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服役23年再出发 “大洋一号”有怎样的功勋史

科普小知识2022-05-07 22:56:44
...

新华社“大洋一号”5月2日电“大洋一号”护航“海龙”和“乾隆”深水潜艇“大洋一号”完成全面试航任务后,将于3日抵达青岛

新华社记者刘石平

“大洋1号”研究船搭载新研制的“海龙3号”和“海龙11000”无人缆潜水器和“乾隆3号”无人缆潜水器在西太平洋和南海进行了12次下潜后,将于3日停靠在青岛国家海洋局北海*码头,完成为期45天、6208海里的综合海试研究任务。

这是“大洋一号”在2017年大修改装后首次进行全面试航。这艘被中国海洋学界公认的优秀科研船是如何护送“海龙”号和“乾隆”号的?它的“功绩”历史是什么?改造后如何帮助海洋科学研究?

121公里始终如一:“乾隆”号航行时从不离开。

4月28日清晨,“乾隆三号”在夜色中回到“大洋一号”母船的甲板上,成功完成了最后一次下潜。26日13时10分至28日3时10分,南海多金属结核试验区深海航行结束。这次航行持续了38个小时,航程121.3公里。

“乾隆三号”往返于相距几十公里的两个地区之间。它的深海航行和安全需要母船上的科学研究人员的密切关注。

记者在母船上安装的超短基线显示屏上看到,“海洋一号”在水下“远程攻击”时紧紧跟随“乾隆三号”。“这需要‘大洋一号’船的驾驶员小心操作,以保持船和潜水器之间的适当距离,并确保通信畅通。”“大洋一号”船长徐维维说。

徐维维说,“乾隆三年”的部署和恢复对海州有一定的要求。潜水器作业前,船长必须根据气象预报员提供的气象信息,包括风速和风向、浪高和涌浪影响,判断“乾隆三号”部署和回收的海况,并在安全作业条件下进行船舶协调和水下航行器部署和回收作业。

在海上呆六个小时:呆在原地看“海龙”

如果说为了乾隆3号深海航行的安全,大洋1号无处不在,那么为了海龙3号的安全潜水,大洋1号就在海面原地等待。

作为无人驾驶无缆潜水器,乾隆3号在深海作业中不需要人工控制。只需输入计划的作业深度、路线和内容以及出发前要执行的其他任务。当“海龙3号”无人电缆潜水器工作时,母船上熟练的操作人员需要通过视频控制潜水器在深海作业。

4月4日18时30分,“海龙3号”从“大洋1号”船甲板进入西太平洋,悬挂浮球后开始下降。21时24分,监测系统显示“海龙3号”下降至4266米深海,并返回海底。5日零时15分,“海龙3号”返回母船甲板,成功完成4500米海试。

海龙3号试航期间,母船不得不在海上停留6个多小时。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关掉动力船不能当场停下来。即使是104.5米长、排水量为5600吨的“大洋1号”,也将在6个多小时内漂浮在至少几公里之外。

徐维维说,如果母船不能固定在适当的位置,当潜水器被部署和回收时,风险的可能性将会增加,无人电缆潜水器潜入海底也会受到影响。

徐维维说,所谓的“固定位置”是为了用自己的力量抵消风和洋流的影响,从而使船只保持在原位。在动态定位期间,船舶在一般海况下的最大位移不会超过5米。在进行动态定位之前,将根据当前的海况综合判断是否存在动态定位条件,从而决定是否进行水下航行器部署作业。

经过23年的服务,我们将重新开始:继续书写海洋科学研究的新传奇。

这一航段的领队韩·和“大洋一号”将于2005年环球航行。2005年4月至2006年1月,“大洋一号”成功完成了中国第一次环球海洋科学考察任务,实现了几代海洋人“进入三大洋”的夙愿。

“大洋一号”极大地拓展了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是远洋深海科学研究当之无愧的功勋韩对说道。

“海洋一号”飞船实验部主任张建华告诉记者,他参加了2010年的环球航行。从2010年12月开始,“大洋1号”穿越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369天,航程64000海里。该船的主发动机工作了9845小时,使用了297次动态定位,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史上的单次航行提供了最高水平的动态支持。

大洋一号是一艘有30年历史的船,于1994年被中国大洋协会从俄罗斯买回并进行改装。自1995年以来,“大洋一号”已开展了一批专为中国海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而设计的海洋勘探巡航和大陆架勘探巡航,为中国海洋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大洋一号”船上工作多年的政委张宝明说,从2009年下半年到2015年底,“大洋一号”在海上工作221天,平均每年航行33600海里。航行的次数很少,航程很长,不断为海洋科学研究创造新记录。

记者了解到,两年前,经过两次改装的大洋一号又进行了大修和现代化改造。大修后,船舶的性能大大提高,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与此同时,一群年轻的海洋人登上了这艘船,成功地完成了新老船员的转移,并迎来了一群充满活力的船员。