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谢华安:两袖惟余稻花香

科普小知识2022-07-11 12:49:26
...

第一次见到谢华安院士的人都对他“比农民还黑”的脸感到惊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用浓重的地方口音栽培了“明恢63”,改变了我国杂交水稻育种长期以来从国外引进恢复系的局面。“汕优63”的培育是为了在中国杂交水稻面临危险时扭转局面。推广再生稻技术,使一季稻可以产生两季产量。

1976年,杂交水稻进入大规模生产和应用。然而,杂交水稻推广的早期也是稻瘟病等水稻“三病三害”的爆发期。农民的苦难激发了谢华安的战斗精神。他已经明确了自己的育种目标——选择抗稻瘟病的最佳植物。

浸泡种子、催芽、播种、移栽、浇水、施肥、除草和防治病虫害,谢华安看着水稻作物长大成熟,记录在案的档案材料装满了几袋。在第四代杂种开始时,谢华安试图用配合力差的不育系进行杂交检测,并筛选出结实率等性状表现最好的E6系。这就是明恢63,它是20世纪中国杂交水稻组合配制中应用最广泛、持续时间最长、效益最显著的恢复系。

之后,从恢复系到品种组合,将进行一系列的工作,如与不同不育系的杂交试验和筛选。为了选择最好的,谢华安把繁殖数量增加了一倍。白天,他们害怕牲畜被糟蹋,晚上他们轮流驱赶老鼠。由五个人组成的研究小组日夜守护着“实验场”。

汕优63问世前,湖南、江西、浙江三省稻瘟病易发区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急剧下降,四川许多地区的杂交水稻种子甚至被封存。从“怕杂交水稻”到“争抢杂交水稻”,汕优63以其高产、抗病、优质、适应性广的强优势迅速赢得南方稻区农民的青睐,种植面积翻了一番。

1988年杂交水稻新组合“汕优63”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汕优63”播种面积首次突破1亿亩,占我国南方杂交水稻播种面积的42.8%。据统计,从1986年到2001年,“汕优63”连续16年在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上一直名列第一,种植面积遍及全国16个主要水稻生产省份。

1992年7月,当谢华安参加“研究员”头衔的辩护时,专家们说谢华安已经写了关于这个领域的论文。(原题:两袖多花(当今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记中国科学院院士、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谢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