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汇院士:气候变化风险加大,我们该如何应对
“在过去的7月,高温天气给每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前,据说高温天气是一个极端事件。到2030年,高温热浪将成为中国夏季天气的新常态。”9月1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在2018年世界公共科学质量提升大会“气候变化:科学与传播”论坛上说。
丁的开场白立刻引起了与会者的注意。据他介绍,在气候变化之后,除了高温和热浪,人类面临的另一个主要风险是全球暴雨和洪水的增加。以上海徐家汇为例。上海有100多年一小时大雨的统计数据,也就是一小时下多少雨。数据显示,每小时的降雨量已经连续增加了100多年,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城市化是气候变化的反映,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每当下雨就会发生内涝。此外,这个地方越繁荣,降雨量就越多。”丁对说:
与丁巧合的是,*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共同主席翟攀茂表示,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至关重要。一些研究表明,城市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世界总量的75%以上。与此同时,城市建筑集中,人口密集,交通繁忙,暴露程度高,脆弱性强,是气候变化的高风险地区。
“受全球变化和城市化影响,未来城市极端事件的概率将进一步增加。”翟攀茂强调,在过去3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七大城市的气温上升速度比全球平均水平更为明显。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1℃,我们的特大城市已经上升了2℃。
在研究中,丁曾经为上海贸易中心制作了一张洪水场景图。结果表明,当气候变暖2℃时,陆家嘴一半将因海平面上升而被淹没,4℃时将完全被淹没。
面对这样的风险,人类应该如何应对?“适应,慢下来。”丁表示,中国必须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根据巴黎协议,中国的总排放量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温度为1.5-2℃。这是中国科学家在未来低碳发展道路上制定的碳排放预算。如果不走这条路,碳排放将达不到标准,由此产生的环境和气候问题将无法逆转。
关于低碳的具体途径,丁表示,要淘汰化石能源和落后产能,将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退出能源历史舞台,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清洁能源。“在过去的10-15年里,美国和欧洲通过这条道路实现了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双赢,中国也可以这样做。”丁对说:
在这个问题上,翟攀茂表示,在全球变暖和城市化的影响下,城市的致灾因素越来越多。因此,必须采取一些有效的治理和适应性缓解措施来降低人们的风险。事实上,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也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应对气候变化所需的资金、政策和技术在城市中非常强大。城市经济发达,是各种技术创新的中心。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易于管理,能够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财政和技术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潘家华认为,低碳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符合经济理性。低碳经济的合理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理性预期、风险规避和利润最大化。潘家华解释说,正如人们对儿童教育的投资目前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一样,但20到30年后,它符合人们的期望。然后是风险规避。每个人都不想在夏天过燃烧的生活,所以从现在开始,过低碳生活,减少排放。
“气候变化关系到每个人。因此,有必要研究一些更好的方法和策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增加他们对气候变化的了解,让持不同观点的人,无论是保守的还是激进的,从自己做起,关注环境,减少浪费。”IPCC第二工作组副主席斯图尔特·马克·豪登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