郤国
郤国(xì,音“细”),春秋时期,出自姬姓。春秋时,晋献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奋勇当先,带领晋军攻破翟人营垒,打败了翟人。事后晋献公把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带)封给凶,建立郤国,为子爵,称郤子,其后遂以封地为姓,形成郤氏。
1、基本内容
郤国(xì,音“细”),春秋时期,出自姬姓。春秋时,晋献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奋勇当先,带领晋军攻破翟人营垒,打败了翟人。事后晋献公把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带)封给凶,建立郤国,为子爵,称郤子,其后遂以封地为姓,形成郤氏。见《尚友录》、《古今姓氏书辨证》、《正字通》。
春秋时期郤氏在晋国世袭卿位,后来被晋厉公灭族,有子孙逃往楚国,楚昭王时郤宛任左尹。其子孙后代沿袭祖姓为郤氏。
2、三郤
三郤
词语
【词目】三郤
【拼音】sānxì
【释义】
春秋晋大夫郤锜、郤犨、郤至的合称。郤,亦作“郄”。《左传·成公十七年》:“胥童曰:‘必先三郄。族大多怨,去大族不逼。’”《后汉书·袁安传》:“吾先公福祚,后世不能以德守之,而竞为骄奢,与乱世争权,此即晋之三郤矣。”李贤注:“三郤,谓郤錡、郤犨、郤至,皆晋卿也。”《艺文类聚》卷二三引晋杨泉《赞善赋》:“是以赵武好善,厥胤以长;三郄好胜,厥身以亡。”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八回:“那三郤:乃郤锜、郤犨、郤至。锜为上军元帅,犨为上军副将,至为新军副将,犨子郤毅,至弟郤乞,并为大夫用事。”
郤氏本出晋公族。春秋前期,晋献公征伐翟人,公族子弟叔虎奋勇当先,带领晋军攻破翟人营垒,打败了翟人。事后献公把郤邑(山西泌水下游一带)封给叔虎,别出晋宗,另立宗庙,为郤氏,称郤子。
郤叔虎(一曰郤豹,字叔虎)建立郤氏家族后,便少见于史册。后郤氏很快强盛,而且是晋献公政权坚决的拥护者,与献公所畏惧的桓庄之族泾渭分明。献公屠戮公族,其手段之残忍,*之血腥令人发指,但是并未对郤氏痛下杀手。郤氏反而成为晋国朝堂的宠儿。
后献公宠幸骊姬,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夷吾逃亡。这时候的郤氏家族似乎分成两派。一派以郤豹的嫡子——宗主郤芮为首,坚持拥护公子夷吾。后夷吾回国继位,是为晋惠公。惠公即位后,坚持打压昔日的难兄难弟——重耳,郤芮多为其谋。但是郤氏家族似乎还有相当一部分成员不听从宗主号令,亲附重耳。后重耳回国,继位是为晋文公。郤芮自觉朝不保夕,与吕甥为乱,事败被杀。但是这并未太影响到郤氏的发展。
晋文公继位后,郤氏仍然充当要员,前633年,晋文公始作三军,就以郤榖为中军将,郤溱佐之。后胥臣路经冀野,看见郤芮之子郤缺在田里锄草,其妻送饭到田间,二人相敬如宾。胥臣回去对晋文公说,郤缺是有德君子,不能因为他是罪臣之子就摒弃他。由于胥臣的极力推荐,晋文公决定不计前嫌启用郤缺,使其继其父之位。郤缺果然是国之良才,很快就成为晋国朝堂不可或缺的重臣。前601年赵盾病逝,郤缺成为正卿,成功地保护了晋国霸业。前597年郤缺死后当年,晋国便被楚庄王打败。
郤缺(郤成子)死后,郤克(郤献子)继为郤氏宗主,后又为正卿,并于前589年的鞌之战中打败齐军,巩固晋国霸权。前587年,郤克死,郤锜继为宗主。前583年与前577年,郤锜的堂弟郤至、堂叔郤犨亦相继进入四军八卿行列,时人称之“三郤”。此时郤氏自叔虎立宗以来,郤芮、郤缺、郤克连续三代都是执政,仅历四世,共出八卿(郤芮、郤榖、郤溱、郤缺、郤克、郤锜、郤至、郤犨)。这个家族发展到郤锜领班时,家族的财富与权势经过长期积累,已经是树大根深,四军之中,八卿有其三,真正达到了“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的程度,成为了晋国自赵氏灭亡以来,最大的军政*集团。
中军将 |
栾书 |
中军佐 |
郤锜 |
上军将 |
荀偃 |
上军佐 |
韩厥 |
下军将 |
荀罃 |
下军佐 |
郤犨 |
新军将 |
郤至 |
新军佐 |
士匄 |
郤锜:郤氏大宗的宗主,坐镇*,总摄诸郤。偶尔也会客串一下,干点别的事。
郤犨:郤犨的主要工作是应对晋与诸侯国之间的邦交。郤犨屡次出使鲁、卫、齐。由于经常在大使馆打交道,郤犨的政治伴侣也多为各国*要员,比如卫国的孙林父、鲁国的叔孙侨如。通过这些国际伴侣,郤犨可以顺势干涉、操控他国内政。大约是郤犨的手腕的确了得,一向不满三郤专权的晋厉公竟然派郤犨去和秦桓公会盟。结果会盟成功,尽管这种盟好没有持续多久,对于郤犨算是圆满完成任务了。同时郤犨还是公族大夫,掌管着公族子弟的选拔任免。比如赵武行弱冠礼,郤犨就在考虑为赵武安插职位。
郤至:晋的争霸对手是楚国。对于楚国的邦交显得最为重要。早在郤克执政时,郤至就已涉入对楚邦交之中。他为晋国引渡屈巫,迎回荀罃,这两个人对后来晋国复兴霸业都起着重要作用。前579年,经过郤至的争取,晋楚实现第一次弭兵,尽管这一次和平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年。后楚国不安心与晋国谋和,决定再干一场。郤至在军前对楚军的弱势一一点明,力主速战。在战场上,郤至的英姿又是何其飒爽。
