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光:数学建模解码中国经济运行
杨晓光
■王孟奇
“当我们做经济预测时,我们必须‘倾听我们所说的,观察我们所做的,并通过数据观察我们所做的变化’。”在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杨晓光的课堂和讨论课上,用简单易懂的古文和诗词来解释复杂的经济现象是很常见的。
除了研究投资组合优化的逆问题外,他还专注于风险管理领域,深入研究风险计量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实证风险建模,并与银监会、中行等*部门和银行合作进行信用风险评估。2015年,他获得“复旦管理杰出贡献奖”。
从数学理论到经济预测
在所有的数学研究中,组合优化反问题的研究是杨晓光多年来最令人满意的工作。“所谓的反问题是一旦我们有了目标,如何修改系统参数来实现我们的目标。”为了找到大规模组合优化逆问题的相对统一的解,世界上首次证明逆问题本质上比正问题更困难。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出“部分逆问题”的概念,并建立一个统一的框架来描述组合优化的正负问题...这是他从事组合优化反问题研究后交来的成绩单。
1999年,杨晓光作为访问学者来到以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命名的荷兰丁伯根研究所。在合作导师的影响下,他开始从事金融风险管理的研究工作。2006年,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成立,杨晓光任副主任。
《中国经济预测与展望》年刊是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一系列年度经济预测报告。自2006年以来,杨晓光参与了报告的编写,并一直担任报告的主编。
杨晓光及其团队还开展了多层次的金融风险管理研究,研究成果已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中国银行、华夏银行和东方资产公司得到应用,为中国金融风险识别和预警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
他坦率地说,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他现在更喜欢实证研究而不是理论研究。“做实证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世界。只有当我们知道世界是这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我们才能使用模型工具来模拟世界背后的逻辑,然后才有可能预测未来。”
追求真理不忘社会责任
"追求真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这是中国科学院的科技价值观。杨晓光特别喜欢这句话,并把它作为座右铭贴在办公室门上,提醒自己和学生不要忘记真理和社会责任的召唤。
杨晓光年轻时表现出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作为博士后,他去了上海宝山钢铁公司参与炼钢调度系统的开发。为了更好地了解排班工作,他每天跟着排班师傅工作和下班。大师的每一步操作,他都要问清楚因果和因果原理。回想起在宝钢的时光,杨晓光似乎有无穷无尽的故事要讲。
现在,作为一个跨学科团队的负责人,如何将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拧成一条绳,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成为他面临的新课题。卢如谦,80岁的计算机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和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的成员。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杨晓光并没有因为我们的工作不属于管理和金融领域而忽视我们,而是经常关心我们的研究方向和人员培训。”
经济增长、物价水平、投资、消费、进出口、农业、主要工业、房地产业、国际商品价格、水需求...杨晓光和他的团队每年向*提交几至十几份政策咨询报告,为制定国家经济政策提供依据。
"讨论课是生意."
教师是杨晓光的另一种身份。
在采访中,杨晓光多次提到下午应该组织一次讨论课。在他看来,“讨论课是正确的事情”。讨论课是中国科学院的传统。他的讨论课一周举行三次,一天24小时,学生们轮流放假,但他总是在那里。课堂上的气氛可以*讨论,问题层出不穷。不管他有多忙,即使他出差了,他也会尽力回来参加讨论课。
有一次,杨晓光和一位大教授组织了一次讨论课。教授发表意见后,学生们没有说话。杨晓光站起来说:“我们都需要用逻辑的力量来判断是非。如果老师讲完了,我们将不再讨论或提问,我们的讨论课将会失败。这里没有人值得你崇拜。你所能做的就是通过批评来接近真相。”
给学生们印象最深的是杨晓光的微笑和奉献精神。当学生遇到挫折时,他微笑着鼓励他们。学生会犯错误,他笑着指出;当学生们在讨论课上时,他微笑着听学生们的想法。"从宏观上讲,年轻人总是对的."与学生相处给杨晓光带来无尽的新鲜。“他就像他的父亲,”一些学生哀叹道。
《中国科学日报》(专题,第8版,2015年10月29日)
下一篇: 英国法官戴假发的来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