所认识的不超过3万年。这一结果使现代人“非洲起源”学说受到挑战。越族的活动地域部分处在或最接近柳江人所在的区域,越族最有可能是这些古人类(柳江人)的后裔之—。①(注①参考黄革撰《现代中国人的祖先更可能在中国而不在非洲》,载《大众科技报》和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楚越同源说
细究古代文献,有资料表明楚、越共同渊源于一个芈姓的种族,是一个氏族中血缘关系比较近的亲族。《国语·吴语》中韦昭注曰:“勾践,祝融之后,允常之于,芈姓也。”战国时史官所编的《世本》,则直言:“越为芈姓,与楚同祖。”可见,楚、越族的形成是同源的。
混合说
从史籍记载看,越族经常与夏人、楚人发生战争,人员对流频繁,因此越族不是纯土著民族,而是由夏人、楚入和当地的土著融合形成的。
外来说
此说又有两种意见。一是太平洋人种,持论者认为,南太平洋人种曾经分两路进入中国,其中一支就是由越南进入中国广东、广西、福建等东南沿海一带的。一是马来人种,此说认为,越族就是所谓的马来人,春秋战国以前就已住在山东半岛及*广湘赣等地。然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证明越族文化接近仰韶文化。这样看来,越族似乎不可能是外来的民族。
综观上言,诸种说法各有道理,孰是孰非,尚有待于进一步考证、研究。
越族——京族
越族,正式名称为“京族”,是中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个海滨渔业少数民族,同时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京族历史上曾被称为“安南”、“越族”,自称“京族”。1958年5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
京族
在越南,京族是主体民族,在越南的54个民族中,京族占越南总人口近90%。
10、史书记载
闽越国
秦朝末年,闽越王无诸率闽中兵将参加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大起义,与中原人民共同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接着又参加了汉高祖刘邦对楚霸王项羽的战争。闽中军骁勇善战,无诸为刘邦战胜项羽贡献了力量。公元前202年,刘邦登上皇位封诸侯,复立无诸为闽越国王。无诸成为西汉*王朝首封的边疆异姓诸侯。城村古城就是闽越王立国称王后建设的。无诸在位时,维持着与汉*王朝的良好关系。无诸死后,子孙内讧迭起,频频挑起战争。曾北并东瓯,南击南越,周边的刘姓诸侯国也以财物珍宝交好闽越国。闽越国已成为西汉王朝南方的一股强大的割据*。
闽越王无诸的后代东越王余善最后发展到刻"武帝"玺,自立为帝,起兵汉朝。这时的西汉王朝经过近百年的休养生息,国富民强,特别是汉武帝在位期间,汉朝进入鼎盛时期,他不能容忍各边远地区政权的日益强大。汉武帝在击败北方匈奴,解除北方边患之后,调遣四路大军共数十万人围攻闽越国。
汉王朝同时对闽越国内部采取分化瓦解的手段,争取了闽越繇王居股和部分贵族杀余善后降汉。汉武帝为了消除后患,诏令大军将闽越贵族迁往江淮内地,焚毁闽越国的城池宫殿。城村古城及其宫殿正是西元前111年被汉武帝派遣的大军所毁。
11、遗产保护
为了更好地保护闽越王城遗址,福建省*专门成立了闽越王城博物馆负责保护管理。武夷山市*为了保护这处文化旅游资源,将城村地区划归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统一管理,并设立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城村景区管理处”、“武夷山闽越王城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等机构,与福建省博物馆、闽越王城博物馆合作负责该区的保护、利用和展示。
12、遗址现状
目前该景区内有新建的闽越王城博物馆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人文历史价值较高的闽越王城遗址,以及风貌古朴幽静、个性鲜明,素有“潭北名区”之誉的古老村落--城村。另外,还有古越歌舞、窑址公园、仿汉门楼、古井茶座等一批项目已经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