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城市建筑

谢国

科普小知识2021-12-18 05:33:56
...

商周时期河南省古国名,曾经疆域较大,但由于国力较弱,直至周宣王时期,谢国才在《诗经》中出现,谢姓也出了诸如谢玄、谢安、谢灵运、谢道韫等古代名人,更有著名导演谢晋等诸多现代著名人士,更有“芝兰玉树”的美称。在《滕王阁序》中亦有“非谢家之宝树”一名句,谢国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简介


古谢国遗址

谢国是商周时期位于洛水支流谢水一带的黄帝任姓儿子所建的一个诸侯国,后因周公东征,经营洛邑,把附近一些方国如罗、庸、密、微、谢等国移封于南方,谢国被转封于南阳,国都为谢城(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金华乡东谢营村,村上立有古谢国遗址碑),

据《世本》等古籍的记载推测,谢国立国较早,地域比较广阔,但国力较弱,所以经历夏、商两朝及周初而不见史书记载,谢国灭亡于周宣王即位初期,周宣王派召伯(即召穆公,名虎)等大臣灭掉了谢国之后,周宣王移封申伯于谢,谢国疆土被申国占领,并在谢国的旧都上修建谢邑,作为申国的新首都。

谢国是谢氏的来源。2006年6月谢氏宗亲第12届恳亲大会上,由全球谢氏宗亲会联谊总会,世界谢氏宗亲总会共同发起,在金华乡东谢营村设立“中华谢源大宗祠”。

2、兴衰史

相传夏禹王也曾于此设部治水,疏通涧河(古时称谢水)、十里河造福万民。后人在涧河岸边禹王扎营地(今杨湾村境内)建庙纪念,今膜拜者仍络绎不绝。

古谢国历经夏商周三个朝代,在诸侯国中属于弱小国家,因其比较弱小,周宣王派伯虎等大臣灭掉了谢国,并在谢国的旧土上建造了谢邑,作为南申国的新首都。

公元前688年,楚王发动兵马灭掉了南申国。

3、古谢国由来

西周末年的周宣王时,宣王有个大舅叫申伯。申伯因平定汉水一线的南淮夷有功,被迁封到靠近申国的谢国做诸侯。此事最早见于《诗经》。

《诗.菘高》

菘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另外,《诗经.黍苗》也提到谢子字:……肃肃谢功召伯营之,烈烈征师召伯成之。……以上仅提到谢字或谢邑,还没有古谢国的说法。到了汉代,赵人毛苌作《毛诗故训传》解“谢”字说:“谢,周之南国也!”周代的南国,也没有提到古谢国一词。古谢国一词,初见于唐朝,唐代太子李贤《后汉书光武纪》南阳棘南条下注曰:“棘水之阳,古谢国也。”“古谢国”的概念一提出,世人递相称用、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乐史著《太平寰字记》,都用了“古谢国”这个词。后来,古谢国一词古人约定俗成,称用至今。认为南阳只有谢地或谢邑。不能说存有一个古谢国的说法,纯系无谓的概念之争。其实,古代的所谓“国”与现代国际法中具有独立国家主体资格的“国家”一词的概念及社会学中列宁给国家一词所下的定义是不同的。我国古代的所谓“国”则是指“古者天下万国”的诸侯国而言的。古人依据古时的社会方式及其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把当时处于开化、半开化状态的某一部落群体或奴隶制政治统治范围,皆称其为诸侯国,那时“国”一词概念的外延范围很大。再者来说,古代的“国”和“邑”这两个词的意义有交叉现象。国也可称作邑,邑亦可称作国。这反映了那时社会发展的不稳定性。如今要说“必也正名”的话,古谢国的概念一词远比古谢邑或古谢地的概念合乎古代的社会逻辑。《左传》中说:“邑有宗庙*曰都”,谢邑自从申伯就位之时就已经不能称谢邑了。因为《菘高》中已记有邑中修起了申伯的宗庙*,邑地上修了宗庙*便改称为“都”了。否则在那时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邑中修了宗庙改称为都,这“都”字正是国都的表现。因此,我们今天看来,古人常称的“古谢国”一词,是合乎逻辑的。《晋书.地理志》曰:“武王归丰,鉴于二代……凡一千八百国布列于五千里内,”古谢国就是其中的一个。宋朝的欧阳修在《谢绛墓志》中说谢国:“其国在南阳宛。”以上说明,南阳确有个古谢国。