三郤:晋国是个军政合一的政治体系构建的诸侯国。三郤不是简简单单的共领一支部队,而是三支亲军。按照周代宗法制度,他们三人已经分家。郤锜为郤氏、郤犨为苦成氏、郤至为温氏。其实整个郤氏大家族的封邑又何止这三个?能找到的史料中就有:郤、蒲城、苦成、冀、步、温……不但如此,晋国每每有政治案子要接,三郤堂上坐,审案。由他们仨来评理,谁对谁错,貌似是晋国的执法者。总之,三郤完全是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其政治、军事、外交手段基本一致,真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
另外郤氏除开三卿还有五位大夫。他们一一具体叫郤什么,已无从考证。但在史书中展露头角的有郤毅——晋厉公的御戎(就是驾驭马车,周代的御戎为高级官僚,例如造父为周穆王御而繁衍秦国、赵国;荀林父为晋文公御而发达中行氏、智氏……)。
3、读音
"郤",姓氏,词典标注xì。但现在能联系到的郤姓族人,基本都是读"què"(在*的一些地方还是念作xì),虽然各地方言不同,但对应的普通话读音均为"què",这一点却是一致的。而现在一般常用字词典均标注为"",似有不妥。中国最早的字书《说文解字》中对"郤"字的标注:
◎郤xì
〈名〉
⑴(形声。从邑,谷(què)声。本义:晋国大夫叔虎的封地。在今山西沁水下游一带)
⑵同本义
郤,晋大夫叔虎邑也。--《说文》
郤乡在河内。--《声类》
⑶又如:郤诜丹桂(亦作"郤桂"、"郤诜枝"。晋郤诜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自视为"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王。后喻科举及第)
⑷假借为"隙"。空隙;裂缝
若白驹之过郤。--《庄子》
相见于郤地曰会。--《礼记·曲礼》
令臣与将军有郤。--《史记·项羽本纪》
⑸又如:郤穴(孔穴);郤地(两国交界之地。即国境线)
⑹隔阂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史记·项羽本纪》
与红阳侯有郤。--《汉书·孙宝传》。师古曰:"郤,与隙同。"
⑺小恙,不舒适
玉体有所郤。--《战国策·赵策》
从这个注解中可以看出,对这个字的结构本音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后来的字书也都采用此说。"⑴(形声。从邑,谷(què)声。本义:晋国大夫叔虎的封地。在今山西沁水下游一带)"作为一个形声字,它的形旁为"邑",声旁为"谷",(què)声。按照形声字的读音规律,这个字的本音应该为"què"应无疑议。同时,读这个音时表示地名,这一点似乎也可以肯定,各类词书都作此解。
⑵同本义
郤,晋大夫叔虎邑也。--《说文》
郤乡在河内。--《声类》
⑶又如:郤诜丹桂(亦作"郤桂"、"郤诜枝"。晋郤诜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自视为"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王。后喻科举及第)
⑵⑶二注一为地名,一为姓氏,均应读(què)声。因为在古代以地为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不难理解,读音也大多一致。
至于后来词书中标注的音,大概与假借有关。从第四个注解可以看出,作为假借,这个字后的例句均出自春秋以后所编定的书籍,而郤姓得姓始祖叔虎为晋献公(?-前651年)时公族子弟,比庄子要早上三百多年,即使是郤氏被灭族,也要比庄子早上近三百年(晋厉公(?~前573)时期)。由于郤氏被灭族,在当时改名换姓远走它乡的大有人在,以致三四百年以后,郤氏被人遗忘,本在情理之中,更何况假借的出现,也加深了人们对这个字的误读,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到安帝建光元年(121年)的《说文解字》将其标注为"xì"也就不难理解了。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韵书是隋陆法言所撰的《切韵》。《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与郤氏被灭族已时隔千年,以讹传讹,更是在所难免了。
综上所述,"郤"字本音应该读为"què",作地名和姓氏解;而作为"隙"字的假借字,读为"xì"。两者不可混为一谈,应分开标注。
康熙字典
【酉集下】【邑字部】郤·康熙笔画:14·部外笔画:7
《唐韵》绮戟切《韵会》《正韵》乞逆切,音。《说文》晋大夫叔虎邑。又姓。《正韵》晋大夫郤献子之后,与郄通。又仰也。《仪礼·士昏礼》赞启会郤于敦南。《疏》郤,仰也。谓仰于地也。又与通。《礼·曲礼》诸侯相见於郤地曰会。《注》郤地,谓闲之地。又骨肉之交也。《庄子·养生主》批大郤,导大窽。又怨也。《史记·项羽纪》令将军与臣有郤。◎按《正韵》从音其虐切,非山谷之谷。从阝为隙,从谷从卩为却,形虽似而实不同也。
说文解字
【卷六】【邑部】郤
晋大夫叔虎邑也。从邑谷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