4、历史传说

古谢国人口散亡,不见记载

宋朝邓名世在《古今姓氏书辨证》中说:“谢国,源于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三代之际微不见,至《诗》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散亡,以国名为氏。”黄帝之后的谢姓,在“夏商周”三代之际几乎湮灭(三代之际微不见)。

黄帝二十五子的传说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著的《史记》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

所以“黄帝二十五子”是黄帝政权有二十五个政治联盟,这些联盟既有与黄帝有血缘关系部族,也有归顺的部族,它们服从黄帝政权领导,因此是政治上称谓。

5、记载

古谢国之黄帝血统的存疑

《氏族典》云:“黄帝轩辕氏,姓姬又姓公孙,元妃西陵氏,生三子:昌意玄嚣、龙苗;次妃方雷氏生二子:休、清;三妃彤鱼氏,生二子:挥、夷鼓;四妃嫫母,生二子:苍林、禺阳;凡妃之子九人,庶妾之子十六人,共二十五人别姓者十二,祈、酉、滕、箴、任、荀、厘、佶、儇、依及青阳、夷彭为二纪也其十三人皆姬姓。”

《氏族典》是皇家组织编制的一本家谱典籍,其目的是为巩固统治阶级政权服务的,因此,编者绞尽脑汁,既要符合统治阶级利益,又要尊重《史记》中记载,以及《帝王世纪》民间记述,于是,以这两本书籍,做为基本理论依据,进行扩展与移接,编出一本完全吻合“黄帝二十五子”之说的谱系,民间家谱,有不少地方以《氏族典》为理论依据,进行修撰。

6、遗址


南阳宛城区古谢国遗址

古谢国位于今河南省南阳金华乡。金华乃历史古镇,源远流长。这里原系隋炀帝长女南阳公主食邑。公主“美风仪,有志节……以谨肃闻。”(《隋书.南阳公主传》)当地居民以其洁自身好,不与乃父同流合污,褒奖其为金花公主,立祠纪念,此地遂为金花。“花”、“华”同义,民国初年金花镇改为金华镇,曾繁华一时。辖区内东谢营村是周宣王之大舅申伯公封谢故地,为古谢国遗址,全世界谢姓发祥地,有多种谢邑文物发掘,大批海内外谢姓人士纷纷回归故里寻根谒祖。

7、谢氏来源

西周时期,周宣王派伯虎等大臣灭掉了谢国,并在谢国的旧土上建造了谢邑,作为申国的新首都。谢国灭亡后,一部分人留在国内,另一部分人出外逃跑,他们以国为姓,这就是谢姓的来源之一。

据《姓谱》、《元和姓纂》卷九去声四十杩:“谢,姜姓,炎帝之胤。”传至尧舜时期,炎帝后裔伯夷官居四岳,统领方岳诸侯,佐禹平水土有功,被封在吕国,后来或封于申,或封于吕,历夏商周,后裔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取得*,被封在齐国,而太公少子佐被复封于申(河南宛城),后来申伯的姐姐成了厉王后,生子为周宣王,申伯辅佐宣王中兴被宣王封于谢(近申)。

公元前688年,楚王发动兵马攻打申国,不久就灭掉了申国,居于谢城中的人以邑为氏,姓谢,史称谢氏。

8、纪念活动

2O04年东谢营村村民委员会和金华乡*、宛城区*共同承办了“全球谢氏宗亲联谊会第二届恳亲大会暨经贸洽谈会”,大大提高了金华乡的知名度。

上一篇:钟离国

下一篇: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